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4 澎湃新聞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經常將晚清與「五四」兩代人放在一起。借用福澤諭吉的話,這兩代人的共同特點是「一身而歷兩世」。這些徘徊於古今中西間的身影,顯得格外敏感、幽深、複雜多變。

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上下求索」的姿態,著實讓人感動。他們在懷疑中自我抉擇,承擔絕望中抗爭的痛苦。在這些人的命運、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許會看到諸多熟悉的蛛絲馬跡,你的憂慮或許也曾被他們所憂慮。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為你解讀

百餘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與命運

特殊的時代總會造就一批早熟者,相比同齡人,他們更早的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不惑。大時代下的個人選擇,有人隱遁,有人悔恨,有人陷入一場漫長的控訴不得解脫,也有人九分兼濟天下,卻又能給自己留有一方淨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做了幾十年教師,授業解惑的範圍遠不止嫡系弟子,他師承王瑤先生——接續五四的學人典範;安身立命亦受父親影響——一個「柔弱之中自由堅持」的鄉村語文教師。

陳平原(後左)與他的導師王瑤先生(前排中)和師兄錢理群(前左)、溫儒敏(後右)等。

傳統遺風與現代獨立思考融匯,造就了陳平原看待世事的通透,他常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晚清、民國的那個年代的這樣一群人:

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

「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聞一多;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的蘇曼殊;

……

陳平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講座教授。

陳平原說過:

我經常將晚清與「五四」兩代人放在一起。借用福澤諭吉的話,這兩代人的共同特點是「一身而歷兩世」。這些徘徊於古今中西間的身影,顯得格外敏感、幽深、複雜多變。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上下求索」的姿態,著實讓人感動。他們在懷疑中自我抉擇,承擔絕望中抗爭的痛苦。

在這些人的命運、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許會看到諸多熟悉的蛛絲馬跡,你的憂慮或許也曾被他們所憂慮。

西南聯大中文系師生合影

按理來說,我們對他們的了解,應該更加深刻,可事實上,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了消費、八卦的層面上,正如陳平原所說:

對於文人學者來說,沒有逸事可供傳誦,是一大遺憾。因為,幾句雋語或一件雅事,其影響可能遠遠超過苦心經營的專門著述。反過來,逸事太多,同樣也是一大遺憾。因為大眾樂於品味並傳播逸事,無暇閱讀著作,更不要說努力理解其精神了。

這樣的情況導致了「餐桌上的逸事,由於被過度消費,甚至成了閱讀的巨大障礙」的社會現象。

名滿天下的辜鴻銘,大眾最津津樂道的是他「晚清怪傑」的這個標籤,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辜鴻銘早在一戰期間,就有了歐洲人民需要「在中國這兒,找到解決戰後文明難題的鑰匙」的先見;

又比如一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名言,讓蔡元培成了大眾心目中的理想校長,但事實上,如果你不了解在蔡元培身邊扮演「黑臉」的蔣夢麟,不知道他艱苦推行的治校主張,你就無法對民國教育有實質性的了解;

再如風流倜儻的僧人蘇曼殊,有多少人著迷於他「行雲流水一孤僧」的境界,局囿於他的情場逸事,卻不知道他和近代以來中國小說藝術的革新,有著深深切切的聯繫。

……

胡適先生,堪稱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他們人格魅力、精神世界的背後,是十年如一日的上下求索、學術研究。如果我們拋棄了他們的著作和思想,只會和最真實的他們失之交臂。

陳平原在《與學者結緣》中說:

談論起文人學者的著述,我們最熟悉的往往是他們留在紙面上的嚴謹與理智,其實,紙背的溫潤與深情,同樣值得關切。「知人」 不只是為了「論世」,其本身便有獨立價值。

什麼樣的人物值得追懷,不全是取決於事業,更多是性情。

研究者與那些在世或早已謝世的前輩學者對話,若是能超越學理是非的層面,深入他們的真性情與人格魅力,這是不可複製的生命體驗,便可說是「結緣」了。

關鍵詞 >> 胡適,魯迅,陳平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北大教授陳平原: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有兩個說法,值得推薦。一是清末文人孫寶瑄的,他在《忘山廬日記》中說,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反過來,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  林語堂說的更有趣:只讀極上流的,以及極下流的書。中流的書不讀,因為那些書沒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書必須讀,這不用說,誰都會這麼認為。可為什麼要讀極下流的書呢?
  • ...的傳奇愛情 魯迅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都走了 他們的子女如今在哪裡
    周海嬰魯迅和許廣平子女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名為周海嬰。周海嬰,1929年生於上海,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等書。1952年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畢業後參加工作,曾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全國政協委員。他是中國資深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和工作者,使用過的呼號有C1CYC、C1CY和BA1CY等。
  • 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魯迅不但會寫文章,而且會罵人,在他看來,不管是文章,還是罵人,都是要罵醒麻木的中國人,所以民國的很多大師都被他罵過。在這些作品中,胡適多次被魯迅諷刺。不過,有趣的是,胡適為什麼不但罵人,而且對魯迅推崇備至呢?說的是,魯迅和胡適也是志趣相投,有過蜜月期。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陳平原教授於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師從文學史家王瑤先生讀博,80年代寬鬆自由的校園氛圍,使得當時的學子擁有自由自在的讀書狀態,「更接近古人所說的含英咀華、沉潛把玩。讀書做學問,需要心平氣和、優遊從容。」「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變成單純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可惜。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新國民·新國家·新世界】王人博:如何側身面對魯迅和胡適 是個...
    與那霸潤的書裡說,從宋朝開始,全世界第一個現代性的國家是宋朝的中國,這個特別有趣,我們一會兒可以接著再討論。  現在有請王人博教授發言。   王人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我要講的話題還是接著錢先生的話來說。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日前出版新書《想像都市》《記憶北京》《學者的人間情懷》《當年遊俠人》,《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與他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平原:前年三聯書店刊行《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那是專門著作,很厚實,自己看著也安心。去年春天,準備將我有關都市的寫作結集,可文章長短不一,不適合做成四五百頁的大書,於是分成《想像都市》與《記憶北京》兩冊。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溫儒敏教授(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曾說,「文氣」應該是中文系學生的強項。您認為「文氣」是中文學科的優勢所在嗎,為什麼?相對於其他學科,中文系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陳平原:中文系學生的競爭力,用一句話說,那就是「厚積薄發」。因我們的課程設計全面,注重基礎訓練,要求同學潛心讀書,避免過早介入實務層面。因此,一旦進入實際工作,上手也許不是最快,但後勁肯定很足,發展前景比較廣闊。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陳平原:學語文沒什麼捷徑可走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下文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文丨陳平原 編丨Travis今天談教育,最響亮的口號,一是國際化,二是專業化。這兩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犧牲「母語教育」或「中國文辭」為代價,則又實在有點可惜。
  • 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上大學前可以讀這些書
    下面是我們推薦的幾本適合大一新生在開學前讀的書。這本書是北大教授朱青生寫給學生的十九封信的結集,這些信件回答了學生關於學習生活的一些疑問,如大學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進行學術閱讀、如何積累研究資料、如何進行提問等,很適合初入學的大學生閱讀。朱青生在這些文章中介紹了外語的重要性、論文注釋、術語、索引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學術閱讀和學術資料整理的方法(引得卡片和研究卡片),對於大學期間學術寫作、學術研究都會有所幫助。
  • 北大中文系主任:當系主任 有些話只能繞彎子說
    這讓陳平原很傷心,它意味著那些學生進北大後沒有通讀這部經典,只記得中學課本上從《儒林外史》中節選的《範進中舉》。  學生們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沒時間讀,只好讀文學史。這獨尊文學史的局面,讓陳平原開始反思「『文學』如何『教育』」。如今,作為這種反思的結果,已經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陳平原推出新著《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 與魯迅胡適相比,林語堂的文化之旅更凸顯跨國性
    >關於林語堂,不少人是通過魯迅的文章,知道他與魯迅關係不睦,甚至「吵架」。回國後在清華、北大任教。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1935年,林語堂用英文寫作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與吾民》)先後在美國、英國出版,暢銷一時,名聲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