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2021-02-19 財經雜誌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影響極為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及其精神引領下,中國傳統倫理教條、社會政治制度紛紛遭到無情鞭撻。與此同時,五四運動也就此揭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四運動歷來是史家研究與爭鳴的熱點領域。然而,由於這一運動與當時乃至後來的社會政治走向發生密切聯繫,在各派政治勢力詮釋中,五四運動也便展現出斑斕色彩,以至於百年之後,學界對五四全貌的認識還處在持續形塑之中。

據學界較為一致的認知,狹義上的「五四」運動,主要指一戰後巴黎和會山東決議案所引發的,中國民眾旨在反抗列強壓迫之愛國抗議運動。廣義的五四還應向前向後延伸。向前應納入孕育、興起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兩者息息相關:一方面新文化運動推崇「德先生」「賽先生」「莫小姐」,為五四運動做足了思想準備,而五四運動則反過來進一步推進了新文化運動進一步走向深入和深化。向後延伸則應將「五四」及其後的反帝反封建思潮,以及規模浩大的現代化運動納入考察視野。

五四運動已整百年,海內外學者就這一宏大歷史事件做出過種種解讀,湧現出無數經典著作,林林總總,難以盡數。這裡僅選出其中較有代表性者九種,推薦給讀者。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唐啟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7月

唐啟華教授是民國外交史權威學者之一,另著有《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等著作。唐教授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檔案,尤其是從「駐比利時使館保存檔案」發現的《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即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收發電原件,重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歷史,就「北京政府對和會有無準備」「山東交涉失利與親日派之關聯」「如何看待中國在和會外交的失敗」等問題做出了新穎闡釋。

推薦理由:藉由唐啟華教授的這一著作,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起因和國際背景。不論狹義或廣義上的五四運動,巴黎和會的山東決議案都是關鍵導火索。此外,閱讀本書還應注意另一線索,即一戰對中國思想界的深刻影響。正是對威爾遜總統以及所謂「公理戰勝強權」的高度期待,導致山東問題決議案引發中國民眾極大憤怒;而蘇聯十月革命後發布的兩次對華宣言則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兩種面目適成鮮明對比,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傳播創造了某種輿論條件和機遇。

 

《五四運動史》,(美)周策縱著,陳永明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3月

作者周策縱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研究專長為中國哲學、五四運動史。他抗戰時在中央政治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戰後赴美國,在密西根大學獲博士學位,後任威斯康星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本書是周策縱先生的代表作,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描述和還原五四運動的前因後果、社會支持力量及發展過程。藉此,讀者當能了解五四如何從一次外交事件引發的抗議,發展為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此書下編亦頗具特色:一方面分析五四運動對政治、社會、文學和思想領域的影響;另一方面系統論述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以及當時各種社會政治思潮,及其複雜多元的互動關係。

推薦理由:這是一部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全景式介紹,展現出作者重返五四現場的研究志趣。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下編所綜括之各派政治力量對五四的回應與評價。自由主義者們對五四運動的定位是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由那些了解自己的文化遺產,並試圖用新的現代歷史批判與研究的方法論加以研究的人所領導的」人文主義運動。而以國民黨和青年黨為代表的保守民族主義者和傳統主義者,則從整體上貶低這場運動,批判其對民族遺產造成破壞。比如,蔣介石對五四運動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一面表示讚賞,但嚴厲批判了五四新思潮和學生運動。中國共產黨則對五四運動讚譽有加,曾將這場運動歸納為劃分中國近現代史的分界線,以及黨的政治生涯的起點。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林毓生著,穆善培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作者林毓生曾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講中國思想史。林毓生在本書中,通過對陳獨秀、胡適、魯迅三位新文化運動主將思想的剖析與論述,提出20世紀出現了「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運動主要的一面是反傳統思潮,經過這個思潮的洗禮之後,我們傳統中的各項權威,在我們內心當中,不是已經完全崩潰,便是已經非常薄弱」。而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和激烈反傳統主張,其思維模式是通過思想文化解決問題,這卻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他們的全盤西化主張導致中國產生「權威的危機」——信仰和價值中心崩潰。

推薦理由:林毓生先生借本書提出了闡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經典論式,曾在海內外引發巨大反響和爭議。即便如此,此書對中國意識危機、新文化運動激烈反傳統主義、全盤西化思潮的分析與論述,至今仍具有深刻影響力。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中國意識危機的解決前景提出了一套方案,即他所稱的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曾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

作者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思想界引起巨大反響。又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和哲學上「現代新儒家」等論題,簡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現代中國思想的諸多重要方面和問題,或明或暗地顯現了上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悲歡和坎坷命運。

推薦理由:李澤厚先生提出的「救亡壓到啟蒙」的論式,已成為闡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經典理論。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梁漱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愛國民主人士;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後一位儒家」之稱。一生著述頗豐,著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初版於1921年,作者對何謂東方化,何謂西方化,東西方文化能否融合,以及世界未來之文化提出自己的思考,主張東方文化應該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學習有利於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盤西化。就其核心內容而言,包括兩項內容:第一是關於什麼是文化的問題;第二是關於中、西、印文化的走向問題。

推薦理由:五四新文化運動具有激烈反傳統的性質,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遭遇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梁漱溟先生出版此書,可以看作傳統文化支持者對五四新思想的一次回應和對決。他認為,中國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這三種文化從根本上起源於人類在解決問題時,其欲望發展的三個不同方向。通過本書以及關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系列演講,梁漱溟先生成為五四新文化時期從理論上系統捍衛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定鬥士;他以創造性的思考與分析為基礎,對世界文化進行系統分類,其在文化問題上的觀點對中國人思想產生過極大影響。

 

《五四的另一面》,楊念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再造「病人」》《何處是「江南」》等。

推薦理由:把五四放在由清末變革,到民初社會革命,直至20世紀40年代的歷史長程中,進行重新定位。《五四的另一面》引入了五四的社會改造面相,指出當時湧現出的各種「社會改造」構想是五四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者將五四看作一場具有多維試驗角度的社會文化運動,通過把五四發生及延續的時段拉長至20世紀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長起來的「新青年」面對各種時勢變遷做出的反應和抉擇。

 

《「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章清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5年9月

本書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章清的代表作。章清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另著有《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等。

「自由主義」是現代中國的重要思潮之一,「胡適派學人群」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翼。本書採用了新穎的研究框架,以翔實的史料為依託,尤重梳理雜誌資料,把「胡適派學人群」和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演變,放在近現代中國歷史和思想發展的過程中加以考察。

推薦理由:本書既論述了該群體的人物譜系、政治理念及權勢網絡,也論述了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的關係,及其在言路和現實世界中的處境。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陳萬雄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3月

陳萬雄,知名學者、出版人。曾任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商務印書館(香港)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主要著作另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歷史與文化的穿梭》。

作者認為,評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和意義,不應太側重于衡量當時知識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而應正視他們能無所迴避,勇於揭露讓中國擺脫厄運、走向現代化所必須面對的全盤問題。

推薦理由:本書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史實與史料進行了細緻梳理,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淵源進行追溯,提出其在革新思想上與辛亥革命運動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他們的主體和主導力量正是新興的近代知識分子,而這個群體承擔了革命家和啟蒙者的雙重角色。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

陳平原,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

推薦理由:《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借鑑新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通過若干意味深長的細節、斷片、個案來鉤沉並重建歷史,強調晚清與"五四"兩代人通過共謀與合力,完成了中國文化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

責編  |  黃端  duanhuang@caijing.com.cn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摘要:既往研究多將「新文化運動」當成內涵和外延皆清晰而固定的名詞,其實該詞流傳之初,既是一種革新運動的主張,又是描述現狀的概念,含義言人人殊。其早期含義既不同於五四前偏學理的思想文藝探討,也區別於稍後實際的社會運動與政治革命,在五四後被時人用於指涉不同的社會改造方案,逐漸流行。面對當時多元互歧的思想界,不少人希望形成共同的方針,統合日趨分裂的革新勢力。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5月25日晚,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五四名人信札展覽及文化沙龍活動。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
  • 桑兵 / 「新文化運動」的緣起
    一度有學人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指稱最早是孫中山於1920年1月開始使用,這一說法在後來的研究者檢索了《新青年》之後,發現「新文化運動」一詞1919年12月已經多次出現於陳獨秀等人的文章中,因而予以否認。這樣的曲折,或許多少反映了人們認為國民黨人對五四新文化的態度仍然有所保留的基本認識,所以首先還是想到後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運動家們在這方面當居主動地位。
  • 汪暉:「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在早期的文章裡,要處理新文化運動是怎麼解體的,就必須處理這個運動的「同一性」及其內部的複雜要素,因此,「同一性」問題是動態的,是運動的同一性,而不是結構的同一性。今天的問題是「五四」為新的政治提供了那些前提?在這個文化運動中誕生的政治的新意究竟何在?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必須討論五四文化運動所批判和拒絕的舊政治是什麼政治這一問題。
  •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在這個試圖自外於政治的學術陣地,圍繞新思想和白話文運動,展開了中國近代文化最活躍的爭論、變革和復興局面。繼20世紀之交的「戊戌變法」至「五四」,中國的文化範式和話語發生了巨大轉型,是一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教材研究】新文化運動:是「打倒孔家店」還是「打孔家店」?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猛烈抨擊和儒家學說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揭露儒家學說的危害性,並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人教版表述如下:新文化運動還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陳獨秀抓住舊道德為封建政治服務的本質,一針見血地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闢」,「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新文化運動期間,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 常識積累 | 新文化運動相關常識及練習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他們是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是新文化運動中堅強有力的幹將。在新文化運動諸位主要倡導者中,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四位先生無疑發揮了旗手的重要作用,他們在很多關鍵時刻組織了新文化運動的人才力量,指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他們是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的領導者,是引領新文化運動方向的北大先賢。
  •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沙灘后街!
    這座鮮豔的建築物穩穩噹噹地端坐在此一百餘年,身份幾經改變,最終塵埃落定,定格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它的舊稱—北大紅樓。往來於五四大街,必會看到北大紅樓,這座創建於1898年的建築,由於重要的歷史意義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以至於拿著它曾經的黑白照片站在樓前,對照著看好像是不久前拍攝的。走進樓內,大廳正中間是蔡元培先生的半身像,一樓是當時北大圖書館所在地為突出舊址特色,保持原有格局。有幾間屋子會不時舉辦一些主題展覽。
  • 瞿駿:老新黨與新文化——五四大風籠罩下的地方讀書人
    」(52) 這段話正充分提示著五四新文化崛起的背景正是由於民國建立後政治問題持續地難以解決,遂轉向全盤文化問題的解決,同時也點明了五四是以文化運動的方式來澄清政治,造社會的特殊面相。以張棡為個案,他身為國文教員,又在新學校教書,因此當新文化的各種因子如潮水般湧向地方上的學校時,他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教學和閱讀以適應這股潮流。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2002年4月,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導入這節課《新文化運動》。
  • 新加坡以華僑為主體的新文化運動
    上述這種意識的潛在作用無形地推動了"僑民思想"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社會的蔓延,而加速其意識流變的卻是"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在中國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掀起中國人反帝反封建運動的高潮,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場愛國主義運動也隨著此時南來的中國人,以英屬新馬兩地華文報紙的宣傳報導而影響了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社會。
  • 劉青峰 金觀濤:新文化運動、釐定新詞及現代人文學科的確立|雙體...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觀念轉變與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的建立」主題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旨在說明新文化運動、釐定新詞與現代人文學科確立的關係。1913年發生了兩件在學術史上有指標意義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這年年初教育部頒布《大學令》和《大學規程》,規定大學設置文科、理科、法科、商科、醫科、農科、工科七門學科。其中文科取消了經學科,分為哲學、文學、歷史學和地理學。
  •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填補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文獻空白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表示,《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是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發表在報刊上的各類原始文章,並專題出版。
  • 五四運動局內人⑩|周作人:「平民文學」的倡導者
    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佔有一個相對特殊且重要的位置,他比較超脫於現實的社會功利性,從文化的根本層面上給予「新文化」以正面的建樹,那就是對源於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的輸入,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1917年4月1日,一個32歲的紹興中學教師,走進北京大學殿堂,執掌起教鞭。
  • 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教案
    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中國資產階級為打破封建束縛而在思想文化上開展的啟蒙運動,是反封建舊文化的鬥爭。它動搖了封建專制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揚民主和科學,為五四運動爆發作了思想準備,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如何超越「輝格史」: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百年評價
    1924年,惲代英為紀念五四運動寫了一篇題為《「自從五四運動以來」》的短文,開篇略有諷語:「『自從五四運動以來』八個字,久已成了青年人作文章時濫俗的格調了。」隨後他簡論五四運動史,分析青年崇拜五四之緣由。在思想與組織活動上痛惜「民國十三年」的青年何以墮落到「民國八年青年的程度一萬丈以下了」。
  • 【117周年校慶】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辦「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
    「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展於4月28日至5月4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展廳展覽。本展覽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共同舉辦。展覽的圖片文字部分主要由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編寫設計,分「點燃新文化的火炬」「吹響新時代的號角」兩部分,全面介紹了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和深遠影響,重點揭示了北京大學在其中的重大作用和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