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讀書之——《中國小說史略》

2021-02-08 桃李堂

筆者年青求學的時節,盛夏之季,無處可去,只能閉門讀書。


現在回憶起來,以前看過的一些書籍,都是利用暑假時間,在家足不出戶所讀。由於那個時候經濟條件有限,顯然不可能大量買書,只能從圖書館借閱。


曾經讓弟弟每天從他們單位的小圖書館借小說,下班幫我帶回來;也曾經自己頂著大太陽騎自行車去金陵圖書館借閱;不過,性格使然,倒是很少在書店看書——因為如果看了很長時間不買的話,心裡過意不去——但買又確實無力。


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應該就是當時在一個炎熱的夏天裡所讀。那時候,坐在蚊帳裡事先用熱毛巾反覆擦過的竹涼蓆之上,頭頂的小微風吊扇發出輕微的嗡嗡聲,很快就沉浸在書本的世界之中,不再覺得酷暑難當了。


93年前的1924年,同樣是盛夏的7月,魯迅先生赴古城西安一行。這是因為先生當年準備創作一部長篇小說 《 楊貴妃 》,所以想到西安去親身體驗一下當年大唐盛世都城的風範,追尋盛唐殘留氣息的腳步,引發創作小說的靈感。


沒想到,西安一行的結果,卻是使中國歷史上少了一部可能非常偉大的小說著作《 楊貴妃 》,卻豐富了一本後世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學者們所無法繞過去的必讀經典——《 中國小說史略 》。



魯迅先生之所以想寫《 楊貴妃 》,倒不是如今人一樣多把目光關注在美女身上,而是試圖以此折射盛唐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為此,他反覆研究了白居易的《 長恨歌 》和唐代陳鴻的傳奇《 長恨歌傳 》,構思了腹稿。


所以,當民國國立西北大學邀請魯迅先生去西安講學時,他就欣然而往。


不過,歷史十分弔詭的就在於,對西安當時殘破的唐代古蹟一番訪問之後,特別是現實生活中政治人文氣息的衰頹,使魯迅先生不但沒有找到更多靈感,反而 「 把我原有的一點印象也打破了 」 ,以至於幾年之後,還感慨 「 至今一個字也寫不出,原來還是憑書本,來摹想的好 」。


當時統治西安的軍閥劉X,身兼陝西督軍和省長兩職,氣焰燻天。魯迅先生受邀在西北大學及講武堂進行講演的時候,他派人示意,要求換個題目,給他手下的士兵打氣;當然,如果能給他這個督軍歌功頌德一下,那就更好了。


結果可想而知:魯迅的答覆是——我只會講小說史。據說劉X聽到回報後大怒,當時有家報紙報導了此事,還被罰停刊。


此前的1920年,魯迅先生曾經受邀在北京大學講述小說史——順帶說一筆,北大最早的校徽就是魯迅先生應蔡元培先生的委託設計的,也是今天北大校徽的主體——在講課過程中,應學生們的要求,魯迅先生把講義油印出來發給學生,這就是《 中國小說史略 》的初稿——《 小說史大略 》。


筆者也曾多年在大學任教,每次讀到或想到此事,經常覺得對前賢佩服得五體投地,和對自身工作的汗顏無比。您看人家,單把備課講義印出來,就開門創派、光耀千古,讓後世所有研究中國小說的學者們無法繞開,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引用、引用再引用——這才是真正有才學者,才是真教授啊。


此次魯迅先生在西北大學的演講,經記錄者整理後,取名為 《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列於《 中國小說史略 》再版後的最後,既是全書濃縮的精華,又補充和豐富了全書的內容。


梁實秋後來在臺灣寫《 關於魯迅 》,評價魯迅:「 他可以有更可觀的成就 」,「 但可惜,為外界糾纏太多 」 ,「 態度不夠冷靜 」。


民國教授們的生活


因為當年梁實秋等人就十分冷靜,對於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朽、民生的凋敝、愛國學生的抗爭、軍閥的血腥鎮壓,均淡然看之,甚至還冷嘲熱諷——這就好比,我們在盛夏之時,坐在空調房間裡嘲笑外面馬路上冒著烈日工作的工人們 「 自蹈險地 」——當年梁、陳等人就是如此批評青年愛國學生們的。


但其實,對弱者和不幸者之感同身受、對國家民族落後之痛苦求索,才是偉大人物和不朽文章的必備要素。中國歷史上的屈原、司馬遷是如此,外國歷史上的羅曼羅蘭、託爾斯泰是如此,魯迅先生也是如此——這一點,在那個時代,一些拿著高薪,寫寫輕鬆小品文,偶爾居高臨下地憐憫或不屑地批評弱者的教授們是永遠不會理解的。


魯迅先生眼中的民國


回頭再來仔細看《 中國小說史略 》的創作背景,原來,看似輕鬆的大學講義,背後是魯迅先生歷時近10年的背後研究。


早在辛亥革命之時,先生就開始了對古代小說的辨別真偽、輯錄失佚,以及及對古書目錄的整理工作,先後輯校完成了《 古小說鉤沉 》、《 小說舊聞鈔 》和《 唐宋傳奇集 》等多本著作,正所謂——「 正訛辨偽,正本清源 」 。


其中,《 古小說鉤沉 》輯校了唐代之前殘存的古小說36種,涵蓋了 《 中國小說史略 》從第3篇至第7篇的主要材料,工作耗時約3年。在此期間,魯迅先生閱讀了大量古籍,抄錄了約6000張卡片。


《小說舊聞鈔》則輯錄了宋代以後的各類小說41種,期間參考了明清時的93種書籍共1570卷。


《唐宋傳奇集》從輯錄到出版則一共歷時約15年,其中收輯唐宋小說45篇,魯迅先生曾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自中央圖書館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然而喜。 」


以如此的治學精神和所下的功夫,因此,這就難怪《 中國小說史略 》舉重若輕地指點江山,以中國小說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點評精當,獲得無數時人及後人的讚譽了。


比如胡適的評價是:在小說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貢獻,但最大的成績自然是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別也甚謹嚴,可以替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節省無數的精力。


郭沫若的評價是: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毫無疑問,是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後學。


蔡元培的評價是:著述最謹嚴,徒非中國小說史。


馮至的評價是:這門課名義上是《 中國小說史略 》,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觀察,對社會的批判。


看來,之所以前賢能夠做出如此成就,還在於 「 下功夫 」 三個字啊,任何成功,絕非能夠僥倖得之。


最後,大力推薦大家有暇時,仔細一讀魯迅先生的這部精彩作品。


相關焦點

  • 陳平原丨現代大學與小說史學 ——關於《中國小說史略》
    一、一段公案魯迅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1936年,魯迅撰寫了《〈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其中有這麼一大段:「在《中國小說史略》日譯本的序文裡,我聲明了我的高興,但還有一種原因卻未曾說出,是經十年之久,我竟報復了我個人的私仇。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中國小說史略》題記及序言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小說史的一部開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
  • 山崎賢人主演《進入盛夏之門》由科幻小說改編
    來源:新浪娛樂山崎賢人電影《進入盛夏之門》劇照新浪娛樂訊 據日本媒體Modelpress報導,人氣男星山崎賢人接拍給科幻界帶來很大影響的知名作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的經典作品改編真人電影
  • 朱姍:論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的「圖書學分類」
    「文學史分類」是孫楷第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通俗小說分類方式的界定,在此基礎上,孫楷第提出「圖書學分類」與之對舉。正如胡適指出:「所以孫先生本意不過是要編一部小說書目,而結果卻是建立了科學的中國小說史學。」《孫目》對通俗小說的系統分類是建立「科學的中國小說史學」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關於《孫目》的編纂體例及其成就、得失,已受到學界的關注。
  • 小說文體知識講與練(附答案)
    選擇題答案:C C D(二)(1)魯迅歷時十餘年完成的《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是中國學術史上較早的古代小說專門史之一。除了繼承中國傳統學術的校勘考證方法之外,《史略》還對西方近現代學術方法進行了有效借鑑。    用「——」劃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內容簡介該書專門討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古體小說」,即主要著錄於子部小說類的非白話小說,力避西人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小說觀念,從「古體小說」這一中國傳統文類出發,考察古人相關認識的變化,對其特性和內涵的框定及流變,還原歷史實相,頗多創新之處。
  • 戲劇編劇林廣為家鄉寫史 《黃岐史略》被摘錄進鄉土教材
    這是柳宗元對於鄉愁的深情,也是林廣修改完《黃岐史略》最後一稿時的感想。  林廣1962年出生於連江縣黃岐鎮,是國家二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海西創作機構副秘書長。這幾年,他在專注於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先後出版了文史專著《連江名賢》《黃岐史略》。林廣說:「我想讓家鄉人民記住鄉愁,挖掘黃岐歷史文化的根脈,讓大家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
  • 我們的科幻盛夏,就在這21本小說裡!
    我們的SF盛夏,有科幻的書香。終於!攢了半年的書單,是時候在這個盛夏假期看完了。很多科幻迷早已立下flag,這個夏天一定看完《三體》。或者把《三體》又雙叒溫習一遍。當然,《三體》之外,科幻小說中的科幻宇宙,廣闊如星辰大海,值得我們慢慢去探尋。特派員特別邀請到讀客文化、中信大方、天地出版社和巴別塔文化的5位編輯大大,和大家分享他們心水的科幻小說。這個屬於我們的科幻盛夏,就在這個書單裡!
  • 薦書 | 胡壯麟:《英語散文史略》填補我國英語語言文學史料空白
    《英語散文史略》結合英語散文節選,縱論英國和美國的散文史。其學術價值首先在於它填補了我國英語語言文學史料的一個空白。就我所知,我國出版界在改革開放後先後出版過李賦寧的《英語史》(商務印書館,1991 年)、諾爾斯的《英語語言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芬內爾的《英語語言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和張勇先的《英語發展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年)。
  • 好書推薦丨外研社出版、黃必康教授著《英語散文史略》【互動贈書】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英語學習風行幾十年,造就了一代代的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日益增加的國際文化交往和教育的國際化,使英語幾乎成為每個人職業生涯中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一個人在人際交往和工作場合中能夠隨意說幾句英語,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而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工智慧的突破以及機器翻譯的速度和準確性的提高,使得不同國家和民族間未來的社會交流呈現出機器化和網絡化的可能。
  • 複習25: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 |中國古代文學考研
    志怪小說的興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興盛的土壤。魯迅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編《六朝鬼神志怪書(上)》。
  • 終於一讀仰慕以久的日本紫式部寫實小說《源氏物語》
    多見《源氏物語》被說成「日本的《紅樓夢》」《源氏物語》成書於公元1001年一1008年,相當於中國北宋(960年一1127年)年間,中國稱之為小說的,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早於《源氏物語》的「小說」是漢志怪,唐傳奇,宋話本,更早的是神話與傳說。其「小說」較短,俗文故事少(後來宋話本、擬話本篇幅較長,唐時已有俗文故事。)
  •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儒林外史》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
    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今天我們看看吳小如先生對《儒林外史》的研究,跟小說一樣好看的文學評論。我想簡括地談一下《儒林外史》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的幾個特點。
  • 2020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之中國古代小說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0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之中國古代小說,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志怪小說記載神鬼怪異故事,志人小說記載人物的瑣聞逸事。   志怪小說:東晉幹寶《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被稱作「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 山崎賢人《進入盛夏之門》曝預告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影視 山崎賢人《進入盛夏之門
  • 宋代的話本、中國古代最早的白話小說、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宋代的話本、中國古代最早的白話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說的是:宋四公和趙正、侯興、王秀在東京城內大顯身手,偷走了視錢如命、為富不仁的張員外家中的珠寶,盜去了錢大王府中的玉帶。
  • 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唯獨清代小說與眾不同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光輝奪目的巨鑽,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形成的另一種文學形式,元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為元雜劇,一為元散曲。雜劇是一種把歌曲、說白和舞蹈結合起來的形式。明傳奇是早期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是由宋元的「南戲」發展而來。明傳奇作為明代戲曲的主體,它的繁榮標誌著中國戲曲發展的新階段。
  • 大學生讀書調查:近五成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小說最受歡迎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讀書話題,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學生每天讀書不足半小時,超四成學生每月讀書不足一本,小說、名著、傳記最受學生歡迎,近六成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大學生每天平均讀書時間比例。
  • 宋莉華|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中西對接
    [1][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前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第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2][13][40]譚帆:《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第1、13頁,第187頁,第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