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電影相比較其他電影類型來說,最考驗導演駕馭故事的能力,懸念設置和人物關係設置,是這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難點。
文/觀滄海
編輯/龐宏波
設計/李豐屹
「希區柯克的所有電影我都研究過,包括他的短篇小說集。」談及希區柯克這位「懸念大師」,邵大衛導演坦言自己一直在研究他的敘事方式,以及懸念的營造方法,「懸念是很重要的,也是觀眾愛看的,懸疑片其實是一種『無國界』的類型片。」
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邵大衛最初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美術總監,一直做廣告設計,後來開始拍攝廣告。在拍廣告的過程中,邵大衛發現自己很喜歡影像,因為寫小說跟繪畫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對於故事的呈現需求了,只有影像才能完整呈現他腦海中的構思。
因此,邵大衛從廣告導演,轉而成為了電影導演。
「每個廣告片導演都有一個電影夢,在拍電影之前,拍攝廣告片是很好的歷練和學習的過程。」他坦言。正是因為他此前拍攝過400餘部廣告片的豐富經歷,在執導這部新片《夜魔奇案》時,即使面臨資金有限、拍攝時間只有二十天的情況下,他也能夠使項目完成符合劇作體量的攝製。據悉,該片一共有3500個鏡頭。
「電影最重要的是說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能力,當忘掉了電影的本質,一味去追求大卡司大特效的話,就會走入歧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沒有那麼多資金堆砌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被逼到好好說故事了。」邵大衛說。
哥德式暗黑風格與本土元素融合
探索國產電影美學新領域
「這可能是第一部由中國電影人拍攝的,帶有西方哥特美學元素的中國電影。」《夜魔奇案》製片人陳曉坡曾說。
作為國產懸疑電影,《夜魔奇案》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哥德式的暗黑影像風格。無論是孤兒院、修道院、廢墟,還是豎滿了十字架的墓地,在影片呈現中,幾乎處處都能看到哥德式的場景布置。
邵大衛坦言,哥德式暗黑風格是他在藝術創作中的個人偏好,「這種風格很有個性,它是一種悽涼的美,而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個人認為這種調性風格更貼合影片的故事本身。」
哥德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其通常以古堡、荊棘、黑夜、吸血鬼等作為標誌性元素,並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美術、文化、音樂等各個藝術領域。
而在西方,哥德式曾建築曾在歐洲全境流行開來,德國科隆大教堂就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作為一種風格流派,哥德式風格往往用黑暗、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表達內心世界中神聖與邪惡的對立,描繪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
而邵大衛對於西方美學的藝術偏好,其實來源於他個人的成長背景。邵大衛從小在鼓浪嶼長大,在歷史上,鼓浪嶼曾是英法租界,當地留存了很多中西結合的建築,也因此,鼓浪嶼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
「鼓浪嶼被稱為『世界國際社區的典範』,是一個藝術之島,也是文化之島。有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這裡定居,像外國大使、華人、華僑等等,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階層,我人生的前二十幾年都是在鼓浪嶼度過的,所以故鄉的這種特殊的文化氛圍也薰陶了我。」
正是因為邵大衛在這種特殊的中西文化結合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因此,在《夜魔奇案》中,中西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特點極為明顯,而這顯然是導演自身藝術感受在作品中的一種投射。
「在鼓浪嶼有一片非常美的墓地,就像我電影裡所呈現的『墓地』的風格,那其實就是一個暗黑哥特的影像。」
談及場景選擇,邵大衛略帶遺憾地提到:「影片中的那個大宅子,在我想像中應該是希區柯克的電影《蝴蝶夢》裡面的曼德利莊園的樣子,我們用的那個宅子跟我期待的還是有點差距,如果我有更多的時間或者足夠的經費,我可能會去選擇表面布滿藤蔓的老宅子。」
劇情經歷六次反轉
懸疑片重點在於邏輯全閉合
「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最考驗導演敘事功力的就是懸疑電影,這往往能夠促使創作者拍出與眾不同的東西,這也是我當初選擇拍這部懸疑片的最大原因。」談到項目緣起,邵大衛如此說。
邵大衛不僅在藝術領域受到了西方美學的影響,同時,很大程度上他也受到了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
「西方的偵探小說,像柯南·道爾、愛倫·坡、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這些都是我從小就看的。」由於一直以來都對懸疑小說和懸疑電影情有獨鍾,因此,在製造影片懸念方面,邵大衛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夜魔奇案》中,儘管在場景的選擇和設置方面邵大衛自有考量,但影片中的場景布置更多的是氣氛營造,而懸念設置則完全利用人物身份來進行布局。
「人物關係就是戲,所有的戲都是人物關係。」邵大衛強調。「懸疑電影其實就是人物關係和人物身份的懸念設置,因此這類影片的故事都必須要有很強的邏輯性,而邏輯就是一個閉合的結構。」談及懸疑電影的創作理念,邵大衛提到了「全閉合結構」。
對他而言,懸疑類型片最考驗導演的敘事能力,而影片的故事邏輯與懸念設置是最重要的,劇情發展應該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夜魔奇案》中,女主尋找記憶碎片,巡捕房調查夜魔人案件,男主尋寶三條敘事線索並行展開,圍繞影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的身份和關係,劇情前後出現了六次反轉,最終在懸念設置的首尾呼應與邏輯閉環之下,拼出了一副完整的真相拼圖。
當談及影片中具備如此多的敘事線索和極大的信息量,在前期劇本創作中是否花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時,邵大衛回答:「劇本的第一稿我一個月內就寫完了,後來又拿出來改了兩遍,但是整個故事的劇情脈絡在第一稿裡就已經完成了80%,整個片子的拍攝周期20天就完成了。」
為什麼這麼快?這與邵大衛曾經拍攝了400多支廣告片的經歷不無關聯。「廣告與電影是息息相關的,一支廣告可能『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廣告導演能夠練就在最短的時間內,只用幾個鏡頭就呈現一個世界。」
他坦言,以前在在拍廣告的時候,一個月裡可能有二十天是在馬不停蹄的拍廣告,但這種緊繃感也使邵大衛得到了極強的應變能力和在片場的掌控力。因此,在拍攝周期頗為緊張的情況中,他仍然能夠在保證懸念設置和敘事線索完整的前提下,完成項目的順利拍攝。
永恆母題「愛與救贖」
貫徹普世價值觀
邵大衛自編自導的《夜魔奇案》,以上世紀40年代為背景,講述隨丈夫高遠洋回國後的莊靜雯,在住進一座神秘的莊園後,逐漸發生了一系列的神秘事件。與此同時,一個黑衣人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犯下命案,一段關於「夜魔人」復仇的謠言也逐漸成為懸掛在某些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靜雯在種種可疑的跡象背後,開始試圖獨自找回已經失去的過往記憶。
「夜魔人」是整部影片的核心懸念,也是靈魂人物。他偏執而又瘋狂。邵大衛發現,他自己寫的小說裡總是會下意識的塑造一個偏執的人。但這樣的人物其實是最能夠打動觀眾的。
《天龍八部》裡的遊坦之,《巴黎聖母院》裡的卡西莫多,《驚情四百年》裡的德古拉伯爵,儘管都是「一根筋」,都有些痴狂,但當觀眾看到這類人物的時候,無論他是人還是魔,也總是會被他們的執著所感動,因為無論外在表現有多癲狂,這類執拗人物的內心往往是善良的。
「這部電影就是講述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它的主題就是愛和寬恕。」而邵大衛所有作品的母題,也都是關於「愛與拯救」,「這是永遠不變的主題」。
而對一位導演來說,最大的認可來自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當然也來自獎項的認可。
此前,該片在最擅長拍懸疑類題材的北美電影市場獲得了國際影評人的青睞,並分別獲得紐約冬日電影節(WFA)「最佳驚悚片」;好萊塢國際電影節(HIMPFF)最佳影片(BEST PICTURE);美國加州電影節( CFA )最佳外語片(BEST FOREIGN FEATURE);美國頂級獨立電影節(TIF)最佳影片(BEST FEATURE)和最佳藝術指導(BEST PRODUCTION DESIGN)等五個獎項。
今年五月,《夜魔奇案》還獲邀參加「法國坎城電影節」展映環節。
當提到獲獎後的感悟時,邵大衛認為,電影導演這條路就是執著與孤獨——在孤獨中創作,在執著中不忘初心。
當問到未來最想執導什麼電影類型和題材時,邵大衛表示,當下正在策劃一部關於中國孤膽英雄的動作片,目前劇本已經完成,項目正在按計劃向前推進。
「我想做商業類型片。」我聽到了他極為肯定的答覆。
「長期招聘電影記者、兼職記者,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