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華|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中西對接

2021-02-28 文學評論

[1][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前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第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2][13][40]譚帆:《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第1、13頁,第187頁,第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Nicolas Fréret,「De la poësie des Chinois」,  Histoire de l'Académie Royal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3, A Paris, L』imprimerie royale 1723, p.290.

[4]Thomas Percy, Hau Kiou Choaan or the Pleasing History, London: R. and J. Dodsley, 1761, p.209.

[5][6][19]Étienne Fourmont, Catalogus codium manuscriptorum Bibliothecae Regiae, Tomus Primus, Codices manuscriptos orientales, Parisiis: e typographia regia, 1739, pp.384-385, p.394, p.396.

[7]英語「romance」,法語作「roman」,德語作「roman(ze)」,義大利語作「romanzo」,西班牙語作「romance」。

[8]Joseph Henri de Prémar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Malacca: Academia Anglo-Sinensis, 1831, p.39.

[9][16][22]Heinrich Julius Klaproth, Verzeichniss der Chinesischen und Mandshuischen Bücher und Handschriften der Königlichen Bibliothek zu Berlin,Paris in der Königlichen Druckerei, 1822, pp.149-152, p.149, p.151. 本文有關《柏林皇家圖書館中文、滿文藏書目錄》條目的譯文,參考了方維規:《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的「藍本」:兩部中國書籍〈索引〉》,刊於《世界漢學》2013年第12卷,特此說明。

[10][23][24]Wilhelm Schott, Verzeichnis der chinesischen und mandschu-tschungusischen Bücher und Handschriften der Berliner Bibliothek, Berlin: 1840, pp.88-97, 90, 91.「御書房滿漢書廣錄」為原書所加中文書名。

[11]https://www.britannica.com/art/romance-literature-and performance#toc508347main.

[1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5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14][15]李漁:《序》,醉畊堂本四大奇書第一種《三國志演義》,劉世德、鄭銘點校,第3頁,第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17]指陳壽《三國志》。

[18][20][21]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Mémoire sur Les Livres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Du Roi, Paris: Le Normant, Imprimeur-Libraire 1818, pp.50-51, p.56, p.14.

[25]申丹:《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第12—3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6]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artⅠ, Macao, China: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1822, p.7.

[27]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art Ⅲ, Macao, China: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1822, p.295.

[28]Samuel Wells Williams, The Middle kingdom, Vol.I, New York & London: Wiley and Putnam, 1848, p.563.

[29][55]Joseph Edkins, A Catalogue of Chinese Works in the Bodleian Library,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76, pp.12-19, p.27, pp.44-46.

[30]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in the Library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0, pp.21, 42, 8.

[31]W. H. Medhurst,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Vol.Ⅱ, Shanghae: Mission Press, pp.885, 1101.

[32]Wilhelm Lobscheid,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revised and enlarged by Tetsujiro Inouye, Tokio: J. Fujimoto, 1883, pp.752,916, 505, 1021.

[33]Justus Doolittle,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Romanized in the Mandarin Dialect, Vol.I, Foochow: Rozario, Marcal, and Company, 1872, pp.189, 328, 415, 480.

[34][62]William Frederick Mayers,「Bibliographical Notes on Chinese Books 」, 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 Vol.1, No.10, 1867, pp.86, 102, 119, 137, 154.

[35]Alfred Lister,「An Hour with a Chinese Romance」, China Review, Hong Kong, Vol.1 No.5, 1873, p.286.

[36]浦安迪:《中國敘事學》,第2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37]James J. Y. Liu, 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ry art, North Scituate, Mass.: Duxbury Press, 1979, p.49.

[38]J. L. Bishop,「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5, No.2, Feb., 1956, pp.240-241.

[39]坪內逍遙:《小說神髓》,第30頁,劉振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41]Antoine Bazin, Chine modern, Paris: Firmin-Didot frères, 1853, p. 474.

[42]Alexander Wylie,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London:

Trübner & Co. 60, Paternoster Row, 1867, p.161.

[43][加]弗萊:《批評的解剖》,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第527—528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44]黃人:《中國文學史》,楊旭輝點校,第322頁,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45]黃人:《小說小話》,《小說林》第9期,1908年2月。

[46]耀公:《小說發達足以增長人群學問之進步》,《中外小說林》第2年第1期,1908年2月。

[47]吳日法:《小說家言》,《小說月報》第6卷第6號,1915年6月。

[48]鄭振鐸:《中國小說的分類及其演化的趨勢》,《學生雜誌》第17卷第1號,1930年1月。

[49]James Granger Bridgman, 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J. G. Bridgman, Canton: Printed at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47, p. 26.

[50]Samuel Kidd,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Library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 J. W. Parker, 1838, pp.16, 48.

[51]Henri Cordier, Bibliotheca Sinica, Paris: Ernest leroux, 1878, pp.804-844.

[52]Herbert Allen Giles, Catalogue of the Wade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d Manchu Books in the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8, pp.38, 62-63.

[53][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楊品泉等譯,第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54]M. Jules Thonnelier, Catalogue de la bibliothèque orientale, Paris: Ernest leroux, 1880, pp.256-259.

[56]康有為:《日本書目志》,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十一),第735頁,宏業書局1987年版。

[57]任公:《譯印政治小說序》,《清議報》第1期,1898年11月。

[58]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四),第925頁,中華書局1978年版。

[59]班固:《漢書·藝文志》,顏師古注,第39頁,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

[60]《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第1870頁,中華書局1997年版。

[61]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下),韓希明譯註,第1475頁,中華書局2014年版。

[63]俠人:《小說叢話》,《新小說》第2年第1號,1905年2月。

[64]碧荷館主人:《新紀元》,《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第438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論科學之發達可以闢舊小說之荒謬思想》,《新世界小說社報》第2期,1906年6月。

[66]賈立元:《「晚清科幻小說」概念辨析》,《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17年第8期。

[67]傅蘭雅:《求著時新小說啟》,《申報》1895年5月25日。

[68]夏曉虹認為,梁啓超所謂「新小說」與日本早期春陽堂的刊物《新小說》關聯度更高,見《晚清「新小說」辨義》,《文學評論》2017年第6期。

[69]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教育世界》第99期,1905年4月。

[70]參見關詩佩:《呂思勉〈小說叢話〉對太田善男〈文學概論〉的吸入》,《復旦學報》2008年第2期;張健:《純文學、雜文學觀念與中國文學批評史》,《復旦學報》2018年第2期。

[71]成(呂思勉):《小說叢話》,《中華小說界》第5期,1914年5月。

[72]馮天瑜:《中國近代術語的生成》,《中國元典文化十六講》,第11頁,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相關焦點

  • 羅 寧|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和小說觀念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的羅寧老師作報告,題為《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和小說觀念》。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查屏球老師為報告會主持人。   羅老師首先區分了三類小說概念,即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小說、西方的小說和中國古代的小說。隨後,羅老師對《辭海》1979版和1999年版關於「小說」一詞的定義進行了考察,並比較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差異。
  • 呂玉華|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化
    摘要: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有兩種意義:文獻目錄學意義和文學意義。班固《漢書·藝文志》確立了文獻目錄學意義的小說概念,小說指文言形式、瑣碎不經、可補史闕的材料雜纂。在文獻目錄學意義的小說基礎上發展出以唐傳奇為代表的雜傳記;市井伎藝又以文獻目錄學意義的小說和雜傳記為表演素材,催生了白話通俗小說。
  • 田雪菲、李永東 | 晚清「新小說」概念的生成考略
    「新小說」的出現,被視作20世紀中國小說的起點,然而,「新小說」概念的生成,卻一直未得到系統的梳理。考察「新小說」概念的生成路徑,探究「新小說」之「新」何在,是深入理解「新小說」概念的關鍵。事實上,19世紀上半葉西方傳教士就開始用「novel」「fiction」對接中國的「小說」「說部」概念,初步賦予這種文體以現代內涵。
  • 新書推介|王平、王軍明、史欣:《中國古代小說序跋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序跋研究》,王平、王軍明、史欣著,齊魯書社2020年6月版。 該書將古代小說序跋的本體研究與個案研究作為重點,全面系統地挖掘古代小說序跋(包括敘、述、題詞、弁語、凡例、評、引、傳、自記等,同時參考讀法、寓意等)所涉及的內容,按照小說觀念、創作主體、文本敘事、文本詮釋、傳播接收的順序主要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即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觀念演變、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創作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敘事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中國小說詮釋理論
  • 寧稼雨 | 中國古代小說教學漫談
    3.關於古代小說內部結構釐定這個問題主要是指中國古代小說的兩條軌跡、兩條線索問題。這是我多年以來在古代小說研究和教學過程當中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個人感覺目前我們學界從學生到部分學者比較忽略的問題。我們談到中國古代小說時一個比較常見的誤區是把古代小說的整體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
  • 漫談筆記小說及古代小說的分類
    中國古代小說家的概念極為寬廣,在目錄學上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前人如鄭樵曾說小說與傳記、雜家、雜史、故事相紊亂而不能分《通志·校讎略》)。馬端臨也說,「蓋有實故事而以為雜史者,實雜史而以為小說者」(《文獻通考》卷一九五)。在小說內部,又有下一級的分類問題。唐人劉知《史通·雜述》篇提出了「偏記小說」的名稱,他說:「是以偏記小說,自成一家。
  • 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小說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小說,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1.中國古代小說概說 小說這個概念從古到今都在發生變化。
  • 玄幻小說概念的的開山鼻祖是誰,是《西遊記》還是《封神演義》?
    魯迅說的此種主潮,可作代表者,有三部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三寶太監西洋記》。仙俠神魔小說中國古代也出現很多優秀的作品,例如:《聊齋志異》、《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都是優秀的古代作品,這些作品要是分類,也不會分到玄幻。
  • 2020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之中國古代小說
    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中國古代的小說最出名的當屬四大名著了,寧夏華圖小編在這裡為大家再分享一下,中國古代小說還有哪些有名的小說
  • 於可訓談「小說與寫小說」:傳統文體正在回歸
    後來,東漢班固作《漢書·藝文志》,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則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在中國古代,小說區別於講究抒情、對仗的詩歌,在文體上歸屬散文大類。於可訓向網友們介紹,唐代以前的小說可稱作古小說,除了《世說新語》《搜神記》等志怪小說、志人小說,古小說主要用來記載修史之餘的軼事,普遍篇幅短小,立意不高,「通俗地講,就是今天的段子」。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在梁啓超的理論中,「小說」一詞與古代小說或西方小說並不屬於同一概念,無論是「新小說」還是「說部」「書」等,這些概念均為梁啓超社會革命前提下的理論提倡。實際上,梁啓超未必不知道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學並不屬於同一種文體範疇,但他卻執意將小說拉進文學行列,看重的主要是小說的教育性、啟蒙性意義,及其與社會革命密切相關的社會意義。
  •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研究
    張岱年先生不僅對哲學概念範疇進行了界定,而且對哲學概念範疇的古代表達方式也進行了考辨,既說明了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歷史淵源,又間接回應了對中國是否有哲學的質疑。張岱年先生於1933年發表了探討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論文《譚理》,之後完成了著作《中國哲學大綱》(1937年完成初稿,1958年正式出版)、發表了《中國古代哲學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和演變》(1957年)和《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系》(1985年)兩篇論文,並於1987年完成了系統研究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著作《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 【複習方法】——關於中國古代文論
    《中國古代文論》(以下簡稱《古代文論》)是一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課程。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卷帙浩繁,時間跨度大,加上理論課程本身的抽象性、古代語言所造成的障礙,學習該課程有相當的難度。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致力於對「封建」概念的辨析。但是迄今為止這項工作多著眼於區分「封建」的古義和今義,即分析中國西周的「封建」與現代人的「封建」有何不同,以及西周的「封建」如何演變成了現在人們所理解的「封建」;對於西歐封建與中國「封建」的區別(即中古「封建」的西義與中義)似乎還未予以足夠的關注。
  • 中國古代四大志怪小說是哪些|民間故事
    中國自古就有鬼怪之說,有些簡單的故事經後人的加工就變得更加離奇了,而這些故事後來也都被收錄整理成集。那麼,你知道中國古代四大志怪小說是哪些嗎?
  • 李建軍:中國古代小說的人物塑形與敘事倫理——以宋代小說為考察中心
    《中國古典小說敘事倫理研究》具體到中國古代小說,筆者基本贊同江守義教授對敘事倫理的四分法(意圖倫理、故事倫理、敘述倫理、闡釋倫理)。實際上,敘事作品的核心是人物,敘事倫理的各個層面都與作品中人物設計和形象塑造即人物塑形息息相關,通過人物塑形切入敘事倫理可以綱舉目張,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尤其如此。
  • 中國古代「文化」概念的「軟實力」內涵
    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摘要:一般來講,「軟實力」是20世紀末西方學者為應對世界各民族國家進入全球性競爭時期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實,中國戰國時期產生的「文化」概念,早就具有「軟實力」的思想內涵。
  • 中西古典學方法論對話:在相互啟鑑中重塑中國研究
    古代文本的特殊性促使中西漢學研究者不斷反思自身研究方法;而不同的學術傳統,又帶來雙方研究視野的鮮明分別:西方學者善於演繹推理,並從細節處解構經典、重述歷史,而中國學者則善於歸納整理,以守望經典的態度自整體印證歷史。正因如此,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的成立之獨特性和重要性凸顯。
  • 擴展中國政治學的現代國家概念
    但是,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文明這兩個具有完全不同傳統的政治秩序、思想知識體系之間究竟應當如何進行概念對接、術語互譯與邏輯溝通,這個世紀難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難題不僅一直困擾著中國社會科學,制約著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創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關切、影響到中國現代國家的建設和走向。
  • 段江麗:傳神——中國古代小說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徵
    能否請您簡單談談中國古代小說、詩文等不同文學文體在藝術上的相通之處? 周先慎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討。我在《中國古典小說人物描寫對形神關係的處理》一文中從形神關係這樣一個很小的側面涉及到了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