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新冠病毒太奇特了!科學家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常見呼吸道...

2020-12-18 奇點網

新冠病毒真是太奇怪了!

根據《細胞》雜誌近期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將新冠病毒與常見的呼吸道病毒進行了對比,發現了新冠病毒的大秘密。在體外研究、動物實驗和人類患者中,新冠病毒都表現出了一種奇特的、十分不平衡的免疫特徵——在1型幹擾素和3型幹擾素水平極低的同時,趨化因子和IL-6高表達[1]。

這也就意味著,新冠病毒的感染使得宿主的先天抗病毒免疫降低,但同時卻促進了大量的炎性細胞因子產生

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老年人普遍症狀更嚴重,而健康的年輕人會表現出無症狀感染。

圖源 | NIAID

想要說明白新冠病毒的特別之處,我們先來簡單地聊一聊病毒入侵之後會發生什麼。

大體上,機體對病毒感染的生理反應通常在病毒開始複製後啟動。在病毒入侵之後,受感染的細胞可以利用多種模式識別受體(PRRs)來檢測病毒複製中產生的特殊RNA結構,一旦檢測成功,就可以激活下遊的轉錄因子,特別是幹擾素調節因子(IRFs)和細胞核因子NKκB。

接下來就是兩個主要的抗病毒程序了。第一,通過1型幹擾素和3型幹擾素啟動的細胞抗病毒防禦;二,通過趨化因子來招募特定亞群的白細胞

應對這些免疫機制,不同的病毒也有不同的對抗手段,所以通常機體的反應並不一致,這也就導致了不同病毒感染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不同。

那麼新冠病毒會表現出什麼特點呢?

研究者首先對比了新冠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人類副流感病毒3(HPIV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甲型流感病毒(IAV)這幾種呼吸道病毒,從感染細胞培養物中獲取RNA進行測序來估算病毒載量,通過轉錄組來評估細胞反應。

*表示低MOI

A549肺泡細胞明顯不容易受新冠病毒感染,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A549中ACE2表達較少。只有增加ACE2表達水平,新冠病毒的核衣殼才會表達。但是,儘管此時新冠病毒載量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卻並沒有出現1型幹擾素和3型幹擾素相關通路的激活

當研究者使用十倍的病毒來感染,感染複數(MOI),也就是感染時病毒與細胞的比例達到2,此時就可以順利表達1/3型幹擾素了,不過感染24小時之後和低MOI情況下病毒載量是相似的。

接下來研究者分析了感染細胞轉錄組的變化,與其他病毒相比,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反應明顯不同

簡單來說,SARS病毒、MERS病毒、IAV表現基本一致,感染後24小時形成了對抗病毒免疫的整體抑制;HPIV3和RSV在幹擾素和幹擾素刺激基因(ISGs)上反應相似,都有高表達。

有趣的是,在低MOI的情況下,新冠病毒感染並不會引起顯著的1/3型幹擾素表達,但有部分ISG表達,以及非常特殊的促炎細胞因子表達

各組感染細胞的轉錄譜對比

考慮到這幾組實驗使用的細胞系並不一致,研究者又在正常人支氣管上皮(NHBE)細胞中對比了新冠病毒、IAV、突變IAV以及添加幹擾素後感染的反應,結果也是一致的。

新冠病毒感染之後,雖然幹擾素表達完全缺失,但仍然會引起強烈的趨化因子和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包括CCL20、CXCL1、IL-1B、IL-6、CXCL3、CXCL5、CXCL6、CXCL2、CXCL16和TNF。

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轉錄明顯規模更小,基因也明顯不同

當然了,體外研究諸多限制,在體內是否也會是同樣的結果呢?

根據前人的研究,雪貂是研究新冠病毒比較合適的模式動物。通過鼻腔感染、並從洗鼻液中檢測病毒載量,研究者發現在感染後3天出現病毒複製高峰,隨後持續下降,並在第14天完全清除

新冠病毒載量的變化

同步的,研究者在感染後3天觀察到了細胞因子反應的開始,主要是CCL8和CXCL9。隨後雖然病毒載量下降,但細胞因子反應仍然在持續增加,病毒清除之後仍有IL-6和IL1RN存在。

與IAV相比,新冠病毒引起的基因轉錄表達要少得多,但是在細胞死亡和白細胞活化等功能上的誘導更強。

可見新冠感染之後細胞因子反應的持續增加

這樣的感染特徵在現實中的新冠患者身上也是成立的。

研究者檢測了2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組織樣本和2名匹配的健康人肺組織樣本,發現二者轉錄譜之間有2000個以上差異基因,尤其是與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有關的基因

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研究者還獲取了兩組新冠患者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血清,兩組的人數均為24人。

新冠患者中檢測不到1/3型幹擾素,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水平則很高,包括IL-6、IL-1β、IL1RA、CCL2、CCL8、CXCL2、CXCL8、CXCL9、CXCL16等。

CXCL9和CXCL16招募T細胞和NK細胞,CCL8和CCL2招募巨噬細胞/單核細胞,CXCL8則招募嗜中性粒細胞,研究者認為這些趨化因子是新冠患者病理學特徵的主要驅動因素。

無幹擾素反應,但細胞因子反應非常活躍

總的來說,在低MOI時,新冠病毒並不會啟動幹擾素反應,在高MOI才會如此,這可能是有助於新冠肺炎的進展的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會引發強烈的趨化因子和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尤其是IL-6與IL1RA,這是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的顯著特徵,這兩者的關聯也提示了諸如託珠單抗和阿那白滯素的潛在治療作用。

新冠病毒引起的這種不平衡的免疫反應,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對免疫功能受限的老年人來說,早期對病毒的抑制恐怕是更弱的,所以這類人群成了新冠的重點受害者,而相對強健的年輕人更容易出現無症狀感染。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相關焦點

  • 對新冠病毒天然免疫的都是什麼人|冠狀病毒|新冠病毒|季節性|免疫|...
    新冠病毒感染自然也不例外,總有一小部分人,即便是經歷了高危的暴露時間,也沒有感染,或者雖然感染,但症狀輕微乃至沒有症狀。那麼這群幸運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科學》雜誌的最新研究似乎幫助揭開了這個謎題。小編帶大家一窺究竟。這個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原本是開發一種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靈敏度抗體。所使用的血清樣本部分來自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健康人。
  • 新冠病毒變異提高了傳播性嗎?|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傳播性|基因組|...
    那麼新冠病毒的變異是否真的發生了這種情況呢?最新的一項研究或許解答了這個問題。小編帶大家一探究竟。在了解這項研究之前,先來一段病毒變異的小科普。病毒通過在宿主細胞內複製自己來傳播。如果不發生任何變異,那麼產生的病毒應該是和上一代病毒一模一樣。對於新冠病毒來說,這個宿主細胞一般是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
  • 美科學家駁斥「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
    美科學家駁斥「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據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報導,美國政府正在開展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調查。福克斯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官員和情報機構日益傾向「新冠病毒」是源自武漢一實驗室的可能,並稱研製目的並非是生化武器,而是為了彰顯中國在應對病毒的能力已不遜色於美國。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科學家成功改造ACE2受體,發現人體器官受新冠病毒損害機制
    利用這一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冠病毒傷害心臟、腎臟、脾臟和其它器官的機制。 小鼠是醫學上最常用的實驗動物,它們數量多、容易培育,還性格溫順,而且基因序列和人類也相似。 不過,小鼠的基因畢竟不是完全和人類一樣,部分醫學現象難以複製。例如,新冠病毒依賴於ACE2蛋白感染人類,但是它不能識別小鼠細胞的ACE2蛋白。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獨家】水產病害首席科學家最新發文,談三文魚、新冠病毒及其他
    三文魚、新冠病毒及其他  ——曾令兵 博士,博士生導師  三文魚和新冠病毒本沒有關係,潑髒水的人多了,似乎就有了關係。這次三文魚似乎真的和新冠病毒扯上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 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可被阻斷?
    新冠狀病毒的細胞進入取決於病毒刺突(S)蛋白與細胞受體的結合以及取決於宿主細胞蛋白酶引發的S蛋白。闡新冠病毒通過哪些細胞因子進入可能會提供病毒傳播的見解並揭示治療靶標。 一項新研究通過新冠病毒結合SARS-CoV受體ACE2進入而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用於S蛋白引發,批准用於臨床的TMPRSS2抑制劑可阻止其進入,可能成為治療選擇。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引發本次疫情的新冠病毒,被認為是重組形成,也可能由此獲得感染人的能力 | 柳葉刀雜誌病毒間的基因重組可以產生和基因突變一樣的效果,如增強毒力和傳染性、增加可感染的細胞類型,逃避宿主免疫系統攻擊、增強抗病毒耐藥性等等,甚至幫助病毒逆轉基因突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 德國科學家介紹哪種茶有益於抗擊新冠病毒
    來自德國埃森大學附屬醫院病毒研究所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基於鼠尾草和紫蘇的茶具有強大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biorxiv門戶網站上發布了該文稿。病毒學家用含鼠尾草、紫蘇和芫荽的草本茶培育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在配製它們時,他們首先把茶煮沸,然後把它們放入水溫60度的茶中泡2個小時。才過了30分鐘,病毒細胞的繁殖就受到了抑制。科學家們確定,它的藥用效用不是靠普通的抗病毒作用,因為相同的湯劑對單純皰疹病毒不起類似的作用。
  • 新冠病毒會不會通過眼睛傳染?
    前不久,國家衛健委赴武漢專家組成員、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曾發微博推測自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他高度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眼結膜,而後再到全身。消息一出,很多人擔心新冠病毒可能會通過眼睛傳播,護目鏡一度因此脫銷。
  • 英國科學家研發新冠病毒檢測口罩
    想在無症狀時就檢測出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許你只需要戴個口罩。英國科學家將測試一種配有3D列印條狀物的口罩,這種條狀物可以吸收佩戴者呼氣中的微小液滴,其中可能帶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痕跡。將這些條狀物拿到實驗室進行檢測,就可以得出結果。
  • 新冠病毒是這樣攻擊腸道的,已確認主要感染腸道上皮黏膜細胞
    腸道黏膜中的細胞死亡 長期以來,對Covid-19患者的觀察表明,新冠病毒不僅影響呼吸道和肺部另外,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腹瀉和噁心,這表明冠狀病毒也可能影響消化道細胞。 現在,研究人員首次現場觀察到SARS-CoV-2病毒如何影響人的腸道,病原體在腸道破壞了哪些細胞,最終確認,新冠感染主要影響腸上皮細胞,並是其影響腸壁黏膜細胞的最常見和最重要類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約三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會出現腹瀉。
  • 俄羅斯科學家:山羊奶及母乳蛋白或能對抗新冠病毒
    據今日俄羅斯網站(RT)報導,新冠病毒對嬰幼兒的影響似乎小於其他人群,俄羅斯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母乳中的蛋白質保護了嬰兒的免疫系統。據報導,俄羅斯科學院基因生物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戈德曼(Igor Goldman)說:「在數百萬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我們很少看到嬰兒。」他解釋說,這讓他的團隊有了一個嘗試乳鐵蛋白的想法,乳鐵蛋白是一種通常包含在母乳中的蛋白質,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所引起的感染。
  • 新冠病毒可能危害大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綜合編譯 蔡夢吟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報導,英國科學家6月25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
  • 《細胞》:讓新冠病毒感染力強9倍的突變終於搞清楚了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新冠病毒出世至今,所有人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它會不會不斷進化得更厲害?不久之前,科學家注意到新冠病毒中的一個特殊的突變D614G,有該突變的毒株不僅迅速成為了目前流行的主流毒株,美國兩家頂級研究機構更是證實,。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 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便宜量大易存儲 療效如何?
    COVID-19新冠的腺病毒疫苗(Adenovirus vaccine),是新冠疫苗研發線上重要的一隻生力軍。用腺病毒作為載體作為疫苗的開發,也不是啥新鮮事。腺病毒並不是什麼新的病毒,它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通常會引起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很多普通感冒就是由它引起的,所以大部分成年人都感染過這種病毒。
  • 全球病毒獵手「拆解」新冠病毒,反駁陰謀論:RNA不會撒謊
    科學家就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兩個疑似人為幹預的特徵進行了功能性和結構性的比較分析,這些分析提供了大量的證據推論出:新冠病毒不會是實驗室工程製造而洩漏的病毒,而應該是病毒自然進化的產物。
  • 外媒:西班牙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致命弱點」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內部可能隱藏著它的致命弱點:其中一種蛋白酶對病毒的生存必不可少,而現在人們已經了解到關於這種酶的新細節,這或許有助於藥物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