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楊牧去世!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2020-12-25 網易教育

3月13日,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楊牧自少年就活躍詩壇,還創辦了洪範書店,在文學翻譯上也有建樹。

漢學家馬悅然曾評價楊牧為「有中文血液的詩人中寫得最好的。」

楊牧曾表示,「文學應該是一個更普遍的東西,這就是我的信念。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

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

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

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至少要看看為什麼是千山,為什麼要鳥飛,為什麼絕,為什麼萬徑人蹤滅。」

老師每堂課要花15分鐘講典故,就能幫學生找到方向

楊牧還強調,胡適提出的「不要忘說典故」令他印象非常深刻,老師每堂課只要花15分鐘講典故,就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創作方向。「我現在覺得典故還是可以用的,作詩不能必典故,但典故是有力的,可以使你在兩三行間傳達出三五首詩的不同意義。」

『歸去來兮,胡不歸?』胡不歸是什麼?你細查字典後發現,這個句子從《詩經》裡來,有典故。接下來就是『為君之故』,就是整個意思連在一起的東西統統走在你前面來。」

詩人的公共性與獨立性: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陳平原結合自己做北大中文系主任的經歷,問楊牧:一個特立獨行、才華橫溢的詩人進入體制,又面對著這麼龐大的學術機器時,如何協調?

楊牧說他在東海大學做院長時,常和一些朋友講,做院長應該可以有兩種途徑,一個是做系院長,一個是代表校長去管院系。他要做院長,就是代表院裡的教授去對付校長,把大家的意思表達給校長。「我大致上選擇第二種,不是去管人家。」

詩人並非都是橫空出世:大學對於詩人成長有意義

陳平原談到北大從五四開始,便沒有中斷過詩歌寫作傳統,但是很多詩人成名以後不太承認大學對於他們的意義,強調自己的橫空出世。

楊牧回應稱,自己的運氣比較好,並不是一頭就栽進各種研究課程裡。先是碰到了徐復觀,給他很多給養,而後在伯克萊遇到陳世驤,「他相信做詩比做學問還要好。他看我有時候不做了,他就舉例說你不要像誰誰那個樣子,學問都不做了多可惜啊!」楊牧回憶到,徐復觀先生開過《中國人性論史》的課程,講課的時候,人氣凌厲。拿一隻粉筆在黑板上一直敲,我下課後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楊牧還表示,自己重視古文傳統,「雖然我學不到古文的那些功夫,但是知道古文內部的那些力量,那些骨骼,那些肉。我覺得這對我們學白話文有極大極大的好處。要把白話文學好,只學這一百年來的最好的白話文大家的風格是不夠的。還要回去學韓柳文。至少把《古文觀止》看一遍,或者看五遍,要有真正體會也許要看十遍。」

知識分子不能死讀書

楊牧認為,詩人也可以選擇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並不是死讀書、閉門做研究。

他說:「知識分子不只是挖知識,而不思考別的事情,不體察社會問題。知識分子要把研究跟創作、觀察等結合在一起,我想那樣才是一個知識分子。」

做詩人是自然而然的事

楊牧說,自己成為詩人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不可能在十幾歲時就刻意追求成為一名詩人。

他說:「並不是我要作詩,而是因為我受了山、水、雲彩、海等的感染,覺得自己需要接近大自然。當時,在空屋子裡穿過的時候,我仿佛感到有人在鼓勵我必須從事創作。」

趁這個長假,讀一讀他的詩吧!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楊卉_NQ4978

相關焦點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詩人楊牧去世怎麼回事?詩人楊牧個人簡歷照片去世原因曝光
    詩人楊牧去世怎麼回事?詩人楊牧個人簡歷照片去世原因曝光時間:2020-03-13 23: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人楊牧去世怎麼回事?詩人楊牧個人簡歷照片去世原因曝光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臺灣東華大學悼念詩人楊牧: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
    據島內媒體報導,臺灣詩人楊牧3月13日逝世,享年80歲。3月14日,與楊牧淵源深厚、校內設有「楊牧書房」、「楊牧文學研究中心」的臺灣東華大學發文悼念稱:大師讓東華成為大學。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東華大學校長趙涵說,楊牧是該校人文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他曾在東華留下深刻印記,使得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這些印記永存在東華師生的校園記憶中不滅。趙涵感嘆,楊牧教授是臺灣文學巨擘,他的過世象徵著臺灣文學天空彗星殞落,這不只是東華師生的一大損失,相信生活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心中無不深感悲痛。
  • 臺灣詩人楊牧離世,收藏版詩歌6首
    將歲月顯示在傲岸的額 老去的日子裡我還為你寧馨 彈琴,送你航向拜佔庭 在將盡未盡的地方中斷,靜 這裡是一切的峰頂 (一九九三) 作家簡介及相關作品推薦 1940年楊牧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讓風朗誦,那最後的詩篇
    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以他的詩作別詩人自己。關於楊牧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在臺灣詩壇最為人所知的詩人中,鄭愁予和余光中,以他們曉暢的抒情性,入選中學教材最多,流布廣泛;洛夫和楊牧,則以語言試驗的難度,在創作界與學術圈,享有更高的地位。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力競爭者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1940年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早筆名其實不叫「楊牧」,而是「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其代表作包括《楊牧詩集》《山風海雨》等,其詩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捷克文等。多年來,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 詩人楊牧去世
    楊牧,臺灣著名詩人,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1940年9月6日生。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尤其涉及北大內部人事,從教授到校長,我完全可以採用另外的表達方式,不必隨媒體的節奏起舞。我當然知道,在媒體上發言影響很大,以北大教授的姿態批評北大,那樣很有衝擊力,也很有戲劇性。可這種戲劇性不是我所追求的。」 他的校友、作家查建英說,他一向出言審慎。許子東曾邀他上鳳凰衛視做節目,他婉拒了,「他覺得更習慣待在教室裡。後來我們上《鏘鏘三人行》,他談教育談得很好。」查說。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2013年攝詩人楊牧的本名為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彼時臺灣尚處於日本管制下,童年時代的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據多家臺媒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楊牧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 臺灣「中央社」稱,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表示,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
  • 臺灣知名文學家楊牧去世 享年80歲
    中新社臺北3月13日電 臺灣知名文學家楊牧13日在臺北去世,享年80歲。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出現狀況,近日病情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稱,楊牧上周被送進加護病房就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去世時十分安詳。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彼時臺灣尚處於日本管制下,童年時代的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楊牧在前方,許多事件在我還沒有經過的道路上發生如同必然潮水在背後湧動,更遠是島是喧鬧的渡頭,市集,寺廟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楊牧《我從海上來》據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著名詩人、作家。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臺灣文壇的作家。
  • 逝者| 詩人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
    3 月 13 日,楊牧先生遺憾逝世,享年 80 歲。楊牧是中國著名詩人,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也曾主編《新潮文庫》,影響一代臺灣知識界。今天我們重讀郭玉潔撰寫、刊載於《單讀 07》的文章《在花蓮聽楊牧講詩》,緬懷這位在文學與為人上同樣傑出的詩人。
  • 臺灣國寶級詩人因病突逝享年80歲,最有可能拿諾貝爾獎
    3月13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詩人以及散文作家楊牧於2020年3月13日在臺北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他的去世震驚了整個文壇。據悉,楊牧近些年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呼吸系統與心臟都出現過問題,前幾天身體狀況惡化,被家人們緊急送往醫院,直接住進了加護病房,經過幾天搶救,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楊牧一直被認為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是臺灣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直接推動了文壇的發展。
  • 詩人楊牧去世:沒有人再問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了
    據楊牧大陸出版方理想國確認,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午後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蔣夢麟:被忽略的北大校長 卻自稱是北大「公狗」
    對北大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在歷史學家筆下,蔡元培在北大的意義被無限誇大,以至於無意中壓抑了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校長。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蔡元培早年的學生蔣夢麟。」1988年北大90周年校慶,曾出版過一本《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希望「以此來紀念北京大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貢獻」,但其中並未收入蔣夢麟。
  • 詩人楊牧去世:雨水飄打過我的墓志銘
    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 楊牧積極介入現實層面問題的探討,提出許多對臺灣社會的觀察、省思與批判,說理深切,展現濃厚的鄉土關懷,開闢了楊牧散文的另一風貌;詩人兼學者的焦桐曾說:「楊牧是臺灣最勇於試煉文字、語法、也最卓然有成的巨匠。」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社會認知 要相對脫離一時一地的就業市場  新京報:學科就業率應該也算是學生報考時的一個重要參考。溫儒敏教授(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曾說,「文氣」應該是中文系學生的強項。您認為「文氣」是中文學科的優勢所在嗎,為什麼?相對於其他學科,中文系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