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至9月是密雲水庫內各類魚的繁殖、生長期。為了增加魚的產量和淨化水源,每年的5月1日至9月24日,密雲水庫在全庫水面實施休漁。直到9月25日,沉寂了4個月的庫區才終於迎來自己的金秋捕撈期。200條漁船會從各個方向劃向水庫,一個北京市最大的漁民部落隨之誕生。前天,記者走進這個部落,去親身感受他們的金色快樂。
靜觀3小時選魚位
10月8日下午2點剛過,家住水庫旁邊西翁莊鎮走馬莊村的漁民張雲明就和他的夥伴一起,起錨,將小船劃向水庫中。早早地出船是為了能在庫中選上一個好位置下網捕魚。「看庫中哪裡有魚跳出水面,就說明哪裡的魚多,一會兒就在那裡下網」,坐在湖中間一個小島上面,面朝著無邊湖水的漁民張廣會告訴記者。
由於近年來水庫水面下降了許多,湖中許多凸出來的小島就成了漁民們觀察漁位的最好地點。「從下午2點多鐘就坐在這看了,近3個小時了,也沒看出有什麼魚跳」,張廣會失望地告訴記者。而他的同伴張增順抬手指了一下一會兒準備下網的水域說:「那裡能看出有魚跳出水面」。顯然,老漁民張增順比他的同伴富有經驗。
漁船撒網20萬米
下午5點半多,原先平靜的水面上陡然出現了十餘條漁船,已經看好魚位的漁民們開始下網捕魚了。
「白天不能下網,魚會看見漁網的。」已經在水庫裡捕了8年魚的張增順解釋道,「5點多鐘下網,晚上8點多收一次網,然後再下網,到凌晨3點多鐘再收一次網。」
每隔30米一個魚漂,張增順隨著小船的向前滑動,一點一點地向水裡下網,讓漁網就像一個大屏風一樣插入水面,截住來往的庫魚,張增順下網就下了一個多小時,「漁網有多長我也不知道,至少兩裡地吧(1000米)」。
負責划船的張廣會兩臂有節奏地一前一後擺動,伴隨著同伴的下網,小船在水面上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每條船上都只能有兩個人,所以能不能多捕魚,就看兩人的配合了」。
一個小時後,寬闊的水庫水面已經縱橫交織了數條漁網,嚴嚴實實地堵住了各個方向的魚群。
「農業部允許我們不超過300條船,但考慮到魚的數量,我們控制在200條整」,密雲水產服務中心副主任李萬全告訴記者,這一方面是通過行政手段,另一方面是使用價格槓桿,今年一個《漁業捕撈許可證》價值3400元。
活魚價錢節節攀
凌晨3點半剛過,在水庫沿邊的一個岸口,已經開始有買魚的魚販開車等候了。到了早上5點多鐘,20輛摩託車,十餘輛汽車聚集在小小的岸口。「魚多的話,4點就有漁船回來了,一般是在5點半左右到」,水庫附近北白巖村的魚販王振東一邊跟記者聊天,一邊用手機跟還在水庫的漁民聯繫,確定當天的捕魚量有多少,「捕魚也要靠運氣,要是這個口岸的十幾條船魚量少,就要趕快到別的口岸買魚」。
5點28分,晨曦中,第一輛漁船出現在水平面上,漸漸地劃向岸邊。「有多少魚?有大的嗎?」幾十個魚販立即聚在一起,向漁船叫喊。漁船距岸邊5米遠的時候停了下來,「白鰱3塊,花鰱16塊,誰要?」隔著水面,雙方就已經開始交易。「有多少都全要」,岸邊的魚販頓時吵成一片,一個魚販顧不得水冷,跳入水中,爬上漁船,就往自己的筐裡裝魚。
「前天還2塊一斤,昨天2塊5一斤,今天就3塊一斤了」,雖然剛開庫捕魚,漁民已經感到了市場的熱炒,最先回來的漁民餘震華只用了2分鐘就賣完了打回來的167斤魚。張雲明的船第二個回來,他今天打了200多斤魚,而且大的花鰱比較多,不超過5分鐘,一船魚也被搶購一空,「今天是這3天來最好的,賣了1000多塊錢」,張學民拿著一沓錢,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早上6點半,這個口岸的十餘條漁船相繼靠岸,船上的庫魚全部售出。張學民坐上昨天停放在岸上的摩託車回家休息,「趕快回家睡覺去,下午2點就又要出船了」。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