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講席教授陳平原「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今在深圳南山開講

2020-12-09 中宏網廣東

中宏網深圳11月28日電(記者 黃曉婷)現代社會城市發展飛速,拔地而起的高樓,源源不斷湧入城市的人群,都在改變著中國現代的城市面貌。但看似光鮮亮麗的城市表面,是否能和其背後的城市職能相匹配?關於城市的歷史建築和風貌,又該如何與現代建築和諧共處?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城市規劃者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與文化」「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

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陳教授先後出版著作三十餘種,《當年遊俠人》《學者的人間情懷》《想像都市》和《記憶北京》是今年集結出版的新書,這四本書闡釋了陳平原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陳教授從「風景、高樓、下水道、文化城市、博物館與書店、內在與外在視角」六個方面闡釋了「從文人的角度」看待現代的都市與文化。

陳平原教授在講座現場 圖片來源 前簷書店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

陳教授說,在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之前,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差別不大。但隨著醫療、教育、娛樂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開始拉大距離,城市和鄉村的區別也開始展現,城市人口也隨著水漲船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46.59%,在十年後的2019,飆升為60.60%,城鎮常住人口有8.48億人。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有六成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各大、中、小城市,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並且這種趨勢不可逆轉。

陳教授表示,現在城市裡大部分人的祖輩都是生活在鄉村裡的,但是進入城市之後,這些人就很難再回到鄉村生活。鄉下人進城與城裡人下鄉,都在看風景,只是觀察角度與欣賞趣味不同而已,而隨著民眾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準提升,不同人群的欣賞趣味正逐漸接近。

不以觀光客的身份去看待城市景觀

不管是城裡人選擇到鄉下看風景,鄉下的人進城看風景,他們都只是彼此的觀光客,不會真正在這些地方生活下去。陳教授雖然是潮州人,但是長期生活在北京,他以親身經歷舉了兩個比較有趣的實例。一個是國家大劇院這座外觀酷似「水煮蛋」的標誌性建築,大劇院圓潤的鈦合金屋頂外觀反射陽光時格外刺眼,使得過路的人格外難受;天安門廣場前寬闊的長安街,在沒有修地下人行道之前,對於年老的市民來說過這條馬路要停下來喘兩口氣才過得去。諸如此類的「設計缺陷」在每個城市多多少少都存在,雄偉的標誌性建築固然是一座城市閃亮的名片,但在此之前,應該把人文因素和實用因素考慮進去,漂亮的外表是給觀光客看的,更應該關注的是住在這座城市的市民。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圖片來源 前簷書店

城市規劃應兼及民眾需求與歷史想像

長期以來被誤讀的「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出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原著想表達的是下水道是底層人民的庇護所,之所以會在中國被延伸含義並廣為傳播,正是因為切中了中國的現狀,人們不關心藏在地下的建築,往往發生問題之後才引起重視。世界前十高的樓宇中中國目前佔領多席,連外國設計師都樂於來中國競標高樓項目,一定程度也印證了一些地方的高樓情節。陳教授說,以前的首都機場廣告牌介紹的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而現在大多都是展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已經從「歷史文化」向「財富科技」演變。然而最終,城市的市民才是一座城市的主體。

陳教授表示,城市的規劃與建築,還應關心那些不怎麼出彩,並非一眼就能看見的「風景」,城市規劃者們應該從「實用」「舒適」這種市民角度去考量一座城市。「在我看來,小巷深處、平常人家,才是一個城市的精髓所在。」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日前出版新書《想像都市》《記憶北京》《學者的人間情懷》《當年遊俠人》,《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與他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平原:前年三聯書店刊行《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那是專門著作,很厚實,自己看著也安心。去年春天,準備將我有關都市的寫作結集,可文章長短不一,不適合做成四五百頁的大書,於是分成《想像都市》與《記憶北京》兩冊。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訪問講席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名譽教授文森特·珀爾當選...
    北京大學訪問講席教授、前沿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聯合實驗室主任文森特·珀爾(H. Vincent Poor)博士分別憑藉在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專業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及其在國際上享有的學術地位,雙雙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學校簡介  2000年5月20日,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誕生在雄偉的南山腳下,旖旎的珠江口左岸。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東依科技園,西眺伶仃洋,北出南頭關,南抵蛇口港,是南山區一所全新的現代化、花園式學校。  師資力量  學校從全國各省市吸納最優秀的教育人才,實施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現已形成一支擁有182名任課教師的優秀師資隊伍。其中有5名特級教師、42名小學高級教師、50名中學高級教師及一批優秀管理人才。
  • 懷舊之旅:文化傳承 尋找南山記憶——南山 · 時光記憶展
    以上種種,凝聚了無數奮鬥青年對南山這片夢想熱土的深厚情感與追憶之情。歲月已逝、光輝猶存,邀您共同走入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南山,追溯流動的時光,感受變化的南山,尋找獨屬於您的南山記憶,一同講述不忘初心的故事。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著稱的張之洞,強調「中國文辭」不可廢棄,與其說是出於對文學的興趣,不如說是擔心「西學東漸」的大潮過於兇猛,導致傳統中國文化價值的失落。  新京報:經過一百年的發展,目前的中文學科體系是否完善,與初衷是否一致?  陳平原:歷經百年的演進,中國文化依舊屹立,而且時有創新,並沒有因西學輸入而失落,這點很讓人欣慰。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採訪中講道。陳平原的新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上海書展期間,界面文化對其進行了專訪,既聊到了書中觀點,諸如專深的術語如何通過演說進入民間並改造了白話,以及現代演說的語感如何進入學術表達之中,也講到了這本書之外的文學的療救功能與文學教育的問題。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陳平原:「民國」或「民國大學」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美好
    這是因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識,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時——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長北大時之揮灑自如。」能否談談為什麼集天時地利人和的人是蔡元培?陳平原:之所以說蔡元培「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因他作為新舊交替時代的教育家,既是前清翰林,又是德國留學生,老人喜歡他的新,新人喜歡他的老。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嘉賓觀點|陳平原:不斷與「五四」對話,直面五四新文化人的洞見與偏見
    而在講堂歷次嘉賓中,至少有7位來自北大:饒毅(54期)、杜維明(58期、113-1期)、潘維(61期)、張旭東(63期)、謝宇(97期)、安樂哲(113-4期)、顧海良(121期)。文匯講堂第121期嘉賓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大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左一)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陳平原教授於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師從文學史家王瑤先生讀博,80年代寬鬆自由的校園氛圍,使得當時的學子擁有自由自在的讀書狀態,「更接近古人所說的含英咀華、沉潛把玩。讀書做學問,需要心平氣和、優遊從容。」「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變成單純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可惜。
  • 在中國,成為講席教授到底有多厲害?
    在西方國家,教授向來是有著很高的學術聲望和社會地位的人。這些年,隨著國內文化復興,知識分子的地位也水漲創高,教授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學術頭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重,而講席教授,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講席教授一職,在各個國家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講席教授都作為教授中的最高級別而存在,只有某一個研究領域建樹奇高,著作等身之人才能勝任。那麼,在今天的中國,講席教授到底有多厲害,地位到底有多高?
  • 清華首聘講席教授,三人獲聘,首位人文講席教授專攻清華簡
    2019年4月,清華大學公布新的講席教授、冠名(副)教授管理辦法,4月24日晚,清華大學舉行講席教授、冠名(副)教授聘任儀式,這標誌著清華開始全面實施講席教授、冠名(副)教授制度。目前學校已籌措講席教授基金,分別設立「人文講席教授」和「基礎科學講席教授」,並鼓勵院系通過籌措基金的方式設立講席教授和冠名(副)教授。
  • 被譽為「離諾獎最近的華人」: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北大任教
    來源:整理自澎湃新聞、青塔轉自:募格學術2018年7月1日起,56歲的謝曉亮將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2018年7月1日起,56歲的謝曉亮將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33年。1985年,23歲的謝曉亮在北大本科畢業做了一年碩士研究生後,離開北大奔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終身講席教授
    公開資料顯示,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1991年,饒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於1994年成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博士後。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