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科普宣講、社會調研……暑假是大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社會實踐的黃金期。然而,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開展大學生暑期實踐似乎顯得困難重重。
30日,江大校方告訴記者,為此江大嘗試另闢蹊徑調整實踐計劃,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引導大學生「就地」玩起了暑期社會實踐「新花樣」。
江大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
做有心人, 開啟知鄉識鄉之旅
「從前眼裡的草,很有可能是個寶!」
家住無錫的江蘇大學藥學院大一學生閆澤陽,興奮地向記者講述自己假期裡的「尋藥記」。
據悉,「尋藥記」是江蘇大學藥學院連續五年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尤其鼓勵大一學生在尋藥的同時,走進自然,觀察家鄉變化,激發學習興趣。
江蘇有哪些道地藥材?在閆澤陽印象裡,藥材都產自高山深谷,要論江蘇的道地藥材,從小在城市長大的閆澤陽一時感到有點「懵」。通過上網查找資料,閆澤陽才知道身邊很多常見的桔梗、百合、菊、蘆葦等「花花草草」其實就是江蘇的道地藥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閆澤陽來到無錫郊外的「最美公路」,開啟自己的尋藥之旅。
向日葵、蘆葦、馬鞭草、萬壽菊……整條6公裡長的公路,植滿了形形色色的花卉植木,平日口熟能詳的藥材辨認起來卻不如想像中那般容易。一天下來,閆澤陽做了滿滿五頁紙的實踐筆記。「尋藥之旅雖然僅歷時一天,但是帶來的受益確實比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直觀更豐滿。」
攜手果農直播帶貨,解鎖助農新模式
伴著淅瀝瀝的細雨,江大管理學院組建的「步步興農」實踐團,近日走進無錫惠山區陽山鎮大路頭村水蜜桃種植基地,實地調研當地自有品牌「陽山水蜜桃」的生長、挑選、包裝出庫、物流發貨等全過程。期間,甚至當起了「主播」,在平臺「直播帶貨」。
「當時正逢雨季,所以必須在大雨來臨之前將已經成熟的水蜜桃摘下,以此儘量減少損失。」在活動準備前期,盧晨皓作為隊長帶領成員進行了實地考察,深入了解當地的特色水果,並積極與果農溝通交流了解果農所需。
了解到果農們對時下最熱的直播行業、「電商帶貨」這些新型售貨方式一知半解,實踐團向果農做起了介紹,並幫助他們註冊直播帳號,搭建直播平臺。
問起此次直播收益,盧晨皓坦然道:「這次直播的成交量不高,但我們和果農並沒有感到很失落。在我們的努力下,果農們看到了它的強大優勢與影響力這就足夠了。」
探「人間煙火」氣,感知中國蓬勃「生機」
往年,學生參加社會調研的主觀意願不強烈,社會實踐便很容易淪為一種應付。然而,今年機械學院組織的一場「地攤經濟」調研活動,令參加的學生大呼接地氣、趣味十足。
翻炒的香味、琳琅的貨品、擁擠的街巷……在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拿著紙筆、挎著相機,不時和老闆交談作記錄的年輕人總是格外引人注意。
「為了探索地攤經濟對於疫情期間各地經濟復甦的促進作用,我實地走訪了天津郊區的攤位聚集點,還對售賣不同貨物的攤主進行了採訪。」從問卷調研、實地採訪到撰寫調研報告,來自天津的程瀚告訴記者,這次暑期實踐過程中挑戰極大,但卻真實感受到疫情下中國城市的溫情與活力,認識到此次實踐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地攤經濟』無疑幫助了許多待業者解決了燃眉之急,為城市增添了一份煙火氣息,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發展,我們已經將調研結果整理成報告提交給學校,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地攤經濟』的弊與利。」程瀚說。
校方表示,對於大學生來說,暑期社會實踐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從親近自然、走進鄉村到感知中國……在江蘇大學,這樣的實踐活動還將繼續。
通訊員 高雅晶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凌雲
校對 丁皓宇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