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北大教授教你如何寫書評

2021-02-19 墨香學術

點擊上方「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研究生的科班訓練,除了要會寫論文和專著,也要會寫書評和札記。要做一個真正現代意義的學者,特別是要學會寫書評,寫真正意義上的書評。


書評是一本學術雜誌中舉足輕重的部分,西文學術期刊的主體是論文(Article)和書評(Review),論文往往只有幾篇,涉及的範圍不夠廣。對於讀者來說,更重要的有時是書評,因為書評才能真正反映這本刊物所涵蓋的各個方面。我們翻看一本雜誌時所獲取的知識,有時並不在於論文,而在書評,這是和西方學術刊物的書評制度相關聯的。


因為中國學術期刊一直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所以一本雜誌中,主體是論文,書評只佔極少的篇幅,甚至沒有書評。所發表的書評含蓋的方面不廣,大多數書評是一些對所評之書的概述和誇獎,沒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也不受讀者重視,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視,因為其中一些書評是作者或出版社編輯找人寫的。


因為書評是由雜誌約請的專家撰寫的,所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雜誌自身手中,雜誌也把自己所發表的書評水準,看作是該雜誌的學術水準,這樣的一種學術認定的結果,是雜誌要約請權威來寫稿,而不接受書評投稿。我們常常看到在一些刊物的約稿通知裡面說,書評不接受投稿,如果你特別希望評某本書的話,必須先和主編聯絡,在得到主編的同意後,才能撰寫。同時,由於雜誌對自己發表的書評水準的認定,所以一般來講是不接受反批評的。你可以在其他刊物上發表商榷文章,但在發表書評的刊物上是不行的,即使你的反批評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情況下也是不給刊登的。這種做法有點霸道,但實際上是為了一個雜誌的正常運作,因為你一旦發表了反批評,則必然引起書評作者的再度反批評,這樣你來我往,批評文章越來越多,文字越來越長,那麼這個雜誌的篇幅就大量被佔掉,而批評雙方有時也從學術爭論發展到意氣之爭,降低了雜誌的學術水平,這樣下去雜誌是無法辦的了。


在中國,大多數刊物沒有這麼嚴格的書評制度。比如幾年前《歷史研究》發表了葛劍雄、曹樹基先生評社科院人口史的一本書 ,很有分量,是中國學術界少有的書評,雖然有些話用詞過於激烈,但仍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一股新的氣息。但是因為《歷史研究》沒有規範的書評體制,很快就發表了反批評文章 ,這其實是否定自己。所以,發表書評的雜誌是不能夠發表反批評的,但並不反對書的作者在其他地方發表反批評的文章。


在中國書評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一個作者的書受到批評,有時會被某些人利用這些書評來攻擊作者,使得作者的職稱評不上,甚至分配房子、提升工資也受影響。有時再加上報紙、網站的炒作,使得問題更加複雜。要知道,在西方的雜誌裡,往往是值得評的書才被安排來寫書評的,有些書根本不值得一評,所以,儘管書評沒有什麼好聽的話,也說明這本書不是最差的。一個人的學術眼界是有限的,自己所撰作的書肯定會有漏洞,所以別人的善意批評是可以接受的,這有利於自己將來在修訂本中把學術水準更推進一步。


良好的書評制度,可以使得一本雜誌的書評保持較高的信譽,擁有更多的讀者。目前,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雜誌已經意識到真正的學術書評的意義,但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路還很漫長。


書評有不同的種類,有長有短,長的過萬字,短的只有幾百字而已。

一種書評是屬於介紹類的,往往只有500-1000字,把書的內容簡要地介紹一下,如果寫得凝練,也可以看出書評作者站在學術史的高度予以的點評。像美國《亞洲學會會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法國《漢學評論》(Reuv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等刊物上的書評,就是這種類型,主要目的是想多包含一些書的書評,使雜誌學術範圍的覆蓋面更加廣泛。劉東主編的《中國學術》發表的書評,很像是往這個方面發展,而這本企圖含蓋中國學術許多方面的雜誌,也確實應當向這個方面發展,但目前來看,書評量太少。

一般的書評在3000-5000字左右,也就是既可以概述原書的內容,又可以加以評論。這是書評的主要形式,大多數的雜誌採用這樣的書評,我所編的《唐研究》也是如此。

還有專門就一本書進行廣泛商榷的書評,稱作「書評論文」(Review Article),字數較多,有的超過10000字。書評論文對於所評之書來說,可謂重磅炸彈。我曾經在《神聖的殿堂——萊頓大學圖書館東方寫本與圖書部》(海外書話2)中舉過一個例子 ,即《通報》(T』oung Pao)所刊達菲那(Paolo Daffinà)的《評〈漢書·西域傳〉的新譯本》一文,這是對萊頓大學漢學院前院長何四維(Anthony E. P. Hulsewé)教授《中國在中亞:早期(公元前125至公元23年)》 一書的批評,發表在《通報》裡。原書作者何四維先生對我說:看我這本書,一定要看達菲那的書評。可見書評論文的重要。

我們應當學會寫不同類型的書評。


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有學術貢獻的學術著作值得評。相反,給一般讀者所寫的通俗讀物,普通的概述或綜述,則不一定在純學術刊物上發表評論。當然可以在其他刊物上發表評介文字。

值得評論的書,從我們歷史學科的角度來說,包括專著、論文集、史料集、考古報告、學術性的展覽圖錄等。因為書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讓讀者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和學術貢獻,所以,要有專家用簡潔的語言,把這些書的內容和成績勾勒出來,特別是一些論文集、考古報告,對於其他專業的人來說,翻看書評以後,可以決定值得不值得去找這本書來讀。

但是,要知道,從一個雜誌來說,不可能找到所有值得評論的圖書的書評作者,所以雖然有的書,我很想在《唐研究》上發表一篇書評,但往往因為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撰稿人而作罷。這又說到書評的作者問題了。比如說在中國的唐史學界,我們擁有許多各方面的專家,但老一輩的甚至略微年輕一點的專家學者,受到「文革」大批判的影響,不願意寫書評,使得在國內找尋一個所評之書的最佳專家的做法,有時難以成功。因此,我們也約請一些在某一領域學有專長的中青年學者來撰寫書評,幾年的實踐證明,中青年學者不僅有實力寫,而且敢於寫,甚至一些博士生因為較長時間關注一個課題,他們所寫的同一專業領域裡的書評,很有力度,受到讀者的好評。因此,只要大家努力,中國的書評制度可以創造性地建立起來,中國的書評內容也可以充實起來。

在老一輩的學者當中,在寫書評這一點上,周一良先生是個例外。我在《才高四海,學貫八書——周一良先生與敦煌學》中有如下一段介紹:

周先生受過嚴格的西方學術的訓練,不論在燕京大學,還是在哈佛大學,因此,他在撰寫論文、札記的同時,一直堅持寫書評。他對書評的看法,可以從他表彰楊聯升先生撰寫書評的文字裡體現出來:「我認為蓮生(即楊聯升)的書評可以媲美法國漢學家伯希和。」 從某種意義上講,寫文章是寫自己,只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端出來就行;寫書評是寫別人,往往要站在學術史的高度,從方法論上加以評述,有時比寫文章還難。周先生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當然無法和楊聯升相比,但他寫書評的作法,是許多與他同齡甚至比他年輩還晚的中國學者所不具備的。周先生的書評範圍很廣,從早年的《評岡崎文夫著〈魏晉南北朝通史〉》 ,到晚年的《馬譯〈世說新語〉商兌》 和《馬譯〈世說新語〉商兌之餘》 ,都是按照書評的學術規範,提出了嚴肅的商榷意見。在敦煌學方面,他撰寫過《王梵志詩的幾條補註》,對王梵志詩的校本提出批評意見 。還有《讀〈敦煌與中國佛教〉》,雖然以介紹為主,但也有指正的地方。我們從這些書評中,可以窺見周先生的一些研究方法。

他曾特別送我上面提到的《馬譯〈世說新語〉商兌》抽印本,說明他自己對這篇書評的欣賞。


前面說到標題的寫法,即:「羅豐編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按照規範的書評做法,下面要括注原書的出版社、出版年代、頁碼、書號、價錢,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17+263頁+39黑白圖版+8彩色圖版,100元)」,為讀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如果是給不採用像《唐研究》那樣的書評標題方式的雜誌,最好就用中性的語言,寫「某人著《某書》評介」,表明有評論,有介紹。

書評的內容應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是內容簡介,即讓沒有見到書的讀者可以通過你的介紹,大致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在介紹一些方面較廣的論文集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有所選擇地重點介紹一些文章,而簡單介紹其他一些文章,或者只列其名或其類別。

第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本書選題和內容的價值、特點,如果是前人研究過的課題,那麼這本書有沒有新的角度,有沒有新的材料,有沒有新的筆法。如果是前人沒有研究過的課題,或者說研究很薄弱的方面,則從研究的題目和範圍來說明作者的貢獻或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三是本書的不足,包括題目與內容是否對應,內容包含的範圍是否過窄,以及材料的缺陷和論證邏輯是否合理。在指出別人不足時,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在理論、材料、研究論著/參考文獻等方面舉出證據,加以論述,避免空論。

第四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加以補正,包括訂正書中的錯誤,補充書中的不足,這些部分一定要在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才能寫出來。如果只是根據可以有兩種解說的證據,就不能輕易否定作者的觀點。

最後,對於一些古籍整理、包含新史料的著作,要校勘錯字,以免貽誤後人。

這些只是主要的方面,書評的內容沒有特別的一定之規,是最容易表現個人學術思想的一種文體,所以你也可以利用書評來發揮自己的學術觀點,因為現在的年輕學者,不可能像陳寅恪那樣,很早就開始給別人寫序、寫審查報告,表述自己的學術思想,因此,你可以利用寫書評的機會,把寫刻板的專題論文時所不能表達的學術思想,通過書評表達出來。

書評的寫作也沒有一定之規,上面所列的幾點,不一定按照上面的次序來寫,比如在介紹內容的同時,就可以用夾敘夾議的寫法,提示優點,指摘缺陷,這樣有時顯得平和一些,但不減書評的分量,我常常採用這樣的寫法。現在中國的一些刊物上的許多書評在寫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好話以後,最後來一句:「瑕不掩瑜」、「金無足赤」,「由於……原因,書中也有錯誤之處,相信再版時會修訂」之類的話,是很不好的八股文,說了等於沒說。

我在上面提到的《海外書話》中說:「我平日裡最喜歡讀〔西文雜誌的〕書評,它不僅能讓你了解所評之書的大致內容及其學術貢獻,還可以從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書評者往往還根據自己的知識來補充該書之不足,特別是從學術史的角度補充參考文獻和相關材料;而且大多數書評都會有批評在內,有時往往是按頁碼順序來一一挑錯。這和我們在國內報端看到的書評迥然不同,因此讀起來就像喝咖啡一樣,精神不時為之一振。」


在寫書評時,有時會混淆書的作者和書評作者的指代詞,因此我建議這樣寫:

作者:指所評書的作者。也可以直呼其名,不過在中文的語境下,有些不太禮貌。如果加「先生」,則浪費文字;如果加「氏」,又有些像日文敬語。也可以用「以下敬語全略」,但遇到業師之類的人物,還是不略為好。

筆者:指書評撰者。也可以說「我」、「本人」。

本書:指被評書。書名較短的可以直接稱書名。或者在書名第一次出現時起一個簡稱,後面就用簡稱。

每一類稱呼,可以變換使用,免得文字太過拘謹。


第一,評書不評人,但要了解作者。在寫書評時,千萬要記住你可以說這本書如何好,如何差,但切不可說這個作者如何好,如何差。當然,我們最好能夠了解這個作者的學術出身、學習和工作單位、已經有過什麼學術成果,這些對於了解本書的學術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對作者已有的相關成果做一些介紹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書評裡不要對作者進行大肆吹捧,更不能對作者加以人身攻擊。

第二,要注意書的出版時間。一般來講,我們往往只評最近一、兩年內出版的新書,對於再版書也主要評新增訂的部分。但有時我們沒有那麼快地得到新書,有時我們需要把幾年當中出版的同類著作放在一起來評。這時候,我們要切記不能用書出版以後新發現的材料來批評作者,應當站在和作者同樣的起跑線上來寫書評。比如我在評劉統先生的《唐代羈縻府州研究》時,注意到他的書基本上完成於1988年,而遲到1998年9月才出版,所以儘可能避免用1988年以後的新材料說話 ,這些新材料只能給作者做補充,而不能據以批評人家。我過去不認識劉統,由於這篇書評,成了他的好朋友。

第三,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抓住一點,不顧其餘。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且現在學術十分發達,很難把資料和研究信息全部收集齊全,因此在研究中往往會有一些漏洞,甚至是硬傷。對待這樣的問題是可以指出的,但不要揪住不放,更不要以此否定全書的其他貢獻。過去有人給《唐研究》投稿批評張弓先生的《漢唐佛寺文化史》,我以為用詞太厲害而沒有採用。後來這篇述評發表在別的刊物上,但接受了我們的建議,口氣緩和多了。某位權威學者在其高水平著作中,把一條張大千寫在西千佛洞宋人壁畫榜題中的文字(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之證)當作宋代的史料來運用,這可是硬傷啊!我撰寫書評時,考慮再三,還是用通信告訴他了,沒有寫進書評,因為我覺得太傷人了。

第四,要禮貌用詞,不用「怪圈」一類的語言。因為有些字眼會傷害別人,所以我們儘量不用讓別人有不愉快的語言,而是用事實說話。其實,有分量的書評最容易引起書的作者的反批評,如果書評作者以事實說話,那麼反批評往往是無力的。這時反批評者常用的方法就是以「禮」來幹預「法」,批評批評者用詞不當,有失禮法,從道德上給你上綱上線。所以,一定不要用無禮的語言撰寫書評。

第五是寫完以後,多請一些同行和專家來審讀,避免一些錯誤。我喜歡讀書評,也喜歡寫書評。本著以文會友的原則,我寫了這麼多年的書評,批評了不少著作,我沒有得罪什麼人,而換來的是更親切的友情。這樣的一種做法,其實也是中國學術古已有之的傳統,如乾嘉學派的重要學者錢大昕就曾在給王鳴盛的《答西莊書》說:「學問乃千秋事,訂訛規過,非以訾毀前人,實以嘉惠後學。但議論須平允,詞氣須謙和,一事之失,無妨全體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則餘無足觀』耳。」


文章來源:歷史學考研和就業

       編輯:宛生

我們期待原創稿件,來稿請發: moxiangxueshu@126.com

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相關焦點

  • 如何寫書評
    我本來想搜搜關於寫書評的書,結果搜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我就正好梳理一下,自己做個總結,也可以幫助有寫書評需求的人。首先說為什麼要學習「寫書評」,讀書這個事質量的意義大於數量,你平時看書,看完了就忘了,跟沒看一樣。如果你每一本書都做了筆記,寫了書評,把書裡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的,讀書效果就明顯了。
  • 如何寫好書評,有這些方法你需要知道
    最後,用思維導圖記下全書的結構和概要,摘抄本書最核心、對自己來說全新的概念和內容,寫出自己的收穫之後進行總結和提升,你的收穫往往就是書價值的一部分。後面,進一步去歸納總結,進而形成書評。五、寫書評的注意事項對於要寫書評的書籍,一定要精讀,自己理解透了,才能更加客觀、有深度、有思想地表達給讀者。寫書評嚴格遵照選書、閱讀、理解和寫作四個環節。
  • 如何寫書評⑤:虛構與非虛構寫作模板,5分鐘學會寫書評
    ,在最後一期內容中,我將分享書評寫作最最核心,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部分——虛構與非虛構書評的寫作方法。我還是要強調一下,我下面要講的兩種模板主要針對新媒體平臺,字數在兩千左右的書評,它只是一個參考,好書評本身是沒有套路也沒有字數限制的,所以,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大膽去寫,千萬不要被模板所局限了。
  • 一家之言 | 我們怎麼寫書評
    一周內居然三次被人問起如何寫書評,我想,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公眾號的「好書共讀」欄目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麼,大概是我給大家布置的書評作業惹的禍吧。我先是回答「愛咋寫就咋寫」。問的人顯然不滿意我的回答,甚至還有可能認為我是拿喬呢。今天下午答應了一位老師晚上就寫一篇小文,也算是不給自己退路了,只好坐下來認真寫。至於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完全憑各位看官的理解了。
  • 新手寫書評,不知道如何選書?一個原則,七個方法正確教你選書
    最近不少學員寫書評過程中,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這寫書評吧,到底寫什麼書呢?作為一個職業讀書人,我整理了自己的選書原則和選書方法。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閱讀首先我們得挑到一本好書,以下我推薦的幾種選書方法:一、TIPS原則。● T(Tools)是工具。工具書會教給我們一套方法。
  • 寫書評的5個基本步驟,看懂了,你就會明白書評該怎麼寫
    二、通讀全書閱讀是書評寫作的基礎。想寫好一篇書評,首先一定要先讀透書,這樣才能更好地分享給別人。所以寫書評是倒逼閱讀思考的好方法。寫書評前,建議將閱讀分三遍。第一遍閱讀是通讀全書。為了對這本書的整體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最好用思維導圖將書的脈絡完整列出來,如此也能順便理出書評的寫作思路。這個思路很重要,可參考作為書評的寫作邏輯。無論寫哪種文體,邏輯和整體框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決定了你的作品能否吸引讀者,能否讓讀者讀完你的作品。
  • 如何寫書評:內容與技巧
    這一篇談一談具體如何寫書評,一篇書評通常包括哪些內容,有哪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寫出一篇更好的書評文章我寫這種方法類的文章通常都是乾巴巴的,雖然信息密度很高,但是並不利於讀者消化吸收。我努努力,爭取以後把方法論寫得更生動活潑一些,提升一下文章的可讀性。書評的內容一篇書評,可以寫的方面很多。首先,我們可以介紹作者、全書的主要內容、書籍的基本信息。其次,如果是實用類書籍,可以寫書中的案例、原理和方法論。
  • 書屋丨蔣竹山:如何寫一篇評論性的學術書評
    ,如需轉載使用,務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近一個月來,我逐字逐句仔細地批改了歷史系兩門課「中國通史四」與「東西文化交流史」的期中報告,報告內容是要求學生寫一篇專書的書評。原來我們的學生對於如何寫一個完整的段落的句子都大有問題,更何況要求他們去寫一篇帶有評論性質的書評。我想我們的學生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身為老師的我們要負大部分的責任。或許我們太過相信每位同學對於如何讀懂一本書或去評論一本書是想當然爾的事情。
  • 從零開始學習如何寫書評
    之前嘗試寫了幾篇只能被稱作讀後感的書評,感覺還沒有摸到門路。通過搜索關鍵詞,我在簡書、知乎、豆瓣等平臺找到了一些網友總結的寫書評的經驗方法深入學習。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一篇學習總結,文中觀點是從我個人角度出發收穫到的心得體會,不一定對每個人適用,但是希望對你也有所啟發。什麼是書評?
  • 如何寫書評?
    寫書評的目的是針對某本書發布自己的見解,說一說這本書是否有趣,同時也可以建議讀者是否有必要進一步閱讀。一、寫書評的5個步驟1、明確你的讀者假設讀者對這本書感興趣,但是並不是特別了解這本書或者這位作者。閱讀時候可以把書的優缺點列出來,為寫書評做準備。3、對書評的內如進行組織對將要寫作的書評列個提綱,根據提綱打草稿。
  • 如何寫一篇價值1000元的書評稿?掌握這6個要素,你也可以寫出來
    但是仔細想想,即使沒了青雲這一塊的獎勵,書評仍然是值得寫的。因為寫書評的好處,實在太多。首先,寫書評是寫作小白邁入寫作行業最好的第一步,它省去了你選題的煩惱,解決了你不知道寫什麼的痛苦。每一本書,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而這個主題就是你的選題。
  • 這樣的方法,讓你寫出專業漂亮的好書評
    當我們上寫作課後,逐漸脫離自嗨體,進入寫作第二階段,寫出專業漂亮的書評。所以我們上寫作課學習如何寫好書評,更多針對如何寫好書單、拆書稿、講書稿。猶如寫好影評,更多針對如何寫出專業好看的影評。書評、影評是兩個相通的門派。影評從不同角度闡述對影片理解。書評亦然。
  • 書評|大學生賺錢的最佳方法
    這些方法很累,基本收穫很少。不知道你發現沒,其實自媒體其實也是一條賺錢的道路,甚至會越走越寬。自媒體該做什麼呢?大部分都沒有方向,在你沒方向的時候,不妨試試寫書評。閱讀的好處是經久不衰的,而且以書為依託,你真的會話題素材永遠不斷更。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 如何寫書評,讓《小說的越界》這本書告訴你,它並不是簡單的闡述
    一直都在寫書評,但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模板,或者說沒有一個完整的模仿的地方,就簡單的去看一些文章,覺得這樣寫就對了,但只是一些很膚淺的表面。就像是碎片化的東西看多了,就很難去深入的學習一些東西了。如果真的想要學習的話,就得深入。
  • 北大教授:這樣的學生我不教
    前一段時間看到北大教授說的一段話,引起了深思。因為北大是全國知名學府,所以關注度也會比較高。北大的一個教授溫儒敏曾經提起一件事。他說以前有個學生每天都來聽他的講座,而且聽完以後還要和老師討論這節課講得怎麼樣,老師很喜歡,聽了一學期以後,這個學生想讓老師寫一封推薦信,老師答應幫他寫了推薦信,不過這個學生再也沒有去聽過講座了。現在的學生為何如此功利,為了一封推薦信可以花一學期的時間來了解老師的脾氣,也可以把一問自己不喜歡的課程學得非常好。
  • 第十八講:為什麼寫書評,如何寫?
    何謂書評?用權威的百科詞條來定義,即是「介紹書籍內容,並評論其得失之謂。」可見它的主要的功能在於描述與評價:書評向讀者提供書籍內容大致走向,並指出其中優劣所在。至於為什麼寫書評,就要從它的功用,也是書評存在的意義說起。徐召勳在《書評學概論》裡就列出了書評的四大功用,即提高圖書品質、促進學術發展與文藝創作、擴大發行量和指導讀者閱讀。不過大部分人現在寫書評已沒有如此高的境界,更多的是寫出自己的感性罷了,跟讀後感差不多。
  • 怎樣寫好一篇書評
    要提煉總結,更要獨立思考這是我自己寫書評的方法,也就是說無論是書中能引起我們共鳴的一句話、一個觀點或是一個框架,你都可以拿來寫,但前提是要認真看書總結,學會提煉最有用的部分特別要是有一些約稿機會的話,出版社想讓你儘早的交稿,你卻遲遲寫不出來,甚至還沒有看完書,那結果可想而知,人家可能下次也不會找你約稿了。還有很多新書剛出來,還處於它的一個宣傳期,等你很慢的才看完寫完,可能那個宣傳期早已經過了,這樣就算你寫得再好,投稿能被採用的機會也會很小。
  • 500一篇的書評,登報的文章如何寫,分享一點小技巧
    最近我學的技巧都是比較枯燥的,枯燥到我想抓頭皮,暫時還沒辦法內化成通俗語言和大家分享,比如人物的網狀結構,人物的內在道德觀,抽象到可以跑去火星了,那麼還是給大家寫點有用的吧,如何賺到銀子,讓荷包豐盈,增加自己的知名度,把文稿價格提上去。
  • 書是看完了,可是書評怎麼寫?
    有人的做法是天馬行空瞎掰(寫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寫的什麼),有人的做法是申請換一本書(已經被無情拒絕請勿再嘗試),有人的做法是拖拖拖拖等死線(逃不掉的拖也沒用啊)……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種事情大家從小學就開始做了,標準格式都能找到,大家百度一下就可以了(關鍵詞:歸納中心思想)。這個方法的好處顯而易見:簡單方便有條理易於理解方便操作。但是難點在於……你得真的讀透了這本書啊!描述個人感受。這個其實是最容易的方法,你只要告訴大家你看這本書的時候的感受如何,以及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並寫下來就可以了。
  • 一篇好的書評可以做出貢獻,讀了這麼多書,書評該怎麼寫?
    說到書評,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讀完後的感覺,從小學開始,老師們喜歡布置一個作業,叫做讀了一篇文章後的感覺,根據這篇文章,你可以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稍後,你可以聯繫生活中的共鳴的例子,或者你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麼?閱讀後的寫作沒有絕對的標準,比如你必須怎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