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 人類更易感染

2020-12-14 瀟湘名醫

【綜合訊】佛羅裡達州科研人員近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稱,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從而導致人體更易感染。

美國科學家: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 更具傳染力

綜合CNN、中新網報導,佛羅裡達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指出,病毒突變對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產生影響。據稱,這種蛋白是病毒外部的一種結構,病毒利用這種結構侵入人體細胞。

協助領導這項研究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病毒學家Hyeryun Choe說:「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更具傳染力。」

Choe與同事進行的一系列實驗顯示,一種名為「D614G」的突變讓病毒產生更多「刺突」,使這些「刺突」更趨穩定,導致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

報導稱,如果上述研究獲證實,這將是首次有人證明新冠病毒的突變對疫情造成了顯著影響。研究人員稱,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這種變化影響了疫情。

病毒學家Hyeryun Choe。(圖片來源: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官網)

另據報導,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病毒學家哈塞爾廷(William Haseltin)認為,上述發現或能解釋新冠病毒在整個美洲易於傳播的原因。哈塞爾廷說,病毒在1月中旬已發生突變,這並不表示病毒更具致命性,但其傳染力提升了約10倍。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這項最新研究結果已發布在名為「BioRxiv」的預印本資料庫上,目前尚未得到該領域其他專家的審議。

6月8日,紐約市進入重啟第一階段。圖為當天開始營業的紐約珠寶街,行人大多都戴上了口罩。(圖片來源:中新社)

北京部分新增病例病毒樣本初判是歐洲新冠變種

據大陸央視14日消息,對於北京近日出現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楊鵬表示,北京新發地的病毒溯源還在進一步調查中,「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是從歐洲方向來的,初步判定與輸入性有關。但病毒到底怎麼來的,還無法確定。有可能是汙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或者進入市場的人通過分泌物進行傳播」。

此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研究員曾光透露,在當時已檢測完畢的兩例確診病例的新冠病毒樣本中,發現病毒不像國內本土病毒,初步判斷是歐洲新冠病毒變種。

「但最終確定這次北京疫情的新冠病毒究竟是不是本土病毒,需要更多樣本測試的結果。」曾光補充道。

6月14日,北京市民在宣武體育場進行核酸採樣。(圖片來源:中新社)

多國研究人員3月初已發現新冠病例出現變異

據北京《環球時報》此前報導,巴西衛生部3月2日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巴西有2例確診病例。巴研究人員發現首個病例與在德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個病例則與在英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

在澳大利亞,同樣有研究人員聲稱發現病毒正在發生變異。據《印度教徒報》3月3日報導,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表示,這種被稱為SARS-CoV-2的病毒正在發生變異。

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發表題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稱,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L亞型和S亞型。S亞型是相對更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佔秋表示,不同的新冠病毒的致病特點會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國的病毒的致死率是2%,而在歐洲則可能會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表示,目前看到的新冠病毒變異不會影響正在開發的疫苗。中國專家也曾指出,新冠病毒發生的突變,對疫苗設計有很大意義,對疫情診斷也很有價值。(完)

【來源:美國僑報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發現,發生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或提高9倍左右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動向。科學家注意到,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自今年2月份出現以來,感染人數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歐美國家)一路飆升,現在已經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港大研究指新冠病毒較SARS冠狀病毒更易感染人類呼吸道及眼睛
    (抗擊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指新冠病毒較SARS冠狀病毒更易感染人類呼吸道及眼睛中新社香港5月8日電 (記者 張曉曦)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及其研究團隊近日研究發現,相比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的主要靶標之一。近日,科研人員發現,新冠S蛋白發生在D614G位置上的胺基酸殘基突變可顯著增強病毒的感染能力,並且降低了病毒對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
  • 科普:D614G突變是否會使新冠病毒更危險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5月初在《感染、遺傳學與進化》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已確認了新冠病毒基因組中198個曾重複發生的變異,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來自2019年年底。實際上D614G並不是一個新突變,在疫情初期就已獲分離鑑定。
  • 馬來西亞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D614G突變是否會使新冠病毒更危險
    【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希沙姆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該國最近從分屬兩起聚集性感染的4名患者體內分離到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並稱發生這一突變的毒株「具有10倍的傳染性」。
  • 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日本出現一特殊病例
    近日,一名居住在日本山梨縣的20多歲男性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該男子昏倒在家並送醫院搶救,但結果為陰性。由於這名青年頸部僵硬,醫院懷疑其感染了腦膜炎,提取了髓液進行檢測,結果在髓液中檢測出了新冠病毒。山梨大學校長稱,這說明病毒不僅侵入肺部,也開始侵入腦部。
  • 非洲一國發現變異新冠病毒,不僅傳播速度更快,年輕群體也易感染
    從當前世界各國關於新冠病毒研究了解來看,世界各國國內新冠病毒雖說同樣是新冠病毒,但它們都已在原先的初始病毒基礎上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現在的新冠病毒在傳播性和整體傳染性上要更強一些。 南非媒體就公布消息稱,南非國內的新冠肺炎病毒近日研究發現,已經發生了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現在原本不易被感染的年輕群體,也變得更加容易感染了。而新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在整體傳播速度方面要比以前更快。這對於南非乃至整個世界的抗疫戰爭形勢來說,都是一個不利的消息。
  • 美國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 更具傳染性
    圖源:路透社海外網9月24日電 美國《華盛頓郵報》23日報導稱,美國多家醫學權威機構聯合發布一項對美國5000多個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研究顯示,該病毒正不斷積累著變異,其中一個突變可能使其更具傳染性,不過未出現令病毒更致命或改變臨床結果的突變。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這類人群易感
    一項針對義大利和西班牙人群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A型血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而O型血人群更不易感。資料圖 方非 攝這項研究17日發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挪威等多國研究人員對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大約1600名新冠重症患者和大約2200名對照組人群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和薈萃分析。結果研究人員不僅在新冠重症患者身上找到了一個新冠病毒易感基因位點,還發現ABO血型系統可能與新冠感染風險有關。
  • 新冠病毒的武器——突變與進化
    相比於由兩條鏈互相配對形成的 DNA,新冠病毒的單鏈 RNA 基因組,產生突變或變異的概率更高。新冠病毒大量的複製和繁殖,意味著數不勝數的變異在悄然發生,其中發生在關鍵基因上的「有利」變化,則可能讓它們更加強大。變異的新冠病毒會變強?冠狀病毒主要感染禽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但有一些越過了其他哺乳動物—人類之間的屏障,逐漸發展為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而從其他動物到人之間的躍遷背後,正是變異和進化在「作祟」。
  • 新冠病毒已突變為2種亞型,L型「瀟灑」,S型「老實」
    因此,本項研究在全基因組中挑選出受自然選擇壓力小的中性位點(通常為密碼子第三位,受負性選擇影響小)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和RaTG13的分子進化差異達到了17%,遠高於全基因組測序的4%。令人驚訝的是,按如此計算方式,新冠病毒和蝙蝠冠狀病毒RaTG13之間的遺傳差異是人類與黑猩猩之間的14倍。
  • 人體基因差異可預測感染新冠病毒的嚴重程度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成分的個體差異可能解釋人類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以及引起疾病的嚴重程度。自從幾個月前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分析該病毒的不同表現方式,其表現範圍從完全沒有症狀的病例,到涉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的嚴重病例,後者可能導致患者死亡,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新冠病毒患者存在個體差異?這與人體基因有關嗎?
  • 全球多地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它變得更易傳播更致命了嗎?
    6月中旬起,以東京為中心出現了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並向全國各地擴散。目前日本國內大量增加的確診患者大都屬於這種變異後新冠病毒的感染者。這一毒株在此前歐洲相關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基礎上,進一步發生了6個鹼基變異。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
  • 南極洲首次出現新冠確診病例!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2日23時13分, 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6250431例,累計死亡病例1699230例。 22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524065例。  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 變異新冠病毒或推高兒童感染率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說,現有研究暗示,變異毒株更容易感染兒童。「我們尚未建立某種因果聯繫,但我們可以從數據中觀察到,我們需要收集更多數據,以研究它的傳染機制。」另一名組員、弗格森的同事文迪·巴克利說,新毒株發生的突變體現在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方式發生變化,或許意味著「兒童很可能與成人同樣容易感染」。
  • 運動員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北體專家團權威解答來了
    韓聯社19日報導,韓國擊劍國家隊參加國際劍聯重劍大獎賽布達佩斯站後,先後有3名隊員確診感染新冠肺炎;NBA布魯克林籃網隊17日宣布,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籃網隊球星凱文·杜蘭特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同時「中招」的還有他的3名隊友;國際足壇方面,17日,西甲球隊、瓦倫西亞俱樂部發布官方公告稱,35%的成員在新冠肺炎核酸檢測中呈陽性。
  • 美國新冠病毒突變成主流,傳染力更強或易導致二次感染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目前佔主導地位的冠狀病毒,據作者說,這種病毒的傳染性似乎更強。與此同時,美國的醫生們想知道重災區東海岸是否感染了與西海岸不同版本的病毒。「當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進入一個群體時,它們很快就開始佔領當地的流行病,因此它們的傳播能力更強。」美國國家實驗室的計算生物學家貝特·科伯(Bette Korber)帶領一個小組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突變。(洛斯阿拉據報導,新菌株最早出現在義大利,到3月15日,突變株佔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