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浙江「挖土」傳來大動作:幾千年前的稻殼!長什麼樣子?

2020-12-20 騰訊網

「嫦娥五姑娘」回來了!

全國人民送來祝賀!

連地球小動物也在返回點迎接!

圖源 央視新聞微博視頻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

完成「挖土」之旅返回地球!

下面這段嫦娥五號探測器

在月面進行採樣工作的「挖土」視頻

想必大家都看過!

圖源 中新視頻

新妹不由感慨,

人類「挖土」事業真偉大!

既能上天,又能下海,還能遁地!

(資料圖)浙江寧波水下考古。圖源 中新視頻

今天,新妹想帶大家一起來圍觀

浙江寧波餘姚

實打實的「挖土」大動作!

挖出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

不要小看這次「挖土」,

這可是許多國內專家都為之稱讚的

重大「挖土發現」!

不僅刷新了

大家對史前稻作農業的認知,

其考古方法對考古研究

也具有重要意義和重大價值。

還有幾千年前的稻殼、木頭、陶器鼎足……這些你都見識過嗎?

接下來就趕緊跟著新妹

看看這令人震撼的「挖土現場」

12月16日,航拍施岙遺址古稻田發掘現場。王剛 攝

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許多工作人員正在忙碌。

工作人員在施岙遺址現場進行發掘工作。王剛 攝

他們的腳下,便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

航拍施岙遺址古稻田探方。王剛 攝

經先期勘探發現,施岙遺址古稻田及附近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良渚文化三個時期,從距今7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4500年左右

泥土中的水稻殼。王剛 攝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磊介紹,「我們從2019年12月份一直到2020年6月份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過程中,我們把鑽孔中的土樣取回去,進行了植物考古的分析,發現了水稻的殘體,像水稻殼這種東西,然後我們基本就確定這裡是存在水稻田的。

在探溝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磊還向記者介紹了不同的土層代表的不同時期

工作人員在探溝內劃分地層。王剛 攝

施岙遺址發掘的稻田層。王偉臣 攝

「你看這個(挖開)的土,這個第三層是良渚(時期)的水稻田,再下邊有一層發青的,這層青的又是自然的一層淤積層,下邊又是一層灰褐色的,這一層就是河姆渡晚期的水稻田。」

水稻田最大的特徵就是顏色發褐。「像我們這個時間久了,暴露空氣久了,它有點發灰了,如果是你剛挖開的話,它一般都是咖啡色的。」王永磊說。

施岙遺址探溝內已發掘的距今6300年左右的稻田層(圖中深色部分)。王剛 攝

經初步鑽探發現,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即1350畝左右,按照畝產量140千克稻穀,70%出米率,每人每天食用一斤米來計算,這麼大面積的稻田的年產量,足夠700多人食用一年

王永磊對記者說,考古隊員還發現了河姆渡早期水稻田,目前已經將土樣送出去檢測它的具體年代。此外,遺址周邊還出土了少量陶片,並發現了疑似木質路基及灌溉系統

工作人員在施岙遺址現場展示已發掘的良渚時期的陶器鼎足。王剛 攝

「這些文物是剛剛挖出來,我親眼看著他們(考古挖掘人員)挖出來,泥土還在上面。」攝影記者王剛表示,這種感覺是在博物館裡看藏品所感受不到的。

工作人員在施岙遺址探溝內發掘距今4000多年的木頭。 王剛 攝

王剛告訴新妹,當木頭從泥土裡挖出來,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被氧化了,也就兩分鐘左右的時間。

「站在古代勞動人民曾經踩過的泥土上,看著他們使用過的陶具等物品,我好像感受到過去那個時代鮮活的生活氣息,時空的距離都被拉近了。」王剛表示,這一次考古現場拍攝讓他印象深刻。

施岙遺址古稻田探方展現著不同年代土層發掘面。王剛 攝

據介紹,

施岙遺址古稻田的發現表明,

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

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經濟支撐,

是養活眾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長點,

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遊地區

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

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

在「挖土」中發現歷史!見證歷史!

趕緊戳戳右下角,

給辛勤工作的考古人員點讚!

來源: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

編輯:張丹

相關焦點

  • 鏟鬥動作慢、挖土沒力 5分鐘不到解決故障
    鏟鬥動作慢、挖土沒力鏟鬥動作慢故障一直像牛皮癬一樣侵擾著各位機主,最近這一臺神鋼SK350型挖掘機在搶工階段踩雷了,不論單獨動作還是複合動作鏟鬥都非常慢,並且挖土沒力;鏟鬥收回會自動下降,液壓缸杆縮回。
  • 嫦娥五號「挖土」的同時,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在幹嘛呢?
    而昨日再傳來好消息,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短短的幾個小時間,從嫦娥五號的軟著陸到月球鑽取採樣、封樣,如此順利的進行,真的讓人振奮,而嫦娥五號著陸到月球表面挖土,已成為新聞媒體的一大熱點話題之一。
  • ...挖土」,離不開這根2.5米長的鑽杆,你知道它是什麼材料做的嗎
    嫦娥五號探測器「挖土」時的關鍵部件——2.5米長的鑽杆及其結構件,是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馬宗義團隊研製的碳化矽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製成。嫦娥五號的輕量化要求、複雜的月壤構成以及月球溫差變化,都對鑽杆的重量、剛度、強度和耐磨性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常規金屬材料無法滿足要求。
  • 庚金生申月,得祿之金最喜水洗,也可伐甲割乙、挖土
    甲木無根為死木,死木坐申見水為朽木,兩個子申互合水局,洗金而金又重最喜坐在水中洗,庚金坐子死子落地,正是坐在水中擦洗,洗金即水要乾淨又要夠用,申子水局也符合要求,所以大貴,二朽木則無用。辛酉.丙申.庚子.丙戌,北洋軍閥領袖。
  • 中國嫦娥五號順利挖土!美國卻找上4家私企「助攻」,意味著什麼
    最近中國在月球又有了突破性進展——12月2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了「挖土」取樣工作。但是,作為曾經引領全球太空探索的領先者,美國卻坐不住了,著急尋找4企在月球「挖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成功,44年來首次,俄歐作出回應據報導,在12月1日成功著陸月面後,我國嫦娥五號探測首次開啟自動採樣工作,並耗時19個小時完成該項工作。如今已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那麼,要去月球挖土的「嫦娥」,這一路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任務過程約23天,環環相扣不能有失誤  為何要去月球挖土?  一言以蔽之:為了更好地認識月球。  23天,看似很長,但其實整個任務流程都很緊湊。「一環接一環,每一環留給我們的時間都不多,每一步工作都要非常準確,各環節環環相扣,不能有失誤。如果有一個出現意外情況,將帶來一系列後續問題。」裴照宇強調。
  • 坐地鐵遇見秦始皇、拆盲盒先挖土……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真是腦洞大...
    最近TOP君被兩件事刷屏了 第一件是河南博物館突然爆火的「挖土」盲盒 第二件是在西安坐地鐵遇到秦始皇 不瞞你們說 當時TOP君的表情就是這樣 你們歷史文化名城
  • 在月亮上「挖土」有多難?月壤又有什麼用?
    關注1自動採樣秘笈:鑽取+表取兩種方式在月球上取樣,形象地描述,就是在月球上「挖土」。月面環境和我們熟悉的地球大不相同,月球表面白天溫度約180℃,夜間能達到零下150℃,晝夜溫差約330℃,無人採樣器需在150℃以上的月球表面工作。
  • 迷你世界:升級版挖土機,一邊挖土一邊卸土,裝載量達到50噸!
    近日就有一位大神玩家使用控制道具和汽車道具相互結合,造出了一款升級版的挖土機,相信很多玩家都在遊戲中見到挖土機的製作,不過很多挖土機只能挖土卻沒有其它功能,而大神造的這款升級版挖土機,不但可以一邊挖土還能一邊卸土,可以說操作感覺十足,基本上和現實中的挖土機相差不遠,裝載量可以達到50噸左右,下面就來瞧瞧大神是如何製作的吧。
  • 從挖土到運輸,嫦娥五號的「黑科技」有多強?
    挖土無疑是件揮汗如雨的體力活。嫦娥五號「挖土」的畫風又是如何? 在月面超過100攝氏度的高溫考驗下,它克服了測控、光照、電源等方面的條件約束,舒展長臂,高高舉起了「挖土鏟」…… 此處需註明的是,嫦娥五號的挖土鏟,可跟咱們在生活中用到的不一樣。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和隼鳥二號小行星採樣,哪個技術更強、難度大?
    中國「嫦娥五號」奔月挖土和日本「隼鳥2號」採樣返回,是2020年尾聲、世界上備受關注的重大航天任務。其中日本隼鳥2號已完成6年任務並且於12月6日凌晨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而嫦娥五號也早已挖土成功,並按原計劃將2公斤月球土特產帶回地球。
  • 陰陽師:挖土競速時代來臨,看了詳細陣容面板,提速必定翻倍!
    但是魂土副本剛出的時候,並沒有成熟的陣容來應對,雙茨林的挖土陣容需要長達34s的時間。依靠破勢茨林壓低小怪血線,心眼茨林的溢出傷害可以收掉高血量的黑晴明,而收掉白蛇一般還需要一隻山風或者犬夜叉來收尾。而在白狼改版之後其大招自帶30%的暴擊機率,三超星的玉林白狼成為了平民化的挖土陣容,時間也縮短到了29s。
  • 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帶了哪些「神器」?
    去月球上「挖土」,顯然不是普通挖掘機能幹的事兒。那麼,為什麼要完成如此高難度的任務?嫦娥五號帶走了哪些「神器」?承載科學夢想回顧歷史,人類上一次去月球上「挖土」,還是1976年。當時,蘇聯月球24號在月面採樣,帶回100多克月球樣本。
  • 土地常年不長莊稼,老人建房挖土,無意發現秦朝大墓
    這些王孫貴族都會把自己長眠的地方建得非常大,放入許許多多的陪葬品。這些王孫貴族還會放入人俑,甚至是活人以體現自己的權力。不過這些東西都深埋於地下不見天日。有一位老人在機緣巧合之下挖到了一個古墓。不長莊稼的土地。
  • 百度展示「無人自主挖掘機」 可自動挖土開車
    百度展示「無人自主挖掘機」 可自動挖土開車2018-11-02 11:04出處/作者:遊民星空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日前,百度首次展示了自己的「無人自主挖掘機」,與鐵甲合作,基於百度AI解決方案「百度大腦」,利用無人機重建工地全局地圖,智能分析場景、規劃作業路徑,而無人挖掘機可通過多感知與強化學習,實現最優的自動化作業,自己知道哪裡需要挖土
  • 中國首次用「機器手」外星「挖土」,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挖掘技術了!
    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取土返回」過程大約要經歷敲擊、鑽取、封裝、對接轉移、返回地球等環節,而在每一個動作背後, 「機械手」在月壤採樣環節的等一系列流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嫦五奔月,一別兩地,待挖土歸來,共享盛世
    火箭運行36分鐘後,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是我國第一次開展地外物質開採取樣返回之旅,本次月球『挖土』之旅,將會歷時23天,標誌著中國航天又邁入了新的徵程。 中國第次探月工程始於 2004年1月23日,在嫦娥五號之前,我國探月的腳步從未停止,甚至從古至今國人對月亮的探究就已經開始了。
  • 溼度小的黏性土挖土深度小於( )時,可用間斷式水平擋土板支撐
    溼度小的黏性土挖土深度小於( )時,可用間斷式水平擋土板支撐 2019-01-22 17:39  來源:  字體:大小  列印
  • 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天: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以前的「嫦娥」探測器都完成了什麼任務?如果這次「挖土」任務完成對我國和地球人類有什麼意義?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文章探尋。01.十年磨一「器」從昨晚6點至今,智東西一直在屏幕前關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進展。
  • 取土場塌方壓死挖土工 家屬為賠償水泥廠內設靈堂
    塌方壓死挖土工  2月1日中午,記者來到事發現場,只見一輛鏟車停在一旁,車後泥山有些部位頂部凸了出來,中間凹了進去,已被取了許多土方。  據當時與死者一起幹活的宋某介紹,取土場的山屬橋頭村所有,水泥廠定點在這裡取土。4年前,程小軍就開始幫水泥廠取土。1月30日上午,水泥廠分管原材料的楊某讓程小軍等3人一起去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