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2020-12-20 新浪財經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而波士頓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則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是不是可以用病毒的天然靶標(包括ACE2和CD147)製成納米誘餌,來誘使新冠病毒遠離細胞?

為驗證這一想法,研究小組首先利用人類肺上皮Ⅱ型細胞和人類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包裹納米粒子聚合物核,製成兩種細胞納米海綿。這些納米海綿上有新冠病毒進入細胞所需的蛋白受體及其他細胞膜蛋白。小鼠實驗表明,這些納米海綿沒有顯示任何短期毒性。隨後,研究人員在裝有新冠病毒和細胞納米海綿的培養皿中處理細胞,將它們一起培養。結果顯示,兩種納米海綿誘餌均中和了新冠病毒並能阻止其感染細胞。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納米海綿平臺具有獨特的優勢,其與病毒突變以及病毒種無關,只要病毒的目標仍是已確認的宿主細胞,納米海綿就能夠中和病毒。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即使新冠病毒發生突變,納米海綿也會起作用。因此,這種細胞納米海綿是一種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策略。

同時,研究人員也表示,細胞納米海綿的實用性還需進一步進行驗證,其配方也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而目前進行的動物模型試驗將為未來的人類臨床試驗鋪平道路。

相關焦點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吸走」新冠病毒,讓它們的感染能力下降90%!具體來看,科學家們這次在納米顆粒的外邊,套上了來自人類肺上皮細胞的細胞膜,或是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胞膜上,也帶有原本屬於這些細胞的各種蛋白受體(包括與新冠病毒結合的受體)。也就是說,在新冠病毒看起來,這些納米顆粒長得和正常細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區分。因此,只要提供大量納米顆粒,就可以把細胞周圍的新冠病毒給「吸走」,納米海綿的名稱也正是如此而來。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細胞》:新冠病毒太奇特了!科學家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常見呼吸道...
    第一,通過1型幹擾素和3型幹擾素啟動的細胞抗病毒防禦;二,通過趨化因子來招募特定亞群的白細胞。應對這些免疫機制,不同的病毒也有不同的對抗手段,所以通常機體的反應並不一致,這也就導致了不同病毒感染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不同。那麼新冠病毒會表現出什麼特點呢?
  • 遺傳學家:有害突變積累能使新冠病毒崩潰,促進病毒種群滅絕
    Jensen與Michael Lynch在文中表示,對於新冠病毒而言,在患者人群中誘導突變消融的產生能夠促進消除病毒,有利於發現潛在治療方法。同時,利用種群遺傳學理論對於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有重大作用。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發現,發生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或提高9倍左右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動向。科學家注意到,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自今年2月份出現以來,感染人數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歐美國家)一路飆升,現在已經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該技術的原理是在納米顆粒外,套上人類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形成仿生納米聚合體(細胞膜納米海綿)。這些納米海綿通過將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捕捉到巨噬細胞膜上,中和它們,從而阻止導致敗血症的級聯反應。由於這些納米體被細胞膜覆蓋,它們可以作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循環,而不會被視為外來物或被清除。
  • 新冠病毒的武器——突變與進化
    相比於由兩條鏈互相配對形成的 DNA,新冠病毒的單鏈 RNA 基因組,產生突變或變異的概率更高。新冠病毒大量的複製和繁殖,意味著數不勝數的變異在悄然發生,其中發生在關鍵基因上的「有利」變化,則可能讓它們更加強大。變異的新冠病毒會變強?冠狀病毒主要感染禽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但有一些越過了其他哺乳動物—人類之間的屏障,逐漸發展為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而從其他動物到人之間的躍遷背後,正是變異和進化在「作祟」。
  • ...英國版新冠病毒變種為什麼傳播力大增 有17個突變點與人類細胞...
    中國小康網12月23日訊 老馬 SARS-CoV-2冠狀病毒(俗稱新冠病毒)屬於變異較為緩慢的病毒。平均每個月只出現1到2個突變。但是,英國科學家發現,被命名為B.1.1.7.的變異病毒株出現了前所未有的17個突變,包括14個胺基酸突變和三個蛋白質構件消失。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尋找新藥時必須先了解病毒感染的潛在分子機制,這對於新興病毒是一個特殊的挑戰。抑制SARS-CoV-2感染性及其潛在突變物種的有效治療劑將成為抗COVID-19的重要手段。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將重點放在宿主細胞,而不是靶向病原體,以此開發一種新藥物。
  • 《細胞》:讓新冠病毒感染力強9倍的突變終於搞清楚了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新冠病毒出世至今,所有人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它會不會不斷進化得更厲害?不久之前,科學家注意到新冠病毒中的一個特殊的突變D614G,有該突變的毒株不僅迅速成為了目前流行的主流毒株,美國兩家頂級研究機構更是證實,。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的主要靶標之一。近日,科研人員發現,新冠S蛋白發生在D614G位置上的胺基酸殘基突變可顯著增強病毒的感染能力,並且降低了病毒對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
  • 日本發布研究:新型藥劑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資料圖:路透社海外網11月18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消息,日本研究人員18日宣布,開發了一種能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方法。據報導,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小組發布消息稱,侵入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在擴散到肺部之前,會與人體細胞表面的蛋白質「ACE2」結合併引起感染。為此,研究小組反覆收集「ACE2」中容易與病毒結合的物質,藉此探索其有關規律。經過分析後,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藥劑,比起蛋白質「ACE2」更容易與病毒結合。如果在臨床中使用,就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 研究稱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 人類更易感染
    【綜合訊】佛羅裡達州科研人員近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稱,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從而導致人體更易感染。美國科學家: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 更具傳染力綜合CNN、中新網報導,佛羅裡達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指出,病毒突變對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產生影響。據稱,這種蛋白是病毒外部的一種結構,病毒利用這種結構侵入人體細胞。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是對全人類共同的考驗。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
  • 解讀新冠病毒英國突變株的前世今生,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看完病毒結構的示意圖,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新冠病毒其實就是一個蛋白質的外殼和RNA的內容物組成的一種顆粒。 新冠病毒通過其蛋白質外殼上的S蛋白和宿主動物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然後把自己的RNA注入到動物的細胞內,利用宿主細胞內的各種物質,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質外殼和RNA。
  •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能力新機制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