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寫書評,許多人會聯想到讀後感,但書評和讀後感是有區別的。讀後感更多側重於自己讀完一本書以後的感想,沒有絕對化的寫作標準,容易有自嗨的感覺。
書評是對於一本書的評論,重點在於書籍的評論部分。
寫書評,我們可以將書中有用的乾貨提煉出來分享給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針對書中的某句話、某個觀點展開評述。
重要的是,我們要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與書結合起來,寫出有價值的內容。
總而言之,書評是在我們和讀者之間搭建一把梯子,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本書的信息,讓書裡的知識幫助到更多的人。
書評和其他文體不一樣,它有自己的寫作周期。那麼,書評該怎麼寫?
以下是書評寫作的5個基本步驟。
一、選書
買書之前,可先上豆瓣瀏覽這本書的簡介和章節目錄,選擇評分較高的書籍,比如8分以上。也可簡略瀏覽豆瓣針對該書的評論,選擇好評度較高的書籍。
如果是外文書籍,還要對比翻譯版本,看哪個版本比較好。因為外文書籍的翻譯直接影響你的閱讀體驗,所以版本的選擇非常重要。
除了參考豆瓣,還可以選擇關注領域的權威書籍,或該領域權威作者推薦的書籍。
比如關注心理學領域的朋友,可選擇武志紅的系列書籍閱讀,也可選擇他推薦的書籍作為參考書單,以及不同流派的經典著作。
此外,我們還可以選擇該領域口碑比較好的書籍,即那些口口相傳的經典。
如若留心,你會發現許多名人都喜歡推薦書籍,一些好書的最後面也會列一些薦讀書或參考資料書,有興趣可針對自身的需求選擇性閱讀。
市面上的書籍如汪洋大海,我們需要從中甄別好書優先閱讀。因為選擇的書籍質量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我們的書評寫作,所以選擇好書,不管是對書評寫作,還是對我們自己而言都是有很大裨益的。
二、通讀全書
閱讀是書評寫作的基礎。想寫好一篇書評,首先一定要先讀透書,這樣才能更好地分享給別人。所以寫書評是倒逼閱讀思考的好方法。
寫書評前,建議將閱讀分三遍。
第一遍閱讀是通讀全書。拿到書,先瀏覽書籍的封面設計、作者介紹、序言、目錄、後記等內容,目的是了解這本書的大致信息,以及對書的整體框架有個大概的了解。
接著是通讀書中的文本內容,通讀中將所有能展開的點都打標籤或做標記。這些打上標籤或做標記的地方,就是第二遍閱讀重點看的地方,也方便後續查找。
為了對這本書的整體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最好用思維導圖將書的脈絡完整列出來,如此也能順便理出書評的寫作思路。這個思路很重要,可參考作為書評的寫作邏輯。
無論寫哪種文體,邏輯和整體框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決定了你的作品能否吸引讀者,能否讓讀者讀完你的作品。
這一遍從頭到尾通讀下來有個好處,就是你了解了這本書的重點分布,接下來比較清楚該重點讀哪些,該放棄哪些,還對書籍框架有了清晰的了解。
做個小總結,第一遍通讀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是瀏覽書籍的重要信息,第二是將書中能展開的點打上標籤或做標記,第三是用思維導圖將這本書的脈絡列出來。
完成後,我們進入下一步。
三、收集素材
第二遍閱讀是收集素材。可邊讀邊在書上畫出精彩的句子、標記重點段落、有用的素材。看的過程中有什麼感想、啟發也可順手寫在旁邊。這些工作,都是在為寫初稿做準備。
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故事,之所以讓你心動,可能是因為它帶給你感動,給你啟發,可能是說出了你的心聲或者讓你看透某些事的真相。
碰到心動的內容,做好標記就對了,這樣回味起來才有跡可尋呀。
畫好重點內容後,再查閱補充相關資料。可以去搜集這本書的作者信息、作者故事、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動機,以及各方人士對該書的評價等。掌握的信息越多,越了解這本書,越有利於後續書評的寫作。
收集素材,是構思書評的開始。
通過上面的閱讀和準備工作,你已經大致知道自己要寫什麼樣的主題,按照什麼樣的結構去寫,那麼接下來該思考什麼樣的素材才是你所需要或欠缺的。
邊想邊在紙上列出來,按照這些思路去找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最好多收集些吻合主題的故事案例,有切合的熱點新聞更好。
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維》裡強調,「事實無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維繫它——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能激發人們對你的信任,希望你的建議確實能實現你的承諾,聽眾會重新燃起對你的希望。人們更重視他們自己得到的結論,他們只會相信真實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人們一旦將你的故事當成他們自己的故事,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強大力量。」
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聽故事,將道理融於故事之中,讀者更易信服,而且比較有可讀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讀者。
而且書評不是「乾貨」的堆砌,善用故事講好道理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平常看到好的故事素材、新聞熱點可分門別類收藏起來,方便寫作應用。
綜上,收集素材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標記書中的精彩內容,第二是收集需要的素材,補充查閱相關資料。
四、寫初稿
第三遍閱讀是回到書本上,重新閱讀那些觸動你的內容。比如劃線的句子段落,收集補充的案例素材、自己隨手寫下的靈感想法等。
閱讀的時候結合之前羅列的書評邏輯,將資料串聯起來,組合成一篇完整、有邏輯的文章。
整個過程最好一氣呵成,把你想說的話按照一定的組織架構,有條不紊地寫出來。寫的過程中,儘量不要一邊寫一邊改,一股腦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即可。
如此,你才能及時把你想到的內容統統記錄下來,偶然迸發的靈感可能還會帶給你驚喜。如果一邊寫一邊修改,靈感很容易流失。
所以,在寫初稿的時候別給自己太大壓力,也別抱著完美主義的念頭。
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把你想寫的、想說的一一寫出來就好,盡情享受寫作的樂趣吧。
五、修改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所以修改的步驟非常重要。
建議寫完初稿後,將文章放置一兩天再回來修改。
那時,你更能跳出當初寫作的情境,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來審查自己的文章,更能清晰客觀地判斷自己文章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寫完立馬修改,極容易陷入一種自己寫得很差或很好的狀態,比較主觀,修改的效果也不太好。
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無法一下子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而修改給了我們接近完美的機會。
修改時,可抱著「完美主義」的念頭,將文章不斷打磨成心目中的樣子。
那麼修改到什麼程度才適合呢?
改到我認為這已經是自己能寫出的最好水平,已經盡力了,實在改不動為止。
知識變現時代,每個人是讀者也是作者,想要成為寫作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確且適合自己的方法持續性練習,甚至在練習的過程中獨創屬於自己的方法。
就像《完全寫作指南》裡說的那樣,「所謂習慣寫作,就是持續不斷地寫,永遠不要放棄,它終究會教你如何寫作。」
優秀的人,都是將最簡單的方法練到極致,無招勝有招,趕快實踐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