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聰 |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課堂的轉變——以魯迅的文學教育為中心

2021-02-11 福建師大現當代文學

[1] 陳平原:《知識生產與文學教育》,《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2期。

[2] 光緒帝諭令,引自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頁。

[3] 代表有由顧明遠、俞芳、金鏘、李愷等著的《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一書。該書從魯迅的教育實踐、魯迅的教育思想、魯迅的學生憶魯迅、魯迅教育活動大事年表四部分闡述了魯迅的教育思想體系,認為魯迅把教育戰線當成了革命戰線的一部分,在其教育裡充分貫徹了革命思想。該書試圖建立革命的魯迅文學教育思想體系,有其局限性,其長處在於史料紮實。 顧明遠等:《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此後,陸續有兩專著關注到魯迅的教育思想。何志漢認為魯迅的教育基本思想在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何志漢:《魯迅教育思想淺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年。)孫世哲從魯迅教書生涯入手,著重強調魯迅的舊教育批判、道德教育、教學思想等,特別是強調了魯迅在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顯示他對魯迅教育思想的整體把握。(孫世哲:《魯迅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8年。)近年來,還有侯甫知:《魯迅教育思想概論》,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但其思想體系與史料完備性均不足,也未能如前兩位研究深入。此外還有一些單篇論文與碩士論文,均以結合魯迅相關論著,關注魯迅的教育思想,但未能超越前面兩書的見解。

[4] 陳平原在《清儒家法、文學感覺與世態人心——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裡指出魯迅的文學史著作對於中國文學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鮑國華對《中國小說史略》有數篇較為深入的文章論述也可供參考。

[5] 《孟子》,萬麗華、藍旭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05頁。

[6] 陶行知:《地方教育與鄉村改造》,《地方教育》,1929年第1期。

[7] 葉紹鈞:《倪煥之》,《教育雜誌》,第20卷第1號,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12頁。

[8] 葉紹鈞:《祖母的心》,《小說月報》,1922年第7期,第6頁。

[9] 1927年11月7日《致章廷謙》裡說:「我到滬以來,……因不得已,擔任了勞動大學國文每周一小時」 ,同月22日的信裡又說:「我近半年來,教書的趣味,全沒有了,所以對於一切學校的聘請,全都推卻。只因萬不得已,在一個學校裡擔任了一點鐘,但還想辭掉他。」 魯迅:《魯迅全集》,( 第12卷 書信 1927-193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85頁。

[10] 耿紅衛:《革故與鼎新 科學主義視野下的中國近現代語文教育改革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6頁。

[11]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45頁。

[12] 魯迅:《懷舊》,《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185頁。

[13] 魯迅:《懷舊》,《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186頁。

[14] 坂井建雄:《從魯迅醫學筆記看醫學專業學生魯迅》,解澤春譯,《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1期。

[15] 魯迅:《藤野先生》,《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4卷 1926),第73頁。

[16] 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4卷 1926),第410頁。

[17] 汪靜之:《沒有被忘卻的欣慰  回憶·雜文卷》,《汪靜之文集》,方素平編,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第72頁。

[18] 魯迅:《250517致李霽野》,《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4卷 1926),第523-524頁。

[19] 魯迅:《〈小說舊聞鈔〉再版序言》,《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9卷 1935),第72頁。

[20]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460頁。

[2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445頁。

[22] 魯迅:《破〈唐人說薈〉》,《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291頁。

[23] 如1923年發表於《晨報》的《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等。

[2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460頁。

[25] 魯迅:《220814致胡適》,《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319頁。

[2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370頁。

[27]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779頁。

[28]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04,第810頁。

[29]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09頁。

[30]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15頁。

[31] 魯迅:《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215-218頁。

[32]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峨嵋出版社,1947年,第46頁。

[33] 魯迅:《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251-255頁。

[34] 吳曉梅整理:《尚鉞經歷自述》,引自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 第1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第239頁。

[35] 徐小玉:《徐霞村訪談錄》,《新文學史料》,1999年第2期。

[36] 趙為民主編:《北大之精神》,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第144頁。

[37] 李瑛:「我的大學生活」,鄧九平主編:《文化名人憶學生時代》(下),北京:同心出版社,第329頁。

[38] 楊鴻烈:《憶梁啓超先生》,夏曉虹編:《追憶梁啓超》,北京:三聯書店, 2009年,第240頁。

[39] 荊有麟:《魯迅教書時》,1941年,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3),(1940-1945),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年,第1378頁。

[40] 梁實秋:《憶豈明老人》,《傳記文學》,1967年11卷3期,引自孫鬱,黃喬生主編:《回望周作人 知堂先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4-35頁。

[41] 孫堯姑:《回憶北京時期的魯迅先生》,《山花》,1957年第1期。

[42] 陸晶清:《魯迅先生在女師大》,陸晶清:《陸晶清詩文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32頁。

[43] 許廣平:《魯迅回憶錄》,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第27—32頁。

[44]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07頁。

相關焦點

  • 五四運動局內人⑩|周作人:「平民文學」的倡導者
    「平民文學應以真摯的文體,記真摯的思想與事實。既不坐在上面,自命為才子佳人,又不立在下風,頌揚英雄豪傑。」不久,新文化運動中,便出現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周作人。周作人來到北京這年1月,《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2月又發表了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這是文學革命進軍的號角。周作人積極參加進來,自1918年l月起,他在《新青年》和其他報刊上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評價文章。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魯迅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這場偉大運動重要的組織發動者、歷史見證者和精神傳承者。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在先進知識分子和青年人中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衝決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帶來了各種思潮生動活潑的湧流。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更是以北京大學為中心,隨著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迅速發展到全國各地的社會各界。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⑩周作人也曾說,五四事件的發生「引動了全國的視聽,及至事件著落之後,引起了的熱情轉變成為新文化運動」;並以五四為界,之前的一段是「文學革命」,」,故他視其為「五四學潮以後的中心問題」。他在文中所標舉的十類問題,即孔教、文學改革、國語統一、女子解放、貞操、禮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戲劇改良,全是五四前的話題,而對於五四後興起的平民、勞工、勞動、階級等問題隻字未提。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兩者息息相關:一方面新文化運動推崇「德先生」「賽先生」「莫小姐」,為五四運動做足了思想準備,而五四運動則反過來進一步推進了新文化運動進一步走向深入和深化。向後延伸則應將「五四」及其後的反帝反封建思潮,以及規模浩大的現代化運動納入考察視野。五四運動已整百年,海內外學者就這一宏大歷史事件做出過種種解讀,湧現出無數經典著作,林林總總,難以盡數。這裡僅選出其中較有代表性者九種,推薦給讀者。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5月25日晚,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五四名人信札展覽及文化沙龍活動。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
  • 文學革命的發展.
    ①新文化運動與《新青年》(山大,2006)1915年《青年雜誌》創刊於上海,第二捲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即以此為始,《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特色,主編陳獨秀在發刊詞《敬告青年》中鮮明地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蔡元培在這裡提出「 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曾在這裡任教,毛澤東曾在這裡任圖書館助理員。紅樓內產生過許多革新團體和進步刊物。北京大學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20年3月,李大釗、鄧中夏等在北大紅樓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又在這裡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
  • 魯迅,文學大家的文章到底該不該繼續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實早在1896年魯迅先生的父親去世後,魯迅先生便開始寫日記。
  • 從白話文到翻譯腔:阿城談五四之後的文學傳統
    當年胡適之先生在漪色佳的湖邊坐臥,提出「文學革命」,而文學革命的其中一項是「白話文運動」。立在這湖邊,不禁想起自己心中長久的一個疑問:中國古典世俗小說基本上是白話,例如《紅樓夢》,就是大白話,為什麼還要在文學革命裡提倡白話文?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以此為起點,北大改制,陳獨秀受邀北上任文科學長,《新青年》移至北大辦刊,吸引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加入編輯部,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並回國任教等一系列對新文化運動來說至關重要的事件都在這一年發生。其時,中國的文教制度正在經歷從「學堂」到「大學」的艱難轉型。蔡元培力挽狂瀾,改變京師大學堂遺留的官僚作風,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不拘一格吸納人才。
  • 記憶之痛與文學之重
    戰爭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永遠記得其他民族對不起我們的地方,而是應使人意識到戰爭的苦難,不允許其他民族欺壓在我們之上。戰爭文學的目的不是激發憎恨,而是為人類和平增加力量。文學應該承擔美化人性的責任,否則人就不能得到解脫,如果挑動民族之間的仇恨,就是以反戰的方式呼喚戰爭,戰爭就會回來。
  • 學術觀點|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模式——以魯迅所譯《苦悶的象徵》為例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模式——以魯迅所譯《苦悶的象徵》為例[J]. 山東外語教學, 2017, (3):85-91.《苦悶的象徵》是20世紀上半葉日本文壇誕生的一部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1921年,該書的部分內容在日本發表。
  •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激進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
  • 常識積累 | 新文化運動相關常識及練習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激進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
  • 新時代的古代文學學科建構
    總而言之,在中國古代文學這個自足的領域內,其傳統的學科形態,要麼是以主流意識形態(如儒家思想)為中心建構的闡釋體系,如《文心雕龍》的《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明詩》等,是從本體論到文體論,再到創作論;要麼是依存於其他學科或學問,如經史之學的附庸。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自足性,客觀上制約了其進入世界學術話語體系,參與世界文明建設和對話的進程。
  •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填補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文獻空白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表示,《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是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發表在報刊上的各類原始文章,並專題出版。
  • 「備考筆記」中國現當代文學常識
    中國現當代文學常識1.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後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課堂上,我對學生講,每節課的開頭是背景、原因,中間部分是內容、經過,最後結果、意義。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 2020[現代文學] 考研必記名詞解釋匯總
    1、1915年創刊於上海(第一卷名《青年雜誌》),主編陳獨秀,標誌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始;2、1917年1月、2月,胡適和陳獨秀分別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誌著「五四」文學革命的正式開始;3、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適等人創作的白話新詩。
  • 我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看完漲知識啦!
    民俗學意識,主要是指以民俗學理論為依據、以民俗傳統文化為內涵、以民俗風情為認知的文化意識。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學意識已經經歷了萌芽、發展、逐步成熟等階段,其中,民俗學意識在文學中所展示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