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姑娘」回來了!
全國人民送來祝賀!
連地球小動物也在返回點迎接!
圖源 央視新聞微博視頻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
完成「挖土」之旅返回地球!
下面這段嫦娥五號探測器
在月面進行採樣工作的「挖土」視頻
想必大家都看過!
圖源 中新視頻
新妹不由感慨,
人類「挖土」事業真偉大!
既能上天,又能下海,還能遁地!
(資料圖)浙江寧波水下考古。圖源 中新視頻
今天,新妹想帶大家一起來圍觀
浙江寧波餘姚
實打實的「挖土」大動作!
挖出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
不要小看這次「挖土」,
這可是許多國內專家都為之稱讚的
重大「挖土發現」!
不僅刷新了
大家對史前稻作農業的認知,
其考古方法對考古研究
也具有重要意義和重大價值。
還有幾千年前的稻殼、木頭、陶器鼎足……這些你都見識過嗎?
接下來就趕緊跟著新妹
看看這令人震撼的「挖土現場」!
12月16日,航拍施岙遺址古稻田發掘現場。王剛 攝
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許多工作人員正在忙碌。
工作人員在施岙遺址現場進行發掘工作。王剛 攝
他們的腳下,便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
航拍施岙遺址古稻田探方。王剛 攝
經先期勘探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及附近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良渚文化三個時期,從距今7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4500年左右。
泥土中的水稻殼。王剛 攝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磊介紹,「我們從2019年12月份一直到2020年6月份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過程中,我們把鑽孔中的土樣取回去,進行了植物考古的分析,發現了水稻的殘體,像水稻殼這種東西,然後我們基本就確定這裡是存在水稻田的。」
在探溝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磊還向記者介紹了不同的土層代表的不同時期。
工作人員在探溝內劃分地層。王剛 攝
施岙遺址發掘的稻田層。王偉臣 攝
「你看這個(挖開)的土,這個第三層是良渚(時期)的水稻田,再下邊有一層發青的,這層青的又是自然的一層淤積層,下邊又是一層灰褐色的,這一層就是河姆渡晚期的水稻田。」
水稻田最大的特徵就是顏色發褐。「像我們這個時間久了,暴露空氣久了,它有點發灰了,如果是你剛挖開的話,它一般都是咖啡色的。」王永磊說。
施岙遺址探溝內已發掘的距今6300年左右的稻田層(圖中深色部分)。王剛 攝
經初步鑽探發現,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即1350畝左右,按照畝產量140千克稻穀,70%出米率,每人每天食用一斤米來計算,這麼大面積的稻田的年產量,足夠700多人食用一年。
王永磊對記者說,考古隊員還發現了河姆渡早期水稻田,目前已經將土樣送出去檢測它的具體年代。此外,遺址周邊還出土了少量陶片,並發現了疑似木質路基及灌溉系統。
工作人員在施岙遺址現場展示已發掘的良渚時期的陶器鼎足。王剛 攝
「這些文物是剛剛挖出來,我親眼看著他們(考古挖掘人員)挖出來,泥土還在上面。」攝影記者王剛表示,這種感覺是在博物館裡看藏品所感受不到的。
工作人員在施岙遺址探溝內發掘距今4000多年的木頭。 王剛 攝
王剛告訴新妹,當木頭從泥土裡挖出來,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被氧化了,也就兩分鐘左右的時間。
「站在古代勞動人民曾經踩過的泥土上,看著他們使用過的陶具等物品,我好像感受到過去那個時代鮮活的生活氣息,時空的距離都被拉近了。」王剛表示,這一次考古現場拍攝讓他印象深刻。
施岙遺址古稻田探方展現著不同年代土層發掘面。王剛 攝
據介紹,
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
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
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經濟支撐,
是養活眾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長點,
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
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
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
在「挖土」中發現歷史!見證歷史!
趕緊戳戳右下角,
給辛勤工作的考古人員點讚!
來源: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
編輯: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