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之前,我們得首先清楚,心理測試到底在測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熱情活潑,有的人安靜少言;有的人急躁冒失,有的人沉穩踏實;有的人反應敏捷,有的人反應遲緩等等。
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種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對穩定的的行為方式稱作「心理特質」(trait)或」心理特徵「。比如人的性格、氣質、能力、興趣、價值觀等。但畢竟人的心理特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只能通過外在行為反應去「倒推」內在特質。心理測試就擔任這個「倒推」工作。不同於身高、體重等外在特徵可以用尺子、秤去測量,心理特質因其隱蔽性,使得心理測試工作並非易事。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人的心理特質就測不出來了?
凡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數量。——E.L.桑代克
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W.A.麥柯爾
當然不是。事實上,心理特質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不同於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東西,我們雖無法直接對它進行測量,但可以通過對個體施加刺激和觀測行為反應特點來間接推測出其心理特質,換句人話,就是讓你做一套試題,然後根據你考試的答案來分析你的心理特徵。
咦?聽著有點耳熟,這不是我從小到大一提起來就不寒而慄,連做夢都會被嚇醒的——考試?
沒毛病啊。學生時代經歷的大大小小的考試其實也是心理測試的一種,只是測量的對象不同於性格、氣質,它是對我們掌握的知識量的測試,心理學上對此有個專業的說法,叫做」成就測驗「。
當然,你不要以為做個心理測試還得像準備考試那樣,先畫個重點?遇到不會的,三長一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
完全沒必要。心理測試一般分為最高行為測試和典型行為測試。能力測試、成就測試屬於最高行為測試,而一般的性格測試、氣質測試、價值觀測試、興趣測試等屬於典型行為測試。前者需要調動所學知識、技能對問題給出最佳答案。而後者只要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如實作答即可。人的性格氣質等心理特質沒有好壞之分,所以試題的選項並無對錯。
興趣測試就屬於典型行為測試。目前心理學界對興趣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相對穩定的職業興趣領域。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職業興趣測試歷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最早出現的是斯特朗編制的斯特朗職業興趣調查表(簡稱SVIB),之後是庫德編制的庫德愛好記錄表(簡稱KOIS),與這兩者不同的是霍蘭德在上世紀50年代末編制的職業愛好問卷(簡稱VPI),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的前身。至此在職業興趣測試領域形成鼎足之勢。現如今,被使用範圍最廣的興趣測試非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莫屬。
什麼是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
想要了解一個測試,基本上可以從其理論來源、題目設置和結果解釋三個方面對一個測試作整體上的認知。
一、理論來源
直接理論來源是1959年約翰.霍蘭德教授在長期就業指導實踐提出的職業興趣理論,又稱RIASEC理論。理論將人的職業興趣劃分為實際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Artistic) 、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常規型(Conventional)六種類型,每種類型具有相應的特徵。
R 實際型。富有技術能力,喜愛具體的行動,喜歡有規則的具體勞動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
I 研究型。具有聰明、理性、好奇、精確、批評、分析性內省等人格特徵,重視科學性事物的價值,偏愛對事物構成的理解。
A 藝術型。具有想像、衝動、直覺、有創意等人格特徵,喜歡藝術性質的職業和環境,追求美的價值。
S 社會型。具有合作、友善、助人、善言談、洞察力強等人格特徵,喜歡社會交往、關心社會問題、重視社會性、道德性活動的價值。
E 企業型。富有冒險、野心、樂觀、自信、精力充沛、善社交等人格特徵,具有表現力與指導力,期望權力和地位,重視政治、經濟等方面成功的價值
C 常規型。具有順從、謹慎、穩重、有效率等人格特徵,喜歡有系統有條理的工作任務,希望組織與秩序。霍蘭德發現上述六種興趣類型之間並不完全獨立,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後來在1969年,他在職業興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六種職業興趣的環型結構模型,又稱六邊形模型,此模型是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的精髓。
霍蘭德以一個六邊形圖形來對六種興趣類型之間的關係加以表示,認為這個六邊形結構模式表現出這樣的規律性:R、I、A、S、E、C按順時針排列形成環形;每兩種類型之間有三種關係,即相鄰、相隔和相對。相鄰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最大,相隔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次之,相對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最小。
二、題目設置
原版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SDS)針對不同群體有不同的版本。基本上分成Form R (Regular Form,常規版)、Form E (Easy Form,簡約版)、Form CP (Career Planning Form,職業規劃版)和SDS職業探索版。從1969年編制量表以來,經歷了五次大的修訂(1977、1985、1990、1994、2013)。國內對測試的引進始於1996年,國內學者對1985年版進行修訂和本土化。
現在國內流行和通用的霍蘭德測試(常規版)的題目設置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部分:
1.你所感興趣的活動。六大類型R、I、A、S、E、C各10題,共60題;
2.你所擅長或勝任的活動。六種類型各10題,共60題;
3.你所喜歡的職業。也是六種興趣類型各10題,共60題;
4.你的能力類型自評,六種類型各兩題,共12題。
把以上各部分題量加起來就是測試的總題量192題。看似題量很大,可由於前180題都是「是」「否」判斷題,最後一部分的能力類型自評是七級評分,從1-7給自己的能力打分,所以完成整個測試其實用不了很長時間,基本上在10-15分鐘就能完成測試。
三、結果解釋
好了,當你測試完所有題目,接下來就到了結果解釋部分。
測試結果是你的六種類型得分最高的三個代碼依次排列組合而成。所以基本上就是R、I、A、S、E、C六個代碼中三個代碼的組合。得到你的霍蘭德代碼後再根據代碼檢索表去尋找相對應的職業。
如果你是自己從網上找的量表,那就根據計分規則手動累計分數,再得出屬於你的三個代碼。不過,更方便快捷的是利用網絡在線做測試,計分什麼的都交給電腦完成好了。並且大多測試網站還會給出類型解讀、適合的職業等等。
下面我結合我在樂職網上的測試結果來作簡單分析。
這個是典型的霍蘭德測試結果展示圖——雷達圖。六個頂點分別代表了六種興趣類型,每種類型得分情況一目了然,按照得分高低很快就能得出三個代碼。
系統直接給出了我的三個代碼SIC。我的得分最高的三項是社會型(S) 26分、研究型(I )22分和常規型(C )22分,每一種類型滿分是44分。這裡分數截圖沒有顯示出來,但在原網頁上可以看到每一項的詳細得分情況。I和C的得分相同,其實SCI的組合順序也是適合我的。
我得到的這三個代碼意味著什麼呢?
這就意味著我的主要興趣領域是S(社會型),次要領域是I(研究型)和C(常規型)。那麼我在選擇職業時,首先選擇的領域可以放在社會型上,比如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教師等職業,其次在此基礎上再篩選I型和C型。
那要是SIC或者SCI都不是我喜歡的職業怎麼辦?
這個時候就用到前面提到的霍蘭德六邊形模型規律:每兩種類型之間有三種關係,即相鄰、相隔和相對。相鄰代碼之間相關性最強,相隔次之,相對最弱。這裡的相關性是指職業活動的相似性。相似性活動高的代碼組合在一起會更容易做出選擇。因此,除了我們得到的三個代碼組合外,還可以尋找主代碼的相鄰代碼進行組合。比如,我的主代碼是S社會型,從六邊形模型圖上可以看出,相鄰的是E企業型和A藝術型,那麼我還可以有SEC、SCE、SAI和SIA的代碼組合。這樣就擴大了職業領域,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
我必須按照測試結果給出的職業推薦來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麼?
首先,你要明白任何一個職業決策都不是單從興趣一個因素就能下定論的。個人的人格、氣質、能力和知識技能儲備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除了這些心理方面的因素,此外還要考慮社會因素,如市場需求、培訓機會、上升空間、職業價值觀等,甚至嚴格點還得考慮生理因素,比如性別、長相外貌、力量、感官技機能等。所以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多方面考慮才是明智的。其次,請你不要被一次測試結果束縛住你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相同興趣類型的人可能還有不同的傾向、愛好呢。測試結果只是在統計學範圍內對同類型的人作出預測,在總體方向上給你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最後,最終的選擇權在你自己手上。沒有任何一項測試可以準確告訴你哪種職業對你來說是完美的,把測試結果作為一種職業決策道路上的參考但又不限於一次測試結果,才能最大地發揮測試的作用。
在哪裡可以進行免費測試?
網上免費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其實挺多的。
但質量也參差不齊。質量好一點的還需要掃碼關注、註冊帳號登錄等等一系列程序,挺繁瑣的。
這裡真誠推薦樂職網的霍蘭德職業測評板塊。頁面簡潔,測評報告完整,而且還是免費的,最重要的是,不用註冊帳號!點開就能直接測試。方法如下
搜索樂職網進入主頁
點擊上方主菜單的職業測評模塊,進入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