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孑民學術講座·經典新義」正式開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
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他援引蔡元培校長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的觀點,指出「五四」不僅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同時也是一次「文藝復興」;邀請中文系內外學術名家導讀經典,既可以向司馬遷學習「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達成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更可以如朱子所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意義上的,更與人格的砥礪和培養、與精神意義的上返本開新有密切關係。
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再由北大對魯迅的聘約,導出北大中文系轉型對《中國小說史略》作為講義誕生的意義。
以此為基點,陳平原教授著力分析《中國小說史略》的材源,舉出魯迅古典小說研究的功底。陳教授抓住《中國小說史略》的講義性質,通過九位老學生的追憶,還原魯迅「中國小說史」的課堂現場,指出其在小說史講授中穿插小說作法和文化批判,風格則擅長「冷幽默」。
此後,陳平原教授的討論由外而內,分「理論建構」和「藝術感覺」兩個方面討論《中國小說史略》的內容。在「理論建構」方面,他指出魯迅著作的一大特色是將小說類型演進作為小說史敘述的重點,把中國小說的藝術發展理解為若干主要小說類型演進的歷史。這一學術思路,使小說史的研究擺脫了作家作品點評的傳統模仿,走向綜合性的整體把握,為中國小說類型學的研究創立了基本體例。
在「藝術感覺」方面,陳教授認為:魯迅的小說史研究之所以能深入,得益於其豐富的小說創造經驗。以小說大家的眼光品評以往時代的小說,自然有獨得之秘,《中國小說史略》難以逾越的地方,正在於「史識及其藝術感覺」。另外,魯迅以「文採與意想」來把握中國古典小說,極少借用其時譯介進來的西方小說批評術語,而更多沿用明清小說評點的術語及思路。因為在魯迅看來,中國文學的某些精妙細微之處,西人很可能無法詮釋。
講到這裡,陳平原教授拋出一個問題:為何《中國小說史略》由文言寫成?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與《中國小說史略》之間作了對比,指出後者是在講課前寫好的講義,故用文言;前者則是根據講演的記錄稿整理成文,故為白話。可以看到,作為白話文的提倡者,在討論中國傳統的著述裡,魯迅依然徜徉於文言的世界。
最後,陳平原教授說明了為何魯迅的文學史研究「難以為繼」。其理由可歸納為生活無法安靜、缺乏參考書籍、工程過於浩大、「沒有心思」等四點。他認為,魯迅對「學術」始終抱有尊崇敬重的態度,卻因為很難既「熱血沸騰」地寫雜文,又「心平氣和」地做研究,以致其文學史的研究難以持續。
演講結束後,同學們踴躍提問,陳平原教授一一進行回答。至此,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