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一年級起,只要說起語文考試,或提到語文表達,作文是孩子永遠繞不開的類型,一些孩子寫著寫著就開始「放飛自我」,「揭秘」父母,調侃老師、同學,真的是一套一套的,這些「段子手」的父母若是看到這些作文,一定也是氣著氣著就笑出來了。
1.這篇作文對《甄嬛傳》有分量的角色都進行了仔細的剖析,人物特點拿捏得那叫一個準確,把語文比作皇后,地位穩固不可動搖,順便拍拍老師的馬屁,這點小心機可不得了!
老師的評語雖帶著一股「狠」勁兒,指出若繼續追劇,就要毀設備,動儲位,但還是給了滿分100。
2.當00後都聲稱自己是老人了,要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了,作為成人會不會有一種「滄桑感」。
老師直接在評語處寫道:「你讓老師怎麼活」。說不定老師都還單身呢,學生都已經在為不辜負時光,開始謀劃「黃昏戀」了。
3.這位同學為了吃得暢快,身負「巨債」,為了突出還債的不易也是費盡了心思,本來在債務面前也知道有借有還,還是值得稱讚的,可又提到「跑路」,看來也是把自己想成了「劇中人「啊。
4.這個同學倒是很有鑽研精神,凡事都要弄個清楚明白,不得「配方」就自己分析。
但願老師不是在飯後批改的作文。
5.這篇從內容來說應該是低年級的作文吧,小朋友倒是認真的在寫,只是弄錯一個字,就成了「大手筆」,四處驚雷,就像神仙在打架。
6.談理想,還不忘損損老師,自己都當慈善家環遊世界了,老師卻」混「成了乞丐,還被設定為「危險人物」。
看到老師的評語,已經感覺到氣壓在上升了。這哪是在寫作文,這是在下戰書啊!
7.從小事中發現生活的意義,借媽媽之口升華主題,本來挺好的,卻非要拽上媽媽來個大反轉。
孩子你真就不擔心媽媽檢查作業嗎?
看看這些讓人忍俊不禁的作文,直讓人感慨:現在的孩子成了「精」,啥都敢寫!
但笑歸笑,再仔細想想,其實,寫作文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還真不是件易事,它是一個長期積累且不斷練習的過程,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少不了需要父母、老師,提供一些方法,給一些指導。
作為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去學會觀察,去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尤其重要了。
1.觀察從閱讀做起。
我們常說書是知識的海洋,它包羅萬象,有對世間萬物的介紹、總結,也有對個人體驗的描述。
閱讀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讓他們通過對內容的想像,仿佛置身於其中。
當孩子對書中的字句產生共鳴時,這些文字符號就已經開始輸入到孩子腦中,停駐在他們的心裡。
2.在觀察中談體驗,體驗之下做積累
當然看別人的文字是最直接的途徑,但現實中的體驗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描述一件事物時往往是通過五官的感受,來進行具體的描繪,第一眼開始觀察某人時,也是通過視覺、聽覺,去收集人的外貌、語言、動作等信息。
所以在引導孩子做詞語積累時,最重要的並不是把某個詞語抄下來,而是學會多感官去體會這個詞語,通過這些體驗去把其他相關聯的詞提取出來。比如看到樹葉這個詞,孩子可能從視覺上看到碧綠的顏色,聽到風吹過後沙沙的風響,聞起來有一股清新的味道。那麼在輸液的基礎上孩子就可以積累到「碧綠」,「沙沙聲」,「清新」這些詞語。通過這樣的方法去積累的詞語,自然會比單純的摘抄更豐富。
用同樣的方法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做句子的積累。
同時這也是一種輸出。
3.引導孩子學會模仿。
模仿是一個由積累到遷移,再到輸出的過程。當孩子把某一個詞或某一句話,作為好詞佳句篩選出來,一定是其中有一個點觸動到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作者在其中採用的句式和修辭讓場面描寫變得精彩,對事物的描寫變得更細緻。
孩子就可以通過對詞語替換等方法,把這些句式、修辭,運用到自己類似的文段中,讓整個文章&34;起來。
【今日話題】:
你還見過哪些天馬行空的表達嗎?你有哪些輔導孩子寫作文的經驗可以分享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喲!
(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