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初步建成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在祖國的每個角落播撒科學的種子

小學生在流動科技館裡與小機器人互動

北京北三環中路,安華橋西北角,中國科技館老館的「圓球」狀場館曾是地標建築,也承載不少北京孩子的科普記憶。9月15日,北京科學嘉年華將拉開帷幕,由中國科技館變身而來的北京科學中心將正式開放。

而位於北四環奧林匹克公園區域的中國科技館新館早已成為新的地標性建築,並將在今年的全國科普日期間首次在夜間向公眾開放,開展「科學之夜」大型活動。

中國科技館30年的變遷發展折射了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的建設完善歷程。

20世紀80年代,我國建成開放了以中國科技館為代表的首批科技館,開啟了科技館建設的先河。2012年底,中國科協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以下簡稱「科技館體系」)。

近年來,這支科普「航母聯合艦隊」,量質齊升,形成巨大合力,成為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抓手。

實體科技館快速發展

2000年到2017年間,全國建成科技館從11座增長到192座,中國成為21世紀全世界科技館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2017年,全國科技館服務公眾總數5698.2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了1.7倍。

2015年5月起,科協系統所屬科技館開展免費開放試點工作,納入試點的科技館服務觀眾數量快速增長。2015年納入試點單位的科技館92家,當年接待公眾2658萬人次;2016年增至123家,當年接待公眾3722萬人次。科技館免費開放後,極大地改善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和中小型科技館經費困難的狀況,促進了欠發達地區的公共科普服務公平普惠。

除了數量的大幅增加,我國實體科技館的展教功能穩步增強,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2017年全國科技館常設展覽總面積為121.4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長94.6%。

各地科技館注重展覽策劃和設計,展覽以主題展開式、故事線、知識鏈、學科分類式等多種形式並存,新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展示內容和VR、AR等新技術的展示方式不斷湧現,展品的互動性、啟發性、創新性、特色化不斷增強。

教育活動在各地科技館開展得如火如荼。2017年,全國科技館開展科普培訓(活動)和科普報告(講座)類型的教育活動71850場(次),服務公眾563.1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了2.2倍。此外,各地科技館注重結合展覽展品開展主題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動,面向公眾推出科學表演、夏令營等一大批精品活動。

流動科普設施覆蓋範圍逐步擴大

60餘件展品、1個移動式球幕影院——在很多地方,流動科技館很可能是打開孩子們通往科學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流動科技館依託各省級科技館,在全國尚未建設科技館的縣級行政區域開展巡展服務。這種科普形式投入小、效益大,極大豐富了中西部地區科普展教資源,提高了科普資源的利用率。

截至2017年底,共製作配發展覽364套,巡展2339站,服務基層公眾8751萬人次,圓滿完成「四年基本覆蓋縣(市)」預期目標。2017年9月,第二輪全國巡展正式啟動。

科普大篷車是服務基層、偏遠地區和鄉鎮農村的科普宣傳車,依託各地基層科協開展巡展服務,是解決科普工作「最後一公裡」落地應用的重要載體。截至2017年底,面向全國累積配發1445輛,行駛裡程近3424萬公裡,開展活動近19.6萬次,服務基層公眾總數近2.15億人次。國家級貧困縣保有量已達365輛,覆蓋率達56%。其機動靈活的特點,很好地滿足了基層公眾的科普需求,被親切地稱為「科普輕騎兵」。

此外,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由中國科協支持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通過募集社會資金,利用農村中學現有場所,配置科普展品,建設校內科技館。截至2017年底,累計建設539所,直接服務青少年超過206萬人次。特別是,該項目在精準脫貧和援疆援藏工作方面成效顯著,在所有已建成的中學科技館中,屬於貧困地區的有384所,佔建設總數的71.24%;西藏已建79所,實現縣級以上中學全覆蓋,新疆已建29所。

數字科技館資源量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中國數字科技館2005年作為科技部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截至2017年底,中國數字科技館官方資源總量10.4TB;網站日均PV達313萬;ALEXA中國排名最高達到76名,均值穩定在100名左右。

中國數字科技館以原創內容建設為核心,集成、建設大量優質數位化科普資源。重點打造「榕哥烙科」「科學開開門」「大文豪說科普」「學姐來了」「科技知道」等原創精品欄目,「榕哥烙科」在視頻製作上與專業團隊合作,在主題策劃、表演形式、燈光舞美等方面向更專業、更精緻的視頻欄目水準靠攏;原創百科音頻欄目「科學開開門」2017年在喜馬拉雅FM平臺累計播放534.3萬次,同比增長4.8倍。

中國數字科技館以渠道拓展、提升移動技術信息服務為重點,大力加強移動端建設。目前已建立起「兩微一條一號」(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網易號)的立體化傳播渠道,初步完成一直播、秒拍、天天快報、Appstore等全媒體傳播渠道的建設工作,結合不同渠道的媒體屬性及傳播屬性,探索中國數字科技館全媒體傳播模式。

中國數字科技館以線上線下結合為抓手,「寶貝報天氣」「青稞沙龍」等經典活動受眾不斷擴大,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持續增強。其中,「寶貝報天氣」由中國數字科技館與光明網、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上海市氣象局等聯合舉辦,2017年的活動在北京、上海、河南和安徽同步開展了氣象寶貝與專家面對面、寶貝報天氣活動進校園等19場線下活動。

同時,中國數字科技館還充分發揮服務於科技館體系的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和探索與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和農村中學科技館等相輔相成的科普平臺和數位化科普資源建設。同時,將虛擬實境等高新科技引入科技館體系建設,2017年完成虛擬實境項目集群落地全國25個科技館,完成配置726項目次。

「調結構、補短板、增動能」是方向

成績有目共睹,未來任重道遠。業內專家分析,儘管科技館體系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國科普資源基礎薄弱,全國科技館場館總量仍然不足,科普資源的研發能力有待提高,流動科普設施的內容有待豐富和更新,信息化應用能力滯後,自身體制機制不適應新時代要求。

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館體系將根據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所作的戰略判斷以及新時代的新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著力實施三大重點工程,進行科技館事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調結構、補短板、增動能方面下功夫。

具體說來,將實施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繼續推動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普資源研發能力,增強流動科普設施發展動能。

在數字科技館建設方面, 樹立智慧場館的理念,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場館的智能化管理和公眾的個性化服務。同時,增設交互學習體驗中心定位,實現展覽展品及教育活動的數位化、網絡化,完善公眾自主學習環境,打造「永不閉館」的科技館。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將創新運營管理模式,加強行業標準建設,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記者 操秀英)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

相關焦點

  • 難以凸顯特色的中國式科技館
    科學中心模式 「在中國,科技館的英文名稱一般寫作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但中文名稱與英文詞意『科學技術博物館』不完全是一碼事。」朱幼文介紹,中國的科技館實際相當於國外的科學中心類型的科技博物館。這是在討論中國的科技館之前,首先要釐清的問題。
  • 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主任任賀春:我對河南省科技館十分期待
    開幕式上,殷皓做了題為《提升科技館智慧化建設加強科學精神價值引領推動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創新發展》的工作報告,他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將著力構建開放、協同、聯動、共享的科普生態格局,將省、市級科技館作為本級科技館體系建設「連接器」和次級科技館體系建設的「組織者」,強化組織賦能、機制變革、資源整合。
  • 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的功能取向
    要點提示●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多代並存、迭代孕育、動態演進、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時代背景,也是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建設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這是適應戰爭形態加速演變的時代要求,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瞄準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戰略抉擇。其中,對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功能取向的把握,極大影響著體系構建的目標、方向和質量。
  • 2020年中國數字科技館共建共享會議在鄭州召開
    開幕式上,殷皓做了題為《提升科技館智慧化建設加強科學精神價值引領推動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創新發展》的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將著力構建開放、協同、聯動、共享的科普生態格局,將省、市級科技館作為本級科技館體系建設"連接器"和次級科技館體系建設的"組織者",強化組織賦能、機制變革、資源整合。
  • 青島科技館2019年建成 將成全國最大綜合科技館
    原標題:主科技館是個炫立方    青島科技館一期工程規劃公示 預計2019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昨日,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青島科技館一期規劃及主科技館建築單體方案進入批前公示階段。據了解,青島科技館一期工程位於紅島經濟區紅島街道,一期建設主科技館一座,總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該項目預計2019年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建成後將填補青島市級大型綜合科技館設施的空白,這也是目前全國在建規模最大的綜合科技館。
  • 涇川建成首家中學科技館
    為了加強科普基礎建設,推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2020年通過市、縣科協的共同努力,積極向中國科協所屬的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爭取實施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作為科普資源相對短缺、經濟欠發達的涇川縣,這一項目得到了省科協和中國科技館的大力支持並順利實施,於2020年12月16日,涇川縣第一家中學科技館在涇川第四中學建成
  • 預計到2022年 同安都市現代農業體系將初步構建
    同安區《富民強村鄉村振興大發展行動方案》指出,同安區將全面貫徹落實市委領導在同安調研「三農」工作時提出的要求,發展高效優質都市現代農業,促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預計到2022年,同安都市現代農業體系將初步構建,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的新局面。
  •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中國方案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劉晶晶、和震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全面建成。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將職業教育體系法律化,提出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3個層次結構,並且職業教育體系應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改革了中等教育結構,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
  • 山東省科技館新館展示工程初步設計匯報會召開
    山東省科技館新館展示工程初步設計匯報會召開 2020-12-18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
    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省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解讀     金融業——深入實施「引金入黔」工程、地方金融體系建設工程、多層次資本和要素市場培育工程、金融創新工程、金融生態優化工程,鼓勵金融機構採取多種方式大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紮實抓好中國西部科技金融區域中心、貴州金融網絡服務平臺等重點建設任務,將貴州打造成為全國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和金融生態建設示範區。
  • 李祖原大師新作:武漢中國建築科技館,外觀形似「種子」
    8月19日,中國首家以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館——武漢中國建築科技館正式開館。在這顆建築的「種子「裡,所有「建築迷」將可以自由穿越於7000年的中國建築隧道。
  • 無錫市錫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和初步成效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年來,錫山區委、區政府深入踐行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勇立潮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實施現代農業開發綜合創新試點,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功能拓展,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
  • 中國軍隊已初步形成現代化武器裝備基本體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有關負責人在建軍八十周年之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作為軍事鬥爭和國防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解放軍武器裝備建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主要體現為已初步形成威懾與實戰能力相結合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基本體系等三個方面。
  • 封面現場:全國地(市)級同類館中首家以VR為特色的黑河科技館開館
    中俄攜手科技創新,兩岸共拓美好未來中國科技館黨委書記、副館長蘇青,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陶福勝;市委書記馬裡,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世峰致辭,市委副書記叢麗主持儀式,市領導張兆華、張瑾忠、趙殿舉參加開館儀式
  • 三亞首個中學科技館建成啟用!
    三亞首個中學科技館建成啟用!·政務 12月22日上午,三亞市首家中學科技館啟動儀式在崖州田家炳高級中學舉辦
  • 工信部: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現代工業體系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2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介紹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時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我國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
  • 【市媒聚焦】涇川首家中學科技館建成
    12月16日,涇川縣第一家中學科技館在涇川第四中學建成。這是涇川縣積極向中國科協所屬的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爭取實施的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 涇川縣中學科技館的建成,有效地彌補了全縣科普資源匱乏的短板,由涇川四中負責管理並面向全縣青少年開放。這將進一步樹立中學生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設計製作自己的創意作品。從而達到「一提升、兩促進」的發展目標,即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促進科普資源均衡化,促進科技館展品產業化。
  • 中國科技館新館內容建設方案發布儀式
    在我介紹的最後,我代表全體的領導班子和全體員工衷心的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對中國科技館的關懷,衷心感謝媒體朋友對中國科技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幫助。也要謝謝今天到場的小朋友們,還有好幾位同學是從外地趕來的,你們見證了中國科技館發展的一個重要時刻。當我們建成科技館新館的時候,我們還要邀請你們作為我們第一批客人,同學們,好不好?
  • 到2020年 廣西將構建起現代特色農業體系-廣西新聞網
    、提品質、創品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現代特色農業技術升級、改革升級、產業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由傳統、粗放、低效向現代、特色、優質、高效方向轉變,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提供有力支撐。
  • 青島科技館一期年內基本建成 造型別致獨特
    從高空俯瞰,猶如一顆顆光彩奪目的鑽石閃耀著絢麗之光;面向大海,獨特的觀海平臺「擁抱」著膠州灣,海天相接,水天一色……作為備受市民關注的青島市重點公共服務項目,青島科技館項目一期工程近期進入裝飾裝修階段,年內基本建成。建成後,青島科技館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集科普教育、科學娛樂、教育培訓及科技休閒於一體的科技館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