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

2021-01-15 澎湃新聞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能力新機制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iNature ,作者楓葉

iNature

專注前沿科學動態,傳遞科普信息。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仍在全球肆虐。目前流行的SARS-CoV-2中已廣泛出現了D164G突變體,並逐漸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但導致該突變株超強的傳播和感染能力的機制並不清楚【1】。

2020年11月17日,孫強研究員與首都醫科大學黃紅豔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Bimodular effects of D614G mutation o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enhance protein processing, membrane fusion, and viral infectivity的文章【2】。文章對介導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分子——刺突蛋白(S蛋白)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並就D614G突變後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強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D614G突變可以通過雙模態的調控S蛋白三聚體的穩定性來促進病毒的感染。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對GISAID EpiCoV資料庫中9002個S基因序列進行序列比對,發現D614G是一個突出的突變,約佔已發現突變的90%(5583/6253),位點特異性突變頻率>62%(5583/9002)。同時,三維建模結果顯示野生型S蛋白第614位(D614)的天冬氨酸殘基與相鄰亞基的T859殘基可形成氫鍵並相互作用,而當第614位的D突變成G時,側鏈丟失,消除了亞基間的氫鍵。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未與ACE2受體結合的情況下,G614突變體中三聚體的表達量高於D614野生型;一旦與ACE2受體結合,G614突變體中三聚體的表達量顯著降低。表明未與受體結合時,G614突變能夠增加病毒粒子上的S-三聚體穩定性,而當與ACE2受體結合時,則促進了S-三聚體的解離,從而增加介導膜融合的S2片段暴露(圖1)。在細胞學水平,G614突變對S蛋白穩定性的影響顯著增強了病毒顆粒和靶細胞膜的融合,以及對靶細胞的感染(是野生型的3.1~5.6倍)。

圖1. D614G突變調節S蛋白三聚體穩定性

本研究首次提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力的雙模態調節理論,即「增加游離病毒顆粒表面S-三聚體穩定性,同時促進結合於靶細胞表面病毒S-三聚體的解離」(圖2),為D614G突變病毒株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圖2 D614G突變雙模態調節S蛋白三聚體穩定性、增強感染模式圖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蔣曉禕,研究助理張崢嶸,助理研究員王晨曦,副研究員任洪廣和高級實驗師高麗華。孫強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世紀壇醫院黃紅豔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0-00392-4

參考文獻

1.Korber B, Fischer WM, Gnanakaran S, et al. Tracking Changes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Virus. Cell. 2020;182(4):812-827.e19. doi:10.1016/j.cell.2020.06.043

2.Jiang X, Zhang Z, Wang C, et al. Bimodular effects of D614Gmutation o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SARS-CoV-2 enhance protein processing,membrane fusion, and viral infectivit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2020;5(1):268. Published 2020 Nov 17. doi:10.1038/s41392-020-00392-4

來源:BioArtRepo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能力新機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黃紅豔/孫強/王小寧/崔培林團隊發現異質性cell-in...
    2020年10月20號,首都醫科大學黃紅豔教授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研究院孫強研究員、解放軍總醫院王小寧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崔培林教授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heterotypic cell-in-cell structure as an
  • ...發現,發生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或提高9倍左右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動向。科學家注意到,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自今年2月份出現以來,感染人數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歐美國家)一路飆升,現在已經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S蛋白是介導其進入宿主細胞的蛋白,也是疫苗和藥物研發的主要靶標之一。近日,科研人員發現,新冠S蛋白發生在D614G位置上的胺基酸殘基突變可顯著增強病毒的感染能力,並且降低了病毒對患者恢復期血清的敏感性。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每經編輯:王鑫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科普:D614G突變是否會使新冠病毒更危險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記者馮玉婧)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希沙姆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該國最近從分屬兩起聚集性感染的4名患者體內分離到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並稱發生這一突變的毒株「具有10倍的傳染性」。
  • 印尼出現D614G新冠突變病毒
    《聯合早報》8月30日消息,印度尼西亞出現新冠病毒突變D614G毒株的傳播。據路透社報導,雅加達的埃克曼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周日(30日)表示,隨著印尼確診病例數量激增,該國也出現新冠病毒變種毒株D614G的傳播。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沒影響疫苗效果,反而對疫苗更敏感
    原創 華山感染 華山感染2020 新冠病毒新冠病毒D614G突變後傳播力增強了,好消息是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新冠病毒持續在全球肆虐,新增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全球抗疫的任務依然異常艱巨。
  •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在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NAP1-Related Protein 1 (NRP1) has multiple interaction modes for chaperoning histones H2A-H2B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是對全人類共同的考驗。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株系複製能力和傳播性更強!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萬人因SARS-CoV-2導致的新冠肺炎死亡。令人擔心的是,該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行還遠未停止,隨時可能會出現導致發病機理,致病力或傳播能力改變的突變。D614G突變體傳染性增強且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高效複製為了進一步分析D614G株系在體內的發病機理和體內複製適應性,研究人員利用WT和D614G感染hACE2轉基因小鼠和敘利亞倉鼠,檢測其病毒滴度和組織病理情況,結果二者處理的小鼠和倉鼠的肺部病變大小和組織學嚴重程度均無顯著差異。
  • 新冠病毒的武器——突變與進化
    從2020年12月開始,新冠病毒的變異程度似乎更上一層臺階,在英國東南部被鑑定出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 B.1.1.7 表現出更快的傳播速度。傳染病學教授 Jeremy Farrar 在《科學》(Science)的報導中提到:「因為病毒的不斷進化,一個難以預測的階段即將到來。」
  • 《細胞》:讓新冠病毒感染力強9倍的突變終於搞清楚了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新冠病毒出世至今,所有人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它會不會不斷進化得更厲害?不久之前,科學家注意到新冠病毒中的一個特殊的突變D614G,有該突變的毒株不僅迅速成為了目前流行的主流毒株,美國兩家頂級研究機構更是證實,。
  • 馬來西亞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D614G突變是否會使新冠病毒更危險
    【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希沙姆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該國最近從分屬兩起聚集性感染的4名患者體內分離到攜帶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並稱發生這一突變的毒株「具有10倍的傳染性」。
  • 《自然》:中國團隊恆河猴實驗證明,中和抗體顯著抑制新冠感染
    該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
  • 《自然》:中國團隊恆河猴實驗證明中和抗體顯著抑制新冠感染
    該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
  • 可惡的新冠病毒,原來長這樣!中國團隊重磅揭示,最高解析度圖來了
    這項研究所揭示的新冠病毒全病毒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納米的體腔中組裝和堆積其約30Kb長的單股RNA,最終使「看不見的敵人」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及其組裝機制(來源: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 美國新冠病毒突變成主流,傳染力更強或易導致二次感染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目前佔主導地位的冠狀病毒,據作者說,這種病毒的傳染性似乎更強。與此同時,美國的醫生們想知道重災區東海岸是否感染了與西海岸不同版本的病毒。這份長達33頁的報告於周四發布在BioRxiv上,該網站是研究人員用來在同行評審之前分享他們的工作的網站,旨在加快與研究COVID-19疫苗或療法的科學家的合作。這項研究主要基於早期菌株的遺傳序列,可能對新菌株無效。
  • 突刺蛋白D614G突變可增強SARS-CoV-2傳播性
    突刺蛋白D614G突變可增強SARS-CoV-2傳播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5:03:0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Pei-Yong Shi等研究人員發現,突刺蛋白D614G突變可增強SARS-CoV-
  • 澳科研機構:在研新冠疫苗效果不受D614G突變影響
    新華社坎培拉10月12日電(記者白旭嶽東興)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機構主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不會對一些在研新冠疫苗的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相關成果日前已發表在英國《自然合作期刊·疫苗》上。
  • 新冠D614G突變席捲全球:感染力超2.6倍,與毒性無關
    新冠病毒(SARS-CoV-2)作為RNA病毒,相比DNA病毒更不穩定,容易變異。關於病毒進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SARS-CoV-2進化到更適應人類了嗎?是否更具傳染性?是否毒性更大?然而,病毒突變受自然選擇、隨機的遺傳漂移或最近的流行病學特徵等多因素影響,這就造成科學家一時難以區分病毒突變是由於適應性還是偶然導致,更難以確定單個突變是否會改變感染或大流行的結果。截至目前,圍繞新冠病毒D614G突變的研究和爭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