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華有這樣一個團隊,成立時間不到兩年卻碩果纍纍,老師學生都是SCI、CSSCI高質量論文的高產戶;這個團隊學術氛圍濃厚,思想碰撞激烈,師生之間你追我趕,奮力拼搏;這個團隊的學生一早就起床學習,每天都要到研究室坐班;這個團隊國際交流頻繁,他們研究的都是世界一流、國際前沿、當下最新的學術和實踐熱點。這個團隊就是西華大學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研究院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跨國內外高校、跨學科、跨行業、跨專業的研究團隊。研究院致力於經濟學、管理學兩大學科的前沿研究,攻關國家級研究課題,培養創新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學術人,努力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傳遞「西華聲音」。
這樣的氛圍 想不出成果都難
來到位於二教305和307的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教研室,你會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同學們有的在埋頭看書,有的在電腦上看英文文獻,有的在用軟體建模,還有的和老師一起幾人為一組在激烈討論。在他們身上,你能感受到青春陽光,你能感受到熱血沸騰,你甚至感覺他們每個人都星光閃耀。
研究院學生作分享
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現有青年導師13名、外聘專家學者7名、研究生26名,目前只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研究院注重把「整體知識觀」貫穿於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目前有工商管理和應用經濟學兩個專業,下設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研究、數據驅動供應鏈決策優化研究、網際網路品牌戰略研究、西部新經濟發展研究四個研究方向。
相較於傳統「一對多」的形式,即一位導師同時指導多名研究生學習的方式,研究院採用「導師組」的模式培養學生,每位同學將由主導師和副導師共同指導學習,主導師由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副導師由青年博士教師擔任,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導師對於學生學習、學術研究指導更有針對性,師生之間溝通也更加密切。
研究院師生作學術交流
「國內外知名教授+西華導師+研究生」,這樣的團隊在研究院有8個。研究院邱虹老師說:「以前大家都單打獨鬥,現在在這種模式下,大家圍繞一個方向一起學習,一起研討,感覺效率很高,我們老師在裡面也收穫很多。」
研究院具有優厚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採用全體坐班的制度,要求所有老師和學生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除了坐班制,研究院還實行導師淘汰制,嚴把教師準入制度,把導師的思想傾向、人品、學術能力、學術規範等作為評價指標,並對不合格教師進行淘汰。
同時,為了搭建統一的平臺,研究院積極打造「研究院官網」「公眾號」「研究院學術沙龍」等院級平臺,展示研究院師生課題申報、學術論文發表、學術交流、實踐活動、校園活動等情況。研究院還建立了「國際經管研究院師生群」「國際經管院人力研究團隊」「國際經管院區塊鏈研究群」「一個有氣質的導師及研究生群」「鈴鐺一響」等微信群,用於師生交流、思想碰撞、分享前沿動態信息等。
東南大學杜運周教授為研究院師生作學術報告
「最期待周末學術活動。」對研究生們來說,研究院每兩周一次的學術研討會是最期待的事情,都會邀請一個專家、一個研究院青年老師和兩個學生做分享。研究院特別重視學術研討會,每次活動都精心組織,邀請不同的專家,分享研究領域最新、最前沿的思想和觀點,也會對國家課題申報、主題選取等方面的內容作指導。
最近邀請過四川省社科院的杜受祜教授,杜教授以「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和路徑」為主題,從城市現代化新的歷史任務出發,先後介紹了城市治理範式、公園城市的特點、目標導向及建設路徑,給研究院的師生一個新的研究視野,他還對申報國家課題的方式方法進行了指導。青年老師們會輪流就自己的研究領域的內容、研究範式進行分享,講一些方法論的東西;學生們會講述自己近期所作的論文情況。
我校特聘教授杜受祜為研究院師生作學術報告
研討會既是師生對研究情況、研究進度的一個總結匯報,也是師生們相互學習、相互碰撞的好時機。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學術研討會非常重視、非常感興趣。每一次分享和討論都能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每一次溝通和交流都是下一步靈感的升華。
除了研討會,研究院內每個團隊、團隊與團隊之間還會不定期召開組會和討論會。團隊內的組會一般由導師按照課題的進度來召集,在組會上,大家會就課題中的內容進行討論,也會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意見。不同的聲音使老師和同學們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而不定期的討論會更是常見,有可能在某天下午,老師和同學就研究課題中的內容有了新的想法,就會立即召集相關的人員展開討論,每一個參會的人都會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氣氛非常地活躍和熱烈。
研究院召開學術研討會
團隊裡 每個人都星光閃耀
如果說一個團隊是一艘前進的船,那麼學校特聘講席教授陳維政就是這個團隊的領航人。陳維政教授學識淵博、見解獨特、嚴謹認真,研究院師生都特別喜歡這位學者,他在研究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立研究院之後,陳教授每周都來這裡,給我們很多的指導,經常幫助研究院的師生修改論文,並且還為研究院搭建與外部高校、企業合作交流的平臺。」邱虹老師說道。
陳維政教授為研究院新生作入學教育
研究院與國外多所高校的知名學者保持有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方濤教授、萬方教授、張霆教授、施春明教授等曾多次應邀到研究院做學術報告,指導學術研究,對研究院的老師和同學們幫助很大。
研究院還有學生眼中的「學術大牛」、人力資源權威專家邊慧敏教授,「溫暖大白」趙修文教授,有「西華王祖賢」之稱的胡冬梅副教授,「跨界歌王」鄭義副教授,「廖·顏師·嚴師·長友」廖長友副教授,「聰明的一休」楊小傑副教授,溫文爾雅的「院草」陳昌華副教授,樂觀積極的「娃娃音」陳玉玲博士,溫言細語的「梅梅姐」黃梅博士等,他們都是研究院這艘輪船上深受學生喜歡與尊敬的「水手」,在學術的海洋裡幫助學生揚帆遠航。
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萬方教授西華行為學工作坊2020活動在雲端召開
不到兩年的時間,研究院就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共計立項科研課題1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6項,區政府課題1項;共計發表或錄用學術論文23篇,其中SSCI/SCI期刊文章12篇,CSSCI/CSCD期刊文章5篇,中文核心3篇,普通期刊1篇,CPCI-SSH國際會議論文1篇,頂級國際學術會議1篇;出版專著2本,編寫教材1本;研究院研究生參與多項課題,2019級研究生立項研究院創新基金課題3項。
邱虹老師與國外高校的張霆教授合作,今年發表了一篇SSCI(一區),獲批1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發表了1篇中文B類期刊中國管理科學,並且帶領研究生王倩研究的關於「疫情下不同政策下的應對差異」的文章也正在投SSCI。邱虹老師感慨地說:「國內國外專家聯合指導,所以出成果就比較快。而且有國外專家參與,學生留學也很方便。我的所有成果,都是得益於有這樣一個好的團隊。」
師生交流
在團隊中大家相互影響,形成了一種合力。這種合力驅使著大家共同努力,使得做學術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雙向促進,共同進步。導師一方面帶領學生進行學術研究,一方面不斷完善提升自我,形成導師與學生的雙向學習、雙向提升。
胡冬梅老師深有感觸:「以前做科研完全是一個人,一個人想,一個人寫,最多老師們給你一點小的修改建議。現在心態完全變了,只想著要多學點東西,要做出成績來,不然都要被學生超越,指導不了學生了。」
研究院師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研究生都是按照博士生的標準培養
「我們的學生都是按博士標準要求的,可以說研究院的學生出去不讀博士都是一種浪費。」黃梅老師笑著說。
在研究院裡,導師們會對學生在學術方面有嚴格的要求標準,無論是從學生入學的選拔面試,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研究論文的過程中、亦或是學術成果的反覆打磨,都是高標準的。除此之外,研究院還在獎學金的評選中突出學術能力,要有質的學術,而不要「量」的學術。
研究院召開暑期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究院的研究生剛被錄取,便提前加入導師團隊,開始看論文,梳理文獻,進行縱向學術課題、橫向企業實踐課題等的研究。「複試剛過,5月,鄭義老師就開始發論文給我看,並要求我到學校後講給他聽,文章的框架、結構,講的是什麼內容,背景是什麼,討論是什麼,都要一一講出來。開組會的時候我們再一起更深入地討論文章內容。」研二學生劉麗說道,2019年整個暑假,她和同門吳明佳都在學校看文獻,分析論文,和老師討論。
除了平時的課程外,研究院的同學們還會學很多東西,首先必須把英文水平提上去,然後還要不停地學習統計方法,研究方法訪談,學習問卷設計。另外,老師們還會給他們報很多網課,包括Python、數據建模、數據分析、貨幣供應鏈等。
研究院師生到成都市高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參觀交流
2019年,研究院學生與德國留學生進行交流
老師們非常認可研究院的同學們,在他們眼裡,這些研究生肯學好學勤學,而且學習能力很強。黃梅老師感嘆到:「我們好多學生早上很早起床,研究室門還沒開,就在寢室裡準備考雅思、寫論文。晚上要工作學習到10點多,才會在保安叔叔的催促下離開。」
在一個關於新都政府的課題上,研究院的李響同學和鄭可意同學通過自我學習,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裡學會了SPSS等數據分析軟體的相關操作,並且將其靈活運用,甚至給本科的同學進行操作講解。在一項關於疫情政策的研究上,由於需要進行數學模型數據模擬,研究院的王倩同學自學了Python軟體,並將其運用於論文當中。像李響和王倩這樣的同學在研究院還有很多,他們都能夠自覺地去進行學習,並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充分利用研究院的這個平臺,擴充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學術。「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在研究院的師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研究院師生作學術交流
做學術的路上需要「耐得住寂寞,享得住長遠」,對於研究院的每一項學術成果來說,都是經過了千錘百鍊、反覆修改才出來的。
劉麗同學現已在SCI上發表論文1篇,並且有4篇論文正在籌備中,她今年被學校評為「2020年西華學術之星」。談起在SCI上發表的關於「藥品供應鏈」的論文,她感慨萬千。在閱讀了30餘篇文獻後,她想自己動筆寫文章,從去年10月反覆與老師們討論確定論文方向,到建立文章框架、寫初稿,然後反覆修改論文,再到今年11月論文發表,整個過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她對第一次收到審稿人意見時的情況記憶猶新。投稿後,她每天都會打開郵箱看有沒有回覆,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12點過,她終於收到了審稿人的意見。當時她是既興奮又焦慮,興奮的是文章沒有被拒,說明審稿人初步認可了這篇文章,焦慮的是對方要求文章要做很大的改動,並提出了20多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她沒被困難嚇倒,用了半個多月時間將這些問題全部攻克。「這個過程真的特別艱辛,請教了特別多的老師和同學,鄭義老師也請了他的博士同學、同事幫著解決問題。是鄭義老師支撐著我,才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才能發出文章來。」劉麗感嘆道。
研究院第五次學術活動中,劉麗作學術分享
李紅黎同學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2篇高質量論文,其中一篇被CSSCI錄用。她選擇「農民工」作為研究方向。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她認為,一方面自己是受了老師們的影響,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夠讓中國2.9億農民工群體在充滿數位化變革的現在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老師們推薦的書籍《博雅光華》對她觸動很大,上面有一句話「在國際期刊上講述中國故事」,李紅黎也希望能夠在老師們的指導之下,「用中國智慧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去展現中國的力量。」
「把自己放置到社會當中,發現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我們從人力的角度出發,可以怎麼去做,可以怎麼去出謀劃策。」李紅黎一直記得老師們的教導,感受到學者的風範,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她時刻提醒自己:「我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學者,而不僅僅是一個研究生。」李紅黎跟著老師做了很多農民工訪談,現在都形成條件反射了,出門打滴滴車、外出和朋友聚餐等,只要意識到身邊有人是農民工身份,她立即跟對方聊得火熱。李紅黎對英語也很感興趣,第二篇論文,她直接就用全英文寫的。
研究院第五期學術活動,李紅黎作論文分享
一排多肉生機勃勃地排列在窗前,陽臺的小草莓還在緩緩生長,咖啡機靜靜地安放在沙發旁,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是不是還以為自己走進了哪家下午茶店,其實這裡是研究院辦公室。這些「溫馨暖人」的場景,都是老師們精心布置的。
胡冬梅老師表示:「我們研究院的學生們都是非常自覺、務實的,所以我們對學生更多的是以關注關心為主,生怕他們壓力太大了。」老師們在平時會講一些比較幽默的笑話,也會打趣讓同學們與隔壁進行「聯誼」,有的時候還會買一些好吃的。「既當姐又當媽」「比起師長更像家長」,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這裡都有家一樣的感覺。
李紅黎回憶自己考雅思時,由於壓力特別的大,晚上十點多準備回寢室時在樓下遇到了胡冬梅老師,老師給了她一個擁抱,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和安慰。
「學者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專注於學術研究,又不忘回歸生活點滴,這就是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專家、導師、學生的強強聯合,徵服學術的長路還需要繼續前行,研究院,在路上。
來源:西華大學 作者:張雪萍、曹文學編輯:張濤視頻:譚卓、賈志豪圖片來源: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編審:黃瀟、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