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2020-12-15 每日甘肅網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2001年11月,陳平原(右)與金庸在日本橫濱合影

  □羊城晚報記者 吳小攀

  報人、讀書人、商人

  羊城晚報:蓋棺論定,您怎麼定位金庸?

  陳平原:很多人把金庸當作武俠小說家來看待,這當然沒錯。但他同時還是一個有政治抱負、有歷史眼光的報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香港主持辦《明報》,親自寫社論,社會影響極大。他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很有政治智慧的,目光也很敏銳。其實,這在他的武俠小說中也能看得出來。他的小說對中國歷史及現實有很強的觀照,在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的某些重要節點上,屢屢可以見到金庸的影子。這也是他的成就超越梁羽生、古龍的原因。

  我不止一次提及,應該將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同時期發表的《明報》社論對照著讀,那樣會有很好的發現的。另外,他的媒體事業應該作一個專題來考察。新聞事業是他的立足點,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藉助報紙來記錄乃至影響香港的歷史與現實,這是理解金庸的重要角度。

  在小說家中,可以說金庸是最有學問的。他真的是一個「讀書人」,在如此專業化的時代,擁有廣博的知識,貫通古今與中外。武俠小說作為一個類型,有很難跨越的界限,但金庸以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造詣,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武俠小說的範式,為武俠小說開創了新的天地。在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上,很少有小說家能達到金庸的水平。

  一個小說家能紅火一段時間,很不容易;而一個小說家紅火四五十年,那是個奇蹟。無可諱言,金庸還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單純的小說家走不到他這樣的高度,比如,在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他的掌控、授權、宣傳,體現了非同一般的商業眼光、能力和趣味。在商業化的時代,如何經營好自己,對於作家來說是一種本事。他了解資訊時代讀者的閱讀興趣所在,不時在重要關節點「製造」新聞,擴大小說的傳播。一般來說,文人容易清高、空想,但金庸先生有足夠的想像力寫小說,也有足夠的智慧掌控商業運作。

  羊城晚報: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裡,金庸可不可以說是「百年一人」?

  陳平原:在通俗文學裡可以這麼說,至於整個文學史,還有待論證。另外,這「百年一人」的說法,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不太好。

  羊城晚報:不能和魯迅、張愛玲等人用同一個標準?

  陳平原:請記得,二十年前金庸的一個囑託或抱怨:「我是一個小說家,不是一個武俠小說家。」我們必須正視他的這句話。說他是一個武俠小說家,是不是就意味著把他的小說成績放低了一個檔次?為什麼魯迅、茅盾等人寫的小說,我們一般不會再加一個前綴?這涉及對現代中國小說的看法。金庸的「抗議」是值得注意的,他曾經說過:很多人是用中文寫西洋小說,我是用中文寫中國小說。他英文很好,讀西洋小說,但某種意義上,他的筆墨、結構、審美,和傳統中國小說聯繫更加密切。我們曾經認為章回體的寫法是落伍的,出不了大作家;但現在看來,這種小說觀念必須調整。先不要忙著下結論,而是從文學類型如何運作、讀者趣味的形成、金庸小說的超越性等入手,逐漸逼近小說觀念的調整。

  接受武俠小說的「江湖規矩」

  羊城晚報:金庸小說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陳平原:個人才華是一個方面,香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香港給金庸的寫作提供了方便。香港的大眾文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非常興盛的,小說、電影、音樂是一個整體,有巨大的影響力。在那麼一個特殊的年代,香港的商業土壤與文化基因促成了金庸的成功。

  羊城晚報:為什麼大陸會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個時間點出現「金庸熱」?

  陳平原: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金庸小說進入中國大陸時,恰逢改革開放,過去僵硬的文學觀開始調整,娛樂文化勃然興起。而在各種小說類型中,武俠小說可以說是最具有娛樂性的。在娛樂正當化的時候,我們遇到了金庸的小說及影視。另外,那個時候的娛樂方式比較單調,放在今天,影響不可能那麼大。金庸小說被接受的過程,本身也是一面時代變遷的鏡子。

  羊城晚報:武俠小說被人稱為「成人童話」,有些部分的寫作似乎有其不合常理處。金庸的小說主要是在報紙上連載的,據說有一次出差的時候,讓古龍代寫,古龍問有什麼要求,金庸說:「不要把主要人物寫死了就行。」您對此是怎麼看的?

  陳平原: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因為趕時間,不能停,必定有這樣的問題。但金庸小說在結集出版時,都做了認真修訂,把太不合理的部分修正了。至於江湖、遊俠、武功等,屬於武俠小說的基本假設,不能動。不是所有小說都講究「真實性」的,就像現代派小說裡也有傾向於寓言或象徵的。京劇表演有各種程式,不能用「寫實」的眼光來審視,武俠小說也是這個樣子。你必須接受這種程式,或者說「江湖規矩」,否則你讀不下去。這與讀者的閱讀趣味有關,有人非常喜歡,有人深惡痛絕,但沒有高低之分。

  一個時代的結束

  羊城晚報:對於金庸的去世,您感到突然嗎?

  陳平原:對於金庸的去世,大家其實都有心理準備。這些年,不時傳來金庸病危的消息。五年前,電視臺找我做專訪,已經預錄了關於金庸的訪談,估計很多媒體也提前做了資料準備。

  兩年前,香港舉辦「我與金庸」全球華文徵文比賽,收到近萬篇來稿,有商人,有官員,有教授,也有大學生、中學生。換句話說,武俠小說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的讀者至今仍有吸引力。某種意義上,這與當下中國對於傳統文化的提倡也有關係。當然不能只從武俠小說去了解中國歷史,但金庸的小說確實比其他類型小說隱含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談歷史、說宗教、講古琴、聊圍棋,很少有小說能達到金庸小說的高度。這也是很多海外華人在引誘後代學習中國文化時,往往讓他們先從看金庸小說或影視開始的原因。

  羊城晚報:金庸的去世對於香港來說意味著什麼?

  陳平原:金庸的去世,或許可看作一個時代的結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香港文化在大陸引領風騷,而作為其標誌性人物的饒宗頤、金庸恰好都在今年去世,一學者一作家,一雅一俗,都是香港特別精彩的文化人。這兩個人的去世,很讓人嘆惋。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神鵰俠侶》

相關焦點

  • 金庸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被證實 網友曬畢業證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昨天,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昨天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他援引蔡元培校長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的觀點,指出「五四」不僅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同時也是一次「文藝復興」;邀請中文系內外學術名家導讀經典,既可以向司馬遷學習「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達成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更可以如朱子所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意義上的,更與人格的砥礪和培養、與精神意義的上返本開新有密切關係。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作者簡介陳平原,1954年生於廣東潮州,1977年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1987年夏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曝89歲金庸北大博士畢業證 中文系主任不了解細節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給金庸先生蓋章,手斷也值了!」昨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為你解讀百餘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與命運特殊的時代總會造就一批早熟者,相比同齡人,他們更早的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不惑。大時代下的個人選擇,有人隱遁,有人悔恨,有人陷入一場漫長的控訴不得解脫,也有人九分兼濟天下,卻又能給自己留有一方淨土。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被批「崇洋媚外」?「無釐頭批判」何時休?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即將惹上「麻煩」。昨天,在網絡上有一篇叫做《北大教授發表不當言論,這樣的學者,能留在大學校園嗎?》的文章引起網友們的關注。但是沒過多久,這篇文章題目又被改為《北大教授發表不正當言論,諷刺國家,網友:清理出教師隊伍》。
  • 89歲金庸獲北大博士學位 畢業證書曝光
    網傳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  「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4日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4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記者從北大得到證實,金庸先生確實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北大1994年授予金庸名譽教授 還經過國務院批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先生近日在《中華讀書報》撰文,回憶自己和金庸先生的交往。文中透露,1994年北京大學聘請金庸為名譽教授,還經過國務院的批准。嚴家炎著有《金庸小說論稿》等研究金庸小說的著作,是國內較早將金庸小說引入文學大雅之堂者,有效地改變了武俠小說為通俗文學、低人一等的社會慣性。嚴家炎在文中透露,他與金庸先生真正相識,是1992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做三個月研究的時候。期間,金庸先生約他到位於山頂道一號的家中小聚,並送給他三十六冊第二版金庸小說。
  • 北大曾聘請金庸為名譽教授 經過國務院批准
    金庸逝世北青網-北京青年報11月8日報導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先生近日在《中華讀書報》撰文,回憶自己和金庸先生的交往。文中透露,1994年北京大學聘請金庸為名譽教授,還經過國務院的批准。嚴家炎著有《金庸小說論稿》等研究金庸小說的著作,是國內較早將金庸小說引入文學大雅之堂者,有效地改變了武俠小說為通俗文學、低人一等的社會慣性。嚴家炎在文中透露,他與金庸先生真正相識,是1992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做三個月研究的時候。期間,金庸先生約他到位於山頂道一號的家中小聚,並送給他三十六冊第二版金庸小說。1994年10月北京大學聘請金庸先生為名譽教授。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北大教授:既不能當官,又賺不了大錢,如何在學問和功利之間求平衡?
    導語:如何看待現在大學生的日益功利化,在就業和學問中間,該如何平衡。財大易晟商學院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文:陳平原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大學何為》當今社會有人不斷鼓吹「學問無用論」的情況下,哪裡都很難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1910年—201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作為中國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標誌著中國語言文學開始形成現代的獨立的學科。中文百年變遷,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創辦肇始 不是重要,而是人才多、花錢少  新京報: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成立的「中國文學門」,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系。
  • 其實,我是中文系畢業的
    (陳平原)所以,讀大學是「讀書」和「讀人」一起讀。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那你就在人格上與之貼近一點點;你討厭什麼樣的老師,你就遠離他,將他作為你人格發展的一個教訓。書本告訴了你些許道理,老師身體力行地給你演示些許道理,不管這些道理你理解了多少,但讀完大學,你至少應該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貴族氣質、書卷氣質、大人氣質。4年的沉澱要讓你自己成為最起碼你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 陳平原:微博殘害寫作者 俏皮話不能代替文章
    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  略帶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偏慢的語速,肯定的語氣,雖然遣詞用句已十分準確而結實,但在強調某一個意思的時候,他還是會像在課堂上那樣,以一個慣常用的短語作為發語詞:「我說的是……」他是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
  •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面世
    本報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由國際著名學術出版公司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本書系陳平原教授近年一項重要學術成果,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它以一場運動(「五四」運動)、一份雜誌(《新青年》)、一位校長(蔡元培)、一冊文章(《章太炎的白話文》)以及一本詩集(《嘗試集》)為入口,重新進入「五四」,入口處小,開掘卻深,於文本中見歷史,於細節處見精神。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嶽川書法的正大氣象之美
    王嶽川四川省安嶽縣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院副院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當代中國書法「文化書法」理論的創始人。
  • 著名作家金庸逝世:願君此去是歸隱 笑傲江湖世無雙
    查良鏞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為武俠小說開創新可能很多人把金庸當作武俠小說家來看待,這毫無疑問,但他不僅僅是小說家,同時還是一個有政治抱負、歷史眼光的報人。
  • 浙江大學名譽教授金庸逝世!組圖追憶他與浙大師生的相處瞬間
    查良鏞於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其後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更屢被翻拍電影。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譽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1996年和1997年,金庸先生分別受聘原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