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向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英國人是世界上最具有政治頭腦和國家管理才能的人群,這種才能是從中世紀以來在專制王權與國民議會之間不斷的權力鬥爭中磨鍊出來的。中世紀以來,英國人一直在嘗試如何限制「王權高於一切」的專制獨裁者,為此他們曾經早於法國,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將專制國王推上了斷頭臺。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接著革命者成了新的獨裁者。於是英國人又迎來了新的國王讓他登基,但復闢的王朝很快又試圖建立新的極權專制。於是在1688年,英國人發動了「不流血」的革命,趕走了舊國王,與新國王籤訂了《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實權並使其僅成為國家的象徵。這種被稱為「光榮革命」的革命達成了議會與王權的妥協,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的國家制度,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長期困擾英國的政治難題。從此以後,英國再沒有發生政治革命,也沒有出現政治獨裁者。
合理的先進的國家政治制度為英國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現代世界的民主制度作出了表率。可以說,英國是世界現代政治制度的主要設計者和實踐者。換言之,現代世界政治制度起源於英國。例如,現代政治的諸要素,王權虛化的原則,主權在民的原則,全民選舉的原則,文官政府的原則,三權分立的原則,行政從屬於立法、政府向選民負責的原則,法治而不是人治的原則,男女平等參政的原則,政務官與事務官劃分的原則,政治鬥爭中的非暴力、非革命的漸進改革原則,經濟與商務的自由原則,等等,最早都是在英國形成的。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廉潔化、效率化等這些對現代國家普遍適用的要求,也最早從英國起步;政黨制、內閣制、文官制、地方自治制等現代政治中常見的形式,顯然也是從英國最先發展起來的。英國政治制度是現代幾乎所有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母體,其他國家多多少少都模仿了英國的政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那一套大同小異的制度,就連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機構中也多少有一點英國制度的痕跡。
英國人對國家政治藍圖設計的濃厚興趣,也表現在文學創作中,由此形成了「烏託邦文學」。它是一種政治文學,對未來的國家政治和世界政治加以暢想、預測並予以形象表現。
「烏託邦」一詞是16世紀英國人文主義作家託馬斯·莫爾(1478—1535)在《烏託邦》(1516)一書中創製出來的,是「虛構的理想國度」的意思,顯然受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想國》的影響。莫爾採用了人文主義時期常見的遊記體敘述方式,想像並描述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國家,系統地構想和規劃了烏託邦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宗教、對外關係等方面的主要特徵。莫爾筆下的烏託邦社會沒有專制極權,沒有財產私有制,沒有不平等,公民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和生產勞動,按需要進行物質分配;烏託邦人注重學術,在哲學、科學和藝術方面都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莫爾的《烏託邦》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第一部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作品,顯示了英國人文主義者對國家制度問題的特別關注。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首先關注的是反封建教會和解放情慾,法國人文主義者首先關注的是個人的發展和成長,英國的人文主義者首先關注的卻是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由此表現出了鮮明的英國特色。
莫爾的《烏託邦》一書對後來的英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進一步勾起了作家、思想家們對未來社會藍圖設計的興趣,以致出現了許多仿作,重要的有培根的《新大西島》、莫裡斯的《烏有鄉消息》、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等。如培根(1561—1626)的《新大西島》(1627)是一部烏託邦傳奇性質的小說,書中描寫了那個神秘島嶼上的各種機構與習俗。它是一個按培根的思想設計出來的理想國度,建立在基督教教義、哲學,尤其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大西島上最尊貴的機構是「所羅門院」,亦即科學院,英國客人們在那裡得到的最高待遇是聆聽「所羅門院」派來的一位老科學家的演講。培根在書中預見了飛機、潛水艇、電話等將要出現的發明,表明了工業和科技立國的思想。19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詩人騷塞和柯勒律治早期曾共同策劃在美洲森林裡建立一個烏託邦式的「平等邦」。著名詩人雪萊的《麥布女王》用夢幻與胡言的形式,借主宰人類命運的麥布女王之口表達了自己的烏託邦理想。19世紀後期作家威廉·莫裡斯的《烏有鄉消息》(1891)則描寫了一位社會主義者所夢到的21世紀社會主義社會的光明景象。十幾年以後,作家喬治·威爾斯(1866—1946)在題為「現代烏託邦」(1905)的烏託邦小說中構想了一個由精英來治國的妥善管理型的資本主義理想社會。
威廉·莫裡斯《烏有鄉消息》
「烏託邦文學」是正面的、理想化的和建構性的,它的核心價值是人與社會的平等、自由與發展。當現實政治生活中出現了與烏託邦的核心價值相反的跡象時,英國作家便以「烏託邦文學」的語言、幻想與諷刺的手法加以批判、否定和解構,於是「反面烏託邦文學」或稱「反烏託邦文學」就出現了。反面烏託邦文學早在18世紀的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名著《格列佛遊記》(1726)中就已經初露端倪,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到過的大人國、小人國、飛島、巫人國、馬國等離奇的國度,都帶有強烈的烏託邦或反烏託邦色彩。進入20世紀以後,反面烏託邦文學幾乎取代傳統的烏託邦文學而在英國盛行。例如,塞繆爾·勃特勒(1835—1902)的《埃瑞璜》(1872)、《重返埃瑞璜》(1901)兩部長篇小說中的「埃瑞璜」(Erewhon)就是英文「烏有鄉」(Nowhere)的倒寫。兩部小說均運用遊記形式,通過一個遊客在埃瑞璜的所見所聞,展現了這個烏託邦國家的黑暗生活。康拉德的《諾斯特羅摩》(1904)通過想像虛構的南美洲哥斯達蓋亞那共和國,展現出獨裁、內戰、嚴刑酷律等恐怖政治的景象,也屬於反面烏託邦文學。
而最有代表性的反面烏託邦小說是奧爾德斯·赫胥黎(1894—1963)的《美麗新世界》(1932),作者用一種貌似漫不經心的冷漠語氣展示了未來社會駭人聽聞的可怕景象。在小說裡,孵化育種場藉助流水線以試管制造男性、女性和中性(體格健全而無生育能力)嬰兒,用電器調節他們的智力,按國家需要以五種規格生產人口,分別從事腦力工作、體力勞動和各種雜務。國家用科學方法和機械手段控制人們的思想,用化學物質調節人們的情緒,任何有獨立思考傾向的人都將受到放逐。這部作品無情地嘲弄了受科學、機械和極權政治支配的未來社會。赫胥黎在1946年該書再版本的序言中說,他原來「設想在六百年之後發生的事……可能在一個世紀之內降臨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美麗新世界》是一本關於現代社會的小說,而不是關於未來世界的作品」。赫胥黎對濫用科學技術、極權主義的憂慮和恐懼在1958年出版的評論式書籍《重遊奇妙的新世界》中得到了進一步闡述。他在書中直接討論了人口過剩、獨裁統治等科學和政治問題,結論也更加消極悲觀。
1948年發表的《猿與本質》也是一部反面烏託邦小說,描述世界經過核戰浩劫、文明遭到毀滅之後人退化為猿,世界一片卑鄙醜惡。反面烏託邦小說所描寫的極權政治在另一位作家喬治·歐威爾(1903—1950)的作品中顯得更為恐怖。在中篇小說《動物莊園》(1945)中,奧威爾以動物寓言的方式影射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的統治。他的名著《1984》(1949)描繪了未來社會在極權統治下的陰森恐怖的景象:到1984年,國家嚴密控制社會生活的每一領域,愛情遭到禁止,婚配由國家安排;宣傳機構「真理部」隨時改寫歷史,以適應當時政策的需要;電視屏幕和竊聽裝置日日夜夜監視著每一個人的舉動,「思想警察」可隨時將能獨立思考的「思想犯」化為灰燼;國家使用通用語言「新話」,以減少詞彙量和改變詞性來限制和操縱人們的思想;而佔這個國家人口大多數的「普羅」大眾,則是一群嗜酒好賭、愚昧麻木的流氓。奧威爾筆下的反面烏託邦是以納粹德國等為模型的。此外,安格斯·威爾遜(1913—1991)的《動物園的老人》(1961)是繼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之後再次運用動物寓言形式諷喻當代社會的反面烏託邦小說。尼泊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戈爾丁(1911—1994)的長篇小說《蠅王》(1954)寫一群小孩因飛機失事流落荒島,在遠離理性的環境裡,惡劣本性暴露滋長,出現了互相殘殺等一系列可怕事件,也具有反面烏託邦小說的性質。
喬治·歐威爾《動物莊園》
英國的烏託邦文學是對英國政治的一種未來展望與正面構想,是英國人在政治制度上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表徵,而反面烏託邦文學則是文學家對政治上的極權主義走向敲響的警鐘。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表現為依附於政治的御用文學性質,雖然出現了許多政治性的文學作品,但由於投靠權力,作家並沒有獨立的政治思維,更沒有獨立的、超越的政治思想。相比之下,具有悠久的民主政治傳統的英國作家,以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的形式,暢想未來政治遠景,對納粹和共產極權的本質與後果加以深刻展示與剖析,使英國讀者和英語世界的讀者對專制極權統治保持了足夠的警戒心。在近現代世界文學中,幾乎所有烏託邦文學、反面烏託邦文學的著名作品都出自英國作家之手。不僅如此,以描寫和剖析極權專制政治為主題的政治小說中的著名作品,也大多出自英國作家之手。這已經成為英國文學中的一種可貴的傳統。
【相關圖書】
《宏觀比較文學19講》
著:王向遠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王向遠教授二十多年比較文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結晶。分為5章19講,首先界定了比較文學的定義,並批評了學界的一些不夠準確的定義;之後對宏觀比較文學的方法和功能進行了詳細講解;其後,依據作者整理的定義、方法對中國文學、印度文學、猶太-希伯來文學、阿拉伯文學、伊朗(波斯)文學、日本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國文學、美國文學、拉美文學、黑非洲文學等進行了講解,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高屋建瓴的視角,帶領讀者提綱挈領地領略了世界文學的特質,由此將宏觀比較文學的價值和盤託出。
作者:王向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已發表論文31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50冊、譯作30冊(含不同版本)。結集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2007年)、《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10卷,2017年繁體字版)。
學術成果為「七史、五論、三學」。「七史」包括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學譯介研究史、中國比較文學學術史、日本文學漢譯史、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研究史、「筆部隊」及日本對華文化侵略史,皆為填補空白的首部史著;「五論」包括日本右翼歷史觀駁論、翻譯文學導論、比較文學構造論、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中日「美辭」關聯考論,提出了一系列新見新論;「三學」包括宏觀比較文學、譯文學、東方學,建構了三個學科範型與理論體系。
原標題:《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