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的一沓兒車票
▲李浩晨的車票故事
說到火車,幾乎沒有誰會覺得陌生。作為我國最普遍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火車也是大學生出行時最具性價比的選擇。從慢慢悠悠的綠皮火車,到如今時速超過300公裡的高鐵,都承載著我們的青春記憶。
■本報記者 韓琨
「當然是春運了」
說起與火車有關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國人民大學大四學生程曉楠脫口而出的答案就是「春運」。
「春運」,號稱是每年規模最大的人類遷徙活動,放寒假的大學生和在外工作返鄉的人們一起,構成了這浩浩蕩蕩的隊伍。
程曉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雖然平時出去旅行也多選擇乘坐火車,但是坐火車最難忘的記憶還是從北京回福建老家的一次硬座經歷。
春運的艱苦不僅在於人流浩大,更在於一票難求。高校可以幫學生提前預訂的學生票只能是硬座,但是對於長達二十幾個小時的旅程來說,硬座顯得殘酷了點兒,票量本就相對較少的臥鋪變得越發搶手。
「那時還沒有網絡訂票,電話訂票也不流行,只能去學校東門旁邊的代售點排隊去買。」程曉楠說。她記得很清楚,代售點八點開門,八點十分開始售票。早晨六點剛過,她就跑去代售點門口排隊了。
「天還沒亮,我就去排隊了。到那兒才發現,前面已經排了四個人了。」程曉楠回憶道。排隊的人大多都是學生。為了節省操作時間,開票前售票點的工作人員提前登記了大家需要的車次。「結果,還是沒買到臥鋪。」於是,她便有了一趟硬座回家的經歷。
列車時刻表顯示為25個小時的普快,速度本就一般,還免不了讓道、晚點。唯一讓程曉楠覺得慶幸的就是座位的位置了:「還好靠窗,有依靠。困了就眯十到二十分鐘,然後被火車晃醒。」被晃醒,再隨著火車的節奏入睡,再被晃醒,如此反覆。
正是由於靠牆睡,隨著火車晃啊晃的,程曉楠回到家才發現:「頭上撞了個包出來。」
發呆、看書、聽歌、看風景,間歇抱著書包再睡一會兒,這些是程曉楠在火車上的主要活動。不過,對於25個小時的車程來說,還有一項活動是任何旅客都免不了的——上廁所。
「上個廁所都要半個小時。」至今想來,程曉楠都覺得心有餘悸。過道上擠滿了人,難以落腳,只能盡一切可能尋找下腳的地方,一步一步地挪動。
顛簸到家的那一刻,出了車廂,程曉楠已經四肢僵硬,唯一的想法就是:「終於解放了。」
異地戀培養出火車迷
一般來說,家鄉到大學所在地的路線,是每個學生最熟悉也是往返次數最多的路線。但對於某一群人例外,那便是「異地戀」一族。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三年級學生小王就是其中之一。
「火車迷有很多種,有線路迷、車輛迷、機車迷等等。我是屬於不太專業的火車迷,經常坐火車看女朋友,所以就漸漸對火車很熟悉。」小王這樣給自己定義。
自從2008年初與女友在一起,至今,他們都處於「異地戀」的狀態。本科時,小王在合肥讀書,女友在南京。如今,他在上海,她在杭州。因此,合寧鐵路和滬杭鐵路成了他最熟悉的鐵路路線。小王記得很清楚:「2008年4月18日,合寧鐵路才通車。」
「還好都不算遠。」他說,本科時一個月去看一次女友,研究生空閒時間多一些,就兩周一次。正聊著,小王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圖片,積攢下來的火車票厚厚一沓,約有十幾釐米。「其中也有出去玩的車票,但大部分都是去看她的。」
「還好了,很快就不會再加了。」他說,等明年畢業,就可以結束這種狀態了。小王告訴記者,在火車上只有一個小時左右,時間很短,兩邊火車站到學校的公交時間都超過在火車上的時間。因此,在火車上的心情基本上就是一個字——「累」。
小王說,對火車的感覺其實剛開始還挺新奇的,可「後來坐多了也就形成了習慣」。
說到火車迷,小王有一個雙層硬座的火車模型,是真實車輛按比例縮小的。有一次,他特意坐了這趟車,然後找到了那輛模型的原車。
理工科學生中有不少火車迷,大家在BBS的相關版塊下結識,在現實中有時也聚到一起活動。在京滬高鐵開通前,小王和學校的幾位同好一起去蚌埠「考察」蚌埠南的建設情況。他們在蚌埠南的一座天橋上想拍一下測試列車。「這個時候有個警察過來了,我以為不讓我們拍。結果他很愉快地跟我們說下趟車會幾點到,然後還用對講機和車站的人確認了一下。」這讓小王覺得很有趣。
意識流的火車情結
有人選擇火車出行是因為它方便準點,比如選擇5小時的京滬高鐵而不是延誤如家常便飯的飛機,有人選擇火車是因為價格便宜,而還有一群人,選擇火車的具體原因已經說不清楚了,但很明確,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火車情結。
天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李浩晨自稱「偽火車迷」,但是,只要出行,火車都是他的首選交通方式。
「首選必須是火車,再近的路只要有火車都是首選。」李浩晨說,比如最近從學校去塘沽都會坐城際列車,但其實去塘沽的輕軌也是火車站首站。
李浩晨第一次坐火車還是小學去北京,他至今記得那是一趟綠皮火車。「從安慶出發時間很長很難熬,完全跟我現在對火車的感覺是兩個極端。」而李浩晨真正意義上開始一個人第一次坐火車是在江蘇讀書,從南京到鎮江,車型還是BSP(車廂類型的一種,部分列車採用此類車廂,現在較少)。
「其實開始哪有什麼情結,都是出去玩坐火車新鮮。」李浩晨說,漸漸地,坐得多了,感覺就變了。「現在肯定是一種習慣。」
李浩晨告訴記者,他本科有一段時間特別痴迷於火車,關於火車的任何內容都想了解。之後,他在論壇上認識了不少火車迷,與這些人接觸後發現自己太「水」了。很多東西都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學習了解到的,包括去拍火車等。到如今,他這樣表述:「火車對於我的意義不再是一種機械方面的愛好,純屬於一種感覺。」
讀大學至今的火車票李浩晨都保留著,在他看來,每一張火車票都是一段記憶。有時,只是翻翻以前的車票,記憶就會被一下子拉回到特定的場景之中。
在不計其數的出行中,李浩晨印象最深的還是在5087次列車合肥西到安慶西上見證了兩位好友的愛情開始。至今,他們也都還在一起。
關於所謂情結,李浩晨覺得,這種感覺有點虛無縹緲,其實只可意會。
他讀過一本叫作《記憶火車》的書,裡面有句話他記得很清楚:「對於中國人,火車是往事和人生離散的聚集之地,與火車有關的一些場景會被暗暗地保留一世。有的時候,一生也不過是一些站臺、車廂、出站口場面的串接,火車暗含著別離、轉折、落寞和企盼。」
「這句話一下子就讓我產生共鳴了。」李浩晨說。
《中國科學報》 (2013-12-19 第8版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