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局內人⑩|周作人:「平民文學」的倡導者

2020-12-25 齊魯壹點

「平民文學應以真摯的文體,記真摯的思想與事實。既不坐在上面,自命為才子佳人,又不立在下風,頌揚英雄豪傑。」

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佔有一個相對特殊且重要的位置,他比較超脫於現實的社會功利性,從文化的根本層面上給予「新文化」以正面的建樹,那就是對源於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的輸入,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

1917年4月1日,一個32歲的紹興中學教師,走進北京大學殿堂,執掌起教鞭。不久,新文化運動中,便出現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周作人。

周作人來到北京這年1月,《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2月又發表了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這是文學革命進軍的號角。周作人積極參加進來,自1918年l月起,他在《新青年》和其他報刊上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評價文章。所譯的歐洲、非洲和日本的小說、詩歌、散文,當時都成為文學青年們的精神食糧和看向外界的窗口。周作人對異域文藝新聲有銳敏的感受,他認為,多讀世界各國各族文學作品,能夠看到人類共同的命運。

1918年5月,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中最先提出了「平民文學」一詞。在該文中周作人感興趣的是日本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創造性轉化,而「平民文學」只不過被當作「通俗小說」的代名詞稍稍提及,並沒有展開具體論述。直到1919年1月他在《平民的文學》一文中具體闡述了平民文學的相關問題,並把平民文學作為一種文學理想來大加倡導。

《平民的文學》是周作人在《每周評論》上發表的以「人的文學」為代表的一組文章中的一篇,在該文中周作人從內容上對平民文學和貴族文學進行了區分。在他看來,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是正好相反的。但是這兩個名詞也不是絕對對立的,它們的區別不在讀者與作者上,因為它們既不是專門做給貴族或平民看的,也不是貴族或平民自己做的。同樣,文字形式即用古文還是用白話也不能區分二者,因為白話和古文一樣,可以雕章琢句,變成一種「部分的修飾的享樂的遊戲的文學」。周作人認為,它們的真正區別在於「精神」,即在內容上普遍與否、真摯與否。

五四作家們最初把「平民」和「人」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辛亥革命時期,文學作者們沒有發現「人」,只發現了「國民」。而五四時期作家們的思考則突破了「家族」和「國家」,高舉起「人」的旗幟。

當時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廣泛的人類意識,「人」在這裡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沒有階級區分。魯迅的《一件小事》就是典型的例子。新文化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人的自覺」的運動,對於「人」的覺醒的呼喚,已成為一種勢不可當的潮流。周作人「人的文學」主張,與魯迅、李大釗等的思想理論推波助瀾,彼此呼應,在思想界、文化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人的文學》一文中,周作人指出,人的問題,在歐洲早已被發現,被重視,但在中國,卻「從來未經解決」,所以現在還要從人說起,講人的意義,提倡一點人道主義思想,而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在「人的文學」中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從正面描寫理想中的人的生活,二是從反面暴露現實中的非人的生活。

周作人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當時他的聲名甚至超過魯迅。除了文學和思想方面的建樹,周作人在五四時期,還從事了多方面的社會活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爆發,接著不斷發展擴大。6月3日,學生重上街頭講演,北洋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有一部分就關在北京大學第三院法科那裡。周作人即以北京大學教授身份,與劉半農、陳伯年、王星拱三教授一起前往法科,自稱是北京大學代表,來慰問被捕學生,被守門軍警拒絕,自下午交涉到晚7時半,終於不得進去而回。6月5日,周作人又在街上遇著學生講演,群眾聚聽聲援,軍警馬隊來驅逐,周作人也身受馬隊的衝擊,他回來寫了《前門遇馬隊記》,怒斥反動政府是「無知的畜生」「不知道什麼是共和,什麼是法律」,宣布「我不悔此行,因為這一回所得的教訓與覺悟比所受的侮辱更大」,他將此文送李大釗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後來,李大釗告訴周作人,警察所曾經到《每周評論》編輯部來查問這篇文章。

1919年末,少年中國學會和新潮社的部分成員受了新村主義和克魯泡特金思想的影響,發起成立北京工讀互助團,得到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胡適、周作人的支持。周作人捐了款,參加了建團的一系列會議,為它發表了文章和講演。1920年2月,周作人公開刊登啟事,宣布新村北京支部正式成立,由他主持一切,即以他的北京住宅為支部地址,他定期親自接待來訪者,答覆有關詢問。

不過,到了五四時期以後,周作人主要回歸到了小品文寫作,被稱為小品文之王,這個名聲甚至掩蓋了他五四時期理論家、詩人、翻譯家的盛名。他的小品文,極具「陰柔」之美,魯迅的雜文則極具「陽剛」之美,成為中國新文學並峙的兩個高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任志方

(壹點號 人文齊魯)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46)陳獨秀所要推倒的雕琢阿諛的貴族文學、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迂晦艱澀的山林文學,屬於胡適所言的少數人的貴族文學、古語文學、死文學;其所要建設的平易抒情的國民文學、新鮮立誠的寫實文學、明了通俗的社會文學,則屬於胡適所言的多數人的平民文學、白話文學、活文學。
  • 周作人追溯新文學的源流
    新文學運動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革新。關於文學、新文學運動以及這場運動的歷史源流等問題,周作人曾在1932年作了一系列《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學術講座,另外還發表了一些相關的文章,針對不同問題分別進行討論。
  • 五四時期的青年社團(下)
    》,申明講演團的宗旨是「增進平民智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成立時,在宣言上簽字的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英、蔣百裡、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共計12人。文學研究會在成立宣言中鮮明提出:「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
  • 周作人兄弟失和成秘案 曾想翻譯色情小說未果
    對於研究20世紀中國的翻譯文學史,研究尤其是古希臘、日本的古典文學作品,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與語言的流變,研究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中國現代思想史,周作人的翻譯成就都是繞不過去的珍貴學術材料。」重新評判周作人的翻譯成就據介紹,《周作人譯文全集》全11卷,7000餘頁,彙編了目前所見周作人所有將外文譯為中文的作品。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艱苦探索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接受並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他們是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是新文化運動中堅強有力的幹將。在新文化運動諸位主要倡導者中,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四位先生無疑發揮了旗手的重要作用,他們在很多關鍵時刻組織了新文化運動的人才力量,指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他們是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的領導者,是引領新文化運動方向的北大先賢。
  • 五四的白話革命,在「反對黨八股」中依然迴響
    「白話革命」以及它所承擔、負載和激發的「思想革命」界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最大的社會公約數,覆蓋了從陳獨秀、李大釗到胡適、錢玄同;從瞿秋白到傅斯年;從魯迅到毛澤東的現代文學運動的完整的意識形態光譜和思想疆域。
  • 公基備考 | 從高考滿分作文到文學革新運動
    五四新文學運動唐宋古文運動和五四新文學運動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兩次文學革新運動。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學的內部調整,而五四新文學運動則是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文明大碰撞的產物。「五四」新文學運動是一次「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文學革命運動,就其固定的文學形式、文學觀念,以及文學所依託的主要思想而言,新文學所反對的正是唐宋古文運動以來形成的以詩、古文,「文以載道」(儒道)的文學觀為主體的文學傳統。但從範圍上來說,古文運動主要是散文領域的變革,五四新文學運動則是詩、文、小說、戲劇等一切文體的全面變革。
  • 周作人的有趣,你只知道一半
    、文學理論家、翻譯家和思想家,是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影響深遠的作家和學者。他的兄長是文學巨匠魯迅,他的弟弟是社會活動家周建人。拋開歷史評價的是是非非,周作人著作等身,作品的出版過程卻漫長而曲折。
  • 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與發展,五四運動是分水嶺,周作人功不可沒
    從1909年第一本白話體童話《無貓國》問世,到如今各大兒童文學榜單盛行,也不過一百多年。相比較於世界兒童文學幾百年的歷史,中國兒童文學仿佛還是剛剛開始上路的孩童。研究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發展,發現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更改變了中國兒童文學幾千年以來的落後局面,開創了中國兒童文學的新紀元。在古代,如同世界兒童文學一樣,中國兒童文學也是以人民口頭創作的神話傳說為主。
  • 100 年前,周作人如何看新文學意義和戀愛難題?
    相較於之前版本,新版《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歷經六年搜集、整理與考訂,收入近年來新發現的周作人佚文,增補 170 餘篇(則),十萬餘字。就內容而言,早年的《小說叢話》系列、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的《新文學的意義》和討論「戀愛難題」的幾通公開信等文,都值得留意。
  • 張旭東:五四新文化的深層結構性轉換——淺論白話革命的偉大意義
    「白話革命」以及它所承擔、負載和激發的「思想革命」界定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最大的社會公約數,覆蓋了從陳獨秀、李大釗到胡適、錢玄同;從瞿秋白到傅斯年;從魯迅到毛澤東的現代文學運動的完整的意識形態光譜和思想疆域。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⑩周作人也曾說,五四事件的發生「引動了全國的視聽,及至事件著落之後,引起了的熱情轉變成為新文化運動」;並以五四為界,之前的一段是「文學革命」,(16)所謂「群眾心理」,即指當時「動」的氛圍,也就是周作人所說的五四「引起了的熱情」。鄭伯奇更指出,當時各地的「文化運動」是與「愛國運動」「一時迸發」的。
  •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唯暮年所譯 識者當知之
    這是周作人翻譯之始,從那時直到1966年沒有譯完的《平家物語》,周作人從古希臘文、英文、日文和世界語移譯各類文學作品,從事翻譯工作凡六十餘年。  周作人的翻譯,可歸結為兩個關鍵詞,一是直譯,二是白話。而這兩個特徵都是經歷了轉變而來的。從時間上說,周作人超過一個甲子的翻譯活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五四之前的兄弟合作,代表作是《域外小說集》,標誌著從意譯到直譯的轉型。
  • 周作人:魯迅之外的另一個異端
    一個亂世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魯迅和周作人是怎麼也繞不過的存在。『五四』以後,許多顯赫一時的文人一個個如花般地凋謝了,唯其兄弟二人,卻一直矗立在20世紀文化的中心點上,成為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對異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如是描述。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5月25日晚,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五四名人信札展覽及文化沙龍活動。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
  • 魯迅弟弟周作人為啥成為漢奸?除本人性格外,還和一個女人有關!
    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和其胞兄魯迅一起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說是不亞於魯迅。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1906年,周作人到日本後,先學日語,後學海軍技術,最後學外語。他出國學習「建房」(土木工程)。抵達日本後,他先學習日本政法大學的預備課程,然後在東京教育大學學習希臘語,學習探險等文學經典(蘇格拉底學生色諾芬的作品)。下課後,他還去神學院學習希臘福音書原文。
  • 「人物」民國大師 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錢玄同
    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學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錢玄同早年留學日本,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議並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20世紀初在日本留學。三十年代還為《世界日報》副刊《世界語之光》題寫刊名。
  • 最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全部考研筆記)
    新文化運動直接促成了文學革命,文學革命又成為新文化運動最有實績的一部分。(四)、文學革命的標誌和主要內容●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2月陳獨秀發表了措辭強烈的《文學革命論》,這是文學革命的標誌。
  • 汪暉:「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在早期的文章裡,要處理新文化運動是怎麼解體的,就必須處理這個運動的「同一性」及其內部的複雜要素,因此,「同一性」問題是動態的,是運動的同一性,而不是結構的同一性。今天的問題是「五四」為新的政治提供了那些前提?在這個文化運動中誕生的政治的新意究竟何在?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必須討論五四文化運動所批判和拒絕的舊政治是什麼政治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