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了,昨晚收看了山師大心理學專家孔屏老師的《開學在即,如何幫助孩子收心?》節目,收穫頗多。
培育能力的事必須持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葉聖陶
孩子天生喜歡學習,但不是天生都會學習。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
學習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如果將孩子學到的知識比作「捕到魚」,那麼,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指點和啟發孩子掌握最有效的捕魚技術,而不是父母捕到魚後送給孩子,讓他坐享其成。
很顯然,再有淵博的知識,父母也不能替代孩子去學習,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抓好一個關鍵細節,授孩子以「漁」--捕魚的技術和方法,而不是現成的「魚」。這就是在古人所謂「授人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能使孩子一輩子有吃不完的魚。
也就是說,父母指導孩子在學習上與其直接告訴孩子學習的答案,不如幫助孩子學會找到答案的方法。
豪豪是小學5年級的一名學生。有一天,他在家做作業,遇到了一個難解的數學題,於是豪豪拿著作業本去問父親:「爸爸,這道題怎麼做?」
父親一看,是道方程題:「有一條馬路,A隊10天修完,B隊8天修完,現在A隊修了4天後由B隊修,問兩隊總共多少天修完?」
父親按題意一步步寫出了算式,每寫一步,就解說一句,豪豪聽後「嗯」一聲。等父親寫完算式,他高高興興地往本子上一抄,作業就完成了。
可是,問題很快就發生了。豪豪幾天前問父親的同類習題他又不會了。這是怎麼回事?後來父親才明白:對於一道題,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孩子並沒有經過一個思維的過程,他接受的只是現成結論,並沒有真正理解,所以印象不深,記不住,也不鞏固。所以,應該設法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
於是,父親改變了輔導方式。比如算術題,他採用反問法,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聲不行,還要講出道理來。問題則逐漸向結果靠近,直至最後孩子自己豁然開朗,明白了解法,並且能夠自己列出算式。
孩子的學習離不開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但是不能幫助過分,不能包辦代替,不能無止境地幫助。無休止的幫助就會給孩子養成一種依賴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獨立完成的過程,人們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學習獲得,誰學習,誰獲得。作為家長不可能每天都跟著孩子一起學習,誰也做不到,所以要儘快培養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
學會學習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在未來社會裡,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會自行更新知識的人。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居然被提高到是否要被列入文盲的地步,可見學習能力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因此,聰明的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然,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用毅力、耐力才能逐漸養成。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應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要下決心,鍛鍊恆心,磨練意志。同時,家長要言傳身教去影響、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