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腸道微生物組如何與免疫系統互聯來誘發膽汁淤積性肝病的...

2020-12-19 生物谷

2020年4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膽汁淤積性肝病(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與機體微生物組組成的改變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然而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微生物組在這種疾病發病機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Hepatology上題為「Intestinal microbiome-macrophage crosstalk contributes to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by promot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Quadram生物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深入解析了腸道微生物如何與免疫系統細胞相互作用來誘發膽汁淤積性肝病的發生。

圖片來源:Quadram Institute

機體腸道是一道選擇性屏障,其能阻斷致病菌進入體內,同時又能促進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在腸道中,微生物組、免疫細胞和上皮細胞之間的串擾互聯對於維持機體腸道屏障功能至關重要;腸道通透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嚴格調節,因為諸如TNF和IFNγ等細胞因子能調節緊密連接蛋白(TJ 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s)的表達。在腸道中,微生物組會塑造免疫系統從而為微生物和宿主細胞共存提供一個耐受的環境,反之,炎性則會決定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從而為腸道通透性和屏障功能的調節增加另一層複雜性。

肝臟與腸道直接相連,腸-肝軸是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的一個研究領域,尤其是當研究人員研究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機體健康時,此前研究人員發現,對於膽汁淤積的患者而言,其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不同,而且多樣性也較低;膽汁淤積是慢性肝臟疾病的常見繼發性特徵,當肝臟中的膽汁向小腸中的流動受阻時就會發生,堆積的膽汁就會破壞肝臟細胞,從而導致肝臟功能受損。某些膽汁淤積症患者往往會表現出腸漏症(leaky gut)或炎性腸病跡象,這些關聯性或許就能幫助解釋膽汁淤積發生的機制,從而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其發生的原因,如今研究者Naiara Beraza博士等人利用實驗性的小鼠模型就揭開了腸道和肝臟微生物和細胞之間交流如何誘發膽汁淤積症進展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發現,無菌小鼠常常會免於膽汁淤積症所誘發的肝臟損傷,通過對離體的肝臟細胞進行檢測,研究人員發現,細菌產生的一種名為內毒素的化合物或能讓肝臟細胞變得敏感,當其暴露於膽汁酸中時就更易於發生死亡,這或許就支持了一種觀點,即由於腸道滲漏,這些細菌化合物會不合時宜地抵達肝臟從而引發膽汁淤積,進而誘發肝臟損傷。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膽汁淤積與腸道滲漏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膽汁淤積會增加無菌小鼠腸道的通透性,而在存在微生物組的小鼠中,這種情況則會加劇,這種通透性與炎症有關,即當機體檢測到潛在的有害微生物或化合物時就回出現應急反應。炎症受到了一系列信號通路和分子的嚴格控制和調節,這種反應的中心是一種名為炎性小體的複雜蛋白結構,炎性小體通常位於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中,當被激活時,炎性小體的感應蛋白會誘發巨噬細胞所介導的免疫系統炎性反應。

圖片來源:Anna Isaacs‐Ten, et al.Hepatology (2020). DOI:10.1002/hep.31228

在給予微生物組的小鼠機體中,巨噬細胞會通過炎性小體而被激活,如果巨噬細胞被剔除的話,膽汁淤積期間肝臟的損傷程度就會減輕,這或許就能夠幫助維持腸壁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當炎性小體自身被抑制時,小鼠機體肝臟損傷的程度就會減輕,這就支持了其在介導巨噬細胞有害作用中的關鍵角色。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機體微生物組組成的改變會響應巨噬細胞激活的調節,這就支持了其在調節腸道通透性上的互聯機制。

儘管相關研究結果是研究者對小鼠研究所得,但他們利用了已經建立的模型,闡明了膽汁淤積期間連接腸道健康和肝臟疾病之間的新型機制,這些機制也能夠聯繫巨噬細胞所介導的炎性反應,其會增加腸道的通透性並導致細菌毒素的逃逸,當同膽汁酸協同作用時就會損傷膽汁淤積期間的肝臟組織的功能。基於本文研究結果,後期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通過靶向作用炎症期間巨噬細胞的激活來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病,同時研究人員還有望開發出基於微生物組的療法來解決微生物多樣性改變所產生的效應。

最後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揭示了介導膽汁淤積性肝病病理學發生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膽汁淤積期間,微生物組或能促進肝臟的損傷,同時其還能提供機制性的證據揭示巨噬細胞通過促進腸道通透性並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來誘發膽汁淤積介導的肝臟損傷的有害作用。(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New evidence for how microbiome crosstalk with the immune system contributes to liver disease

【2】Anna Isaacs‐Ten,Marta Echeandia,Mar Moreno‐Gonzalez,et al. Intestinal microbiome‐macrophage crosstalk contributes to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by promot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Hepatology (2020). DOI: 10.1002/hep.31228

相關焦點

  • 犬貓中常見的膽汁淤積性肝病及其治療方案!
    什麼是膽汁淤積?2. 膽汁淤積的病因學分類及主要應對方案;一、膽汁淤積的概念膽汁淤積是指肝內外各種原因造成膽汁形成、分泌和排洩障礙,膽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腸進行代謝的病理狀態。膽汁淤積性肝病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的以膽汁淤積為主要表現的肝膽疾病的統稱。膽汁淤積性肝病的成因有很多,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藥物、毒物、自身免疫、結石、腫瘤、遺傳疾病等。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之間的密切關聯!
    【2】深度剖析!腸道微生物組如何與免疫系統互聯來誘發膽汁淤積性肝病的發生?doi:10.1002/hep.31228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膽汁淤積性肝病(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與機體微生物組組成的改變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然而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微生物組在這種疾病發病機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Hepatology上題為「Intestinal microbiome-macrophage
  • 一圖一表,快速了解膽汁淤積性肝病的常見原因
    根據損傷影響到肝內膽管還是肝外膽管,膽汁淤積性肝病可以分為兩大類,肝內膽管淤積或肝外膽管淤積。 區分二者最簡單的診斷試驗是肝臟超聲。肝臟超聲可以很好的鑑別出肝外膽管淤積。因此,膽汁淤積性肝損傷的鑑別診斷應該從肝臟超聲開始,用以鑑別肝內膽管淤積和肝外膽管淤積。
  • 34歲女子,無肝炎病史,確診膽汁淤積性肝病,難道是家人傳染的?
    醫生解釋說,劉小姐可能是膽汁淤積性肝病導致的肝功能異常,詢問劉小姐是否有家族肝病史,近期是否有飲酒或吃藥等行為,既往是否患過肝炎等。劉小姐仔細想了想,似乎自己的媽媽肝臟也不是很好,難道,這是一種傳染病?膽汁淤積性肝病究竟是怎麼回事?傳染?膽汁淤積性肝病,其實是一類疾病的總稱,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生成、分泌和排洩障礙。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無論病因如何,肝病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管理控制,進展的常見終末階段是肝硬化。腸道菌群如何影響肝硬化失代償?肝硬化中微生物群-腸道-肝臟相互作用這些發現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和細菌易位的增加可能為不同器官的免疫病理發展為器官衰竭,加重全身炎症和誘導ACLF的環境。
  • 許先柱: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輕度肝腹水該怎麼治療?
    他這一種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肝臟裡面有一個膽囊,膽囊裡面有膽道和膽管。 膽管裡面出現淤積,不管是嚴重性淤積,還是屬於異物性淤積,或者是其他的病變性淤積,導致膽管裡面的膽汁不行腸道,最後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出現肝細胞的破壞,導致肝細胞的衰竭,取決於肝硬化的程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治療淤積性肝硬化,我們首先是以守膽消炎,再來保肝護肝,逆轉肝硬化治療為主。
  • Cell:新研究支持衛生假說,嬰兒腸道微生物組影響自身免疫疾病
    這提示著接觸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可能在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而且我們可能能夠通過研究人微生物組來理解這種作用是什麼。」位於芬蘭海灣的愛沙尼亞自從前蘇聯解體二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生活水平增加。DIABIMMUNE研究團體觀察到這三個國家在遺傳、氣候和人口組成上較為一致,但是經濟結構和生活水平存在較大的差別。幾年來,這個團體每月在這三個國家收集嬰兒糞便樣品,進行實驗室測試以便鑑定和定量檢測組成這些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細菌。此外,這個團體也針對母乳餵養、飲食、過敏症、感染和家族史等話題開展問卷調查。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運動能力,「精英腸道微生物組」真的存在嗎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您可以模仿最優秀的運動員的微生物組和細胞健康狀況,從而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也就是說可以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是不是感覺很神奇?每個人身上都充滿了微生物,而運動員身上的微生物可以為他們的比賽提供優勢。這要從腸道微生物組開始說起。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數萬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它們生活在人體的多個微生物生態系統中,稱為微生物組。
  • 一文總結:妊娠期肝病及其治療方法|深度綜述
    可能受妊娠影響或因妊娠而加劇的慢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妊娠期肝病的及時診斷和處理十分重要,否則可能導致母體和胎兒不良結局。
  • 腸道微生態與酒精性肝病的雙向影響
    酒精性肝病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 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酒精性肝病的發病機理極其複雜,其中肝臟炎症反應是酒精所致肝損傷由單純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進展的關建環節。隨著人類微生物基因組計劃的進展,人們發現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多個系統的疾病包括炎性腸病、代謝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甚至焦慮、抑鬱等神經系統疾病及腫瘤的發生、發展都有著相互影響。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人體微生物組人體是數萬億種微生物的生態家園,它們與宿主健康的維護密切相關。諾貝爾獎獲得者約書亞·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於2001年將這樣的微生物群落稱為「微生物組」。微生物遍布全身,其中腸道微生物群是最受歡迎和研究最深入的系統。人的腸道微生物主要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古細菌和小型原生動物的異質等。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機會致病菌通常在腸道中低水平存在,但在適當的條件下,可能會大量繁殖並引起感染。 致病菌通常不存在於腸道內,但可以通過被汙染的食物或水進入腸道。 那麼,免疫系統如何知道哪些微生物是朋友,哪些是敵人呢?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在系統的綜述中,我們發現95%的已發表的有關HMA嚙齒類動物的研究(36/38)報告了病理表型轉移至受體動物的行為,並且許多研究結果就此推斷出了對人類疾病與微生物群組改變的因果推論。我們認為這種跨物種的推論是令人難以信服的,並且誇大了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
  • 業界權威齊聚首,修益升承辦第二屆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高峰論壇...
    大會主持人:從左到右,沈通一博士、陳有容教授、劉暢副教授人體微生物組是人的「第二基因組」,與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病、過敏性疾病等人體疾病息息相關。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和應用已成為精準醫療大潮下的一股重要洪流。在專家論壇第一環節,由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郭曉奎教授帶來的《微生物組與健康》報告,他講道,既然我們已經掌握了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健康及疾病有密切關係,就可以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幹預實現疾病預防和治療,臨床常用的幹預手段包括加法幹預、置換幹預和減法幹預。
  • 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裡程碑9—2004年通過微生物群落調節機體的黏膜免疫兩項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系統感知微生物群落的機制,同時還闡明了細菌如何在正常條件下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相關研究為我們認識機體對微生物的免疫反應開啟了另外一個視角,其並不是作為宿主防禦,而是作為一種共生的生理學過程
  • 近期腸道菌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但是,人們並不清楚在砷被人體攝入之後人體腸道中的哪些細菌如何處理它。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腸道中的細菌在抵禦砷中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這些研究人員使用實驗室小鼠作為實驗對照來找出個人所在的環境、飲食和遺傳等因素的影響。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不同部位的相互作用至少負責健康微生物組的部分生態和免疫平衡。例如,在皮膚生化環境中細菌和真菌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或是乳酸菌控制腸道和陰道真菌。健康微生物組的地理變異對比來自不同國家的腸道微生物組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微生物組成的系統差異。
  • 腸道病毒感染或和誘發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狀況...
    圖片摘自:medcenterblog.uvmhealth.org2017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iabetologi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坦佩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型糖尿病(T1D)兒童在經歷誘發糖尿病的自身免疫過程之前或誘發腸病毒感染的風險較高
  • 【Science】免疫療法+微生物療法加強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癌細胞
    儘管免疫療法在治療腫瘤上有重要突破,但腫瘤致病機理、患者個體的差異性和環境因素等都會影響最終治療效果。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生態也是影響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幾種腸道細菌與檢查點阻斷免疫療法的功效增強相關,但微生物組增強抗腫瘤免疫力的潛在機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