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楓:如何理解莫爾及其《烏託邦》

2021-02-14 第一哲學家


  鑑於「社會主義」迄今是世界上強有力的政治觀念之一,史稱近代「第一位社會主義思想家」的莫爾仍然值得學習思想史問題的人們惦記,儘管今年他已經離世580年……

  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1478—1535)生於不列顛王國的首府倫敦,幼年喪母,由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法官的父親帶大。莫爾起先在倫敦的教會學校學習拉丁文,14歲那年(1492)進牛津大學學習古希臘文學,逐漸迷上了柏拉圖、伊壁鳩魯和亞里斯多德。與如今的許多家長一樣,老莫爾認為兒子學古典文學沒前途,逼他改學法學。16歲那年(1494),莫爾轉入林肯法學院攻讀英國法,但他對喜歡拿哲學家開玩笑的希臘語作家路吉阿諾斯仍然愛不釋手。

  1455年,英格蘭爆發內戰(蘭加斯特家族反對約克家族),歷時長達三十年——史稱玫瑰戰爭(1455—1485)。1485年,蘭加斯特家族的遠親亨利·都鐸(Henry Tudor,1457—1509)擊敗並殺死英王查理三世,奪得王位(史稱亨利七世),建立「都鐸王朝」。亨利七世即位後,開始致力打造絕對君主政體:強行解散貴族武裝,拆毀城堡,設立星室法庭懲治不馴服的大貴族,與西班牙、法國、蘇格蘭、德意志等王室聯姻,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建立起「一個專制而有效的政府」……亨利七世獲得王位時,莫爾才7歲,他正好趕上了英格蘭崛起的偉大時代。

  在牛津大學讀書時,莫爾就對義大利人文主義者的作品產生了興趣——當時的牛津大學已經有人文主義者任教。對莫爾影響最大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是31歲英年早逝的才子庇科(Pico,1463—1494),莫爾不僅把他的作品譯成英文,還撰寫了《庇科傳》。用今天的話來說,所謂「人文主義」就是以復興古希臘羅馬典籍為祈向的「古典主義」。不過,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所謂「人文主義」還表徵著如今所謂「民族國家」(其實是獨立王權國家)的興起。畢竟,復興古希臘羅馬典籍與西歐各王國的智識人決意擺脫羅馬公教的控制有關。


  「人文主義」的興起還與資本主義商業化文明的興起有關——英格蘭在走向絕對王權政制的同時,也在走向商業化文明。1509年,年僅18歲的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繼位。在這位熱愛「人文主義」的年輕君主治下,30歲出頭的莫爾在倫敦市行政司法長官秘書任上長達八年(1510—1517),兩度受英王委派,到荷蘭等地調停倫敦商人與當地商人的商務糾紛。在此期間,莫爾寫了兩部書,一部是用英文寫的《國王理查三世本紀》(History of King Richard Ⅲ,未完成),另一部是1515年用拉丁語寫成的《烏託邦》——原書名其實很長: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關於最佳政制狀態和新島烏託邦的既有益又有趣的真金之書》,1516)。


  莫爾在思想史上留名,靠的就是他不到40歲時寫下的這部《烏託邦》。據我們的教科書說,通過頌揚新島烏託邦的賢明制度,莫爾批判了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以及英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第一次提出了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理想。《烏託邦》設想的「最佳政制狀態」實行財產公有制,公民沒有私有財產,按需分配,每十年調一次住房,在公共餐廳就餐,穿統一的公民裝,經濟政治權力一律平等,每人輪流到農村勞動兩年……官員由秘密投票方式選舉產生,職位不得世襲……居民每天勞動六小時即能滿足社會需要,其餘時間從事科學、藝術、智識方面的遊戲活動……在新島烏託邦,沒有商品貨幣,金和銀一類貴金屬只配用來製造便桶溺器……據說,莫爾把私有制視為萬惡的淵藪。於是,莫爾在思想史上不僅成了社會主義思想的創始人,也成了所謂「空想共產主義」的鼻祖。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烏託邦》對圈地運動的描寫成了證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生動材料。


  《烏託邦》究竟以怎樣的筆法「空想」共產主義呢?莫爾自己說得很清楚,他作為「倫敦公民和司法長官」僅僅是在「轉述」一個名叫「拉斐爾·希斯拉德」(Raphael Hythloday)的航海家與一個名叫「莫魯斯」的人關於最佳政制狀態的兩次談話。莫爾筆下的希斯拉德(而非莫爾本人)宣稱,烏託邦島國是optimus status republicae[共和國的最佳狀態],唯有這個島國配得上res publica這一稱號,在那裡,無人擁有任何東西,但所有人都很富足。res publica的含義譯成英文就是commenwealth / public weal,這意味著,沒有私有財產的政制才算得上是res publica。希斯拉德斷言,只有在烏託邦島國才有平等和公義,他抨擊正在追求以商業化致富的西歐諸國,稱這樣的國家是富人的陰謀(conspiratio diuitum)——既然大不列顛王國就是正在追求商業化致富的王國,希斯拉德的譴責當然首先指向的是英國。


  可是,我們不能把希斯拉德的觀點當作莫爾的觀點。與希斯拉德交談的莫魯斯(Morus,據說這個名字是莫爾名字的拉丁語寫法)對希斯拉德的說法並不認同,他認為烏託邦人的許多習俗和律法實在荒謬。最讓莫爾筆下的莫魯斯感到荒謬的是,烏託邦人無需貨幣流通就能夠在一起共同生活。希斯拉德攻擊追求商業化致富是「肆心」(superbia)的表現,莫魯斯卻認為,如果沒有貨幣,國家生活的光彩和榮耀會蕩然無存。他還認為,這種看法是一種「公共意見」(publica opinio),似乎追求商業化致富具有民意基礎。如果莫魯斯(Morus)就是莫爾(More)的化身,那麼,莫爾的《烏託邦》就絕非是在「空想」共產主義,反倒是在為追求商業化致富的絕對君主政體辯護,甚至有可能是在教育年輕的君主——畢竟,亨利八世當時才25歲,而且十分喜愛人文主義式的作品。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莫爾筆下的莫魯斯當作莫爾本人,即便有證據表明的確如此。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應該對《烏託邦》中通過希斯拉德之口所表達的最佳政制觀當真。《烏託邦》雖然是對話體,但莫魯斯並沒有與希斯拉德展開論辯——希斯拉德講完之後,莫魯斯僅僅說,關於最佳政制的話題還應該更深入地思考和討論,然後就請客人進屋裡用餐。這樣的結尾使得《烏託邦》看起來像是柏拉圖筆下的沒有結論的對話。無論如何,雖然希斯拉德對烏託邦島國的讚美充滿激情,莫爾讓他的這個最佳政制狀態聽起來不過是「世上並不存在的地方」(Nowhere)。如莫爾研究專家所說,由於莫爾在給伊拉斯謨的信中提到《烏託邦》時用的是拉丁詞nusquam(而非utopia),因此,《烏託邦》有可能是一個不列顛王國的人文主義者的「打趣」之作——「希斯拉德所講的故事貌似真實,但懂希臘語的人文主義者卻明白它是虛構」。Utopia[烏託邦]這個虛構的希臘文語詞由和拼合而成(意即「烏有之地」),莫爾用這個語詞未必一定意指的是所謂理想的政制狀態,反倒有可能暗示:無論哪裡都不會有理想的政制狀態。按此來識讀,莫爾寫《烏託邦》就不是在「空想」而是在「打趣」共產主義社會——把私有制視為萬惡之淵藪不過是在調侃。


Nusquam Tuta Tyrannis

  倘若如此,《烏託邦》就是拿所謂「共產主義社會」開的一個玩笑。莫爾沒有想到的是,後人的閱讀卻拿他本人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烏託邦》中的希斯拉德被當成了莫爾本人。啟蒙運動之後,莫爾的「打趣」成了「空想」……到了19世紀,一些歐洲的啟蒙智識人甚至決心把「空想」變為現實。為了實現這一政治訴求,就有必要重新解讀莫爾的《烏託邦》。第二共產國際的著名理論家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33歲那年(1887)寫成的《莫爾及其烏託邦》一書,堪稱重讀《烏託邦》的代表作——值得提到的是,同年考茨基還寫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一書。


  考茨基沒有想過這樣的可能性:莫爾「空想」的也許並非共產主義,反倒有可能是商業資本主義。即便如此,他的《莫爾及其烏託邦》仍然不失為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有其獨特的位置。即便今天重讀《烏託邦》,考茨基的這部著作仍然有參考價值(英譯本迄今仍在重印)。我們重印關其侗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翻譯的《莫爾及其烏託邦》(北京三聯書店,1963),為的是讓我們重新閱讀莫爾時有所參照,從而認識到:閱讀古典作品時如果忽略古典作家的筆法會付出怎樣的歷史代價。


莫爾及其烏託邦

Thomas More und Seiner Utopia

[德]考茨基 Karl Johann Kautsky 著

關其侗 譯 王志涵 校

相關焦點

  • [文學]什麼是烏託邦?莫爾與《烏託邦》
    因為它丟掉了「烏託邦」一詞的最重要的一方面的含義。共產黨人翻譯這一詞彙時之所以接受日本的漢字詞「空想」,顯然對馬克思主義批判的「烏託邦社會主義」有所貶抑,有明顯的揚馬(克思主義)抑烏(託邦)之意。莫爾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1478年出生於倫敦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自幼學習拉丁文,特別推崇柏拉圖那一套「理想國的理念」。
  • 【「四史」學習教育】 社會主義發展史五百年起點莫爾的《烏託邦》
    莫爾的父親是一位勤儉、正直的法官,莫爾一生也保持了父親的品格。13歲時,莫爾寄宿在坎特布雷大主教莫頓家中做少年侍衛,莫頓是當時很有影響的政治家,曾擔任過英國大法官,談吐優雅、聰慧過人,對社會有很深刻的觀察,莫爾在《烏託邦》中曾描述過莫頓。1492年,14歲的莫爾進入牛津大學,他閱讀了大量古希臘智者們的作品,與當時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有很深的交往,莫爾尤其感興趣的是柏拉圖的思想。
  • 《烏託邦》中的統治秘術
    《烏託邦》包涵了莫爾對現實政治、建國之策的深切關注,絕非是一場為了顯示其人文主義立場的復古遊戲。本文將從「烏託邦」島的政治文化統治出發,探討烏託邦神秘宗教中的「密特拉」神是如何與政治統治構成共謀關係,從而完成知識與權力的合流的。然而,「密特拉」與統治者的合謀看似順利圓滿,實際卻暗含了巨大的危機。莫爾的從政生涯及其殉道恰恰也粉碎了他在烏託邦中的美好願景。
  • 中國世界古文化:莫爾和他的《烏託邦》,英國的圈地運動
    英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思想家莫爾於1487年2月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個精通法律的專家,小時候的莫爾就讀於倫敦的聖安託尼學校,掌握了國際語言—拉丁語。1504年,年輕有為的莫爾當選為國會議員,他站在封建勢力的對立面,抨擊英王的無恥勒索,和統治階級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之後,莫爾的地位逐步提升,到1529年,莫爾一躍成為英國大法官,成為英國僅次於英王的第一號要人。1534年,英王強迫莫爾承認他是英國教會的最高統治者,但遭到莫爾的嚴詞拒絕,英王懷恨在心,打算將莫爾置於死地。
  • 社會主義發展史丨莫爾的《烏託邦》
    13歲時,莫爾寄宿在坎特布雷大主教莫頓家中做少年侍衛,莫頓是當時很有影響的政治家,曾擔任過英國大法官,談吐優雅、聰慧過人,對社會有很深刻的觀察,莫爾在《烏託邦》中曾描述過莫頓。1492年,14歲的莫爾進入牛津大學,他閱讀了大量古希臘智者們的作品,與當時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有很深的交往,莫爾尤其感興趣的是柏拉圖的思想。
  • 【專題】張沛 英國現代早期思想史隨筆(一)莫爾
    如果說「神跡」意謂現實或實踐的「不可能」,那麼哲人的理想究竟如何才能在地上實現呢?柏拉圖的答案是:別無他途,除非哲人成為王者,或是王者因神跡成為哲人(473D)[2]。既然王者成為哲人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神跡」,那麼唯一可能的途徑便是哲人成為王者,即所謂「哲人王」。不過這個方案也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哲人如何才能成為王者?柏拉圖對此未置一詞:他明智地保持了沉默。哲人如何成為王者?
  • 餘師夷童話:《世界著名童話之八:烏託邦》
    莫爾烏託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並於1516年發表,命名為《烏託邦》(全名是《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託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一書。可以看做是莫爾對柏拉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書中莫爾虛構了一個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託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財產公有、按需分配的原則。官吏由公眾選舉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中世紀以來,英國人一直在嘗試如何限制「王權高於一切」的專制獨裁者,為此他們曾經早於法國,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將專制國王推上了斷頭臺。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接著革命者成了新的獨裁者。於是英國人又迎來了新的國王讓他登基,但復闢的王朝很快又試圖建立新的極權專制。於是在1688年,英國人發動了「不流血」的革命,趕走了舊國王,與新國王籤訂了《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實權並使其僅成為國家的象徵。
  • 「託邦」五百年——託邦、烏託邦與敵託邦
    自1516年託馬斯·莫爾根據希臘文和拉丁文生造出「烏託邦」(Utopia)一詞以來,這一概念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逐漸成為現代政治文化領域最重要的通用詞語之一。歷史也許會忘記被英王亨利八世斬首的大法官莫爾,但絕不會忘記提出了「烏託邦」的莫爾。
  • 劉小楓:當代西方自由派學人如何面對古希臘先賢的痛斥
    【編者按】        今日古典學在中國日漸興盛,不同學者在古典學上的志趣不同,對古典學的理解和研究也呈現不同的訴求。本文展示了劉小楓在古典學上的「問題意識」和思考進路——並非為古典而古典。文章來自劉小楓為編譯文集《古希臘修辭學與民主政制》所寫的「編者前言」。
  • 水亦櫟|政治與哲學——甘陽和劉小楓對史特勞斯的兩種解讀
    要理解這個問題,可能要理解史特勞斯此前是如何被談論的。  眾所周知,學界開始知道史特勞斯並大有形成「史特勞斯熱」之勢要歸功於劉小楓。他一口氣寫了幾篇討論史特勞斯的長篇論文,而且選編了相關的重要文獻。劉小楓之所以如此大談特談史特勞斯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不可否認,他此前的思考遇到了困難,是史特勞斯的出現拯救了劉小楓。
  • 劉小楓:柏拉圖Politeia怎麼譯?
    原文編者按《王有所成》(世紀文景,2015年10月)是劉小楓教授最新作品。該書收入劉小楓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札記,是他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心得。在這本書裡,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了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重點涉及的篇章包括《克力同》《理想國》《會飲》《普羅塔戈拉》等。
  • 個體主義烏託邦的政治命運
    在空想社會主義者那裡,烏託邦原有確切的定義,即意指理想化的政治設計。然而隨著不同思想家對烏託邦的誤解和濫用,其含義變得越來越混亂,個體主義烏託邦便是其中一例。個體主義是如何與烏託邦結合起來的?其最終的政治命運又將導向何方?文章在對個體主義烏託邦的起源和發展進行了梳理,並對上述問題做出了解答。陳周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專訪 劉小楓談古典教育
    與此相應,劉小楓和甘陽教授主持的「經典與解釋」大型系列叢書(華夏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及「西學源流」叢書(北京三聯書店)歷時13個年頭,改變了我國的學術生態。為此,本刊專訪了劉小楓教授,請他談談古典教育。
  • 這是個「老鼠烏託邦」實驗,細思極恐!
    這個實驗,名叫「老鼠烏託邦」(Mice Utopia Experiment)。在講述前,老臣提醒:豢養鼠寵者請謹慎閱讀。01烏託邦,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延伸為「空想的國家」。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者是英國人託馬斯·莫爾。在其著作《烏託邦》中,虛構了一個名曰烏託邦的奇異國度。
  • MOLL莫爾蓄電池(品牌篇)
    全球著名蓄電池製造公司MOLL莫爾坐落於德國巴登絲塔芙斯坦市,這座巴伐利亞小城坐落於柏林與慕尼黑中間的位置,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繁多。工程師彼德.莫爾於1945年創立MOLL蓄電池製造工廠,從第一代蓄電池系列到當今的高科技產品,MOLL經歷了無數專利革新。彼德.莫爾用領先的電池技術和不懈的技術革新書寫了鉛酸蓄電池的歷史篇章。
  • 劉小楓: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底應該怎麼譯?
    【編者按】《王有所成》(世紀文景,2015年10月)是劉小楓教授最新作品。該書收入劉小楓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札記,是他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心得。在這本書裡,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了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
  • 劉小楓 | 《愛彌兒》的讀者是誰?
    《社會契約論》明顯談的是民主政體及其法律制度的建設問題,因此是關於政治制度設計和立法的書。《愛彌兒》明明是在談論如何從幼兒起教育孩子,為什麼盧梭說《社會契約論》不過是《愛彌兒》的附錄?難道《愛彌兒或論教育》是民主政制立法書的正文?讓我們從理解盧梭自己的這個說法入手。立法首先得有立法者,反過來說,有什麼樣的立法者,就會有什麼樣的政體及其法律制度。
  • 【更新·20201201】烏託邦概念引進的誤用考
    按照《天演論》的思路,實現烏託邦的途徑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這與昆德拉對烏託邦的判斷和批判相一致:「受到烏託邦聲音的誘惑,他們拼命擠進天堂的大門,但當大門在身後砰然關上時,他們發現自己是在地獄裡」。如果按照波普爾的批判,嚴復語境下的烏託邦很顯然就是反烏託邦思想[8]。換言之,傳入中國的烏託邦思想從根源上就與反烏託邦思想難以分解。
  • ZOOTOPIA:別人談種族,我們談談城市烏託邦
    二、反城市烏託邦主義而從上述解釋,再回到電影開始的「現代城市」的全景和各種局部景觀,我們能夠理解:電影基於批判,更新城市模型本身,提出一種更完美的解決城市社會病症的模式。那就回到了兩百年沒有停息過的一個概念演進:城市烏託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