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革命的發展.

2021-02-07 現當代文學考研每日推送

①新文化運動與《新青年》(山大,2006)

1915年《青年雜誌》創刊於上海,第二捲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即以此為始,《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特色,主編陳獨秀在發刊詞《敬告青年》中鮮明地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此後,《新青年》大力倡導民主和科學精神,在此陣地上集結的急進的知識分子主要從以下兩方面推進思想啟蒙運動:一是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倡導思想自由;二是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1917年1月因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總部遷往北京。從1918年1月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到編輯隊伍當中,實際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戰線。由於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大大促進了新思想、新學術的發展,新文化運動也藉由北大的學術自由空氣而推波助瀾。

②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東北師大,2009)

胡適於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最早系統地提出文學改革主張。它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a.改良文學應從「八事」入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八事」的中心內容是批判文言文。

b.以白話文為正宗。

c.文學觀念:「八事」之中「唯言之有物」一條是就舊文學內容而言。他認為「唯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並有「高遠之思想」、「真摯之感情」者,才是真文學者。

胡適的「八事」有針對性地揭露了舊文學種種弊病,並粗淺地觸及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重要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與推行白話語體文的立場,因此,此文以「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成為中國新文學向舊文學宣戰的一份正式的宣言書。

③陳獨秀《文學革命論》(西南大學,2008)

陳獨秀在1917年2月《新青年》第三卷六號上發表了措辭強烈的《文學革命論》,陳獨秀對首舉義旗急先鋒胡適,積極呼應,此文被譽為了文學革命的正式宣言。主要內容有:

a.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革面」的徵戰目標,「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b.文章中要求新文學以歐洲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文學為楷模;

c.文章主張以白話文文學為正宗,他從宣傳民主與科學出發而反對文言文,認為文言文是寄存封建倫理的形式。他要通過「文學革命」進行思想革命。

陳獨秀對整個封建舊文學特徹底否定的態度,不但反對舊文學「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的形式,而且也反對「萎瑣陳腐」的封建思想內容。他從啟蒙主義角度認為,舊文學的種種缺點,都與「阿諛誇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因此要「革新政治」,改革社會,就必須「革新文學」。文章號召向封建舊文學「妖魔」宣戰,建設以西方近代文學為楷模的新文學。

④白話文運動的提倡與推廣過程

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後,得到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響應。

a.錢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文取替文言文勢在必行,指斥擬古的駢文和散文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態度甚為激烈。

b.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韻文、散文,使用標點符號等許多建設性意見。

c.傅斯年圍繞「文言合一制定國語」提出一些設想。   

d.1918年4月,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以「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來概括文學革命的宗旨,意在將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結合起來,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e.1918年12月,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文學之本,試圖將19世紀歐洲文學發展中起重大作用的人道主義直接移用於中國新文學,使文學革命內容更加具體化。

f.1918年冬天,陳獨秀、李大釗創辦了《每周評論》雜誌,同時,傅斯年、羅家倫等辦了《新潮》月刊,都致力於提倡白話文,提倡反映現代生活的新文學,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介紹西方文藝思潮,文學革命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⑤新文學陣營與封建復古主義的三次鬥爭

a.林蔡之爭(北大,2000)

林蔡之爭指的是以林紓為代表的守舊派和蔡元培為代表的新文化陣營的論爭。最早代表復古主義文學思潮出來反對文學革命的是林紓,他極力反對以白話文取替文言文,於是便寫了《論古文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對白話文運動大張撻伐,視文學革命為洪水猛獸,又在《新申報》上發表《荊生》、《妖夢》等文言小說,影射攻擊文學革命領袖,稱他們「覆孔孟,鏟倫常」,「盡反常軌,侈為不經之談」。針對林紓的攻擊言行,北大校長蔡元培在致林紓公開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李大釗、魯迅等也發文譴責「國粹家」的歷史倒退行為。林紓所代表的守舊派對新文學的反攻並沒有什麼理論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擊和政治要挾的層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學陣線義無反顧的抗爭。

b.與「學衡派」的論辯(北大-2011、湖師大-2012) 

「學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創刊的大型學術性雜誌《學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吳宓、胡先驌曾留學美國,寢饋西洋文學,多受當時帶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義的影響。「學衡派」對「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激進行為甚為反感,他們試圖以學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較中堅持一個宗旨,即「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他們著手整理研究和維持傳統文化,對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某些偏激的弊病不無中肯的批評,代表了文化重構過程中的另一種趨向穩健的文化抉擇。

針對「學衡派」的攻擊,魯迅發表了《估學衡》,抓住一些實例以揭破此派「學貫中西」姿態下的窘迫。此外,有許多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的擁護者先後寫文迎擊,批駁「學衡派」的保守立場。

c.與「甲寅派」的論爭(山大-2009、北師-2014)

甲寅派是以章士釗為首的反對新文學運動的封建復古流派,得名於《甲寅》雜誌,他們反對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文學,從邏輯學、語言學、文化史等方面來論證文言文的優越,主張尊孔讀經,維護封建化教育;由於章士釗是北洋軍閥政府文化統治機構的掌權者,成為鎮壓學生運動、製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新文學陣線全力反擊,撰寫了許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批駁了「甲寅派」阻擋新思潮的本質。甲寅派隨著段祺瑞政府的垮臺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在這三次鬥爭中,封建復古派的共同主張是維護文言、反對白話,其實質則是維護封建統治。李大釗、陳獨秀、魯迅都從堅決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出發,對他們作了政治上的揭露。同時魯迅還指出了文言文自身的局限和復古派應用文言文中的許多錯誤,從而證明了文言文的必然衰亡。

相關焦點

  • 「要古巴,不要美國佬」的時代:古巴革命催生的拉美文學漢譯
    ——以古巴文學為代表的革命文學成為拉美文學幾乎唯一的風貌。但是在1959-1962年間,由於對拉美革命文學作品的急需,所以該雜誌大量採用了轉譯自俄文、英文、法文甚至世界語的翻譯作品)。拉美文學漢譯掀起第一個高潮,並成為此時期外國文學譯介中引人注目的領域。另外,當時的翻譯出版速度亦令人刮目相看。比如,1960年聶魯達在拉美出版的歌頌古巴革命的詩集《英雄事業的讚歌》,1962年中譯本就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 近代文學著作的蓬勃發展
    古典主義作家反對文藝復興以來個人主義極端發展的傾向,提出以理性來同個人主義相對抗,要求主人公克制個人慾望,履行公民義務,擁護中央王權,以達到加強民族國家的目的。古典主義文學主要在英國、特別是法國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戲劇大師莫裡哀,他的著名作品是反對封建宗教的戲劇《偽君子》。
  • 加強引導 謀劃未來 促進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目前,網絡文學創作成就顯著,但數量多而精品少,「三俗」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同時,面臨短視頻、直播的衝擊,正處於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省網絡作協負責人都是知名網絡作家,既要帶頭創作精品力作,又要帶領全體作家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他要求大家增強責任感,認真履行網絡作協負責人職責,提高政治引領和業務引領能力,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
  • 季劍青|文學革命的另一條來路
    (胡光麃:《波逐六十年》,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169頁)這段文字提到胡適1915年冬天就已極力提倡「白話文」,向未見胡適和文學革命的研究者引用,值得做一番鉤沉和考證。顯然,這裡的「白話文」並非晚清知識人用以開啟民智的白話文,而是胡適後來大張旗鼓地鼓吹的用來寫詩作文述學論政的新體白話文。
  • 切實加強文學評論工作 推動當前文學批評健康發展
    2020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收官之年,中國文藝在此期間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呈現出了新的發展狀貌,《南方文壇》2020年第6期特別策劃編發了「新世紀20年文藝」專題,邀請丁帆、王一川、傅謹、洪治綱、耿佔春、王兆勝、李朝全七位名家,從文學批評、影視、戲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門類,對21世紀的中國文藝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解析,深度探析其中的發展歷程與內在形態,以期繼往開來,再發新聲
  • 文學鑑賞:淺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看完長知識了!
    本文研究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狀, 並對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展望。   近年來,現當代文學研究過程中, 在一種無孔不入的話語的滲透之下, 一些像「全球化」 之類的詞語, 成了神聖的詞語, 只要說出來就具有天然合法性, 而不論其所指何物。與此同時, 一些諸如「革命」、「救亡」 之類的詞語, 卻獲得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說出來就成了天然的「非法」, 甚至成了過街老鼠, 人人喊打。
  • 五大特點,三大問題,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現狀探析
    中國網絡文學已經發展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網絡文學的發展成就、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前景,有必要進行正確估價,以推動其健康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 《文學理論》:反映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新發展
    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充分吸收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理論教材的精華,充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理論發展和文學教材建設的豐富成果,緊密聯繫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新實踐,融合古今中外文藝思想有價值的成果和素材,體現了鮮明的政治導向和深厚的學術境界,比較系統地反映了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新發展。   這部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政治性和科學性統一起來。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中世紀以來,英國人一直在嘗試如何限制「王權高於一切」的專制獨裁者,為此他們曾經早於法國,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將專制國王推上了斷頭臺。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接著革命者成了新的獨裁者。於是英國人又迎來了新的國王讓他登基,但復闢的王朝很快又試圖建立新的極權專制。於是在1688年,英國人發動了「不流血」的革命,趕走了舊國王,與新國王籤訂了《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實權並使其僅成為國家的象徵。
  • 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杜勃羅留波夫
    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杜勃羅留波夫尼古拉·亞歷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 1836-1861)是十九世紀中葉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文學批評家。在這些詩裡,作者描寫了人民的貧困和無權的地位,號召人民進行革命:「起來吧,羅斯!去建立光榮的功勳,——鬥爭是偉大而神聖的從那卑劣的武士的鞭子下,奪過你神聖的權利來吧……」詩人熱烈地希望俄國成為一個自由的、幸福的和強大的祖國一八五六年,杜勃羅留波夫向《現代人》雜誌投寄了評論十八世紀一個俄羅斯文學雜誌的一篇文章,受到了當時正在《現代人》雜誌工作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重視。
  • 新書|四學者談莫娜·奧祖夫「革命·女性·文學」三部曲:下
    2017年9月21日下午,由商務印書館主辦的莫娜·奧祖夫「革命·女性·文學」三部曲新書對談會在涵芬樓書店舉行。莫娜·奧祖夫「革命·女性·文學」三部曲新書對談會現場照片。倪玉珍:剛才楊老師提到了《革命節日》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刷新了我對法國大革命的一些理解。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通常會認為,法國十八世紀的啟蒙哲人和革命者是一些理性主義者。
  • 反對暴力革命,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他的主張藝術應該反映當前的社會問題,不能夠「因為藝術而藝術」,他的思想深受德國的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而他也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不過他也反對暴力革命,要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現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現代傑出的戲劇作家,蕭伯納~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魯迅在會上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重要講話,總結了革命文學倡導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左聯提倡和實踐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入而持遠的影響。 37、東北作家群 形成與30年代中期,代表作家有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等。
  • 追尋星火革命路 致力發展老蘇區
    前 言 梅州是廣東唯一全域均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梅州積極保護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以「紅色引擎」激發蘇區振興發展新動力。
  • 季劍青 | 留美學生圍繞語言改革的討論及實踐與文學革命的發生
    在有關中國近代語言改革運動和文學革命之發生的研究中,很少有人運用這一文獻,目前筆者只發現白莎(Elisabeth Kaske)注意到這份雜誌上有關語言問題的討論,但論述較為簡略,且重點落在胡適和趙元任1916年以「中國語言問題」為總題發表在該刊上的那一組文章。
  • 德國文學:晚期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艾辛多夫,海涅等
    德國通史:在德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中,1815年到1848年革命期間屬於晚期浪漫主義階段歡迎來到百家號如冬談史,今天如冬和大家談談1815年到1848年革命期間,晚期浪漫主義文學。在德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中,1815年到1848年革命期間屬於晚期浪漫主義階段。晚期浪漫主義的中心在柏林維也納、紐倫堡、海德爾堡等地,主要特徵是突出人的心理的陰暗面,日益傾向於宗教,與啟蒙運動完全決裂,渴望舊的專制統治秩序等。
  • 五四的白話革命,在「反對黨八股」中依然迴響
    白話乃至「俗文學」意義上的白話文學並不是在五四一代人手上發明的,而是古已有之。即便沒有白話革命和五四運動,白話和俗文學依然會在日常生活領域繼續存在。從今天「文明復興」的旨趣著眼,這種傳統內部的斷裂無疑是令人遺憾的、有問題的,但在五四白話革命時期,它卻是一種義無反顧的歷史選擇,也即魯迅所謂「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邏輯的體現。
  • 2020[現代文學] 考研必記名詞解釋匯總
    ;3、文學革命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它的成功從形式上根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的面貌,標誌著中國文學進入了現代文學的發展新時期。1、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清、冰心等;2、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3、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4、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在當時和以後都對新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考研筆記
    文學現代化與民族化是歷史性課題——矛盾——現代文學三十年發展最深刻根本意義的變革:文學語言與形式的變革(相聯繫)美學觀念與品格的變革第一編:第一個十年(1917——1927年)(文學與思想革命的關係)第一章:文學思潮與運動(一) 一 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歷史背景:利用了晚清以來文學變革的態勢與思想資源,然而局限於傳統文學內部的結構調整變通
  • 加拿大英語文學發生與發展研究
    加拿大英語文學雖然歷史不長,從殖民地時代至今二百多年,但進步很快,尤其在二十世紀有長足的發展。到二十世紀後半葉,已蔚為大觀,成為英、美文學之後的一支勁旅。  ——加拿大英語文學是典型的在國際多元文化語境中發生發展的文學,有非常獨特的發生發展軌跡。  加拿大英語文學屬於非本土發生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