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了這次會議,我們編輯了一大一小兩個集子,大的《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是兩校教師過去十年相關論文選集,小的《我的「香港記憶」》則是我在中大開設「都市與文學」專題課上的課外作業。

  在《小引》中,我提及:「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理解城市,理解作家,理解那些並不透明的文類及其生產過程,更需要理解我們自己的七情六慾。說實話,無論作家還是學者,之所以尋尋覓覓,不就因為還有個撇不清、挪不開、擱不下的『我』。面對『東方之珠』的急劇轉型,作為讀書人,你自然會不斷叩問『我』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怎樣在這大轉折時代裡安身立命。」這既表達我們隱藏在嚴謹的學術論文背後的情懷,同時也是對於大會的默認目標及期待。

  某種意義上,城市不僅是建起來的,也是說出來的。一遍又一遍,說出我們對於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狀的理解,說出我們的困惑與期待,這將可能影響日後的歷史進程及城市發展方向。

  會議結束後,讀到這本小冊子的《百家》總編輯黃仲鳴先生,對青年學生之「香港記憶」很感興趣,決定選刊其中的九則(參見《百家》第十二期【2011年2月】、第十三期【2011年4月】)。我在「附記」中稱:「體貼並闡釋香港這座國際性大都市,理論修養固然重要,生活感受更是不可或缺。假以時日,同學中或許有以『都市文化』或『香港』為專業研究對象,並作出卓越成績的。」

  接下來的春季學期,我在北京大學開設同樣的選修課,布置作業時依舊是專題報告加一則散文或隨筆,後者以「我的『北京記憶』」為範圍,自由命題,但說好不要宏論,謝絕空談,文章中必須「有我」,三千字打住。期末閱讀選課學生提交的作業,讓我大跌眼鏡——專題報告大都很好,反而是散文隨筆不行。此前我與某文學雜誌主編約好,準備選十篇文章給他們刊出;眼看實在拿不出手,只好自食其言。

  開始很困惑,明明北大學生很聰明,為什麼「我的『北京記憶』」總體上不及「我的『香港記憶』」?後來想通了,問題不出在寫作能力,而是城市感覺。換句話說,港中大學生(包括內地來的)對香港這座城市有強烈的認同感,而北京大學的學生志向遠大,並不怎麼將自己生活多年的北京這座城市放在心上。

  二十年前撰寫日後常被引述的《「北京學」》這則短文(《北京日報》1994年9月16日),我談及一個有趣的現象——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有感於此,我曾以「北京」為題,撰文、編書、開專題課、組織國際研討會,希望改變世人的偏見。可即便我十分努力,也只能影響寥寥幾位年輕學者,在大的範圍內,收效甚微。

  這些年,我多次帶領自己指導的研究生在北京城裡遊走,不是為了學術課題,而是希望培養他們對這座城市的體貼、理解與感懷。

  對於生活在北京的教授或學生來說,腳下這座城市,就是我們的家鄉,理應對它有感情,不該將其簡化為路邊的風景,或暫時的棲居地。我甚至在一篇文章中談及:「可惜不是北大校長,否則,我會設計若干考察路線,要求所有北大學生,不管你學什麼專業,在學期間,至少必須有一次『京城一日遊』——用自己的雙腳與雙眼,親近這座因歷史悠久而讓人肅然起敬、因華麗轉身而顯得分外妖嬈、也因堵車及空氣汙染而使人鬱悶的國際大都市。」(《對宣南文化的一次「田野考察」》,《北京日報》2012年5月21日)(32)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新京報:有數據表明,現在每年報考中文的學生逐年呈下降趨勢,報考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人數(主要指本科生)也下降嗎?是中文系科的問題,還是社會發展的問題?  陳平原:這個問題本不想多說,你既然追問,我如實匯報:託北大這塊金字招牌的福,我們的本科招生情況很好。最近三十年,北大中文系沒有擴招,一直穩定在80至100人,視每年考生水平而略為上下浮動。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漢學家馬悅然曾評價楊牧為「有中文血液的詩人中寫得最好的。」楊牧曾表示,「文學應該是一個更普遍的東西,這就是我的信念。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陳平原教授於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師從文學史家王瑤先生讀博,80年代寬鬆自由的校園氛圍,使得當時的學子擁有自由自在的讀書狀態,「更接近古人所說的含英咀華、沉潛把玩。讀書做學問,需要心平氣和、優遊從容。」「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變成單純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可惜。
  •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洪世章教授受聘南航客座教授
    聘請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洪世章教授擔任南航客座教授。副校長吳慶憲教授、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金泉元教授、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朱建軍參加了此次授聘儀式。授聘儀式上,吳慶憲副校長對洪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向洪教授介紹了南航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希望洪教授受聘南航客座教授後能進一步推動兩校的合作關係,拓寬合作領域。
  • 北大講席教授陳平原「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今在深圳南山開講
    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城市規劃者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與文化」「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北大教授陳平原:大學不該分等級 好孩子扎堆上學不對
    近年,花了很多精力在大學教育研究的陳平原教授,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今天的大學分成三六九等,這個狀態是不理想的。
  • 國際美術教育大會丨中央美術學院聘任一批榮譽教授、客座教授
    國際美術教育大會丨中央美術學院聘任一批榮譽教授、客座教授 2018-11-15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甘肅農業大學聘任知名專家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
    每日甘肅網訊  10月9日,甘肅農業大學在逸夫科技館5號會議室舉行了知名專家聘任儀式。校黨委書記張俊宗在儀式上致辭。  張俊宗代表學校向在座的知名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張書記首先對各位專家在甘肅農業大學70周年校慶之際撥冗蒞臨致以誠摯謝意。
  • 當教授與行政職務不可兼得—新聞—科學網
    新學期伊始,著名學者陳平原教授主動辭去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的行政職務,只做「專任教授」。
  • 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北大中文系主任:當系主任 有些話只能繞彎子說
    這讓陳平原很傷心,它意味著那些學生進北大後沒有通讀這部經典,只記得中學課本上從《儒林外史》中節選的《範進中舉》。  學生們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沒時間讀,只好讀文學史。這獨尊文學史的局面,讓陳平原開始反思「『文學』如何『教育』」。如今,作為這種反思的結果,已經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陳平原推出新著《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中國大學及大學教育,歷來是公共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陳平原編著《北大舊事》和《老北大故事》,兩本書將他所理解的北大精神,用老北大的人物和故事呈現出來。「當每個大學都在努力發掘自己的『大學精神』,確實是有點誇張,而且容易變成一種空洞的口號」。陳平原認為,大學精神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他寧可「講故事」。
  • 專家談大學教授編中小學教材 籲警惕「居高臨下」
    本報特刊發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訪談,希望這樣的對話能夠給目前我國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把把脈、開開方。北大中文系出考卷,基本上不考偏題、怪題,而且可以選答,就是基於此設想。  王旭明:目前高校文學院比比皆是,北大現在還叫中文系,一直沒有改名是什麼原因?  陳平原:都說要「跟國際接軌」,目前中國大學的「文學院」,絕大部分是原先的中文系「升級換代」成的;而這恰好跟國際主流的大學「不接軌」。
  • 「大學小言」之六:交換生計劃
    以下文章節選自陳平原教授新書《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內容經三聯書店和作者獨家授權搜狐教育發布,謝絕轉載!  所謂大學的國際化,難的不是教授,而是學生。這當然屬於吹毛求疵,一所中國大學,每年有近3000名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海外學習或交流,這已經很了不起了。比起我當初博士畢業留校工作兩年後,才第一次戰戰兢兢地走出國門,今天的北大學生還是很幸運的。  在校期間有機會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這是各大學招徠學生的最佳廣告。香港中文大學在這方面戰績輝煌,自然不會「錦衣夜行」。
  • 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應邀做客「胡適人文講座」
    5月31日晚,北京大學傑出校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田曉菲應邀來訪中文系,並以「宴飲與回憶:重新思考建安」為題作精彩演講。來自校內外的400餘位同學早早來到講座現場。中文系系主任陳平原教授首先致辭。隨後,田曉菲教授正式開始演講。
  • 北大政經文化沙龍在港舉行 聚焦「圓夢北大」
    27日晚在香港舉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主講「圓夢北大、築夢中華」,香港教育界、商界代表及在港北大校友等近300位嘉賓到場。而老校長蔡元培晚年定居香港,更是讓北大人對香港平添一份親切感,令人感受到北大與香港在共同的民族命運下緊緊聯繫在一起。朱善璐還感謝了香港商界對北大的慷慨資助。他說,截至目前已經有1.7萬多名北大師生受惠於香港同胞設立的獎教學金,燕園隨處可見香港同胞捐資修建的樓宇,如此寶貴的援助有力助推著北大的發展。與此同時,香港高校先進的辦學管理經驗,也為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