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2021-02-08 北京大學中文系


2019年3月6日,「孑民學術講座·經典新義」正式開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


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他援引蔡元培校長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的觀點,指出「五四」不僅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同時也是一次「文藝復興」;邀請中文系內外學術名家導讀經典,既可以向司馬遷學習「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達成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更可以如朱子所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意義上的,更與人格的砥礪和培養、與精神意義的上返本開新有密切關係。


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再由北大對魯迅的聘約,導出北大中文系轉型對《中國小說史略》作為講義誕生的意義。


以此為基點,陳平原教授著力分析《中國小說史略》的材源,舉出魯迅古典小說研究的功底。陳教授抓住《中國小說史略》的講義性質,通過九位老學生的追憶,還原魯迅「中國小說史」的課堂現場,指出其在小說史講授中穿插小說作法和文化批判,風格則擅長「冷幽默」。


此後,陳平原教授的討論由外而內,分「理論建構」和「藝術感覺」兩個方面討論《中國小說史略》的內容。在「理論建構」方面,他指出魯迅著作的一大特色是將小說類型演進作為小說史敘述的重點,把中國小說的藝術發展理解為若干主要小說類型演進的歷史。這一學術思路,使小說史的研究擺脫了作家作品點評的傳統模仿,走向綜合性的整體把握,為中國小說類型學的研究創立了基本體例。


在「藝術感覺」方面,陳教授認為:魯迅的小說史研究之所以能深入,得益於其豐富的小說創造經驗。以小說大家的眼光品評以往時代的小說,自然有獨得之秘,《中國小說史略》難以逾越的地方,正在於「史識及其藝術感覺」。另外,魯迅以「文採與意想」來把握中國古典小說,極少借用其時譯介進來的西方小說批評術語,而更多沿用明清小說評點的術語及思路。因為在魯迅看來,中國文學的某些精妙細微之處,西人很可能無法詮釋。


講到這裡,陳平原教授拋出一個問題:為何《中國小說史略》由文言寫成?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與《中國小說史略》之間作了對比,指出後者是在講課前寫好的講義,故用文言;前者則是根據講演的記錄稿整理成文,故為白話。可以看到,作為白話文的提倡者,在討論中國傳統的著述裡,魯迅依然徜徉於文言的世界。


最後,陳平原教授說明了為何魯迅的文學史研究「難以為繼」。其理由可歸納為生活無法安靜、缺乏參考書籍、工程過於浩大、「沒有心思」等四點。他認為,魯迅對「學術」始終抱有尊崇敬重的態度,卻因為很難既「熱血沸騰」地寫雜文,又「心平氣和」地做研究,以致其文學史的研究難以持續。


演講結束後,同學們踴躍提問,陳平原教授一一進行回答。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相關焦點

  • 陳平原丨現代大學與小說史學 ——關於《中國小說史略》
    當一九二六年時,陳源即西瀅教授,曾在北京公開對於我的人身攻擊,說我的這一部著作,是竊取鹽谷溫教授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裡面的『小說』一部分的;《閒話》裡的所謂『整大本的剽竊』,指的也是我。現在鹽谷教授的書早有中譯,我的也有了日譯,兩國的讀者,有目共見,有誰指出我的『剽竊』來呢?
  • 盛夏讀書之——《中國小說史略》
    此前的1920年,魯迅先生曾經受邀在北京大學講述小說史——順帶說一筆,北大最早的校徽就是魯迅先生應蔡元培先生的委託設計的,也是今天北大校徽的主體——在講課過程中,應學生們的要求,魯迅先生把講義油印出來發給學生,這就是《 中國小說史略 》的初稿——《 小說史大略 》。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小說史略》題記及序言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小說史的一部開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陳平原:在通俗文學裡可以這麼說,至於整個文學史,還有待論證。另外,這「百年一人」的說法,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不太好。  羊城晚報:不能和魯迅、張愛玲等人用同一個標準?
  • 黃育聰 |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課堂的轉變——以魯迅的文學教育為中心
    [1] 陳平原:《知識生產與文學教育》,《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2期。[2] 光緒帝諭令,引自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頁。[3] 代表有由顧明遠、俞芳、金鏘、李愷等著的《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一書。
  • 《李訓墓誌》研讀紀要(二)
    ,以下是此次研讀的紀要:(一)《李訓墓誌》是當前學術界熱議的焦點,《李訓墓誌考》對墓誌全文進行了通釋,洵屬可貴。(第23—24頁)按:在《研讀紀要(一)》中我們已指出,查考《唐僕尚丞郎表》(中華書局本,第108頁),嚴耕望先生將李元恭以大理少卿分掌東都選事、出任吏部侍郎一職繫於中宗景龍二年(708)冬。惜《李訓墓誌考》失引嚴著。
  • 胡適與魯迅在古典文學研究間的借重與援手
    他們是——胡適,魯迅。在胡適,上海亞東圖書館(按:出版機構)重新點校的多種古典小說出版,邀約其寫序,這給了他潛心研讀、考索以契機;古典小說研究於魯迅,大約主要是由於到大學授課,需有獨自專業,邊研讀邊寫講義,這就有了後來結集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
  • 北大講席教授陳平原「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今在深圳南山開講
    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
    《阿Q正傳》:若要了解魯迅,需要好好研讀他的小說上學時期我們讀了太多魯迅先生的雜文,那種揮斥方遒,對於統治階級無情叱喝怒罵的文字至今還記憶猶新。不過我倒是覺得你要真正看懂魯迅先生,必須要讀讀他的小說,魯迅先生刻畫出眾多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骨髓和靈魂。《阿Q正傳》裡的阿Q,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小說中最傳神之筆就是描寫阿Q被打那段,當阿Q被地主趙老爺扇了耳光後,他居然在心裡想:「兒子居然打起了老子。「由此他心中的屈辱減少了許多。
  • 黃寬重、劉靜貞教授講座紀要
    三場學術報告紀要如下:第一場(黃寬重教授:「我研究南宋史的歷程與轉折」)黃寬重教授首先從自己的從學之路講起,講述了他從「救社會」到「救歷史」再到「救自己」的思想轉變和個人成長經歷,介紹了他選擇南宋史研究的契機和南宋史研究現狀。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北大教授陳平原: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平原  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  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沒聽說誰靠讀詩發了大財,或者因為讀小說當了大官。今人讀書過於勢利,事事講求實用,這不好。經濟、法律等專業書籍很重要,這不用說,世人都曉得。我想說的是,審美趣味的培養以及精神探索的意義,同樣不能忽略。當然,對於志向遠大者來說,文學太軟弱了,無法拯世濟民;可那也不對,你想想魯迅存在的意義。
  • 《李訓墓誌》研讀紀要(三)
    ,以下是後續研讀的紀要:(一)查考岑仲勉先生《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李元恭」條:「元恭系出隴西,即下文所引李佐、李傪之祖官至大理少卿及吏侍者是也。」(中華書局,2004年,第46頁)我們在前兩次的《研讀紀要》中已引用《文苑英華》卷九六二《李傪墓誌》,有關李佐的材料則失引。循著岑著提供的線索,查到《李佐墓誌》同樣出自《文苑英華》,即該書卷九四四《京兆少尹李公墓誌》(中華書局影印明刻本,第4963—4964頁)。就史料可靠性而言,這篇見於傳世文獻的《李佐墓誌》同樣遠勝於來歷不清的石刻材料。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民國廈大對教授們的學術要求
    1926年9月,魯迅經林語堂引薦來到廈大,任國文系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開設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課程。廈大辦學之初即志存高遠,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闡揚世界文化」為己任,因此校方對高薪聘來的教授們也嚴格要求,問履歷、問著作、問計劃、問年底有什麼成果發表,希望多出快出學術成果。
  • 好書推薦丨外研社出版、黃必康教授著《英語散文史略》【互動贈書】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英語學習風行幾十年,造就了一代代的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日益增加的國際文化交往和教育的國際化,使英語幾乎成為每個人職業生涯中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一個人在人際交往和工作場合中能夠隨意說幾句英語,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而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工智慧的突破以及機器翻譯的速度和準確性的提高,使得不同國家和民族間未來的社會交流呈現出機器化和網絡化的可能。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哈佛大學麥可•赫茲菲爾德教授「隱性殖民主義的後果:希臘和泰國的現代回想「講座紀要
    哈佛大學麥可•赫茲菲爾德教授「隱性殖民主義的後果:希臘和泰國的現代回想「講座紀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