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內居然三次被人問起如何寫書評,我想,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公眾號的「好書共讀」欄目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麼,大概是我給大家布置的書評作業惹的禍吧。我先是回答「愛咋寫就咋寫」。問的人顯然不滿意我的回答,甚至還有可能認為我是拿喬呢。今天下午答應了一位老師晚上就寫一篇小文,也算是不給自己退路了,只好坐下來認真寫。至於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完全憑各位看官的理解了。如果覺得有些道理,你就參考一下;若不是,請一笑而過。
對於許多人來說,閱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但寫作的習慣似乎不是那麼容易養成。可是,寫作的重要性卻越來越被提起。三年前有幸應邀出席一個國際論壇,被一位美國教授的一個問題驚到:你們認為21世紀年輕人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什麼?有回答「創造能力」「創新能力」「交往能力」「領導力」「外語能力」等的,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表達能力」,並強調both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我回來後認真地思考消化,似是有點理解了教授的意思。無獨有偶,這幾天正在讀一本《如何進行思辨性寫作》,其中的一句話:「if students are to learn, they must write.」 又驚了我一下。寫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言歸正傳。既然讀書,總有感悟。把感悟寫出來,把自己喜歡的片段記下來,或者自己不同意的觀點表達出來,又或者試著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都可以是一篇「讀書筆記」,或是「書評」。關鍵是要動手,要立刻行動起來!
專家學者們對寫書評的方法一定已經著書立說過了,大家去網上查閱一下便可了解很多。而我今天想要囉嗦一下的,是我自己平時寫書評的一些方法,或是我接觸到的對我印象深刻的做法,這樣說起來應該更有感覺吧。
這種寫書評的方法也是許多人喜歡用的,我的學生們通常是這一類。他們會先把書本內容概括總結一下,最後加一段自己個人感悟,即從中學到了什麼,便交給我當作業完成了。念及小朋友們讀完一部英文原版讀物不容易,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更是應該鼓勵,所以我也就笑納了。事後,我會提醒他們概括時要抓重點,比如這本書主要反映了哪些問題?歸納出三到四點,可以用觀點表達,也可以只用關鍵詞。再列舉書本裡的具體例子來佐證說明。觀點要鮮明,關鍵詞要準確,論據要充分。當然,論證的過程也要有邏輯、有條理。幾番下來,程度好的學生會努力做到,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令我倍感欣慰。
這一個範圍有點廣。因為一本書可以評價的東西實在太多,就看你從哪一個點切入了。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切入點不要太大,越小越好進入。比如,我們可以只評價人物,哪怕只評價其中一個你最喜歡或是最討厭的人物,寫出他的特徵,佐證你觀點的文字;或者評價作者的寫作風格,說出你的感覺,這同樣需要作者一本或幾本書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評價是有道理的;又或者你想評價閱讀材料的內涵,內容與題目相配嗎?達成你讀此書的目的了嗎?為什麼有或者沒有?舉例說明。還有,情節的安排合理與否?你為什麼這麼認為?只要你願意,諸如此類的任何一個元素你都可以拿來評價。反正不認識作者,寫起來沒有任何壓力。再說了,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寫的跟別人想的不一樣又何妨?當然,我們不能惡意貶低作者,即使你的認識達不到作者的層次,又或者縱使你才高八鬥。
也就是說,你一邊讀書一邊把自己代入,想一想如果是我怎麼辦?若是方法類的書籍,自問一下我平時怎麼做的?讀了書有啥啟發?今後如何改進?比如我們暑假布置了大家讀《教學勇氣》一書,很多老師在書評時都能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總結與反思,再描述自己的方向與計劃,也可以是不錯的書評。
我偶爾也會寫一些兩本或幾本書的比較,找找共同與異同,稍作分析,再表述成文,也算是很好的思維鍛鍊。巧的是我們這一輪的值日生匯報是book review (書評),咱們班的學霸小妹妹Jenny非常認真地比較了《霍比特人》和《哈利波特》裡面的Magic power (魔力)。相比於初二學生寫英文書評的稚嫩,這位小妹妹的值日匯報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全班同學不依不饒地讓我給她打滿分!第一次哦。因為我通常不贊同打滿分,藉口是留一點提升的空間。更巧的是,工作室吳鎣老師在同一天交給我的一篇書評裡也比較了兩本書:《教學勇氣》與《為學生賦能》。讀完我忍不住會心一笑😊
巴金先生說:我之所以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有感情。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居然與巴金先生有了相同的感悟,甚幸!寫作的素材很多,若是你不知道如何入手,那就不妨從「書評」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