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西華大學這個跨學科團隊2年發表20多篇高質量論文!

2020-12-25 科教頭條

在西華有這樣一個團隊,成立時間不到兩年卻碩果纍纍,老師學生都是SCI、CSSCI高質量論文的高產戶;這個團隊學術氛圍濃厚,思想碰撞激烈,師生之間你追我趕,奮力拼搏;這個團隊的學生一早就起床學習,每天都要到研究室坐班;這個團隊國際交流頻繁,他們研究的都是世界一流、國際前沿、當下最新的學術和實踐熱點。這個團隊就是西華大學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研究院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跨國內外高校、跨學科、跨行業、跨專業的研究團隊。研究院致力於經濟學、管理學兩大學科的前沿研究,攻關國家級研究課題,培養創新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學術人,努力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傳遞「西華聲音」。

這樣的氛圍 想不出成果都難

來到位於二教305和307的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教研室,你會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同學們有的在埋頭看書,有的在電腦上看英文文獻,有的在用軟體建模,還有的和老師一起幾人為一組在激烈討論。在他們身上,你能感受到青春陽光,你能感受到熱血沸騰,你甚至感覺他們每個人都星光閃耀。

研究院學生作分享

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現有青年導師13名、外聘專家學者7名、研究生26名,目前只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研究院注重把「整體知識觀」貫穿於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目前有工商管理和應用經濟學兩個專業,下設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研究、數據驅動供應鏈決策優化研究、網際網路品牌戰略研究、西部新經濟發展研究四個研究方向。

相較於傳統「一對多」的形式,即一位導師同時指導多名研究生學習的方式,研究院採用「導師組」的模式培養學生,每位同學將由主導師和副導師共同指導學習,主導師由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副導師由青年博士教師擔任,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導師對於學生學習、學術研究指導更有針對性,師生之間溝通也更加密切。

研究院師生作學術交流

「國內外知名教授+西華導師+研究生」,這樣的團隊在研究院有8個。研究院邱虹老師說:「以前大家都單打獨鬥,現在在這種模式下,大家圍繞一個方向一起學習,一起研討,感覺效率很高,我們老師在裡面也收穫很多。」

研究院具有優厚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採用全體坐班的制度,要求所有老師和學生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除了坐班制,研究院還實行導師淘汰制,嚴把教師準入制度,把導師的思想傾向、人品、學術能力、學術規範等作為評價指標,並對不合格教師進行淘汰。

同時,為了搭建統一的平臺,研究院積極打造「研究院官網」「公眾號」「研究院學術沙龍」等院級平臺,展示研究院師生課題申報、學術論文發表、學術交流、實踐活動、校園活動等情況。研究院還建立了「國際經管研究院師生群」「國際經管院人力研究團隊」「國際經管院區塊鏈研究群」「一個有氣質的導師及研究生群」「鈴鐺一響」等微信群,用於師生交流、思想碰撞、分享前沿動態信息等。

東南大學杜運周教授為研究院師生作學術報告

「最期待周末學術活動。」對研究生們來說,研究院每兩周一次的學術研討會是最期待的事情,都會邀請一個專家、一個研究院青年老師和兩個學生做分享。研究院特別重視學術研討會,每次活動都精心組織,邀請不同的專家,分享研究領域最新、最前沿的思想和觀點,也會對國家課題申報、主題選取等方面的內容作指導。

最近邀請過四川省社科院的杜受祜教授,杜教授以「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和路徑」為主題,從城市現代化新的歷史任務出發,先後介紹了城市治理範式、公園城市的特點、目標導向及建設路徑,給研究院的師生一個新的研究視野,他還對申報國家課題的方式方法進行了指導。青年老師們會輪流就自己的研究領域的內容、研究範式進行分享,講一些方法論的東西;學生們會講述自己近期所作的論文情況。

我校特聘教授杜受祜為研究院師生作學術報告

研討會既是師生對研究情況、研究進度的一個總結匯報,也是師生們相互學習、相互碰撞的好時機。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學術研討會非常重視、非常感興趣。每一次分享和討論都能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每一次溝通和交流都是下一步靈感的升華。

除了研討會,研究院內每個團隊、團隊與團隊之間還會不定期召開組會和討論會。團隊內的組會一般由導師按照課題的進度來召集,在組會上,大家會就課題中的內容進行討論,也會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意見。不同的聲音使老師和同學們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而不定期的討論會更是常見,有可能在某天下午,老師和同學就研究課題中的內容有了新的想法,就會立即召集相關的人員展開討論,每一個參會的人都會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氣氛非常地活躍和熱烈。

研究院召開學術研討會

團隊裡 每個人都星光閃耀

如果說一個團隊是一艘前進的船,那麼學校特聘講席教授陳維政就是這個團隊的領航人。陳維政教授學識淵博、見解獨特、嚴謹認真,研究院師生都特別喜歡這位學者,他在研究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立研究院之後,陳教授每周都來這裡,給我們很多的指導,經常幫助研究院的師生修改論文,並且還為研究院搭建與外部高校、企業合作交流的平臺。」邱虹老師說道。

陳維政教授為研究院新生作入學教育

研究院與國外多所高校的知名學者保持有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方濤教授、萬方教授、張霆教授、施春明教授等曾多次應邀到研究院做學術報告,指導學術研究,對研究院的老師和同學們幫助很大。

研究院還有學生眼中的「學術大牛」、人力資源權威專家邊慧敏教授,「溫暖大白」趙修文教授,有「西華王祖賢」之稱的胡冬梅副教授,「跨界歌王」鄭義副教授,「廖·顏師·嚴師·長友」廖長友副教授,「聰明的一休」楊小傑副教授,溫文爾雅的「院草」陳昌華副教授,樂觀積極的「娃娃音」陳玉玲博士,溫言細語的「梅梅姐」黃梅博士等,他們都是研究院這艘輪船上深受學生喜歡與尊敬的「水手」,在學術的海洋裡幫助學生揚帆遠航。

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萬方教授西華行為學工作坊2020活動在雲端召開

不到兩年的時間,研究院就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共計立項科研課題1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6項,區政府課題1項;共計發表或錄用學術論文23篇,其中SSCI/SCI期刊文章12篇,CSSCI/CSCD期刊文章5篇,中文核心3篇,普通期刊1篇,CPCI-SSH國際會議論文1篇,頂級國際學術會議1篇;出版專著2本,編寫教材1本;研究院研究生參與多項課題,2019級研究生立項研究院創新基金課題3項。

邱虹老師與國外高校的張霆教授合作,今年發表了一篇SSCI(一區),獲批1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發表了1篇中文B類期刊中國管理科學,並且帶領研究生王倩研究的關於「疫情下不同政策下的應對差異」的文章也正在投SSCI。邱虹老師感慨地說:「國內國外專家聯合指導,所以出成果就比較快。而且有國外專家參與,學生留學也很方便。我的所有成果,都是得益於有這樣一個好的團隊。

師生交流

在團隊中大家相互影響,形成了一種合力。這種合力驅使著大家共同努力,使得做學術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雙向促進,共同進步。導師一方面帶領學生進行學術研究,一方面不斷完善提升自我,形成導師與學生的雙向學習、雙向提升。

胡冬梅老師深有感觸:「以前做科研完全是一個人,一個人想,一個人寫,最多老師們給你一點小的修改建議。現在心態完全變了,只想著要多學點東西,要做出成績來,不然都要被學生超越,指導不了學生了。」

研究院師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研究生都是按照博士生的標準培養

「我們的學生都是按博士標準要求的,可以說研究院的學生出去不讀博士都是一種浪費。」黃梅老師笑著說。

在研究院裡,導師們會對學生在學術方面有嚴格的要求標準,無論是從學生入學的選拔面試,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研究論文的過程中、亦或是學術成果的反覆打磨,都是高標準的。除此之外,研究院還在獎學金的評選中突出學術能力,要有質的學術,而不要「量」的學術。

研究院召開暑期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究院的研究生剛被錄取,便提前加入導師團隊,開始看論文,梳理文獻,進行縱向學術課題、橫向企業實踐課題等的研究。「複試剛過,5月,鄭義老師就開始發論文給我看,並要求我到學校後講給他聽,文章的框架、結構,講的是什麼內容,背景是什麼,討論是什麼,都要一一講出來。開組會的時候我們再一起更深入地討論文章內容。」研二學生劉麗說道,2019年整個暑假,她和同門吳明佳都在學校看文獻,分析論文,和老師討論。

除了平時的課程外,研究院的同學們還會學很多東西,首先必須把英文水平提上去,然後還要不停地學習統計方法,研究方法訪談,學習問卷設計。另外,老師們還會給他們報很多網課,包括Python、數據建模、數據分析、貨幣供應鏈等。

研究院師生到成都市高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參觀交流

2019年,研究院學生與德國留學生進行交流

老師們非常認可研究院的同學們,在他們眼裡,這些研究生肯學好學勤學,而且學習能力很強。黃梅老師感嘆到:「我們好多學生早上很早起床,研究室門還沒開,就在寢室裡準備考雅思、寫論文。晚上要工作學習到10點多,才會在保安叔叔的催促下離開。」

在一個關於新都政府的課題上,研究院的李響同學和鄭可意同學通過自我學習,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裡學會了SPSS等數據分析軟體的相關操作,並且將其靈活運用,甚至給本科的同學進行操作講解。在一項關於疫情政策的研究上,由於需要進行數學模型數據模擬,研究院的王倩同學自學了Python軟體,並將其運用於論文當中。像李響和王倩這樣的同學在研究院還有很多,他們都能夠自覺地去進行學習,並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充分利用研究院的這個平臺,擴充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學術。「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在研究院的師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研究院師生作學術交流

做學術的路上需要「耐得住寂寞,享得住長遠」,對於研究院的每一項學術成果來說,都是經過了千錘百鍊、反覆修改才出來的。

劉麗同學現已在SCI上發表論文1篇,並且有4篇論文正在籌備中,她今年被學校評為「2020年西華學術之星」。談起在SCI上發表的關於「藥品供應鏈」的論文,她感慨萬千。在閱讀了30餘篇文獻後,她想自己動筆寫文章,從去年10月反覆與老師們討論確定論文方向,到建立文章框架、寫初稿,然後反覆修改論文,再到今年11月論文發表,整個過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她對第一次收到審稿人意見時的情況記憶猶新。投稿後,她每天都會打開郵箱看有沒有回覆,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12點過,她終於收到了審稿人的意見。當時她是既興奮又焦慮,興奮的是文章沒有被拒,說明審稿人初步認可了這篇文章,焦慮的是對方要求文章要做很大的改動,並提出了20多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她沒被困難嚇倒,用了半個多月時間將這些問題全部攻克。「這個過程真的特別艱辛,請教了特別多的老師和同學,鄭義老師也請了他的博士同學、同事幫著解決問題。是鄭義老師支撐著我,才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才能發出文章來。」劉麗感嘆道。

研究院第五次學術活動中,劉麗作學術分享

李紅黎同學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2篇高質量論文,其中一篇被CSSCI錄用。她選擇「農民工」作為研究方向。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她認為,一方面自己是受了老師們的影響,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夠讓中國2.9億農民工群體在充滿數位化變革的現在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老師們推薦的書籍《博雅光華》對她觸動很大,上面有一句話「在國際期刊上講述中國故事」,李紅黎也希望能夠在老師們的指導之下,「用中國智慧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去展現中國的力量。」

「把自己放置到社會當中,發現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我們從人力的角度出發,可以怎麼去做,可以怎麼去出謀劃策。」李紅黎一直記得老師們的教導,感受到學者的風範,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她時刻提醒自己:「我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學者,而不僅僅是一個研究生。」李紅黎跟著老師做了很多農民工訪談,現在都形成條件反射了,出門打滴滴車、外出和朋友聚餐等,只要意識到身邊有人是農民工身份,她立即跟對方聊得火熱。李紅黎對英語也很感興趣,第二篇論文,她直接就用全英文寫的。

研究院第五期學術活動,李紅黎作論文分享

一排多肉生機勃勃地排列在窗前,陽臺的小草莓還在緩緩生長,咖啡機靜靜地安放在沙發旁,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是不是還以為自己走進了哪家下午茶店,其實這裡是研究院辦公室。這些「溫馨暖人」的場景,都是老師們精心布置的。

胡冬梅老師表示:「我們研究院的學生們都是非常自覺、務實的,所以我們對學生更多的是以關注關心為主,生怕他們壓力太大了。」老師們在平時會講一些比較幽默的笑話,也會打趣讓同學們與隔壁進行「聯誼」,有的時候還會買一些好吃的。「既當姐又當媽」「比起師長更像家長」,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這裡都有家一樣的感覺。

李紅黎回憶自己考雅思時,由於壓力特別的大,晚上十點多準備回寢室時在樓下遇到了胡冬梅老師,老師給了她一個擁抱,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和安慰。

「學者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專注於學術研究,又不忘回歸生活點滴,這就是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專家、導師、學生的強強聯合,徵服學術的長路還需要繼續前行,研究院,在路上。

來源:西華大學 作者:張雪萍、曹文學編輯:張濤視頻:譚卓、賈志豪圖片來源: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編審:黃瀟、王舒

相關焦點

  • 3年發表6篇SCI,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位西華大學學子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他總說自己不優秀,卻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他的學習生涯坎坷無數,卻總能讓磨難化險為夷;他是暖男,也是師弟們眼中的榜樣……他是2017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周榆力,3年發表6篇SCI,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 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6篇研究論文!牛!
    6篇《Nature》!合肥工業大學參與的PCAWG聯盟在《Nature》發表研究論文2020年2月6日,PCAWG(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泛癌全基因組分析)聯盟在《Nature》正刊發表了6篇論文,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院士和丁帥教授是集體作者的成員。
  • 2019中科大已發表11篇CNS論文,潘建偉團隊3篇,破歷史紀錄,牛!
    2019年,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具魔性的一年,科研成果斐然,截至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Science 發表了5篇文章,Nature 發表了5篇,Cell 發表了1篇。雖然已經在dsDNA噬菌體中研究了這一過程,但是缺乏基因組包裝的高解析度原位結構,這阻止了這些多步反應的闡明。2019年5月30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Z.
  • 福州大學這個團隊不得了,3年2篇Nature!
    2018年8月,福州大學楊黃浩教授課題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小鋼教授、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ll-inorganic
  • 23歲本科生2年發表14篇SCI論文,是年少成名還是過度宣傳?
    近日,南通大學的一位本科畢業生王子恆因為2年發表14篇SCI論文而上了熱搜。根據高校的宣傳,這位同學不僅成績優異,同時還是10餘本雜誌的外審專家和一個公司的董事。不過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王同學發表的這14篇SCI論文全部是一個套路。俗話說就是瘋狂灌水,其中5篇文章全部選擇同一個腫瘤做的差異分析,基本上可以認定為重複發表。不過,這也是生物信息學科的常態,畢竟這個學科發表水論文非常容易。從這位同學發表的期刊來看,基本上都是3、4分左右的癌症領域水刊,這樣2年發表14篇也很正常了。
  • 西華大學成人自考畢業設計論文的實施辦法
    對設計內容中涉及的有關技術資料負有保密責任,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對外發表或轉讓。學生應協助指導教師做好材料的歸檔工作。2、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具體要求1)由助學點組織考核教師組成答辯工作小組,每一小組人員不少於三人。2)畢業論文(設計)答辯時間:西華大學應用型專業自學考試(本科)在籍考生必須在畢業前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答辯。每年在3月和9月進行畢業申報前均安排一次畢業論文(設計)答辯。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牛!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發表9篇"硬核"論文,獲國際關注!
    於2019年7月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實習。2019年11月,他以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34;(基於多模態張量融合和重排序的圖像文本檢索)被第27屆國際多媒體會議(The 27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接收為Oral(大會演講)論文。
  • 中國科技論文正向高質量轉型—新聞—科學網
    而中國則排在第16位,雖與日本、韓國的論文質量水平已非常接近,但仍遠遠落後於歐美傳統科技強國。 當然,中外之間雖然存在較大差距,但這不能否認過去一年中國國際科技論文質量大幅度提升的事實。按照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通行做法,把統計年度內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均值劃一條線,將高於均線的論文稱作卓越論文(即論文發表後的影響超過其所在學科的一般水平)。
  • 復旦團隊連續發表4篇論文,聚焦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治療
    近年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雙聘PI何祥火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對非編碼RNA在人類惡性腫瘤特別是肝癌中的作用、分子機制及臨床意義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詳見此前BioArt的報導:何祥火團隊發現在肝癌中廣泛表達特異轉錄本;何祥火團隊發表多項非編碼RNA與肝癌發生發展相關重要成果),充分揭示非編碼
  • 西交碩士孫光宇,3年發表16篇SCI,能否授予博士學位,不能
    他上大學比較晚,在20歲才開始讀本科。但學霸和普通人就是不同,僅僅3個學期,他就學完了所有的本科課程,又兩個學期後,他學完了碩士課程。碩士生主要的提高課程質量,而博士生主要是看科研水準,也就是看學術論文的質量。這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操作。很明顯,數量代替不了質量。期刊論文也不能取代系統研究的學位論文。僅靠在期刊上發表論文,顯然不太可能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至少目前尚沒有這個先例。之所以產生發SCI數量多就很牛的觀點,主要是源於我國對碩士生的教育中,普遍對論文有要求。甚至將其作為學位論文答辯的前置條件。
  • 一個月一篇,40年才能發表500篇—對高福500篇SCI論文的思考
    由此引發三點思考:第一個思考,如果一個月平均發表一篇SCI學術論文,500篇需要500個月,也就是40多年,高院士今年不到60歲,從20歲就開始發表SCI論文了嗎?我來大膽推測一下,如果高院士從20歲開始發表SCI論文,500篇論文平均每年需要發表12.5篇,也就是平均每月必須發表一篇;如果從30歲開始發表的話,平均每年需要發表16~17篇,也就是說平均每月需要發表大概1.5篇;如果從40歲開始發表的話,平均每年需要發表25篇,也就是說平均每月最少需要發表2篇。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
  • 西交碩士孫光宇,3年發表16篇SCI,能否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不能
    碩士生主要的提高課程質量,而博士生主要是看科研水準,也就是看學術論文的質量。這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操作。 很明顯,數量代替不了質量。期刊論文也不能取代系統研究的學位論文。僅靠在期刊上發表論文,顯然不太可能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至少目前尚沒有這個先例。
  • 大學論文代寫代發催生利益鏈:跨學科專業寫手幾小時寫完一篇
    但代寫機構並未善罷甘休,多家商鋪「狸貓換太子」,只要搜索「代寫」,便自動聯想出「代寫專業倫文」。出現的店鋪數量多達92頁。雖價格不菲,但每家商鋪的付款人數都基本過百甚至上千。實際上,因為有需求,近年來,論文買賣市場在灰暗地帶越發龐大。據媒體報導,早在2009年,武漢大學的一個調查研究顯示,中國的論文代寫市場就達到了10億以上的規模。
  • 2019年中國發表在高影響力期刊的論文11318 篇
    抽樣評價結果表明,75.58%的項目實施質量良好。產出情況2019 年科學基金按期完成項目資助計劃和項目結題工作,結題項目產出情況良好。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各學科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 11318 篇,佔世界 的 18.4%。其中,受科學基金資助產出的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的論文為 7574 篇,佔所有中國發表論文的 66.9%。
  • 超400篇論文被疑造假,涉及多家中國三甲醫院:Bik團隊揭論文工廠黑幕
    Bik 的團隊發現,超過 400 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文章,在標題、圖片,特別是 Western blot 的圖版上極其相似,似乎都是由同一個「論文工廠」產生的,極有可能存在偽造數據的情況,論文發表單位涉及多家中國三甲醫院。
  • 中國學者Nature發表9篇論文:蘭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
    在5月1日,中國學者/華人在Nature同時發表了9篇文章(包含最新的一期Nature),iNature對這些文章做一個系統總結:【1】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院士聯合復旦大學唐惠儒教授和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黃開耀研究員等多個課題組合作在
  • 電子科技大學一本科生在國際微波領域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
    唐得山為第一作者,團隊教師羅訊為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是國際微波/毫米波領域公認的第一期刊,主要刊登微波、毫米波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剛剛了過去一個多月,中國科學家已在這三份期刊發表了9篇研究性論文,勢頭強勁!(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青塔 ID:cingta-com)  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的持續增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