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2020-12-20 澎湃新聞

5月25日晚,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五四名人信札展覽及文化沙龍活動。

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並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人民大學教授楊念群、楊慶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共同探討新的時代語境下對於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的解讀,理解五四那代人所處的歷史語境、政治立場、文化趣味及學術思路。

「細節見真情,人物見趨勢,物質見精神」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這個題名來自於陳平原出版的學術書籍《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陳平原談到,他寫作這本書時,對他影響比較大的一份資料就是北大圖書館藏的胡適《嘗試集》的第四版裡面夾雜的幾封信,是魯迅寫的信,信中談他自己應胡適的要求替胡適刪改《嘗試集》的經過。

陳平原說,書札這種瑣碎的邊角料在學術研究中,是可以作為一個入手的地方,在「細節中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以物質來見精神」。「如果沒有大歷史,只靠邊角料是不解決問題的;但是有了大歷史的方向以後,再看邊角料,你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他們可以調整、修整,甚至重寫我們的文化史、思想史。」

孫鬱說:「看一個人寫的字是能看到其豐富性的。比如你看魯迅性格很迅疾、文章金剛怒目,但是他的文字很柔,很美,內心暖意的東西在文字裡面可以感受出來,這是人的豐富性。中國人的文章很散淡、很沉潛,很克制自己,很老道,但是字卻非常方正見骨,這個和散文裡面所抒發出來的意味又不一樣。」

此次展出的就有魯迅的手札:

此《唐宋傳奇集》(上冊)初版本為魯迅編篡、校錄,陶元慶封面設計,北新書局1927年12月付梓印行。《魯迅日記》示,1927年8月魯迅開始編篡《唐宋傳奇集》,其時,他剛剛辭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一職。10月初,魯迅抵達上海,寓景雲裡23號,始與許廣平同居。

魯迅在扉頁上寫:「奉贈春苔兄,魯迅,上海。」 籤名處加蓋著名的朱文長條名章:魯迅(此印章現存上海魯迅紀念館)。

春苔即孫福熙,他不如其兄孫伏園名聲大,但在魯迅日記中,「春苔」出現的頻率與「伏園」相比,並不遜色,甚至大有居上之勢。搜檢《魯迅日記》獲知,自1927年下半年起,孫氏兄弟與魯迅的關係開始淡漠,「春苔」這個名字在日記中日漸減少,據說,這主要源於兄弟二人去辦國民黨的刊物《貢獻》。待到1929年3月以後,「春苔」便從魯迅日記中徹底消失了。3月20日的魯迅日記寫有:「夜,伏園、春苔來」,這便是魯迅有關「春苔」的最後文字記載。

孫鬱也談起,日本有一個學者專門研究魯迅的信紙,他也通過魯迅手稿的修改的文字,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話題。比如魯迅寫藤野先生的文章,最開始題目是寫的「吾師」,後來改成「藤野老師」,在手稿中體現的這種改動,我們在印刷的書中是看不到的,這對研究者和讀者都是有啟發的。

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止於那幾十年

楊念群說:「新文化運動是五四無法涵蓋的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我們需要把新文化運動理解為一個更長的時段、一個歷史時期。不一定只是延長到五六十年代這麼近的時期。」

「五四時期萌發了一大批影響到我們當代學術文化和意識的人才,這批人的觀念一直影響到我們後來對政治、文化、社會,乃至對整個世界的看法。」楊念群說,「我們原來用不同的角度理解五四運動時,對它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它是一場政治運動的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在三大工人罷工運動的歷史框架裡,五四是一個現代史的開端和近代史的終點;現在我們理解五四,應該更多地從文化角度和它產生了一大批民國精英的角度來理解。」

楊念群提到,當年梁啓超先生寫過一篇文章《50年中國進化概論》,他認為中國經歷了大致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器技之道,我們被洋人打了之後從軍事的角度進行抵抗;然後進入桎梏階段,有了器技之道,但甲午戰爭還是打敗了;第三階段實際上就是五四,就是所謂人的最終覺醒。所有的制度和器技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人在倫理的層面沒有覺醒,整個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無法得到改變,這是梁任公在那個時代的理解。

「通過看一些信札和交流,我們要對五四進行理解,要把其看成代人交替。第一代人的政治關懷非常強烈,像陳獨秀、蔡元培。比如蔡元培是《新青年》的作者,但他本身又是一個反政府、反清的抵抗的標誌,他後來又轉成了一個中國現代學術的奠基人,同時又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奠基人。這幾種角色在他身上是以五四這樣一個節點來凸現出來的。」楊念群說,「第二代人是胡適為代表的海歸,他們改變了整個《新青年》的敘述結構,文化的關註明顯提高,討論的都是中國未來的文化問題。相比於對政治問題的討論已經有了一個相當大的拓展。通過他們對於新文化運動的詮釋,從他們的群體本身的身份認同和身份的多元角色的轉換中,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的新的特質,而不是僅僅以五四運動為主的單一政治的含義。」楊念群說。

上圖為李大釗致李辛白書札,共三頁,所談所述關於《每周評論》。《每周評論》創刊於1918年11月底。此前,陳獨秀召集《每周評論》創刊會議,參加者有李大釗、高一涵、張申府、周作人等人。會議公推陳獨秀為書記及編輯,其他人皆為撰述。《每周評論》共有四個版面,設十二個欄目,主要分為:國外內大事述評、社論、文藝時評、隨感錄、通信、報刊選論等。

此李大釗致李辛白書札,雖未具寫信日期,然依據信中所言「自二十一號起寄《每周評論》二十份至山西大學李泰棻先生處」推斷,此札當寫於1919年5月11日前後不久,因《每周評論》為周刊,每星期日印行。鑑於第23號為5月26日出刊,第21號出刊日期當為5月12日(實為5月11日)。這個日子,實屬非常時期,正處於激情澎湃的「五四」過後,如火如荼的「六三運動」到來之前那屈指可數的二十天之內。李大釗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李辛白則任北大庶務主任兼出版部主任。

此李大釗致李辛白書札,雖未在《李大釗文集》中注錄,但也談論了《每周評論》。此札計三頁,使用國立北京大學用箋,毛筆書寫,所談所述為三件事,一是請李辛白寄《每周評論》二十份給山西大學李泰棻(字革痴),託李代賣;二是寄嶺南雜誌社及湖南通俗教育報社,三是寄益世報館潘智遠(字蘊巢)。

新文化運動不是一味的新

孫鬱談及:「搞新文化運動的人不像後來我們在教科書裡面看到的,他們好像是一味的新,其實有很多舊的遺風在裡面。」

「其實在五四初期,新文化運動初期最激進的章門弟子,他們的舊學基礎都非常好,比如錢玄同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他的師兄弟,黃侃、吳承仕、沈兼士對中國字體變遷的理解都很深刻,包括後來簡化漢字,錢玄同都介入了。」孫鬱說,「章太炎的弟子還有一個叫朱希祖,他在新文化運動初期寫過一篇文章,挺新文化運動,因為他在研究明史的過程中發現中國文化發展有一個內在的邏輯。」

孫鬱曾在他們的後輩的藏品和自己的家裡的一些藏書裡發現,新文化運動初期很多參與運動的都是搞國學、搞歷史、搞傳統文化研究的一些人。

「按照呂思勉的觀點,中國近代以來有兩個思潮對中國影響特別大,一個是進化論,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這些人認為我們傳統的儒道的東西不能適應現代社會,所以必須得改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傳統文化裡沒有個人,沒有自我,沒有人的價值,人的概念。所以看他們這些人寫的東西會感覺到他們其實是從舊的牢籠、舊的文化裡面走出來。」孫鬱說。

「陳獨秀辦青年雜誌,後來改名為《新青年》,其實有一個深意在裡面。他認為進化論影響了晚清中國,認為年輕的一定要比老的人要好。他們認為老一代已經被專制的語言汙染了,年輕人還是潔白的,像白紙。魯迅參加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是30多歲,年齡是比較大的,當時冰心才19歲。」孫鬱說,「包括周樹人他們介紹古希臘文化等,也是認為人類初期有希伯來和古希臘文明這種珍貴的東西,沒有被後來那種複雜的政治糾葛汙染,有純然的東西在裡面、有心靈上交流的韻致在裡面。」

「所以恰恰是新文化運動的這些人激活被壓制的東西,五四那代人是最好地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本質的人。在當時那樣一個自由環境中,人們內心的力量爆發出來,那是一個讓人神往的時代。很多人說五四把中國傳統文化斷送了,這個判斷我認為是有問題的,我覺得正是那些人把我們民族的想像力、創造精神釋放出來了。」孫鬱說。

此楊守仁致章士釗明信片,為楊氏1910年中秋節寄贈同在英倫留學的章士釗(字行嚴、行年),信中告知俞慎修已送還英鎊,並言明「暫為代收,我兄需用,當即寄上不誤」。在信尾,他不忘問及章妻吳弱男。在信中,我們不難看出,此刻的楊守仁心緒已壞,其大限之日,時距近焉。寄函之時,楊守仁正兼任上海《民立報》編輯,章氏則兼任該報特派員。

楊守仁(1871-1911),即楊篤生,後改名守仁,著名革命黨人。1911年4月,耳聞廣州起義失敗,眾多同志犧牲尤其摯友趙聲(字伯先)病亡,他一度夜不能寐。一日,從報紙上聞知列強有再次瓜分中國之說,他萬分悲憤,猶如雪上加霜,腦病復發,遂於8月5日,果敢地赴利物浦大西洋海灣,蹈海自沉。

此手稿是周作人在1939年4月28日為紀念老友錢玄同而作,發表於同年5月26日《實報》上,後由作者收入《藥味集》洋洋六紙,尾頁上蓋了方朱文「知慚愧」的小印。

錢玄同化名舊派文人「王敬軒」,與好友劉半農在《新青年》共同上演了一出「雙簧戲」,以新舊文學的各自立場展開論戰,最終讓新派取勝,為新文化運動留下一抹重彩,從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猛士,然而這個猛土恰恰是個病夫,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變、視網膜炎等疾病纏身,但此君最大的毛病,竟是說話非常偏激,宣稱中年以上的人趨於固執與專制,就會退化為思想革新、社會進化的絆腳石,主張「人過四十便該死,不死也該槍斃」,他年屆40,朋友們也打算在《語絲》周刊發一期「錢玄同先生成仁專號」,還特意準備了十分滑稽的輓聯、輓詩、祭文,不料尚未刊出,消息己經擴散流傳,大家信以為真,以致相互轉告,友人、學生紛紛致電弔唁,成了一出轟動全國的鬧劇。

1939年1月17日,錢玄同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年僅52歲。《最後的十七日》一文中有記敘:

「……十七日晩得錢太太電話,雲玄同於下午六時得病,現在徳國醫院。九時頃我往醫院去看,在門內廊下遇見稻孫、少鏗、令楊、炳華諸君,知道情形已是絕望,再看病人形勢刻刻危迫,看護婦之倉皇與醫師之緊張,又引起十年前若子死時的情景,乃於九點三刻左右出院徑歸,至次晨打電話問少鏗,則玄同於十時半頃已長逝矣。我因行動不能自由,十九日大殮以及二十三日出殯時均不克參與,只於二十一日同內人到錢宅一致弔奠,並送去輓聯一副,系我自己所寫,其詞曰:

戲語竟成真,何日得見道山記。

同遊今散盡,無人共話小川町。

徐志摩手跡

周恩來手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然而,由於這一運動與當時乃至後來的社會政治走向發生密切聯繫,在各派政治勢力詮釋中,五四運動也便展現出斑斕色彩,以至於百年之後,學界對五四全貌的認識還處在持續形塑之中。據學界較為一致的認知,狹義上的「五四」運動,主要指一戰後巴黎和會山東決議案所引發的,中國民眾旨在反抗列強壓迫之愛國抗議運動。廣義的五四還應向前向後延伸。向前應納入孕育、興起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⑨事實上,在1920年時,郭紹虞曾直接將五四學生運動看成新文化運動的起點。(151) 若不看背後的價值判斷,蔣介石這一表述幾乎可視為先前楊鴻烈、鄧中夏新文化標準的綜合。此時,蔣介石在否定的立場上大體也接受了胡適和共產黨人對新文化運動的定義,對思想界的其他方案視而不見。
  • 瞿駿:老新黨與新文化——五四大風籠罩下的地方讀書人
    另一個是五四的「獨特」衍生出五四新人物與新思想的「獨尊」和「放大」。「獨尊」和「放大」使得五四的思想系譜與人物臉譜往往顯得簡單而乾癟。儘管十餘年來有許多出色的研究使其豐富立體了許多,但仍嫌不足。這特別體現在清末民初那些半新半舊、似新實舊、不新不舊的人物和其思想仍較少得到關注,正如夏濟安所說:「光與暗一類的對比恐怕永遠也道不全那個時代的真意,因為光暗之間還有無數深淺的灰。
  • 桑兵 / 「新文化運動」的緣起
    一度有學人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指稱最早是孫中山於1920年1月開始使用,這一說法在後來的研究者檢索了《新青年》之後,發現「新文化運動」一詞1919年12月已經多次出現於陳獨秀等人的文章中,因而予以否認。這樣的曲折,或許多少反映了人們認為國民黨人對五四新文化的態度仍然有所保留的基本認識,所以首先還是想到後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運動家們在這方面當居主動地位。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舉行 26通書信講述...
    6月28日至9月28日,「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舉行,26通名人手札真跡首次公開亮相,述說著各界名人對交大或精心呵護、或激勵督勉、或求助解困的故事,也講述著交大「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的精神傳統。
  •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沙灘后街!
    這座鮮豔的建築物穩穩噹噹地端坐在此一百餘年,身份幾經改變,最終塵埃落定,定格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它的舊稱—北大紅樓。往來於五四大街,必會看到北大紅樓,這座創建於1898年的建築,由於重要的歷史意義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以至於拿著它曾經的黑白照片站在樓前,對照著看好像是不久前拍攝的。走進樓內,大廳正中間是蔡元培先生的半身像,一樓是當時北大圖書館所在地為突出舊址特色,保持原有格局。有幾間屋子會不時舉辦一些主題展覽。
  • 汪暉:「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解體以前說過很多,歷來認為到了「五四」學生運動之後,尤其是1920年、1921年,伴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新的政治局勢的形成,新文化運動就基本結束了。過去有兩個主要的講法:一個是毛澤東的講法,或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講法,他們將自己定位為「五四」運動的合法繼承人,認為這個時候政治發生了變化,即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中國革命的一個新的階段開始了。
  • 【教材研究】新文化運動:是「打倒孔家店」還是「打孔家店」?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猛烈抨擊和儒家學說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揭露儒家學說的危害性,並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人教版表述如下:新文化運動還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陳獨秀抓住舊道德為封建政治服務的本質,一針見血地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闢」,「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新文化運動期間,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在這個試圖自外於政治的學術陣地,圍繞新思想和白話文運動,展開了中國近代文化最活躍的爭論、變革和復興局面。繼20世紀之交的「戊戌變法」至「五四」,中國的文化範式和話語發生了巨大轉型,是一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開展
    6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舉辦的「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在徐匯校區董浩雲航運館拉開帷幕。1947年8月14日錢學森致曹鶴蓀函在百廿年的辦學歷程中,交通大學曾與無數近現代各領域先驅人物、大師學者、社會名流相遇、相識、相交,期間留下了一封封有細節、有溫度、有韻味的筆墨書札。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舉行—新聞—科學網
    26通書信真跡講述各界名人與交大的故事
  • 五四運動局內人⑩|周作人:「平民文學」的倡導者
    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佔有一個相對特殊且重要的位置,他比較超脫於現實的社會功利性,從文化的根本層面上給予「新文化」以正面的建樹,那就是對源於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的輸入,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1917年4月1日,一個32歲的紹興中學教師,走進北京大學殿堂,執掌起教鞭。
  •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五四時期民主觀念的演變路徑
    ●五四之初中國人的民主觀念,是在英國式民主觀念的基礎上展開的,對英國式民主的接受和倡導是五四時期民主觀念激進化演變的邏輯起點。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接受英國自由主義民主觀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國激進主義民主思想的影響,而且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推進,後者呈現出日益加強的趨勢。
  • 風雨時,才能見真情;平淡中,才能見真心
    友不友情,要看相處;永不永恆,要看時間。日子久了,與你無緣的自會走遠,與你有緣的自會留下。不要拒絕真誠的話,更不要拒絕一顆真誠的心。有時候,人需要的不是物質的富有,而是心靈的慰藉;不是甜言蜜語的左右,而是相通的懂得。
  • 陳衛平 |「五四」:在多元闡釋中重建知識敘事
    二、「五四」與建設中國文化新形態現在說的「五四運動」,通常包含了「新文化運動」,這在五四時期已是如此。近些年的論著中,時常出現五四新文化運動造成中華文化命脈「斷裂」的說法。這種說法誇大了「五四」批判傳統中的某些片面性。事實上,「新文化運動」的提出,標示著建設中國文化新形態達到了新高度。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他們是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是新文化運動中堅強有力的幹將。在新文化運動諸位主要倡導者中,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四位先生無疑發揮了旗手的重要作用,他們在很多關鍵時刻組織了新文化運動的人才力量,指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他們是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的領導者,是引領新文化運動方向的北大先賢。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導入這節課《新文化運動》。
  • 相愛見真情,分手時既見情商又見人品
    但是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情侶,分開後,相互詆毀,見不得對方比自己好,曾經的愛也被消磨的一乾二淨,剩下的,只有恨。都說相愛見真情,分手時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情商,也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相愛時見真情,即使分開,也要相互留有情面,體面的處理兩個人的感情問題。相識相愛一場,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分開,都是真真的愛過,相互留有好的印象,他日再見,也能友好的問候。二 分手後,相互詆毀,推卸責任這類情侶在現實生活中特別多,從我們身邊的朋友到一些娛樂圈裡的情侶。
  • 「人物」民國大師 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錢玄同
    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錢玄同早年留學日本,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議並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20世紀初在日本留學。三十年代還為《世界日報》副刊《世界語之光》題寫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