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年青求學的時節,盛夏之季,無處可去,只能閉門讀書。
現在回憶起來,以前看過的一些書籍,都是利用暑假時間,在家足不出戶所讀。由於那個時候經濟條件有限,顯然不可能大量買書,只能從圖書館借閱。
曾經讓弟弟每天從他們單位的小圖書館借小說,下班幫我帶回來;也曾經自己頂著大太陽騎自行車去金陵圖書館借閱;不過,性格使然,倒是很少在書店看書——因為如果看了很長時間不買的話,心裡過意不去——但買又確實無力。
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應該就是當時在一個炎熱的夏天裡所讀。那時候,坐在蚊帳裡事先用熱毛巾反覆擦過的竹涼蓆之上,頭頂的小微風吊扇發出輕微的嗡嗡聲,很快就沉浸在書本的世界之中,不再覺得酷暑難當了。
93年前的1924年,同樣是盛夏的7月,魯迅先生赴古城西安一行。這是因為先生當年準備創作一部長篇小說 《 楊貴妃 》,所以想到西安去親身體驗一下當年大唐盛世都城的風範,追尋盛唐殘留氣息的腳步,引發創作小說的靈感。
沒想到,西安一行的結果,卻是使中國歷史上少了一部可能非常偉大的小說著作《 楊貴妃 》,卻豐富了一本後世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學者們所無法繞過去的必讀經典——《 中國小說史略 》。
魯迅先生之所以想寫《 楊貴妃 》,倒不是如今人一樣多把目光關注在美女身上,而是試圖以此折射盛唐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為此,他反覆研究了白居易的《 長恨歌 》和唐代陳鴻的傳奇《 長恨歌傳 》,構思了腹稿。
所以,當民國國立西北大學邀請魯迅先生去西安講學時,他就欣然而往。
不過,歷史十分弔詭的就在於,對西安當時殘破的唐代古蹟一番訪問之後,特別是現實生活中政治人文氣息的衰頹,使魯迅先生不但沒有找到更多靈感,反而 「 把我原有的一點印象也打破了 」 ,以至於幾年之後,還感慨 「 至今一個字也寫不出,原來還是憑書本,來摹想的好 」。
當時統治西安的軍閥劉X,身兼陝西督軍和省長兩職,氣焰燻天。魯迅先生受邀在西北大學及講武堂進行講演的時候,他派人示意,要求換個題目,給他手下的士兵打氣;當然,如果能給他這個督軍歌功頌德一下,那就更好了。
結果可想而知:魯迅的答覆是——我只會講小說史。據說劉X聽到回報後大怒,當時有家報紙報導了此事,還被罰停刊。
此前的1920年,魯迅先生曾經受邀在北京大學講述小說史——順帶說一筆,北大最早的校徽就是魯迅先生應蔡元培先生的委託設計的,也是今天北大校徽的主體——在講課過程中,應學生們的要求,魯迅先生把講義油印出來發給學生,這就是《 中國小說史略 》的初稿——《 小說史大略 》。
筆者也曾多年在大學任教,每次讀到或想到此事,經常覺得對前賢佩服得五體投地,和對自身工作的汗顏無比。您看人家,單把備課講義印出來,就開門創派、光耀千古,讓後世所有研究中國小說的學者們無法繞開,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引用、引用再引用——這才是真正有才學者,才是真教授啊。
此次魯迅先生在西北大學的演講,經記錄者整理後,取名為 《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列於《 中國小說史略 》再版後的最後,既是全書濃縮的精華,又補充和豐富了全書的內容。
梁實秋後來在臺灣寫《 關於魯迅 》,評價魯迅:「 他可以有更可觀的成就 」,「 但可惜,為外界糾纏太多 」 ,「 態度不夠冷靜 」。
民國教授們的生活
因為當年梁實秋等人就十分冷靜,對於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朽、民生的凋敝、愛國學生的抗爭、軍閥的血腥鎮壓,均淡然看之,甚至還冷嘲熱諷——這就好比,我們在盛夏之時,坐在空調房間裡嘲笑外面馬路上冒著烈日工作的工人們 「 自蹈險地 」——當年梁、陳等人就是如此批評青年愛國學生們的。
但其實,對弱者和不幸者之感同身受、對國家民族落後之痛苦求索,才是偉大人物和不朽文章的必備要素。中國歷史上的屈原、司馬遷是如此,外國歷史上的羅曼羅蘭、託爾斯泰是如此,魯迅先生也是如此——這一點,在那個時代,一些拿著高薪,寫寫輕鬆小品文,偶爾居高臨下地憐憫或不屑地批評弱者的教授們是永遠不會理解的。
魯迅先生眼中的民國
回頭再來仔細看《 中國小說史略 》的創作背景,原來,看似輕鬆的大學講義,背後是魯迅先生歷時近10年的背後研究。
早在辛亥革命之時,先生就開始了對古代小說的辨別真偽、輯錄失佚,以及及對古書目錄的整理工作,先後輯校完成了《 古小說鉤沉 》、《 小說舊聞鈔 》和《 唐宋傳奇集 》等多本著作,正所謂——「 正訛辨偽,正本清源 」 。
其中,《 古小說鉤沉 》輯校了唐代之前殘存的古小說36種,涵蓋了 《 中國小說史略 》從第3篇至第7篇的主要材料,工作耗時約3年。在此期間,魯迅先生閱讀了大量古籍,抄錄了約6000張卡片。
《小說舊聞鈔》則輯錄了宋代以後的各類小說41種,期間參考了明清時的93種書籍共1570卷。
《唐宋傳奇集》從輯錄到出版則一共歷時約15年,其中收輯唐宋小說45篇,魯迅先生曾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自中央圖書館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然而喜。 」
以如此的治學精神和所下的功夫,因此,這就難怪《 中國小說史略 》舉重若輕地指點江山,以中國小說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點評精當,獲得無數時人及後人的讚譽了。
比如胡適的評價是:在小說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貢獻,但最大的成績自然是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別也甚謹嚴,可以替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節省無數的精力。
郭沫若的評價是: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毫無疑問,是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後學。
蔡元培的評價是:著述最謹嚴,徒非中國小說史。
馮至的評價是:這門課名義上是《 中國小說史略 》,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觀察,對社會的批判。
看來,之所以前賢能夠做出如此成就,還在於 「 下功夫 」 三個字啊,任何成功,絕非能夠僥倖得之。
最後,大力推薦大家有暇時,仔細一讀魯迅先生的這部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