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取決於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世界一角。但是,如果我們能走出那個角落,前往更為寬廣的世界中去,可能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景象。今天下午2點31分,我通過小程序群裡有事 發布了一個小型調查問卷,調查我的讀者中不同代際的金庸小說閱讀率。
截止下午4點19,一共有10284人參加的調查。許多讀者很關心調查問卷的結果,以下就是具體的數據:
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觀的理解,把調查問卷裡的數據換成柱狀圖。紅色表示未讀,藍色表示讀過,左側縱坐標的數字表示參與調查的人數:
從圖中可以看出,對本次調查問卷感興趣的讀者以90後人數最為眾多,達到了5000人以上,其次是80後和70後。60後和00後因為樣本太小,參與度低的可能原因我們稍後分析。
為了方便大家觀察在不同代際的人群中,金庸小說的閱讀率,我又做了一個百分比圖。從這個圖表中,我們能看到金庸小說在70後讀者中的閱讀比率是最高的,超過了90%。但是,在參與調查人數最多的90後讀者中,閱讀比率下降到了不足50:
如果用更加直觀的折線圖,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總體上看,金庸小說在70後人群中的滲透率是最高的,之後就一路下滑,到了90後人群達到最低點,在00後人群略有反彈。
這是一份相當粗糙的調查問卷,本身就受到我的讀者群特性影響,所以會和真實的情形有所偏離。但是,在《槽邊往事》的特定人群中進行分析,還是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最起碼,這一批讀者是網友中有較高意願進行閱讀,並且對生活依然擁有熱情的一群人,可以部分代表網絡中有閱讀習慣的網友。
在整個調查問卷中,形成了較大偏離的是00後讀者。從過往的調查和文章反饋來看,我的00後讀者並不少,起碼不至於少到圖標中那麼可憐的程度。換句話來說,他們對這項調查的興趣遠不如70、80、90後讀者強烈,他們對於這個話題本身沒有多大興趣。這和60後參與度低的原因完全不同,一方面60後讀者群體的確人數較少,另一方面他們對小程序以及小程序授權這種行為可能更為牴觸。但即便如此,參與調查的60後讀者的金庸小說閱讀率也在80%以上,而00後讀者剛剛過50%。
如果我們單純地看社交網絡上的熱鬧,會覺得金庸先生的作品在中國達到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程度。但是從我的調查問卷反饋來看,真正閱讀過金庸先生一本小說以上的讀者,在不同的代際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總體上來說,對金庸先生小說最為狂熱,閱讀率最高的是70後。而對於今天在網絡上更為活躍的80後、90後人群,閱讀率是一路下降的。他們很可能是通過影視作品認知金庸先生的作品,而不是通過閱讀原著的方式。如果在我的讀者群裡,閱讀率也只能達到50%的話,那麼在更為廣闊的人群中,這個比率只會更低。
我因此有一個猜測,但還沒有任何硬性的證據:在閱讀層面,金庸先生小說的傳播在最近的10---20年內是在持續衰減的,但是在娛樂層面,通過小說的影視化改編,保持了金庸先生作品的影響力。
另外,關於金庸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兩天在網上也有許多爭論。一種聲音認為金庸先生是文學巨匠,他的小說是傳世之作,必將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另外一種聲音又在鄙薄金庸先生的成就,甚至認為他的小說不應該算是文學作品,只是一種成人童話。
我覺得過度的溢美和過度的貶損都無助於我們理解真實。認為金庸先生的作品會成為傳世之作,那麼,就需要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他的小說能夠打得贏時間,能夠歷經時光的衝刷而屹立不倒。但是,從今天的調查問卷的反饋來看,金庸先生的小說在90後人群裡,閱讀率就已經陡然下降;在00後人群裡,關注的人也相對較少。那麼,未來在10後那裡呢?在20後那裡呢?他們還會繼續讀金庸先生的小說麼?我不知道。
另外一方面,金庸先生的小說在今天網絡上最具備話語權的70後人群裡影響力不容忽視。對於一代人而言,他的小說就是國民級的通俗文學,並且透過他的讀者,影響到了80後、90後的通俗文學創作者。以影響力而論,金庸小說對中國通俗文學的改變應該足以讓他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最後究竟是文學史裡的一章,還是一段,又或者是一行,甚至是一個腳註都有可能,但這一筆是繞不過去的。
最後,考慮到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參與者不能直接看到統計反饋,這裡重新做一個投票調查:
題圖攝影:Reimund Bertrams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往期回顧:
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當一位主持人死去
依照你們的要求:貓
故人風雨散
警告:玩貓喪志
你怎麼敢直接@長輩
業餘選手張小龍
此刻恍若昆明
朋友五首
【廣告】女生必備:iBag,關於包包的一切
養了對貓
想養只貓
中秋快樂
四字真言
我的首頁誰做主
請尊稱他「庭上」
周二搞事情:飯爺×和菜頭(賣完了,別點了)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作為70後,我時常想一個問題:我們這一代人趣味相對集中,擁有太多共同回憶,會不會只是因為我們不如之後的世代見多識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