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譯】「鷹武士傳奇」:德國人讀金庸

2021-02-06 德語世界

 

       一位熱愛金庸的朋友知道我是德語專業,便在微信上轉來一則新聞:上月舉行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小說《射鵰英雄傳》德譯本在「線上圖書節」環節中被隆重推薦。環球網記者於10月30日報導了此事——這一天,金庸先生離開我們恰好兩周年。

       給我轉發新聞的那位朋友不通外語,卻總對翻譯有點兒成見,他在微信上和我說:「老外肯定翻不地道」。我明白這位朋友的意思,他所謂的「不地道」,指的是「不能向譯文讀者百分之百地復現原著風貌」。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總希望中文作品的外譯能實現這樣一種效果:任何老外讀罷兩行,眼前就浮現出一幅「典型的中國畫卷」:或「杏花煙雨」,或「瘦馬西風」——具體到武俠作品,就該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豪邁,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悵惘。提起成語、詩詞等「祖宗傳下的瑰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憤慨有加:「外國人翻不出我們的神韻!」。或許現實確是如此:鮮少有譯作能達到這種要求。但這要求何其不現實?又何其不必要?

     我上網了解了譯者的基本情況,還試讀了一點兒她所譯的《射鵰》德文版,整體觀感頗好——當然,在不少細節上與閱讀原著時體驗有所差異。可有差異就一定是壞事嗎?

      

       這位譯者名叫卡琳·貝茨(KarinBetz),從事漢德文學翻譯已有十二年。根據維基百科上的簡介,她似乎不是個悶在書房裡的死宅:不但會跳舞,還能打碟。這位很酷的譯者也給《射鵰英雄傳》起了個很酷的德文名:「DieLegende der Adlerkrieger」,譯回中文,就是「鷹武士傳奇」。

      「傳」的傳統上溯《刺客列傳》、《蘇武傳》等史學文本,為「記錄」、「傳記」之意,與作「傳說」解的「Legende」一詞頗有不同。而「傳奇」則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與「Legende」更接近一些,但缺乏後者的神話或宗教色彩。「射鵰英雄」被譯成「Adlerkrieger」,漠北草原上縱馬射鵰的意象蕩然無存,聽來反而有些像《冰與火之歌》等西方奇幻作品的騎士名號,或漫威旗下的超級英雄;但平心想來:幾個西方讀者知道「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典故?何苦在這上頭為難他們?與其讓英雄在譯文標題裡「射鵰」,不如直接賦予他們飛鷹的品質來得爽快和易懂。順帶一提:「鷹」(Adler)和「雕」(Geier)還是有區別的,後者在西方語境中讓人想起的往往是「禿鷲」一類的食腐動物,德語中「Geier」有貶義,可指「貪婪者」,而「Adler」則與無畏和勇氣相關,尼採就曾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提到「鷹與蛇」,喻指「勇氣與智慧」。不過,《射鵰》的英文版標題就是「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eos」——「禿鷲武士傳說」。

       而從第二格複數定冠詞「der」上則能看出:貝茨女士在文本理解上下了苦功夫:書中的「射鵰英雄」或「鷹武士」的確不止郭靖一人——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的成吉思汗是英雄,一諾千金、遠赴絕域的江南七怪是英雄,心懷蒼生、一言止殺的丘處機更是英雄。簡言之:雖說題目的翻譯不算盡善盡美,但就憑這個冠詞,誰還敢說外國譯者吃不透、譯不好中文作品?

        下面摘選了一些譯文選段。它們大體忠於原著,歸化異化並用,細節處為確保行文流暢有一定改寫,但依然較好地復現了原著的畫面感和敘事節奏。遇到詩詞成語、排比對仗一類,譯者也有較為機智的處理,令譯文不至於僵滯呆板:

•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兩浙西路臨安府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

•   Tag um Tag und Nacht um Nacht schwollen die weiten Wasser des Qiantang an, rauschten vorbei an einem Dorf namens Niu unweit der Hauptstadt Lin´an und ostwärts bis zum Meer. An jenem heißen Augusttag leuchteten die Blätter der hohen Talgbäume an seinem Ufer flammend rot.

 

•  葉三姐已舉起鋼刀,在脖子中一勒。可憐她:花容月貌無雙女,惆悵芳魂赴九泉。

•   Schon hatte die Tochter der Yes sich mit dem Schwert die Kehle durchgeschnitten. Die Beklagenswerte! Schön wie die Blumen und das Mondlicht wanderte die untröstliche Seele die neun Quellen.

 

•  只聽得眾村民無不咬牙切齒,憤怒嘆息。

•   Das gebannt lauschende Volk begleitete seine Worte in einem Chor von Zähneknirschen, Wutgeschrei und tiefen Seufzern.

 

•  接著黑影晃動,一人閃進林中,月光照在他身上,郭楊二人看得分明,不由得大奇,原來那人撐著兩根拐杖,卻是村頭開小酒店的那跛子曲三。只見他左拐在地下一撐,發出鐸的一聲,便即飛身而起,躲在樹後。

•  Ein Schatten rannte durch den Wald, geradewegs auf sie zu. Dann fiel das Mondlicht auf die Kleider des Mannes, und sofort erkannten ihn die beiden. Es war Qu San, der verkrüppelte Wirt. Im Lauf stieß er sich mit seiner linken Krücke vom Waldboden ab und flog durch die Luft hinter einen Baum.

 

•   「資質尋常的,當然是這樣,可是天下盡有聰明絕頂之人,文才武功,琴棋書畫,算數韜略,以至醫卜星相,奇門五行,無一不會,無一不精!只不過你們見不著罷了。」說著抬起頭來,望著天邊一輪殘月,長嘆一聲。

•   「Das mag auf einen gewöhnlichen Sterblichen zutreffen.Doch ich kenne einen auf dieser Welt, der ein Meister jedes Fachs ist. Ob Dichtung oder Kampfkunst, Kalligraphie oder Malerei, Musik oder Schach, Mathematik oder Kriegstaktik. Selbst in Medizin, Astronomie und der Lehre der fünf Elemente ist er bewandert. Es gibt nichts, auf das er sich nicht verstünde, und kein Gebiet, auf dem ihn ein anderer überträfe. Leider werdet ihr ihm nie begegnen.」 Seufzend sah Qu San zum Horizont auf, an dem der abnehmende Mond schien.

 

但遺憾依然存在:眾所周知,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命名大有文章,如「郭嘯天」和「楊鐵心」兩位角色的名字分別出自「仰天長嘯」(嶽飛:《滿江紅·寫懷》)和「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在名字翻譯一事上,語言和文化的鴻溝依然難以跨越(讀者若有興趣,可以參考《射鵰》英譯本:「黃蓉」成了「Lotus Huang」,「王重陽」成了「Double Sun」)。

甚至還有錯譯現象,如:

小桃無主自開花,菸草茫茫帶晚鴉。

DiePfirsichbäume, besitzerlos, öffnen ihreBlüten.

Die Tabakfelder, brach und weit, locken die Krähen.

 

此處之「煙」,應為「籠煙帶霧、悽楚迷濛」之象;今天所謂「菸草」,要到明朝萬曆年間方才傳入中國。若南宋時中國就有菸草田,那倒是奇事一樁。有趣的是:《射鵰》德譯的封面上寫著「Derchinesische Herr der Ringe erstmals auf Deutsch」,不知道德國讀者讀到此處的「菸草田」,會否聯想到託爾金筆下種植菸草的夏爾。(順帶一提,金庸也在植物方面鬧過笑話:楊過偷過玉米,段譽一到江南,就發現菜裡「沒了辣椒」。)

      文學翻譯永遠伴隨著意象的流變:經過翻譯的文本必然會失去一些意義,但同時也被譯者有意無意間賦予一些新的意涵;譯文受眾的個性化理解又賦予它更多的新意義——翻譯和閱讀皆為詮釋。人類永遠無法百分之百地理解和詮釋某個文本,但總能用百分之百地努力和真誠向這文本靠近,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還總能找到前所未有的新角度,賦予文本嶄新的意義:鳩摩羅什用方便輕省、雅俗共賞的語言翻譯《金剛經》,為行文順暢而捨棄了不少細節;歌德用意譯的方式改寫江採萍的《謝賜珍珠》,但我們不會給他們扣上「歪曲原文」、「翻譯不地道」的帽子,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都在採用目標受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傳遞意義和美感。因此,我們也沒有理由苛求同時代的譯者。我們應當正視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性,懷著更開放的心態看待翻譯工作,不對譯者作出不切實際的苛求——我們要認清一件事實:我們始終是空間和時間上都受局限的生物。

      

      也許某個不通中國文化的德國讀者讀到曲三描寫的黃藥師,想到的不是桃花島上的一襲青衫,而是一個會耍劍的浮士德;也許「鷹武士」會讓他們聯想到某些美劇甚至日漫角色,但這又有何不可呢?理解有偏差總比沒有理解來得好。要知道,這部《鷹武士傳奇》是首部金庸小說德譯本,唯有先讓金庸走進德國,被更多德國受眾所知,他們才會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的武俠文化。

無論如何,無論作為德語文學研究者還是作為金庸鐵粉,我都很高興看到金庸先生的作品被譯介到德國。金庸在一些專業的漢-德譯者心頭極具份量:我的老師馬海默博士(Dr.Marc Hermann)就曾表示他對金庸作品極感興趣。我也衷心期盼,能在未來看到更多金庸作品出現在歐洲的書展上、擺放在歐洲的書店櫥窗中。

 

主要參考文獻:

•  德國人眼中的《射鵰英雄傳》:https://www.sohu.com/a/428368040_162522

•  譯者簡介:https://de.wikipedia.org/wiki/Karin_Betz

•  《射鵰英雄傳》原文:金庸:《射鵰英雄傳(第一卷)》,明河社,2013年4月版。

•  《射鵰》德文版試讀:https://www.randomhouse.de/Paperback/Die-Legende-der-Adlerkrieger/Jin-Yong/Heyne/e545282.rhd

歡迎掃碼關注梁老師的德語課


(bitte die Werbung anklicken, danke schön)

相關焦點

  • 沒有畢業證的金庸怎麼讀劍橋博士(圖)
    去年秋季,八十歲高齡的金庸先生要到劍橋攻讀博士。  一位八十歲的老人,決意去劍橋讀博士,精力上先不說,手續上就很是麻煩。劍橋是西方老店,想要跨入它的門檻,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還得按它的規矩走。  校方首先要求金庸先生出示出生紙。
  • 金庸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被證實 網友曬畢業證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昨天,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昨天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
  • 金庸小傳:用筆寫出來的億萬富翁,80多歲讀博士的「大俠」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金庸小傳:用筆寫出來的億萬富翁,80多歲讀博士的「大俠」(金庸)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金庸」是他的筆名,「鏞」字一分為二為「金庸」。金庸是浙江海寧查氏的第二十二代孫。查家是著名的書香門第,名人輩出,清康熙年間有「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金庸自幼受家風影響,喜愛讀書。1939年(15歲),讀初三的金庸居然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省內外,收效非凡。
  • 金庸同學辭讀劍橋博士?夫人忙出來澄清(圖)
    金庸夫人緊急闢謠這篇金庸辭讀博士的博文公布之後,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有網友猜測,金庸辭讀極有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昨日,記者第一時間與金庸的香港辦公室取得聯繫。工作人員在獲悉這一消息後,稱金庸目前人在香港,他們會將情況轉達給金庸先生。
  • 89歲金庸未拿到北大博士畢業證 被指常「翹課」
    人物素描  金庸  1924年生,原名查良鏞,是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香港《明報》創辦人。金庸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及《越女劍》等15部武俠小說。 2013年6月89歲的金庸被曝在北大讀博士。
  • 想去德國讀醫學博士的同學歡迎提問
    德國醫學的博士的申請要求是什麼?答:德國醫學博士的硬性要求是本科臨床醫學,碩士已畢業或在讀碩士(研三)。德國能讀臨床方向的醫學博士嗎?德國醫學博士有MD和PHD,如果本科專業是臨床醫學專業,可以讀臨床方向的MD,一般是2到3年。也可以讀PhD,一般3到4年。MD要進實驗室嗎?答:要的,出國讀博不管是MD還是PhD都是要進實驗室的。具體看研究項目是臨床研究還是基礎研究。有些MD學生在做基礎研究,也有些PhD學生在做臨床研究。
  • 89歲金庸獲北大博士學位 畢業證書曝光
    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4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記者從北大得到證實,金庸先生確實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曝89歲金庸北大博士畢業證 中文系主任不了解細節
    網友在人人網曬出的查良鏞的博士畢業證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給金庸先生蓋章,手斷也值了!」昨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日本首位45歲忍者碩士畢業讀博士?舒淇如何詮釋金庸「忍的教育」
    45歲的三橋源一經過兩年的學習,於2020年3月拿到了碩士學位,並於4月份開始了博士課程。這期間,他一邊在學校學習文化課,一邊還在自家道場進行忍術的訓練,種大米和蔬菜自給自足,仿佛過上了真正的忍者生活。三橋表示,這樣做是為了更多地了解忍者!
  • 為何金庸小說熬夜讀,卻看不下去《百年孤獨》?看網友回答我樂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何讀不下去《百年孤獨》?在眾多回答的網友中,筆者發現很多武俠迷,看完他們的回答,筆者笑了。在他們眼中,這個問題就變成了:為何當年看金庸的小說咱們能熬夜讀完,卻讀不下去《百年孤獨》。本期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哪一代人最愛讀金庸小說
    今天下午2點31分,我通過小程序群裡有事 發布了一個小型調查問卷,調查我的讀者中不同代際的金庸小說閱讀率。截止下午4點19,一共有10284人參加的調查。許多讀者很關心調查問卷的結果,以下就是具體的數據: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觀的理解,把調查問卷裡的數據換成柱狀圖。紅色表示未讀,藍色表示讀過,左側縱坐標的數字表示參與調查的人數:
  • 要不要去德國留學讀博士?先看看哪個專業工資高!
    尤其是在德國,高學歷永遠是你跟這個世界談條件的最佳入門籌碼。近日,德國工資比較平臺「Gehalt.de」發布了一份調查數據,對網站上6074個用戶的工資信息進行了對比,這些人都是已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或有至少3年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而結果顯示,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工資水平遙遙領先。
  • 《九陰九陽》終結篇《劍聖風清揚》,金庸新續寫大俠風清揚傳奇
    段子羽和風清揚師徒兩人的傳奇故事顛覆了我們的想像,金庸筆下的諸多高手在二人面前大都走不過三招兩式,當時看的青莓都牙痒痒,心裡實在想不通金庸先生怎麼會編出這樣的故事!三部曲的《九陰九陽》和《大俠風清揚》青莓前面已經寫過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系列終結篇《劍聖風清揚》。
  • 為什麼要讀博士,要不要讀博士,怎麼讀博士?
    剛剛畢業了,現在整天在宿舍窩著,突然翻起來以前的照片,然後發現了以前發的帖子 (從專科畢業到德國博士在讀的經歷,純手打文字),不過現在已經搜索不到了,不過在網上還能搜得到。然後就想起來了聊這個話題。為什麼要讀博士?
  • 武俠小說界高學歷作者,司馬翎是博士,金庸上了大學被退學
    高考考一個好成績,讀書上一個好大學,是很多人的願望。畢竟,高學歷不代表好能力,但是高學歷能夠讓人得到更開闊的視野和更紮實的基礎,不一定要有,但有總比沒有好。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16年的老書蟲。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武俠小說界的那些高學歷作者,司馬翎是博士,金庸上了大學被退學,讓人頗為意外。
  • 在德國讀博士學位到底有多難?
    在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是極不容易的事,像傳說中攻讀德國博士學位難如上青天,那實際情況怎麼樣呢,我們來說說:德國大學免費、學位含金量高,這對中國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取得德國博士學位,無論留在國外就業還是回國找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不少人很想了解如何申請和攻讀德國博士學位。但傳說中攻讀德國博士學位難如上青天,實際情況怎麼樣?拿下德國博士學位究竟有多難?難在哪裡?
  • 德國博士留學費用清單 德國博士申請條件及流程是怎樣的?
    一、在德國讀博士要花多少錢?好消息,雖然2017年在巴登-符騰堡州向歐盟學生重新收取學費,但是博士生被排除在外。這意味德國所有公立大學的博士生仍然是免學費的,無論申請人的國籍,以及博士學習年限是否為三年。除此之外,你可能需要支付費用。
  • 德國BWL專業博士應該在哪讀:大學?研究所?還是企業?
    作者背景:- 德國bwl+vwl本科(方向: 「Accounting, Finance and Taxation」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德國 & 英國 vwl 碩士雙學位項目 (入學獎學金,項目共2人),
  • 這六年,讀金庸居然讀了一百萬字
    長夜之後,新年的曙光就要照臨地球,真是讓人感慨的事情。 我這個讀金庸的小號也六周年了,感覺可以盤點一下了。所謂盤點其實大多是自娛自樂,希望大家能夠允許我自娛自樂一下。 這個號是在2013年的12月開設的,到現在正好六年。 出於好奇,我去人肉統計了一下,想看看自己發了多少稿子。
  • 線上「溪山書會」丨文學博士趙永剛推薦您讀讀金庸《尋他千百度》
    作者簡介趙永剛,山東鄒城人,文學博士。現為貴州大學副教授、中文系主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著有《王陽明年譜輯存》、《中國古代文學傳習錄》、《杭世駿年譜》、《清代文學文獻學論稿》等。學術兼職有貴州省紅樓夢研究學會副會長、北京曹雪芹學會理事、貴州省儒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