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飽滿的玉米、香味撲鼻的花生醬、清澈的食用植物油,這些上海人夏季餐桌上的必備品,卻有可能成為危害健康的「殺手」。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昨天向記者證實:在長期的肝癌臨床治療和科研中,研究人員發現,黃麴黴素已經與肝炎病毒、飲用水汙染一起,並列為我國肝癌的三大誘因,而這類「強力」生物毒素正藏匿於我們身邊黴變的農產品中。
黃麴黴素「積少成多」
拿著厚厚一疊病歷,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中山醫院肝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孫惠川告訴記者,黃麴黴素是已知毒性最強的生物毒素之一。在我國,江蘇啟東、海門等地是肝癌重災區,現有研究發現,這與當地居民長期以玉米、花生為主食不無關聯。而絕大多數患者直到就診後才恍然大悟,卻為時已晚。
孫惠川介紹,作為生物毒素中的「頑劣分子」,黃麴黴素既不溶於水、也很耐高溫(其裂解溫度為280℃),因此極易附著於黴變的農作物表面。伴隨人們每一次進食,在肝臟器官內「積少成多」。此後,它會向肝細胞發起攻擊,造成肝臟損傷,引發肝硬化,其中部分最終惡化為肝癌。
在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持續餵小鼠微量的黃麴黴素,200天後,其肝臟發生了明顯硬化。
百微克毒玉米「殺死」雛雞
令肝癌研究所科研人員擔憂的是,發黴的花生、瓜子不能食用已婦孺皆知。然而,鮮玉米、花生醬等也可能危害健康,卻還未得到大家的重視。
孫惠川博士告訴記者,黃麴黴素的「蹤跡」極為隱蔽。在農作物黴變初期,「黴菌」還未形成青色絨毛時,黃麴黴素隱匿於玉米光鮮的外表下,輕而易舉就能躲過人們的眼睛。而花生醬中也可能攙雜有變質顆粒,普通人根本無法察覺。
「上海人夏天喜歡啃新鮮玉米,更愛用花生醬拌冷麵,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黃麴黴素,尤其是致癌性和毒性最大的黃麴黴素B1。」而根據實驗,一粒含100微克黃麴黴毒素的玉米,足以殺死一隻雛雞。
劣質植物油也上「黑名單」
孫惠川博士還指出另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如果某些不合格的生產植物食用油廠家,未能對大豆、玉米、葵花籽等原料施行嚴格的存儲措施,那麼這些原料在壓榨之前就可能已發生黴變。也就是說,「借油攝毒」並非無稽之談!
據了解,除玉米、花生、大豆等穀物,其他一些農產品如油料、種子、調味品、發酵品、中藥材、酒類等若保存不當,都可能藏有黃麴黴素。
孫醫生認為,因噎廢食並沒有必要。他建議消費者儘量選購信譽度高的品牌食用油,或改用茶樹油、橄欖油等不易產生黃麴黴素的植物油。此外,也不要食用發皺和發黴的花生、久置的速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