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平原:《知識生產與文學教育》,《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2期。
[2] 光緒帝諭令,引自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頁。
[3] 代表有由顧明遠、俞芳、金鏘、李愷等著的《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一書。該書從魯迅的教育實踐、魯迅的教育思想、魯迅的學生憶魯迅、魯迅教育活動大事年表四部分闡述了魯迅的教育思想體系,認為魯迅把教育戰線當成了革命戰線的一部分,在其教育裡充分貫徹了革命思想。該書試圖建立革命的魯迅文學教育思想體系,有其局限性,其長處在於史料紮實。 顧明遠等:《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此後,陸續有兩專著關注到魯迅的教育思想。何志漢認為魯迅的教育基本思想在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何志漢:《魯迅教育思想淺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年。)孫世哲從魯迅教書生涯入手,著重強調魯迅的舊教育批判、道德教育、教學思想等,特別是強調了魯迅在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顯示他對魯迅教育思想的整體把握。(孫世哲:《魯迅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8年。)近年來,還有侯甫知:《魯迅教育思想概論》,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但其思想體系與史料完備性均不足,也未能如前兩位研究深入。此外還有一些單篇論文與碩士論文,均以結合魯迅相關論著,關注魯迅的教育思想,但未能超越前面兩書的見解。
[4] 陳平原在《清儒家法、文學感覺與世態人心——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裡指出魯迅的文學史著作對於中國文學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鮑國華對《中國小說史略》有數篇較為深入的文章論述也可供參考。
[5] 《孟子》,萬麗華、藍旭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05頁。
[6] 陶行知:《地方教育與鄉村改造》,《地方教育》,1929年第1期。
[7] 葉紹鈞:《倪煥之》,《教育雜誌》,第20卷第1號,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12頁。
[8] 葉紹鈞:《祖母的心》,《小說月報》,1922年第7期,第6頁。
[9] 1927年11月7日《致章廷謙》裡說:「我到滬以來,……因不得已,擔任了勞動大學國文每周一小時」 ,同月22日的信裡又說:「我近半年來,教書的趣味,全沒有了,所以對於一切學校的聘請,全都推卻。只因萬不得已,在一個學校裡擔任了一點鐘,但還想辭掉他。」 魯迅:《魯迅全集》,( 第12卷 書信 1927-193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85頁。
[10] 耿紅衛:《革故與鼎新 科學主義視野下的中國近現代語文教育改革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6頁。
[11]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45頁。
[12] 魯迅:《懷舊》,《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185頁。
[13] 魯迅:《懷舊》,《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186頁。
[14] 坂井建雄:《從魯迅醫學筆記看醫學專業學生魯迅》,解澤春譯,《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1期。
[15] 魯迅:《藤野先生》,《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4卷 1926),第73頁。
[16] 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4卷 1926),第410頁。
[17] 汪靜之:《沒有被忘卻的欣慰 回憶·雜文卷》,《汪靜之文集》,方素平編,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第72頁。
[18] 魯迅:《250517致李霽野》,《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4卷 1926),第523-524頁。
[19] 魯迅:《〈小說舊聞鈔〉再版序言》,《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9卷 1935),第72頁。
[20]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460頁。
[2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445頁。
[22] 魯迅:《破〈唐人說薈〉》,《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291頁。
[23] 如1923年發表於《晨報》的《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等。
[2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460頁。
[25] 魯迅:《220814致胡適》,《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319頁。
[2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370頁。
[27]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779頁。
[28]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04,第810頁。
[29]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09頁。
[30]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15頁。
[31] 魯迅:《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215-218頁。
[32]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峨嵋出版社,1947年,第46頁。
[33] 魯迅:《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1卷 1898-1919),第251-255頁。
[34] 吳曉梅整理:《尚鉞經歷自述》,引自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編輯部,吉林省圖書館學會會刊編輯部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 第1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第239頁。
[35] 徐小玉:《徐霞村訪談錄》,《新文學史料》,1999年第2期。
[36] 趙為民主編:《北大之精神》,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第144頁。
[37] 李瑛:「我的大學生活」,鄧九平主編:《文化名人憶學生時代》(下),北京:同心出版社,第329頁。
[38] 楊鴻烈:《憶梁啓超先生》,夏曉虹編:《追憶梁啓超》,北京:三聯書店, 2009年,第240頁。
[39] 荊有麟:《魯迅教書時》,1941年,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3),(1940-1945),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年,第1378頁。
[40] 梁實秋:《憶豈明老人》,《傳記文學》,1967年11卷3期,引自孫鬱,黃喬生主編:《回望周作人 知堂先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4-35頁。
[41] 孫堯姑:《回憶北京時期的魯迅先生》,《山花》,1957年第1期。
[42] 陸晶清:《魯迅先生在女師大》,陸晶清:《陸晶清詩文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32頁。
[43] 許廣平:《魯迅回憶錄》,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第27—32頁。
[44]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編年版 第2卷 1920-1924),第8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