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深圳11月28日電(記者 黃曉婷)現代社會城市發展飛速,拔地而起的高樓,源源不斷湧入城市的人群,都在改變著中國現代的城市面貌。但看似光鮮亮麗的城市表面,是否能和其背後的城市職能相匹配?關於城市的歷史建築和風貌,又該如何與現代建築和諧共處?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城市規劃者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與文化」「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
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陳教授先後出版著作三十餘種,《當年遊俠人》《學者的人間情懷》《想像都市》和《記憶北京》是今年集結出版的新書,這四本書闡釋了陳平原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陳教授從「風景、高樓、下水道、文化城市、博物館與書店、內在與外在視角」六個方面闡釋了「從文人的角度」看待現代的都市與文化。
陳平原教授在講座現場 圖片來源 前簷書店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
陳教授說,在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之前,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差別不大。但隨著醫療、教育、娛樂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和鄉村開始拉大距離,城市和鄉村的區別也開始展現,城市人口也隨著水漲船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46.59%,在十年後的2019,飆升為60.60%,城鎮常住人口有8.48億人。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有六成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各大、中、小城市,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並且這種趨勢不可逆轉。
陳教授表示,現在城市裡大部分人的祖輩都是生活在鄉村裡的,但是進入城市之後,這些人就很難再回到鄉村生活。鄉下人進城與城裡人下鄉,都在看風景,只是觀察角度與欣賞趣味不同而已,而隨著民眾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準提升,不同人群的欣賞趣味正逐漸接近。
不以觀光客的身份去看待城市景觀
不管是城裡人選擇到鄉下看風景,鄉下的人進城看風景,他們都只是彼此的觀光客,不會真正在這些地方生活下去。陳教授雖然是潮州人,但是長期生活在北京,他以親身經歷舉了兩個比較有趣的實例。一個是國家大劇院這座外觀酷似「水煮蛋」的標誌性建築,大劇院圓潤的鈦合金屋頂外觀反射陽光時格外刺眼,使得過路的人格外難受;天安門廣場前寬闊的長安街,在沒有修地下人行道之前,對於年老的市民來說過這條馬路要停下來喘兩口氣才過得去。諸如此類的「設計缺陷」在每個城市多多少少都存在,雄偉的標誌性建築固然是一座城市閃亮的名片,但在此之前,應該把人文因素和實用因素考慮進去,漂亮的外表是給觀光客看的,更應該關注的是住在這座城市的市民。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圖片來源 前簷書店
城市規劃應兼及民眾需求與歷史想像
長期以來被誤讀的「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出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原著想表達的是下水道是底層人民的庇護所,之所以會在中國被延伸含義並廣為傳播,正是因為切中了中國的現狀,人們不關心藏在地下的建築,往往發生問題之後才引起重視。世界前十高的樓宇中中國目前佔領多席,連外國設計師都樂於來中國競標高樓項目,一定程度也印證了一些地方的高樓情節。陳教授說,以前的首都機場廣告牌介紹的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而現在大多都是展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已經從「歷史文化」向「財富科技」演變。然而最終,城市的市民才是一座城市的主體。
陳教授表示,城市的規劃與建築,還應關心那些不怎麼出彩,並非一眼就能看見的「風景」,城市規劃者們應該從「實用」「舒適」這種市民角度去考量一座城市。「在我看來,小巷深處、平常人家,才是一個城市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