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座與鄉愁:荒野漫步的文學譜系

2020-12-23 騰訊網

[摘要]作為「德意志最後的浪漫騎士」,諾瓦利斯和施勒格爾等人的衣缽傳承者,黑塞毫不例外地堅持著盧梭對漫步於荒野的熱愛。這一熱愛是與浪漫派所堅信的自我內在發現分不開的。

6月末的太陽開始登上北半球的制高點,最為猛烈的熱量撒向亞歐大陸,讓荒野的風變得愈加乾燥的同時,又讓海洋的潮氣浩瀚地降臨大地。

夏至日預告著風暴與酷暑對萬物的洗禮,春光下一度明媚的事物邊界變得模糊。碧綠的植物四處張開廣闊的葉脈,土壤深處運行著躁動的昆虫部落。夏天的自然是一張大網,把一切多愁善感之人包裹於其中,為他們孤獨且豐富的命運奠基。夏天出生的人進而天生具備對蠻荒生命力的體認。儘管他們總會慢慢長大,離開豐饒的土地,來到文明的城市,但熱風與植被卻流淌在他們的血液裡,驅使著他們無數次在夢中回憶那無憂無慮的原野鄉間。「荒野」進而成為一個普遍的文學原型。當巨人般的熱帶樹種瘋狂地在暴雨中揮舞著遒勁的枝幹,古老浪漫主義的根源從而得到揭示。

[法]盧梭著,黃小彥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

思索人類的心靈最初、最簡單的運作吧,我認為在其中覺察到了兩個先於理性的本源,其中一個令我們熱切地關注自身的福利和存續,另一個使我們本能地厭惡看到任何感性的生命——主要是我們的同類——死亡或受苦。我們的思想所能做的,是將這兩個本源協調結合……

這是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對人類「自然狀態」的定義。現代自由民主理論的奠基人盧梭雖然不是第一個奢談鄉愁之人,但卻是第一個讓鄉愁變成哲學問題並給予解答的人。自從這本書問世以來,過去被視作野蠻與落後的原始生活開始獲得美德內涵。文明的城市生活意味著奢侈與墮落,唯有淳樸的鄉野保存著人類至真至誠的行為方式。而在《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中,這位浪漫主義的先驅如是開頭:

我如今在這個世界上已孤零零地孑然一身,除我自己以外,既無兄弟,又無親友,也沒有可與之交往的人。人類當中最願與人交往和最有愛人之心的人,卻被人們串通一氣,排擠在千裡之外。

文明的生活反而讓質樸的愛無處安置,這樣的愛人者不得不遁世獨立,在漫步中找尋自我的安寧。這一姿態為後世諸多文人繼承,其中與之最為接近的,當屬美國哲學化文學的代表梭羅。

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梭羅比盧梭晚出生105年,國籍也不同,但精神氣質卻十分吻合——他們都喜愛獨自生活與沉思,並且都是激進民主政治的擁護者,這種政治與他們共同熱愛的「自然」密不可分,對於他們來說,「自然」往往等同於「自由」——最好的自由主義,似乎就是與自然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盧梭和梭羅一樣,都是為了追求這種自由而寫作、沉思。

通過閱讀盧梭和梭羅,我們可以想像到這樣一個文學形象:他們來自鄉土的深處,在城市文明中四處碰壁,遭到冰冷的工具理性的迫害而不得不返歸山林,在孤獨的漫步中保守自身的純淨,讓內心熾烈的自然之愛受到保護,不被徒勞無益的社會勞作所傷害。

瓦爾登湖

返歸自然的漫步構成了盧梭與梭羅一類人的最終訴求。他們或許並非暗示所有人都應當成為隱士,而是相信地球能夠變成一個由隱士們——無政府主義者們——共同經營的美好世界。所以,他們的漫步實則是一個烏託邦之夢的具體化。

夏天是做夢的時節。根據佔星學,在炎炎夏日出生的巨蟹座人,一般會被視為感傷主義者和傳統主義者。盧梭和梭羅同為巨蟹座人,在性情上的偶合說明了許多問題,在這一星座譜系之下的文學家與思想家還有很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當屬赫爾曼·黑塞。他的《堤契諾之歌》寫道:

這是山南的第一個村子。在此,正式展開我熱愛的流浪生涯。我漫無目的地遊蕩著,在陽光下小憩,自由自在地四處悠遊;我帶著一隻背包走遍天涯,即使褲管磨出了陳舊的毛邊,依然樂此不疲。

作為「德意志最後的浪漫騎士」,諾瓦利斯和施勒格爾等人的衣缽傳承者,黑塞毫不例外地堅持著盧梭對漫步於荒野的熱愛。這一熱愛是與浪漫派所堅信的自我內在發現分不開的。盧梭設定的自然狀態和梭羅試圖揭示的無政府圖景都是如此,而黑塞則更加清醒地將這種烏託邦訴求轉化為對個人詩化生活真諦的憂鬱探尋。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而言,這位巨蟹座人深深地將他關於內在心靈探尋的學說埋藏在了一部奇詭的小說《荒原狼》中。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

《荒原狼》的敘事文本之中插入了奇特的論文、詩歌和意識流描寫。這樣的安排意味深遠。小說前部分客觀環境的描寫讓我們認識到大都市市民社會的庸俗愚昧。主人公哈裡·哈勒爾作為一個悲劇英雄噙著熱淚出場,不斷地反思並批判著這個社會的「常識」。和盧梭一樣,這樣一個人物在不斷地發起挑戰當中遭受到不可名狀的孤獨的襲擊,在大都市的無數酒吧之間逡巡遊蕩,活似艾倫·坡筆下的「人群中的人」,成為波德萊爾一般的「城市拾荒者」。他「最痛恨、最厭惡的首先正是這些:市民的滿足,健康、舒適、精心培養的樂觀態度,悉心培育的、平庸不堪的芸芸眾生的活動」,然而他本身正過著這樣的生活。在他身上,物質(市民社會的生存基礎)與精神(浪漫主義者的崇高和深邃)之間的矛盾被有意識地突出。他認為心中存在著另外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是異質性的,是讓自己麻木、頹廢的根源,而這個異質的自我——「狼」的靈魂——同樣來自於人類古老蠻荒經驗的原始意志。

在基督教象徵體系中,來自荒野的狼「代表野性或撒旦的威力」,「大灰狼」是童話中永遠的反面角色。而在許多歐洲人心裡,「狼」這一象徵所投射的,不僅僅是對於自然的恐懼,還是一種自己內心的野性衝動。在小說中體現出來的人性和狼性的對立,可以被視為是人類內心中的社會性和自然性的對立,是秩序和自由的對立,是認同感和懷疑感的對立,這促使「荒原狼」開始懷疑自身存在的意義,進而開始思索死亡:「哈裡得到了他的自由,但是他突然發現,他的自由就是死亡,他現在非常孤獨,外界誰也不來打擾他,這使他覺得非常可怕,各式人等都和他毫不相干,連他自己也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他在越來越稀薄的與人無關的空氣中慢慢窒息而死。」

在小說中,歌德、莫扎特兩位德意志浪漫主義的「不朽者」以幽靈的身份出場,以傳授藝術審美經驗的方式傳達了「浪漫化」的真諦:不斷地運動和思考,不斷地在反思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學會達觀、仁愛地對待一切,把一切不和諧的形式融入更宏大光輝的和弦之中,這道無所不包的和弦就是所謂的「幽默」。幽默的原意是超越一切「我執」,擺脫必然性和因果律形式上的掌控,還歸主體自由。

[德]黑塞著,趙登榮譯,《荒原狼》,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

《荒原狼》講述了一個「英雄屠狼」的歷程,一個浪漫化、幽默化的歷程,一個逐漸習慣孤獨、走向極樂淨土的歷程。「荒原狼」所代表的這類浪漫主義人格思想深邃、情感豐富,有「唯我獨清」的情結,而在生活中又時刻被理性和秩序束縛,猶豫不決,只能在心靈深處挖掘救贖的契機,在「克西馬尼花園式」的孤獨心境中成為聖徒。這種聖徒式的孤獨感被黑塞表述為一種具有否定辯證法含義的「自殺」:自省者把自己置於「懸崖邊上」,感受最大限度的恐懼和痛苦,進而磨礪意志,向死而生。「荒原狼」雖然是現代社會中最為痛苦的人,但也最有可能在痛苦之中徹底發現並超越自我,成為「永恆者」。

這樣的方案是否有效,尚無法給予回答。至少我們還看到,與黑塞同時代也同樣為巨蟹座的本雅明,其訴求則更加深邃。這位給「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立法的卓越批評家將城市視為供他四處拾荒的原野,巴黎成為他安置巨蟹座鄉愁的巨大墳塋。在「命隨土星」、以自殺的方式告別人間的「荒原狼」本雅明筆下,已經不復存在一個盧梭式的自然荒野烏託邦。他的記憶與鄉愁唯有通過對人類文明的總體性追悼才能夠得到銘記。本雅明所期待的彌賽亞時刻的到來也就必然和整個西方傳統中對於「救贖」的期待掛上關係。在這一維度,理性也就失去了活力,唯一值得依賴的只有夢想、希望與信念。

半個世紀後,到了同為巨蟹座也同樣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文學理論家德希達筆下,這種對不可觸及的未來的「鄉愁」則化為他童年在熱帶非洲領悟到的無窮的解構空間。那是絕對的自由與力量,但也是絕對的漂泊與隔絕。我們無法逃出文明的城市經驗的魅力空間,但我們又有著自由不羈的荒野靈魂。在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裡,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裡,在我們每一個遺失了童年記憶的當代人這裡,這種彌散的、解構的孤獨散步將不斷延續,無窮的文學經驗也將像天空中的巨蟹星團,籠罩在我們憂鬱的臉孔之上。(文/馮慶)

轉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lifeweek),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留下鄉音,記住鄉愁—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在行動
    今年8月中旬,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方言調查團隊開始了方言調查和採集工作。從2016年開始,這樣的調查採集工作已經持續了5個暑假。和往年不同的是,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工作推遲了1個多月。但困難擋不住湖北文理學院的師生的工作。留下鄉音,記住鄉愁—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在行動!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行動吧。
  • 鄉愁未了,餘光仍存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共鳴。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在世人眼中,余光中身上最鮮明的標籤也許是詩人。其實,餘先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領域均有建樹,有「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之稱。梁實秋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不無道理。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
  • 桐鄉鄉村旅遊讓鄉愁觸手可及
    漫步沈家墩庭院感受美麗鄉村,尋回濃濃的鄉愁;在豐子愷故居緣緣堂體驗漫畫文化,感受桐鄉深厚的人文底蘊;走進石門灣四季果園採摘新鮮水果,體驗採摘的樂趣……近日,桐鄉市莊園鮮果採摘節在石門灣四季果園啟動,來自杭州的親子家庭、媒體記者等近百人走進石門,感受桐鄉鄉村旅遊的風採。
  • 浦江:以傳承文明留住美麗鄉愁
    近年來,浦江縣以美麗鄉愁為主線
  • 【第一屆「滹沱河杯」 鄉愁散文詩歌大賽—049】| 伍濤:旌德印象
    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後,我們又漫步到被譽為「跳動五線譜」千畝空中茶園,茶園對我來說不陌生,每次路過黃山,車窗外都是層層疊疊的茶園,但是漫步其中,還是屈指可數。正值深秋,茶園綠意蔥蔥,細緻觀察茶樹也有芽尖,有一部分芽尖被人採了,這也許就是採秋茶。大概為了遊人參觀養眼,大部分都沒有採。漫步在茶園中,發現幾處茶樹開了白色的茶花,開花的樹都比較高大,估計產茶就少。
  • 瘋狂的譜系,或反方向跳舞的人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汪天艾/文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緊張力千百年來始終存在,瘋狂與藝術,失去理智與獲得靈感,如果說,瘋狂的病症剝奪了語言和記憶,讓人無法思考亦無法清晰地表達所思,為何瘋狂的譜系裡卻誕生了最偉大的藝術家?
  • 只有文學的傷口,才能抵抗世界帶來的絕望傷口
    如今,人們把他和馬爾克斯、科塔薩爾等文學大師相提並論,並稱呼他為「當今拉美文壇最重要的作家」。無論是《荒野偵探》、《2666》還是新出版的《未知大學》,波拉尼奧已成為全世界文學青年的「必讀作家」。據說自50年前馬爾克斯寫出《百年孤獨》以來,再沒有哪個拉美作家能獲如此盛名。然而,當我們閱讀波拉尼奧時,我們究竟在讀什麼?
  • 去荒野(三題)
    去荒野最近一次去荒野,秋正發生。荒野裡的細草、樹棵、野果、蟲兒,還有石頭、陽光、空氣……不再是夏天去荒野的時候的色彩了。一季兒沒來,荒野完全變了樣子,荒野裡,秋意正濃。每個季節我都要去荒野。心裡受傷了,我就去荒野裡哭上一場。
  • 木心《從前慢》細讀:鎖住鄉愁的那把鎖
    現在,他的一些作品還被選為美國大學的文學教材。其詩作《從前慢》,由青年作曲家為其譜曲,隨後著名歌星劉歡在2015年央視春晚上演唱,引發好評與熱議。據陳丹青回憶,1989年初,木心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木心也說過:「零零散散講,沒用的,你們要補課,要補整個文學史,中國的,西方的,各國的文學都要知道,」並自稱是「私房話」。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古典文學與詩詞 獨具一格的古典文學公眾號 |古典文學|詩詞|古文|國學| 《鄉愁》
  • 感受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寄存我們無法褪色的鄉愁
    或許森林的命運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也不是目前流行小說和文學作品所暗示或要求的那樣,生活的質地是堅硬的石頭和粗糙的樹皮,它就是石頭和樹皮,而不是綢緞或什麼化纖物。城市的人類對天空、荒野和自然的遺忘已經很久了,甚至感覺不到遠方森林的生機勃勃。那裡藏著生命的奧秘和命運的答案,人只是生命的一種形式之一,更多的生命還沒有像人類那樣從森林中走出來,它們成了最後的堅守者。對於森林的龐大、偉岸和豐腴,任何森林之外的描寫和場景都是渺小的。通過森林,我們可以將對世界認識的邊界推向遠方。遠方的河流,遠方的群山,在森林中行走和生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長城時評】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
  • 尼採《道德的譜系》導讀
    《道德的譜系》是尼採對鴻篇巨製《善惡的彼岸》的一個補充。在書中,牧師的兒子再次舉起語言這把刀,刺向他最喜歡的敵人——基督教。
  • 父親將鄉愁傳遞給我
    父親將鄉愁傳遞給我作者:吳青 朗誦:波寶兒《父親將鄉愁傳遞給我》朗誦:波寶兒04:00來自四季美文>父親將鄉愁裝進酒杯每咽一口酒,思念就溢出眼角淚水淌在遊子臉上歲月衝出的溝壑,橫七豎八父親老了,絮絮叨叨一遍一遍念著故鄉的名字貧瘠的土地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文學館展廳分《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海》三個篇章十二小節,全面展示余光中的人生經歷、文學成就以及學者對余光中的研究及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活動集錦及其所獲榮譽及獎項。對篇章裡的「四韻」「四度」「四海」,余光中很滿意,他喜歡四這個數字,因為它在傳統文化裡面很吉祥。開館前一天,88歲的老人在周梁泉的陪同下,在館裡慢慢走了將近三個小時,參觀指導布展工作。
  • 泰順南坑溪旁的油桐花,鄉愁湧上了心田
    鄉愁,是一種獨特的情感,它或深或淺,或濃或淡,它被擱在心裡,被藏在每天的奔忙裡,會愈深澱愈懷念。它帶給我們的品仄滋味或是歡樂、或是悲傷、或是惆悵、或是很多不可名狀的心緒。近日,仕陽南坑溪的油桐花開了,漫步在樹下,想起兒時野炊、戲水、摘野果等場景,那份鄉愁不知怎麼地就湧上了心田……這種情感可以從回家的那條道路說起,當踏上回家的旅程,帶上近日為家人準備的禮品,想著馬上就能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心緒不由地開始起伏。
  • 【詩詞鑑賞】天寒聞落木 葉葉是鄉愁,十首古詩詞裡的鄉愁,那一首...
    秋風起,鄉愁生!古往今來,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故鄉,是人們心中永遠的聖地,永遠的牽掛,歷代詩人詠唱得最多。當秋風秋雨秋滿天的時候,詩人們會更加多愁善感,禁不住拿起筆來,寫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歌。 十首古詩詞裡的鄉愁,那一首能夠打動你?
  • 荒野偵探—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荒唐的悲傷
    其中《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造成的轟動,不亞於當年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世界文學中不乏以文學青年或者「文學青年現象」為主題的小說,但《荒野偵探》比任何一部都要來勢兇猛、耐人回味。書中的「本能現實主義者」無論是大Boss還是一線文學小弟結局都很悽慘,當年的一腔文藝激情全被歷史的翻雲覆雨手葬到了文學金字塔最無名的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