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學生時代,對於寫作文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對於我而言,寫作是一件很模式化的事情,因為是文科生,所以不管考試出了什麼題目,字數總歸是能湊夠的,但論才華,真的是幾乎為零。
然而我也看到身邊很多理科的同學,一到寫作文的時候,總是唉聲嘆氣,抓耳撓腮,最後恨不得把歌詞填上作數。
大概是人們固有的印象吧,很多人都覺得文科學生寫作文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理科生嘛,大概過得去就行了。而應試教育下也確實如此,就好像文科生天生就比理科生會寫作文似的。
但是這真的是偏見!
我必須承認,在高中的時候,我曾經十分嫉妒一個女孩子。她是一名理科生,成績排在全校前十名,更重要的是她幾乎不偏科——不僅理化生三科成績優異,甚至連作文也常常被我們文科老師借來當做範文。
她的文筆很細膩,用詞也很華麗,唐詩宋詞信手拈來,引經據典更不在話下,再加上一手漂亮的行楷,真的不得不讓人佩服,和她比起來,我寫的作文就好像一隻蘆花雞。
後來由於我們大學在一個城市,兩個學校距離又不遠,因此我們時常一起聚餐,慢慢交往多了,我才意識到:她眼中的寫作文和我是截然不同的。
她說,在她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培養她讀書的習慣,每天讀大概30-40分鐘,然後複述給她爸爸聽,她爸爸還會時不時的問她一些問題。不過她只負責回答,沒有對錯之分,答完之後她爸爸都會笑著摸摸她的頭。
"然後你就有了大量的素材了對嗎?"
"不止如此。"
她又和我講了很多她父親如何指點她寫作的事情,還有如何學習其他學科,她說:"我爸爸時常對我說,寫作文是自己思想的表達,而不是文字的隨意堆砌,學習其他學科也是一樣,每個知識點都要自己動手動腦研究明白,如果想不通,就寫下來。"
"可是你要思考那麼多,多麻煩啊?"
"麻煩的"量"是固定的,寫作文之前多查找資料,打好腹稿,寫得時候就省時間了;其他學科也一樣,我其實也不是一點就通,無非是咬著牙把知識點磕明白了而已。"
其實這時候我已經明白我和她之間的差距在哪裡了,我就是那個沒有耐心做準備的人,因此我的寫作也就停留在應試水平上了——不跑題、湊得夠字數、字勉強還能看。
然而最近,我讀了《美國學生寫作技能訓練》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我朋友的父親真的是一個很有教育遠見的家長。
這本書的作者是曾多聞,一名旅美新聞工作者,主要做文教新聞的相關工作。不僅如此,她還是臺灣親子天下雜誌特約研究編輯,長期供稿美國婦幼人權團體Moms Rising。正是因為她的工作性質,以及她所處的環境,讓她對於寫作教育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她說:"寫作教育,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更重要。"
在我們固有的認識裡,寫作仿佛就是上天賜予某個孩子的禮物,會寫就是會寫,以後可以靠筆桿子吃飯;而不會寫就是不會,註定只能學理科,以後搞科研之類的。
而這本書中有很多觀點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甚至可以拯救很多孩子的未來,通過讀這本書,我們會認識到,寫作並不僅僅是把稿紙填滿那麼簡單,其背後學生的思考才是重中之重;關於寫作教育,老師的教學力亟待提高;為了今後孩子的寫作教育環境得以改善,我們需要自下而上進行改革。
1、 寫作的第一課,不應該是起承轉合
在過去,我們認為,寫作的前提是大量的閱讀,如果你的孩子語文成績不好,那他的任課老師往往會語重心長的說:"先儘可能得多讀書吧!"
道理雖然沒錯,但是這世間好書真的太多了,讀了就一定能提高寫作能力嗎?
這時候我們會想到,可以啊,寫作最基本的不就是起承轉合嗎?學會了不就行了?
但是作者在總結美國過去的四十年的"讀寫力是如何培養與成長"的相關研究後,她發現,寫作的第一課,應該是"認識讀者"。而且,寫作教育與閱讀教育應該同步進行,而不是"先儘可能得多讀書吧"。
所謂"認識讀者"是指在孩子練習寫作的同時,應該對特定對象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個對象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假想的,如果你在寫日記,那你的讀者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是在寫信,那你的讀者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在寫作文,那你的對象就是你的老師。
也就是說,我們的作文應該有一個中心思想、有目標讀者群的。
2、 寫作和閱讀一樣,都是學習工具
上面我們提到過,寫作和閱讀應該同步進行,這是因為,這二者本質上都是學習的工具。作者在書中援引小喬治·希洛克斯的研究:"較弱的寫作者,只花一點點的時間去計劃,較強的寫作者,則會花較多的時間去計劃、構思。"
現在,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僅會因為一道數學題而發火,還會因為孩子寫不出幾百字的作文而不解——幾百字而已,你用點兒心就能寫完,為什麼要拖?
正是家長的不解,讓孩子對於寫作又恨又怕,面對寫作文這個"大工程",孩子確實會有偷懶的心思,但也確實是需要家長的引導。
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寫作文並不是為了應試,而是要學會將寫作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具體而言就是在寫作之前,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分析題目、確定讀者是誰、如何調動自己的素材庫、怎樣打草稿,還包括寫完以後如何修改等。
這個思考過程,才是寫作帶給孩子真正有益的東西,這確實會花費很多時間做準備工作,但是真的落筆的時候也會容易很多。
不僅如此,面對應試教育,孩子主動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老師、權威的觀點。通過寫作,孩子可以主動的去思考,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主動的收集資料,最後整合完成一篇文章,也許最後的文章很平淡,但是會在無形中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
1、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
史蒂芬·金曾在一個專訪中說過:"寫作是一個漫長而孤獨的旅程,我很慶幸在這個旅程中有人相伴。"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寫作——寫作是一件無止境的事情。
如前文所說,要想提高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那麼寫作力與閱讀力,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我們要求孩子具備高標準的讀寫力的同時,必須要以高標準要求提供教育的老師具備高標準的教育力。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能夠"因材施教"的老師,這要求他們能夠準確判斷自己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清楚自己的學生之間有哪些差距,並且能夠給到不同的學生相應的教學和支持。
對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麥克·羅斯曾說過:"學習寫作並非一蹴而就,況且每個人的學習進度也不同。有效的寫作教育,應該給予學生能夠支持他們成長的回應。"
讓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交上去的作文作業,老師是否給出了有用的批語?還是類似於"本段落用意不明"、"開頭太弱"這種簡單的評語?你是否真的明白自己的作文差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寫作能力是否得以提升,這確實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在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這類簡單的評語等於把難題又推給了孩子。
2、 寫作教育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
我們長久以來都把寫作作為語文科目的一個分支,甚至有"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說法,因此作者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其他學科的老師怎麼教寫作呢?
後來我才意識到,作者提出的是:不同學科的老師,將寫作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老師們不再單純的傳授知識,學生們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寫日誌、寫實驗報告、寫自己的答案等,使得學生主動掌握知識點,甚至是主動思考。
但是基於我國國情,我們是無法將這一方法直接推廣的,這對於老師而言負擔實在過重,而且沒有行政、家長、社會的支持是很難實現。而作者在書中提出的美國成功的案例,也是進行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我們現在了解到,好的寫作能力,並不在於能夠寫出一篇體現我國的文學之美的文章,還在於是否擁有使其他學科齊頭並進的學習能力。
而這一切並不僅僅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還在於家長的教育。
就像我那位朋友的父親,他很早就認識到培養孩子閱讀和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他女兒讀完書後,他總是會啟發式的提問:"你在這篇文章中學到了什麼呀?""這本書裡,主人公哪些經歷和你相似啊?""今天有沒有收穫新知識啊?"
就這樣,我的朋友從小就養成了主動思考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我讀了這本書","我喜歡這本書"的粗淺階段。
隨著她年齡的增長,她有一段時間十分厭惡寫作,畢竟寫那麼多字手也會很疼。
於是她的父親會在一旁引導她,例如她要寫一篇周末遊記,她父親會帶著她回顧出遊那天:"剛到目的地的時候用眼睛可以看到哪些景觀?那裡的動物是怎樣的?用鼻子感受當地的氣味和城市裡有哪些不同?回想當天的天氣如何?遇到了哪些新鮮的事物?"她的父親還會帶著她上網查一些當地的人文知識作為補充,然後引導她確定主題,做好草稿,並鼓勵她很快就可以寫好的。
我朋友說:"現在想想看,我確實比其他小朋友幸運的多,而且我其他學科也是這麼學的,只不過把作文裡的景色換成各種公式,不會的地方主動去查資料而已。"
由此可見,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校園裡,家長的作用不容小覷,如果家長可以聯合起來,為孩子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的寫作平臺,那麼對於孩子的益處是更顯著的。
作者結合美國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也就是說不再將標準停留在文章結構、或者語法錯誤上;2 要能對不同問題進行點評,畢竟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3 要有合理的標準,而不是固定化的寫作流程;4 要能看到學生的進步,適當的鼓勵會激發孩子的自主性。
"寫作教育,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更重要"。在今後的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孩子的閱讀力和寫作力都將成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要將寫作視為上天對某個孩子的偏愛,這是一個可以培養的技能。
因此,請重視孩子寫作技能的提升,這會為他們的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