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近幾年,大學排名越來越傾向於避虛就實,也就是強調「數字」而忽略「影響」。

中國大學及大學教育,歷來是公共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

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

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大學何為》講當下中國大學問題,陳平原將近年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書中對當下大學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立場,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

陳平原在該書中強調,大學需要「學問」,更需要「精神」。「學校辦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論文、專利、獲獎等,還得看這所大學教師及學生的精神狀態。好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

「目前中國大學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個性。」陳平原指出,許多大學面目相差無幾,這讓人擔憂。

陳平原認為,有些大學還盲目追求「大而全」,「一窩蜂都在爭碩士點、博士點,這是一條很糟糕的歧路」。博士教育的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矛盾:學術質量不能保證,學生激增,讓科研經費捉襟見肘。

「更嚴重的是,目前排隊申請博士點的大學還很多,你怎麼說服他們安於本科或碩士生教學的現狀?」

用「講故事」說大學精神

陳平原研究大學、寫著作,最早是從「講故事」開始的。

1993年,陳平原在東京大學做研究,翻閱很多該校校史資料,深受觸動。於是,他在一篇短文裡寫道:「再過四年,我所在的北京大學就將迎來百年大慶。沒人讓我操心,只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老覺得該為它作點什麼。」

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陳平原編著《北大舊事》和《老北大故事》,兩本書將他所理解的北大精神,用老北大的人物和故事呈現出來。

「當每個大學都在努力發掘自己的『大學精神』,確實是有點誇張,而且容易變成一種空洞的口號」。陳平原認為,大學精神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他寧可「講故事」。過去的17年,在陳平原等的帶動下,「大家意識到,大學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一個由有血有肉、有學問有精神的人物組成的知識共同體。」

今年,陳平原新書《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出版,對「八年抗戰」大學內遷歲月進行了呈現。書中,他講述李政道的故事:1945年,19歲的李政道到西南聯大找從未謀面的吳大猷教授,希望在他的門下學習。當值西南聯大的學年中間,不可轉學。但吳大猷卻允許李政道當旁聽生。此後,李政道經常去吳大猷的家裡請教問題、做作業,還會幫老師做一點雜事,比如洗衣做飯等,師生儼然像一對父子。

「今天很多大學建在新建的大學城裡,老師與學生相處時間很短,都在搞各自的學習和科研,距離越來越遙遠了。」

寬容看待大學成長的曲折

對於今天中國的高等教育,陳平原喜歡用「亂七八糟」和「生氣淋漓」兩個詞來形容。他解釋,是因為它既混亂,又生機勃勃,也正因此,能夠看到很多新嘗試在發展。

陳平原一直呼籲:給教授和學生們留點讀書的時間,給大學留點成長的空間,這比拔苗助長、胡亂「掌聲鼓勵」要好。

對大學在成長中的曲折,陳平原態度寬容,「辦一流大學很難,需要社會的熱情鼓勵,需要大學中人的艱辛跋涉,需要積累,還不一定成功。但大學必須有自己的立場、目光與胸襟。」

【訪談】

中國崛起賦予大學發展機遇

大學排名不能過於在意數字

讀+:論實力,中國頂尖大學在世界上排名不算靠前,與世界名校有較大差距,但為何北大、清華的影響力卻似乎很大?

陳平原:談論中國大學的影響力,可參考國際排名,但不能太依賴。北大百年校慶時,我寫過一篇《作為一種文化景觀的百年校慶》,其中提及學術水平並非世界一流的北京大學,其在東方古國的復興道路上所發揮的作用,又是許多世界一流大學所不可比擬的。

在一個國家的大轉折關頭,北大挺身而出,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以至你談論百年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無論如何繞不開這所大學。這種機遇,說實話,千載難逢。

同樣道理,近三十年中國經濟、政治的迅速崛起,賦予北大、清華等中國大學很好的發展動力、機遇與前景。

讀+:近年的各主流世界大學排名中,北大、清華大致在45至55左右的名次,在您看來,現在的世界排名和他們的實力對等嗎?曾經一百開外的排名,是不是被低估了?

陳平原:十年前,我寫過《大學排名、大學精神與大學故事》,專門談這個問題。那年《泰晤士報》的大學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17。在我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據說,排名主要依據五項指標:第一,國際教師比例;第二,國際學生比例;第三,教師與學生比例;第四教師科研成果的引用——這四個指標,北大都很一般;但第五項指標——學術聲譽,北大高達322分,單項全世界排名第10,一下子提升了北大的排名。

在我看來,這個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國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學者們在關注中國的同時,也在關注中國的高等教育。這就有意無意地提高了中國大學的學術聲譽。

近幾年,大學排名越來越傾向於避虛就實,也就是強調「數字」而忽略「影響」。北大、清華的國際排名大致徘徊在前50名上下,我的總體判斷是:學術水平沒這麼好,但影響力遠比這高。

中國高等教育兩條腿走路

讀+:中國大學曾經流行一個熱詞,叫「與國際接軌」。他們心目中的「國際軌道」大致是怎樣的?

陳平原:中國大學和歐美名校之間,在教學及科研方面,是有不小的距離。但我不喜歡「與國際接軌」這個提法。我常問:究竟是哪個「軌」?又應當如何「接」?國外的好大學並非都是同一模式,每個在海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大學」的範型。

讀+:這些年中國國力在增強,中國的大學教育與這種增長是同步的嗎?

陳平原:我發表在《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5期的《當代中國大學的步履與生機》,原本是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專題演講,其中有這麼一段話:「回過頭來看這一百多年的中國現代大學史,有兩處路走得比較順暢,一是1928—1937年;再就是1998—2014年。其他的年份雖也有若干亮點,但往往是起伏不定。最近十六年的爭創一流與大學擴招,二者高低搭配,各有各的道理。身在其中者,很容易發現諸多積弊;但若拉開距離,其雄心勃勃與生氣淋漓,還是很讓人懷念的。」並非因為是在國外演講,就專挑好的說;我在國內也是這麼講的。

最近這十六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兩條腿走路,一是努力做強,追趕世界一流;一是儘量做大,擴大辦學規模。應該說,兩條腿都在用力,也都很有成效。當然,操之過急留下了不少後遺症,但總的成績不容否定。

讀+:去年5月,北大啟動「燕京學堂」計劃,向全球招生,設置一年制「中國學」碩士。後引起風波,您認為這一計劃是一種有益的創新嗎?關於「利」與「弊」的爭論,您的觀點是什麼?

陳平原:平心而論,從社會募集巨額經費,創辦培養國際人才的燕京學堂,應該說是很有創意的好事。只是因計劃不周且用力太猛,加上論述時的若干瑕疵,以致引起部分師生及校友的猛烈批評。這麼一來,好事不但多磨,且效果大打折扣,實在很遺憾。

不想「高屋建瓴」地說風涼話,我希望站在建設者的立場,幫著出出主意,看能否進一步完善此計劃。相關意見適時提交給了校方,至於是否被採納,不在我考慮範圍內。

名校話題被絕對化了

讀+:現在莫言、屠呦呦等人紛紛獲得諾獎,是不是可以說,中國人大量斬獲國際大獎的時代正在到來?

陳平原:獲諾貝爾獎是很高的榮譽,但在中國,此獎項被賦予了太多的光環。隨著獲獎人數的增加,中國人逐漸能以平常心看待;從事學術研究的,更是不該過分糾結於獲不獲獎。

至於學者與大學的關係,我的導師王瑤先生曾做了個有趣的比喻:類似於商品展出在櫥窗。商品(學者)不出名時,確實得益於「高大上」的櫥窗(大學);但一旦商品出了名,情況就倒過來了。我相信諾貝爾獎評委會看中的是莫言、屠呦呦的創作及研究成果,而並非因為他們是「中國人」這個標籤。

讀+:在中國,進北大、清華成為各地高考狀元、「學霸」、精英的首選,也被人們視作是走上真正成功人生的唯一機會,您怎麼看?

陳平原:最近十多年,中國大學迅速擴張,去年毛入學率已達到37.5%,很快就會超過40%。因此,現在參加高考,不是考上考不上,而是能否進入名校的問題。

必須承認,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可以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人生道路也會走得比較順暢。不僅中國,全世界都一樣,進入名校乃成功人生的重要一步。可這個話題,如今被絕對化了。很多用人單位「查三代」——學士、碩士、博士都必須是名校,這就太過分了。這樣一來,所謂「成才之路」,變成了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好些「慢熱型」的學生,或者桀驁不馴的孩子,因高考成績不佳而沒能進入好大學,日後發展艱難。這種選拔機制,不利於偏才、怪才。當下中國教育總體水平不錯,與以前相比有明顯提升,但創造性不足,長遠看,這是隱憂。(文/宋磊)

相關焦點

  • 奧克蘭大學榮登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榜首 | 奧克蘭大學中國見面會
    " 上公布了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行榜,值得驕傲的是,奧克蘭大學榮登榜首,摘獲了最具世界大學影響力的殊榮。泰晤士全球排名的編輯主任Phil Baty表示,這份全球首發的全新排名是為了衡量大學所能帶來的廣泛影響,為了展示大學在各個社群中所做出的貢獻,強調大學為世界帶來的與眾不同的改變。
  • 世界大學排名出爐!中國大學影響力提升 美國整體排名下滑
    海外網9月3日電 美國福布斯網站2日報導稱,根據最新發布的「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國牛津大學連續5年蟬聯榜單第一名,美國大學整體排名下滑,中國大學排名獲得歷史性提升。疫情過後,這一趨勢將更為明顯。
  • 2016全球大學研究影響力排名揭曉,中國12所高校入圍300強
    3月1日,2016年全球大學研究影響力排名 (Research Ranking of Global Universities, RRGU) 揭曉,哈佛大學高居榜首,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緊隨其後。中國則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12所高校入圍世界300強。  據了解,這是首家針對全球大學研究影響力的排名。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陳平原:第二年,也就是1903年,張之洞奉旨參與重訂《大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內設經學科、政法科、文學科、醫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等八個分科大學堂(接近歐美大學裡的「學院」)。  其中,文學科大學分九門:中國史學、萬國史學、中外地理、中國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俄國文學、德國文學、日本國文學等。不用說,後五者純屬虛擬。
  • 2020全球大學影響力排名出爐:奧克蘭大學世界第一!
    不同於以教學和研究為評估重點的「世界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大學影響力排名」不再強調學校教學或傑出的研究表現,而是著重於大學對社會的整體影響力,同時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三大指標。換言之,「大學影響力排名」就大學對當地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付出的貢獻,提供了全新的評估標準。
  • 2020年中國大學社會影響力排名100強名單:武漢大學居全國第5名!
    那麼對於社會影響力而言,哪些高校的社會影響力相對較高呢?哪些高校時常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2020年中國大學社會影響力排名100強名單,看一看你的學校社會影響力排名多少?僅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 泰晤士大學影響力排名發布,加拿大大學總體不錯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4月22日公布2020年大學影響力排名,該排名沒有採用論文發表、錄取成績、行業聲譽等評判標準,而是使用了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來幫助人們了解這些通常不為人知的行動。
  • 奧克蘭大學奪「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第一!中國竟然是這些大學入榜……
    全球首個「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出爐在來自81個國家的560所大學中奧克蘭大學力壓群芳奪得榜單第1名的榮譽奧克蘭理工大學排第16名震驚教育界4月3日,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在與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KAIST)的「創新與影響力峰會」上,發布了首屆「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的結果。
  • 陳平原:「民國」或「民國大學」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美好
    陳平原:理解當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必須關注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在我看來,知識的真正確立與有效傳播,必須藉助教育才能完成。所以,關心中國未來的讀書人,都應該關心教育問題。我甚至認為,在21世紀,教育將成為一個跨學科、跨文化、兼及理念與實踐、有無限可能性的重要專業。
  •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哈佛穩佔鰲頭 中國大學國際影響力...
    中國內地共有144所大學上榜,其中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29名,北京大學名列第49,隨後是位居第58名的浙江大學和63名的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也首次躋身全球百強,分別位列第73名和第100名。  在今年的排名中,哈佛大學仍然穩佔鰲頭,連續第18年蟬聯全球第一,史丹福大學緊隨其後,位列第三的是劍橋大學。
  • 高校社會影響力排名,武漢大學排名第三,中科大未進入前十
    2019年即將結束,在最後的一個月裡,人民網教育頻道和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聯合推出《2019年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這份榜單主要的參考維度有高校的絡輿論影響力、媒體影響力、網絡口碑等。從這裡可以看出,2019年網友們對高校的綜合評價情況。
  • 2020 THE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公布
    2020年度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公布今年共有來自85個國家766所大學參與排名。其中日本有73所大學提交了數據(高於去年的42所),其他部分國家參評大學數量是:俄羅斯(53所)、土耳其(43所)、美國(38所)和英國(35所)。前三甲分別是奧克蘭大學、雪梨大學和西雪梨大學,加拿大高校唯有UBC隻身闖入了Top10中拿到第7名的好成績!中國同濟大學不僅中國排名第一,也是全亞洲最高的院校,排名13。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草地:您說,從大歷史的角度解讀這一兩百年來中國的命運,北京是個很好的縮影。北京的「特別中國」之處,在哪裡?  陳平原:20年前,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我提到北京作為城市研究的巨大潛力。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加州大學等學術機構通力合作,使得「上海學」成為歐美漢學界的熱門話題。上海開埠百餘年,其「西學東漸」的足跡十分明顯,歷史線索清晰,理論框架也比較容易建立。可對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來說,上海其實是個特例。相對來說,作為古老中國的首都,加上又是內陸城市,北京的轉型更為痛苦,其發展的路徑也更加曲折,很難套用現成的理論。
  • 2020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發布!中國大陸9校躋身世界總排名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大學影響力排名首次展現全球各大學為實現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而採取的行動同濟大學是中國大陸第一所排名進入世界前100名的大學,首次參加排名就在全球766所高校中獲得第13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再由北大對魯迅的聘約,導出北大中文系轉型對《中國小說史略》作為講義誕生的意義。以此為基點,陳平原教授著力分析《中國小說史略》的材源,舉出魯迅古典小說研究的功底。陳教授抓住《中國小說史略》的講義性質,通過九位老學生的追憶,還原魯迅「中國小說史」的課堂現場,指出其在小說史講授中穿插小說作法和文化批判,風格則擅長「冷幽默」。
  •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清華大學遠在這些大學之後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清華大學遠在這些大學之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是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為全世界最好的1000餘所大學排列名次,受到全球各個國家的學生以及教育機構認可。
  • 2020年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今年有來自89個國家及地區、共857間大學打入總排名或分項排名,比去年多出逾300間大學參與;其中766間大學打入總排名,不少院校首年參加即打入全球百大。雖然作為一個年輕的排名,其涉及學校沒有其他排名廣泛,甚至哈佛、普林斯頓、牛津、劍橋在內的很多歐美名校都沒有開始參與。
  • THE首次發布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這是一個開創性的新排名,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評估大學對於社會產生的影響力。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記錄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力的嘗試,是一種全新的超越以教學和研究為重點的評估大學卓越表現的排名。該排名向所有教授本科生的全球大學開放。
  • 陳平原: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
    當然,關於中國大學的聲譽,還有另外的說法。記得是去年十一月,報紙上刊出《泰晤士報》大學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十七(《〈泰晤士報〉推出最佳高校排名,北大躋身全球前20 名》,《中華讀書報》2004 年11 月10 日)。在我看來,這個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國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