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陳平原: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平原

  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

  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有兩個說法,值得推薦。一是清末文人孫寶瑄的,他在《忘山廬日記》中說,書無新舊,無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舊書,舊書皆新;反過來,以舊眼讀新書,新書皆舊。

  林語堂說的更有趣:只讀極上流的,以及極下流的書。中流的書不讀,因為那些書沒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書必須讀,這不用說,誰都會這麼認為。可為什麼要讀極下流的書呢?極下流的書裡,泥沙混雜,你可以沙裡淘金——因為社會偏見,很多先知先覺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還有一點,讀這種書的人少,你偶爾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學。很多寫文章的人,都有這習慣,即避開大路,專尋小徑,顯得特有眼光。這策略,有好有壞。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其實,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補充一句,我主張「讀經典」,但不主張「讀經」——後者有特定含義,只指向儒家的四書五經,未免太狹隘了。

  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沒聽說誰靠讀詩發了大財,或者因為讀小說當了大官。今人讀書過於勢利,事事講求實用,這不好。經濟、法律等專業書籍很重要,這不用說,世人都曉得。我想說的是,審美趣味的培養以及精神探索的意義,同樣不能忽略。當然,對於志向遠大者來說,文學太軟弱了,無法拯世濟民;可那也不對,你想想魯迅存在的意義。

  饒宗頤先生曾在北大演講,提到法國漢學家戴密微跟他說的兩句話:中國文學世界第一;研究中國,從文學入手是最佳途徑。公開發表時,這兩句話都被刪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誤解,以為是挾洋人以自重。可後面這句,其實很在理。從文學入手研究中國,照樣可以廣大,可以深邃。而且,我特別看重一點:從文學研究入手,容易做到體貼入微,有較好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所有這些,都並非可有可無,不是裝飾品,而是直接影響你的學問境界與生活趣味。你看外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著作中對於文學經典的引述與發揮,你就明白,中國學者對於文學的閱讀,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淺。

  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確實應該發揚光大,因此,建國學院,修清史,編《儒藏》,我都沒意見。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談「傳統」,有兩個不同的含義。晚清以降,中國人與西學對話、抗爭、融合,並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新的傳統。比如,談文學,你只講屈原、李白、杜甫、關漢卿、曹雪芹,不講魯迅,行嗎?說到現代文學,因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多說兩句。不是招生廣告,而是有感而發。儘管我也批評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舉措,但反對將「文化大革命」的瘋狂歸咎於五四的反傳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以及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開始頭腦發熱,聽不得任何批評的聲音。回過頭來,指責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與抗爭,嘲笑魯迅的偏激與孤獨。我理解這一思潮的變化,但也警惕可能的「沉渣泛起」。

  說到讀書的策略,我的意見很簡單:第一,讀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第二,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第三,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作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

  古今中外,「勸學文」汗牛充棟,你我都聽了,效果如何?那麼多人真心誠意地「取經」,但真管用的很少。這裡推薦章太炎的思路,作為結語。章先生再三強調,平生學問,得之於師長的,遠不及得之於社會閱歷以及人生憂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10年」條有言:「餘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於憂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問》中,又有這麼兩段:「學問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講,講不了許多。」「曲園先生,吾師也,然非作八股,讀書有不明白處,則問之。」合起來,就三句話:學問以自修為主;不明白處則問之;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勾連。借花獻佛,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訣竅」。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尤其涉及北大內部人事,從教授到校長,我完全可以採用另外的表達方式,不必隨媒體的節奏起舞。我當然知道,在媒體上發言影響很大,以北大教授的姿態批評北大,那樣很有衝擊力,也很有戲劇性。可這種戲劇性不是我所追求的。」 他的校友、作家查建英說,他一向出言審慎。許子東曾邀他上鳳凰衛視做節目,他婉拒了,「他覺得更習慣待在教室裡。後來我們上《鏘鏘三人行》,他談教育談得很好。」查說。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陳平原教授於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師從文學史家王瑤先生讀博,80年代寬鬆自由的校園氛圍,使得當時的學子擁有自由自在的讀書狀態,「更接近古人所說的含英咀華、沉潛把玩。讀書做學問,需要心平氣和、優遊從容。」「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變成單純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可惜。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陳平原:我不只一次提及,不能將我們的中文系跟國外著名大學的東亞系比,人家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我們是本國語言文學研究,責任、功能及效果都大不一樣。  作為本國語言文學的教學及研究機構,北大中文系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有效地介入了整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建設。這是一種「溢出效應」。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今天的大學課堂,很容易把文學史課程講成一大堆知識,像顧隨、林庚那樣充滿激情與詩意的講課方式越來越少了。」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採訪中講道。《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追懷文學課堂,寫到了魯迅在北京大學及廈門大學教授小說史時課堂上的閒話與笑聲;寫到了教授們的「詩意人生」,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國文系師生流連詩酒,在「文酒登臨之際」將學術與生活打通;在寫到「史家之詩心」時提到錢穆和餘英時等名家——「史家之詩心」指的是學科嚴格分工之後的史學家要如何面對文學的問題,一方面將文學視為史料文本,一方面體貼入微、保持足夠的想像力。
  • 陳平原:微博殘害寫作者 俏皮話不能代替文章
    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  略帶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偏慢的語速,肯定的語氣,雖然遣詞用句已十分準確而結實,但在強調某一個意思的時候,他還是會像在課堂上那樣,以一個慣常用的短語作為發語詞:「我說的是……」他是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再由北大對魯迅的聘約,導出北大中文系轉型對《中國小說史略》作為講義誕生的意義。以此為基點,陳平原教授著力分析《中國小說史略》的材源,舉出魯迅古典小說研究的功底。陳教授抓住《中國小說史略》的講義性質,通過九位老學生的追憶,還原魯迅「中國小說史」的課堂現場,指出其在小說史講授中穿插小說作法和文化批判,風格則擅長「冷幽默」。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採訪中講道。《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追懷文學課堂,寫到了魯迅在北京大學及廈門大學教授小說史時課堂上的閒話與笑聲;寫到了教授們的「詩意人生」,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國文系師生流連詩酒,在「文酒登臨之際」將學術與生活打通;在寫到「史家之詩心」時提到錢穆和餘英時等名家——「史家之詩心」指的是學科嚴格分工之後的史學家要如何面對文學的問題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大學何為》講當下中國大學問題,陳平原將近年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書中對當下大學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立場,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陳平原在該書中強調,大學需要「學問」,更需要「精神」。「學校辦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論文、專利、獲獎等,還得看這所大學教師及學生的精神狀態。好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
  • 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北大講席教授陳平原「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今在深圳南山開講
    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陳平原 閱讀大學的六種方式
    【北大博雅好書©第190期】博識雅行,學知天下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史哲事業部編者按第一次進入大學或者已經身處大學之中的大學生們,或許還在猶疑、困惑:如何看待眼前的大學,如何在大學裡生活,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學裡愉快並有意義地度過四年、七年、十年,使「讀大學」不再成為一種遠離現實與生活的藉口。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日前出版新書《想像都市》《記憶北京》《學者的人間情懷》《當年遊俠人》,《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與他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平原:是的。在我為《讀書》創刊20周年撰寫的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我曾妄加揣測,《讀書》的辦刊方針,思想上追摹的是《新青年》,文體上神往的則是《語絲》。關於『語絲文體』,魯迅概括為『任意而談,無所顧忌』,周作人則稱是『古今並談,莊諧雜出』。
  • 《生活在樹上》,讓我想起當年陳平原那篇曾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
    好的方面,我認為文章主題鮮明、積極,「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表達一種態度、一種姿態,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還是很有創新的;其二,這些詞語雖然平時少見,增加閱讀阻礙,但同時,也讓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詞彙,也是有很大的功勞的;其三,偏僻的名句,也給予我們更為寬廣的知識面,何樂而不為。凡事都有兩面性的,所以扣了4分,我認為也是客觀、科學的。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他真的是一個「讀書人」,在如此專業化的時代,擁有廣博的知識,貫通古今與中外。武俠小說作為一個類型,有很難跨越的界限,但金庸以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造詣,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武俠小說的範式,為武俠小說開創了新的天地。在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上,很少有小說家能達到金庸的水平。  一個小說家能紅火一段時間,很不容易;而一個小說家紅火四五十年,那是個奇蹟。無可諱言,金庸還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 陳平原:老北大校園裡的「真精神」(紀念北大建校119周年)
    北大紅樓,老北大之所在2017年5月4日,北大建校119周年,特轉發北大著名教授陳平原先生的文章以饗讀者
  • 讀書是一種理想——走進北大教授秦雪徵的書房
    整潔的書房:一種理想的狀態秦雪徵書房裡的書,大多按照學科專業、書本大小整整齊齊地碼放著。秦雪徵也會自己買上幾本,作為禮物送給來訪的朋友。2009年,秦雪徵在美國留學秦雪徵還有收藏圖書的小癖好。博士畢業回國時,他帶回很多本計量經濟學工具書。「我就用箱子吭哧吭哧地把這些書都背回來了」,這些書也一直陪伴著秦雪徵的學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