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

2020-12-17 鳳凰網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關注中國教育的人,大概都會承認這麼一個事實:中國是教育大國,但不是教育強國。很多人注意到,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高等教育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據統計,2004 年全國普通高校共錄取新生420 萬人,比上年增加近40 萬;2005 年招生未見權威統計數字,只知道還在增加。目前全國各類高校在校生總數超過2000 萬。2000 萬!這已經是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人口總數。這你就能明白,為什麼關於「大學」的新聞與舊事,能成為公眾熱切關注的話題。

與此相對應的,是另一則報導:日前,溫家寶總理到醫院看望科學家錢學森,病榻上的錢先生坦誠建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溫家寶看望文學家季羨林和科學家錢學森》,《京華時報》2005 年7 月31 日)專家們於是紛紛為

中國大學把脈:有說問題在於只顧數量不問質量,有說毛病出在只講技術沒有文化,還有的認定是推崇專家蔑視通才惹的禍,等等,等等。我則讀出另外的意味:一個全世界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居然「沒有一所大學」能冒出「傑出人才」,這太可悲了。可見中國離「教育強國」還很遠。請注意,錢學森用的是全稱判斷,聲名顯赫的北大清華,也在其批評之列。

當然,關於中國大學的聲譽,還有另外的說法。記得是去年十一月,報紙上刊出《泰晤士報》大學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十七(《〈泰晤士報〉推出最佳高校排名,北大躋身全球前20 名》,《中華讀書報》2004 年11 月10 日)。

在我看來,這個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國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中國在崛起,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學者們在關注中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中國的高等教育。這就有意無意地提高了中國大學的學術聲譽。對於這個排名,北大當然高興,校方網站上當即轉載。可此舉馬上受到批評。我們系一個教授,在第一時間給校長寫信,稱不該看重此類排名,應該有自己的立場,走自己的路。校方還算冷靜,到此為止,不再宣傳。

就學術實力而言,學界普遍認為,北大清華只能排在二三百,進不了前百名。當然,如果帶進學術聲譽以及實際影響力,那又是另一回事。在北大百年校慶期間,我說過一句很有名的「大話」:就教學及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現在不是、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是「世界一流」;但若論北大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學所無法比擬的。因為,在一個東方古國崛起的關鍵時刻,一所大學竟然曾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這樣的機遇,其實是千載難求的。我想說的是,大學排名取決於文化背景及理論設計,即便是國外很有影響的排行榜,也都各有其長處,也各有其盲點。說你十七,沒什麼好得意的;說你兩百,也不必要喪氣。

說這些,是有感於現在中國的大學校長,大都有理想,想做事,而且是做大事。這麼一種積極向上的志趣,如果沒有輔以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很容易變成花拳繡腿,熱衷於做表面文章。明白辦大學、辦好大學、辦第一流大學很不容易,以平常心看待中國大學的進步,不提過高的標準,更不要拿排名、獲獎說事。

國際上的大學排名,就好像諾貝爾獎,應該尊重,但不該過分推崇。前幾年,有個劍橋大學的博士生,跑來北大跟我談了好幾次,她的論文選題很有意思:如何看待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幾十年了,文學界老是絮絮叨叨,埋怨為什麼沒有中國人獲獎。有譏諷評獎委員會的「傲慢與偏見」,有說問題出在譯本上,有稱誰誰誰不死早就得獎了,還有人努力討好委員會中惟一懂中文的馬悅然。那年在香港,看馬悅然先生比比劃劃,說有那麼多作家給他寄新書及書稿,希望他翻譯並推薦給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引起在場人士的哄堂大笑,真的,我很難受。前兩天看傅光明寫的《老舍差點獲諾獎,一個神話?》,辨析一件流傳很廣的傳說:1968 年頒發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諾貝爾文學獎,原本是準備頒給老舍的;獲悉其已在兩年前跳湖自殺,只好換了另一個東方人。這傳說破綻很多,但流傳甚廣,逼得馬悅然前幾年出面公開否認:最有可能獲獎的是沈從文,1987 年進入終審名單,1988 年再次進入終審名單,如果不是剛好那年去世,極有可能在十月獲獎(《社會科學報》2005 年7 月21 日)。結果怎麼樣?大家吵來吵去,吵了大半天,最後是法國籍的中國作家高行健獲獎了。中國作協隨後發表的聲明,在我看來,很不得體。

自然科學獎大概不會這樣,不管是大陸的、臺灣的,拿美國護照、德國護照的,只要是華人獲獎,我們都該祝賀。當然,最好是在大陸工作的科學家獲獎。但獲不獲獎,帶有某種偶然性;我看中科院院長說十年內獲獎,直捏一把汗。不是說不可能,而是將評價標準定在這裡,不太合適。

毫無疑問,中國的科學技術,必須做大做強,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最好是水到渠成,切忌用搞運動的方式來提獎學術。前幾年,北大為了發展文科,春天開動員大學,秋天開表彰大學,我戲稱為「春種秋收」。用心很好,但效果並不佳。學問不是領導鼓鼓勁,就能馬上上去的;除非你事先安排好,否則,不可能立竿見影。

學術講究積累,單有個別天才不夠,還需要一大堆學術上的臺階,不可能一蹴而就。常見學生們追問,我們什麼時候才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不想學走路,就想著百米衝刺,破世界紀錄,這樣的心態,很普遍。一開始,我會表揚他們「雄心壯志衝雲天」;現在,反過來,我批評他們「自私」、「偷懶」。盡想著破紀錄後的鮮花與掌聲,不願意做鋪路石。一代人,不,幾代人,摘取科學桂冠的,就那麼幾個。其他人的工作,很可能只是在「鋪路」。

不否認學問是在不斷推進,但大都是點點滴滴的進步;積少成多,終於有一天達成「科學的革命」。這樣的學術史觀,現在似乎被顛覆了;你看媒體上的報導,每天都有激動人心的突破。惟一不明白的是,如果只是各領風騷三五天,這「填補空白」也就太容易了。

老一輩學者講話嚴謹,甚至可以說是木訥,這不妨礙我們對他們的尊敬。現在不一樣了,新一代學者大都變得伶牙俐齒,能說會道。不能說沒有努力過,可很明顯,說的遠比做的好。這不是個人性格問題,而是學術制度造成的。都說近年中國學界十分浮躁,為什麼?在我看來,最大原因是各種冠冕堂皇的學術評獎。我承認「重獎之下,必有勇夫」;但不太相信評審之舉,能長學問。對於人文學者來說,獨立思考的權力、淡定讀書的心境,以及從容研究的時間,是最為重要的。印象裡,評獎最多的,是那些容易做假的行業。越是不自信,越是質量沒保證,越需要各種獎項來「保駕護航」。

得出三個小小的結論:第一,中國大學要想成為世界一流,任重道遠;第二,提升中國學術水平,不能急火燒心,更忌諱亂吃補藥;第三,過多的規劃、檢查與驗收,過於頻繁的學術評獎,不利於學術的發展。


本文摘自 陳平原 著《大學何為(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01月出版。

相關焦點

  • 專家: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我國教育事業未來應重點實現...
    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東北師範大學李濤教授從「緣起」「先聲」「鍛塑」「修遠」四個方面,回顧了中國鄉村教育百年變革的恢宏歷程。他指出,百年激蕩起於20世紀初的教育變革,以黃炎培、晏陽初、梁漱溟等為代表發起的鄉村教育運動,用「教育的力量」轟轟烈烈改變著「羸弱」的中國鄉土,但終因受制於「國勢」與「時局」戛然而止。
  • 中國為什麼能從「文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
    一幅充滿生機、蓬勃發展的教育畫卷徐徐展開。從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到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即將實現普及……中國教育徹底改變了底子薄、整體落後的狀態,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也得到顯著提升。
  • 因材施教是教育強國的需要
    三、因材施教是教育強國的需要「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個基礎工程的主要負責人就是教師。教師們一定要因材施教,各顯其能,才能把這個基礎工程做好!「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只有未來的人強,國家才會強。人強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培養。我們常講的四個自信,是基本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堅持強大的自信心。
  • 【強國教育叢談】提升學校軟實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硬道理
    會議為我國各項建設事業都勾勒出了清晰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樹立了新的發展目標,那就是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將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書寫好教育強國的奮進之筆,我們就不能只採取「經濟決定論」裹挾下的提升學校「硬實力」的發展路徑,還應該在提升硬實力的基礎上,著力提升以價值性、文化性、制度性為核心的學校軟實力。
  • 高考作文素材6:從技能競賽大國到職教強國有多遠?
    從技能競賽大國到職教強國有多遠?如果論競賽成績,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技能大國」。被稱為「技能界奧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選手從「零的突破」,到登上金牌榜榜首,不過幾年之間。中國在技能競賽上的優異表現,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是實體經濟大國,另一方面受益於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教體系。首先要肯定中國「技能大國」的地位。世界技能大賽的競技項目,是與實體經濟特別是現代工業發展緊密相關的,它考驗的正是「工匠精神」。
  • 「強國教育叢談」提升學校軟實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硬道理
    會議為我國各項建設事業都勾勒出了清晰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樹立了新的發展目標,那就是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將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書寫好教育強國的奮進之筆,我們就不能只採取「經濟決定論」裹挾下的提升學校「硬實力」的發展路徑,還應該在提升硬實力的基礎上,著力提升以價值性、文化性、制度性為核心的學校軟實力。
  • 教育強國 強在內涵
    具體提出了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等12個強國建設任務。其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何把握教育強國?一看自身強不強,二看貢獻大不大,三看世界認不認。為此,本版將從這三個視角陸續刊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鄧友超研究團隊的一組文章,以對教育強國做一些初步探討。
  • 吳康寧:教育強國的「軟實力」——教育的品質
    這樣的回答當然很正確,因為這裡的邏輯很簡單、很清晰: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的「強」不會是單一的,而是比較全面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不可能只是一個經濟強國,或者只是一個政治強國、只是一個軍事強國、只是一個文化強國、只是一個科技強國等等,但卻偏偏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偏偏是個短板。這是說不通的。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一定是教育強國。換句話來說,教育強國是世界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 世界教育強國是這樣煉成的
    長期以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壟斷了「世界教育大國」的頭銜,如今,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現階段而言,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仍有距離。想成為「世界標準」的中國教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傳統留學強國的發展之路,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 《教育強國》:全面生動展現70年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教育強國》篇幅不長,但貫通歷史與現實,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從「211」「985」「雙一流」到國際化交流,從公平教育、素質教育到特殊教育,可謂包容教育之萬象。 為了容納如此豐富的內容,該片在結構上亦有獨到之處。
  • 《教育強國》 第二集 強國基業
    視頻簡介 本集主要內容:中國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個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全民教育目標,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中國教育,背負著國家使命,承擔著民族重任。風雨兼程,一路前行。(《教育強國》 第二集 強國基業) 節目信息
  • 紀錄片《教育強國》火了!新中國教育發展的歷程裡,有你的記憶嗎?
    這幾天,一部新鮮出爐的紀錄片《教育強國》在央視首播。這部紀錄片到底講了啥,其中又有哪些精彩內容?先來看看精彩宣傳片~ 原來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聯合攝製的4集紀錄片《教育強國》,聚焦新中國教育事業,以時代線索展開,全面講述新中國教育70年走過的非凡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
    關於教育強國的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行動指南。  加快教育強國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今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十分重視發展教育。
  • 陳寶生: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指針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辦什麼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為誰辦教育」等根本問題,是對我們黨領導教育事業豐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把黨對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 央視紀錄片《教育強國》熱播!新中國教育發展徵程,北師大人從未缺席!
    關於鄉村教育,國家都出了哪些政策來支持?作為北師大學子,這些問題你了解嗎?在央視紀錄片《教育強國》中,你可以找到答案!全片共四集,分別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個領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大學何為》講當下中國大學問題,陳平原將近年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書中對當下大學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立場,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
  • 專題片《教育強國》即將播出
    專題片《教育強國》即將播出新華網  作者:王子銘  2019-11-05 為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與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教育強國建設,教育信息化是重中之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01教育工作優先發展,教育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發展基礎教育作為確保和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務,確立了加速推進現代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教育強國的大方向,明確提出了教育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規範要求,為我國基礎教育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既非大國,也非強國,站在客觀角度,如何看待澳大利亞與加拿大?
    找一個軍事強國和國際話語權都很高的國家來依靠,希望其能在戰時庇護自己,在平時帶動自己的發展。如今收納"小弟"最多的國家,非美國莫屬。 在歐洲有英國,在亞洲有日本和韓國,而今天要說的分別是美國在大洋洲與北美洲的"小弟"加拿大與澳大利亞,大國也不是,強國也不是的它們在世界究竟什麼地位?
  • 作業幫入選「品牌強國計劃」 以科技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日,國內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公司作業幫入選人民日報社「品牌強國計劃」,是唯一入選「品牌強國計劃」的在線教育品牌。一同入選該計劃的還有華為、京東等知名中國品牌。,為推動建設製造強國、實現中國製造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