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像搭積木那樣拼房子,市場買帳不?
問題:
規模不足缺乏配套造價高10%至15%
擁有種種優勢,為何建築產業化卻沒大面積推廣?
汪明認為,成本較高是重要原因。和傳統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築造價通常高出10%至15%,正好擠掉開發商的利潤空間。「價格,是推廣建築工業化的最大難點。」省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瀑也有同樣的觀點。
工廠規模化生產,為何會比工地現場修建更貴?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與目前行業興起不久,缺乏相應配套企業相關。零件製造、物流等領域並非建築企業特長,但在產業生態還未形成背景下,相關企業只有「大包大攬」,這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
規模不足,亦是一大原因。訂單多,才可攤低成本。根據業內人士測算,如果成都市能有300萬平方米的市場規模,建築工業化成本即可與傳統模式持平。而汪明認為,一個項目的規模若在3萬平方米以上,可實現與傳統方式成本相差無幾。「其實建築產業化可減少建築垃圾處理、空氣汙染治理等社會費用,對企業來說則可減少管理費等。」汪明表示,這些相對隱性的成本節約,消費者是很難看到的。
行業同時亦面臨人才的缺乏。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去川內某職業院校,參觀其建築工業化相關科系,發現老師們仍帶著學生,在現場學習澆築混凝土。「在工廠裡,這些早就自動化了。」汪明表示,產業工人和管理人員的缺乏最為明顯。目前省內尚無高校開設相應專業,難以支撐行業規模迅速擴大。
路徑:
走市場化道路是方向可從三方面突破
2月26日中午,汪明趕著去機場,飛赴貴州遵義。那兒有個「急活路」——在當地產業園建近3萬平方米的員工宿舍,正常情況下1年完工,而業主要求4個月。「這種活兒,只有靠裝配式建築才行。」汪明說,之所以親自去看現場,因為這是公司的發展方向——走市場化道路。
「市場類項目,正常情況下應佔到總項目的70%以上。」他認為,目前業務中政府投資項目較多,但只有市場化項目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於市場化突破方向,汪明認為至少有3個:旅遊地產、鄉村建築、工業廠房。前兩者能發揮建築產業化對環境影響小、建築更標準化和規範化的相對優勢。而後者在建築產業化領域已實現成本和傳統方式持平,同時速度更快。
「現在建築產業化,就像小孩兒學走路,需要政府扶著走一段時間,待走穩了,就能自己走了。」他希望兩年時間內,將產業做到一定規模,實現成本降低從而推進產業的市場化,「在此之前,希望能繼續得到政府在項目方面的支持。」
名詞解釋
裝配式建築
裝配式建築是指用預製的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裝配式建築在20世紀初就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終於實現。英、法、蘇聯等國首先作了嘗試。這種建築的優點是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並可提高建築質量,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