李玫瑾:家裡的娃從小"跟誰睡"?關乎到娃的性格養成,父母請知曉

2020-10-17 皮皮俠教子有方

孩子小時候,大多都是跟著家長一起睡的,從餵奶開始,會在父母的床邊放一張小床給孩子用,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很多家長為了鍛鍊孩子勇敢,就開始嘗試讓孩子自己睡。

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和家長一起睡,也是孩子在睡覺的過程中經常翻來覆去,踢被子容易醒來,家長和孩子一起睡,可以隨時起來給孩子蓋被子,這樣也能減少孩子生病的機率。

其實孩子從小和誰一起睡覺,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曾經以為育兒專家說過,孩子跟誰一起睡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孩子的性格的養成,以及品質的塑造都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家長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事情,。

李玫瑾:家裡的娃從小"跟誰睡"?關乎到娃的性格養成,父母知曉

現在年輕的父母壓力都是非常大的,孩子出生以後基本上就要忙於工作出去賺錢了,對於孩子來說,需要每時每刻的需要有人看著,照顧著,因此,家裡的老人就變成了孩子們的看護著。

老人們不僅監護著孩子的飲食起居,還要陪孩子睡覺,讓孩子十分依賴老人。這樣一來孩子跟隔代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一起的時間很長,關於誰陪孩子睡覺的問題,就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年輕的家長陪孩子睡覺,能夠給孩子安全感,並且能夠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像朋友一樣相處,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

但是對於隔輩的老人來說,可能只是哄著孩子睡覺了,孩子可能會變得很無趣,因此孩子沒什麼話可以說,就會變得內向和沉默。

當然家裡的娃誰陪著睡覺只是對孩子的性格發育有一定的影響,並不是說孩子的性格就是由這個決定的,除了注意家裡誰陪著孩子睡覺之外,還可以通過家長改變這些習慣,來讓孩子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

1.讓孩子學會溝通交流

溝通交流能夠拉近家長和父母之間的距離。雖然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不盡相同,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站在一個命令者的角度去給孩子發布命令,這讓孩子很反感,經常會出現孩子和家長對著幹的情況。

首先在一個家庭中,家長都希望和孩子能夠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像朋友一樣去相處,但是心裡是這麼想的,身體和語言卻很誠實,每次談到一些問題,家長就繃不住了,開始用一些命令的語氣去和孩子接觸。

家長要知道,和孩子交流一定要把孩子跟自己放到同一個水平面上,這樣交流起來會好很多,對孩子來說,也更願意敞開心扉。

2.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

雖然孩子比較的頑皮,家長經常會對孩子進行批評,但是孩子有些行為都是受家長的影響。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素材,夫妻倆經常吵架的孩子,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就覺得吵架會解決問題,給孩子造成一個這樣的影響。

所以家長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情況,而且如果孩子犯錯了,不用繼續採用批評,責罵的手段來讓孩子悔改,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讓孩子以後遇到事情更不願意溝通。

3.要陪伴孩子一起閱讀

很多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一般晚上比較多一些,因此晚上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或者陪著孩子一起看一本書,這樣對孩子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有很好的幫助的,晚上也是孩子記憶力很好的時間,周圍比較安靜,也會鍛鍊到孩子的大腦發育。

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基本適應環境的能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是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的基礎,科學研究發現遊戲書對於3-6歲培養專注力的培養非常有效。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推薦了一套專注力培養繪本,非常適合3-6歲孩子使用,分享給大家。

全套共12冊用簡單好玩的遊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多種遊戲類型,多角度鍛鍊專注力,突破思維定式,提升專注力。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包括視覺專注力、邏輯專注力、推理專注力及數字專注力來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每一頁都很好玩,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專注力的目的。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小時候跟誰睡,未來的性格就會像誰,父母別不在意
    有了孩子之後,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沒有辦法正常休息,因為孩子睡在中間的不僅父母要整晚小心翼翼怕壓到孩子,兩個人還要時不時給孩子蓋個被,寶媽晚上有時候還要經歷夜奶,因此,很多媽媽都感慨,帶娃的第一年特別辛苦,感覺自己都老了十歲。
  • 李玫瑾:孩子從小跟誰睡,會影響他將來的性格,10年後差距很大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關於孩子的性格問題,竟然與他們跟誰睡有很大的關係!可能很多父母覺得,睡覺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孩子無論跟誰在一起睡,只要是不哭不鬧就好了!你要這樣想就錯了,孩子跟誰睡,對他們未來的影響很大,甚至還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性格。
  • 分床前孩子跟父母睡好,還是跟老人睡好?差別很明顯,別睡錯了
    與此同時,生活中許多父母可能都沒有餘力帶娃,這個重任也落到了老人身上。那麼問題來了,分床前孩子跟父母睡好,還是跟老人睡好呢?孩子跟老人睡和跟父母睡有何區別?小林從小就跟爺爺一起睡,雖然他沒有跟爺爺一起去晨練,但是也被爺爺的起床聲音吵醒,這也讓他養成了好習慣——從不睡懶覺!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小林才在3年後養成了自律的性格。
  • 4周歲的娃膽子大到跳床上的護欄?李玫瑾:3歲後家長給娃立規矩
    4周歲的娃膽子大到跳床上的護欄?李玫瑾:3歲後家長給娃立規矩李玫瑾是我國青少年犯罪學的教授,在跟孩子打交道的十幾年中,她發現許多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理,並不是因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長久以來養成的行為習慣和負面意識導致的。因此這提示家長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價值觀念,為孩子的將來"保駕護航"。
  • 家裡「再窮」也別斷太早,李玫瑾提醒:這4樣東西傷害娃大腦發育
    家裡「再窮」也別斷太早,李玫瑾提醒:這4樣東西傷害娃大腦發育李玫瑾教授,1977年就讀於人民大學哲學系,8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研究犯罪心理學。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 「這是我和奶奶的床,你不能睡」,李玫瑾:誰養孩子孩子跟誰親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從小就不跟父母一起睡,漸漸心也遠了,甚至喊出「你不要過來。」這樣讓人傷心的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小石頭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在上海工作很忙,沒法照顧他。李玫瑾教授就在公開場合指出,在最初的幾年,誰養孩子,孩子就跟誰親近。心理學家指出,嬰兒出生後的頭三年,會與照顧他的人之間建立一生的情感聯結,是親子關係最親密的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父母和孩子不會變得更親近。
  • 娃跟老人睡覺會影響性格和健康?帶娃睡覺這件事,太多人都誤會了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一說起孩子的睡眠,其中一個問題是怎麼也繞不開的,寶寶到底能不能跟老人一起睡?孩子由誰帶著睡更好一些?我們之前總看到文章說,老人帶娃睡覺,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對健康也不利,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 李玫瑾:父母牢記此3招,讓娃「心服口服」
    李玫瑾:父母牢記此3招,讓娃「心服口服」叛逆是大多數孩子需要經歷的階段,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讓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其中最常出現的一個行為就是頂嘴。其實孩子頂嘴未必是件壞事,這說明他們的思想已經開始獨立,父母不需過於著急。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家長要從小給娃立下這8條家規
    李玫瑾教授各位父母應該都知道,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專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觀被廣大父母所認可。她的育兒觀在網絡上非常的火爆。李玫瑾在接受採訪時曾說:什麼是教養?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道德修養。有教養之人即是有文化有道德修養的人。教養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因素,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 跟誰同床睡,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或老人,這樣選擇對寶寶最好
    孩子的性格養成,是一件複雜且漫長的事情,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很難決定孩子成長發育的最終方向。編輯:邱寫寫每當孩子們進入4歲的關頭,總有不少的父母因為分房睡的問題而擔憂,最後孩子哭鬧、爸媽心疼,這樣周而復始地互相傷害和折磨著。跟誰同床睡,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甚至決定人生的走向嗎?
  • 李玫瑾:家裡「再窮」也不要斷太早,這4樣東西會傷害娃大腦發育
    李玫瑾表示,這4樣東西會影響娃大腦發育,家裡再窮也不要斷太早1、奶粉多數孩子一出生吃的就是母乳 , 所以沒有吃過奶粉,不過寶寶一歲前後有些家長就會給寶寶母乳,這時可以為寶寶準備奶粉。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所以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每天花十到二十分鐘陪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 李玫瑾:任勞任怨數十年,不如娃出生的第一年,媽媽別錯過
    >任勞任怨養育孩子數十年,都不如娃出生第一年來的重要。可能有些父母很費解,娃剛出生,什麼都不懂,連人都不認識,教育他陪在他身邊又有什麼用呢?新生兒和誰睡,跟誰的關係就親現在許多的年輕媽媽,在生完孩子後就會立刻重新投入到職場的生活中,把孩子交給婆婆或者父母去帶,再加上老人們確實非常喜歡孩子,因此平時除了餵奶和換洗以外,剩下事情都不用管。
  • 孩子從小跟誰一起睡,會影響其性格發展?這樣選擇對寶寶更有利
    父母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生活重心就會不自覺地往小寶寶身上偏,不僅會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關注他們性格的養成。但寶爸寶媽所關心的這一切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需要將目光放長遠,對孩子進行進行長期的培養,而且在細節方面也不能忽視。例如說孩子在小的時候和誰一起睡的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了很多家長的煩心事,那麼到底怎麼做對孩子更有利呢?
  • 李玫瑾:娃是不是學習的料,不看性格看眼神
    李玫瑾教授曾說:娃是不是學習的料,不用等十年後,從眼神就能看出來。:娃是不是學習的料,不用等10年,從眼神就能看出來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裡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從娃的眼睛裡就能看出來。因此有一些家庭可以做的科學小實驗帶動孩子被動學習,當養成習慣後,孩子就會由被動變成主動。2、用孩子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習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喜好的,即便是手機遊戲電腦遊戲都可以用來引起孩子學習。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興趣愛好來鼓舞孩子學習,即玩遊戲的孩子,想不想設計遊戲等等。
  • 為什麼會說孩子小時候跟誰睡,性格就更像誰?
    我們常熟孩子的性格跟生活環境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也有孩子天生的因素,但其實根據研究和現實情況表明,孩子的睡眠跟性格的形成有關,特別是孩子3歲前跟誰睡,對他們的性格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從小跟誰睡,心理上就會跟誰更親近,對於誰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徵也就模仿得越多,長大後性格也就更接近誰。
  • 李玫瑾坦言:娃若從小有3個「壞習慣」,父母先別急著嫌棄他
    提及李玫瑾教授,想必各位父母應該都認識。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專注於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她的育兒觀也被廣大父母認可和接受。這也主要歸功於,李教授的每次分析都能一針見血。
  • 李玫瑾坦言:在這個階段,父母就算再辛苦,也要讓孩子跟你睡
    李玫瑾坦言:在這個階段,不管父母有多忙,也要讓孩子跟你睡對於一些家庭來說,他們甚至願意花錢請人代勞陪伴孩子的事,省去了自己帶娃的麻煩。可這樣,真的能夠達到陪伴孩子的效果嗎?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身邊的一個事例。
  • 孩子從小和誰睡就和誰親,親媽若錯過「黃金期」,娃照樣和她不親
    文|文兒孩子是最公平的,誰對她好,誰願意抽出時間陪他,他們就和誰親。前段時間,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和弟妹回來了。給侄子買了很多衣服和零食,但這娃卻沒那麼開心,跟爸爸媽媽也不太親近的樣子。弟妹抱他的時候,他有點抗拒。此時,弟妹已經很難過了。
  • 孩子從小是跟媽媽睡還是奶奶睡,在三個方面存在差異,重視起來
    就選擇讓孩子跟大人一起睡,但你們知道嗎,其實不同的人陪寶寶睡,對於他們今後的人生影響也是不一樣的。a、更易自卑敏感如果寶寶從小跟奶奶睡兒科教育學教授李玫瑾教授就在自己演講中的《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中講述了——寶寶由於在媽媽的肚子中生存了10個月,他們已經習慣了媽媽的一切,對母親的依戀感也是最強烈的,而在出生後的3年裡都會存在。
  • 從小睡枕頭和從不睡枕頭的寶寶,長大會有啥差異?父母要知曉
    其中最典型、危害等級最高的就是關於新生兒的睡姿問題,談到這個問題,就能想到父母有沒有給孩子用枕頭了。從不睡枕頭和從小睡枕頭的娃,長大有啥差異?父母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對孩子多留點心,就會發現有的孩子走路很端正,步伐穩當,走路時也是挺直腰板。而有的孩子身形彎曲,坐姿扭曲,寫個作業都東倒西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