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16日,應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之邀,臺灣長庚大學黃寬重教授、成功大學劉靜貞教授為我校師生作學術報告。三場學術報告紀要如下:
第一場(黃寬重教授:「我研究南宋史的歷程與轉折」)
黃寬重教授首先從自己的從學之路講起,講述了他從「救社會」到「救歷史」再到「救自己」的思想轉變和個人成長經歷,介紹了他選擇南宋史研究的契機和南宋史研究現狀。
黃教授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早期的研究重點和研究經驗。他著重介紹了孫克寬先生、王德毅先生對他治學的影響。他認為,孫先生從文集入手,關注版本的學習路徑和王先生編寫年譜,關照時空的學習方式對他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向在場師生介紹了他如何開拓史料,挖掘文集史料的價值,以及拓寬時空,關注與南宋密切相關的蒙、金、高麗方面的史料,在史料的溯源拓墾下,如何將自己的研究版圖點狀連綴,進而擴散議題。在南宋活字印書術的研究介紹中,他還回憶了自己與大陸、香港宋史前輩第一次接觸、交流的場景。
黃教授講述了他對「宋代的家族」研究議題的拓展與思考。他認為,宋代家族與以往家族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流動性是一個最為關鍵的特點,這對宋代家族的探討是非常有學術意義的。但是,隨著家族研究的不斷深入,他也開始遇到瓶頸,即每個家族的結構是相同的,都是因為科舉或者某一因素興起、壯大、結盟,然後或許因為族中無人中舉而衰落、破敗,很是相似。這種文章雖然好寫,但並沒有任何新意,所以家族研究一定要打破原有研究視角,進行創新。在此危機下,他呼籲,家族研究要「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即連結政治文化與人際關係,不能將家族研究只定位於「家」的層面,更要關注社會層面,以及其中所牽涉的多元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網絡,更多關注社會力和政治力的相互交錯。
黃教授介紹了他對南宋基層士人孫應時的政治糾葛與命運遭遇的研究。他認為,歷史的構成和發展不應該只是大人物的歷史,我們應該從多元的層面認識歷史,應該關注個人與時代的關係,以及個人在時局變動下如何自處、如何應對,而基層士人的命運又是如何發展的等問題。他提醒大家要充分認識到,時局的變動對不同層級的人物影響是不同的,所以進行人物品評時要特別關注到時代背景和個人的地位。我們對群體、集團進行研究時,不可用單一的視角,要充分認識到人的多元交際與歷史的複雜情況。
黃教授還講述了在政治史研究中如何將政治社會與文化進行聯結。他認為我們可以從多重關係、多重角度進行研究,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政治的現象。政治之外的文藝活動,並不是一種完全的政治認同、身份認同,在激烈的黨爭下仍可以「以藝會友」,如宋人對《蘭亭序》的酬唱等。他同時也認為,藝文活動只能舒緩政治矛盾,並不能真正化解政治的緊張關係。隨後,他還講述了以劉宰為代表的南宋士人的家國情懷,其中涉及鄉民意識、救災活動,他認為社會力和文化力是認識南宋的一個重要的角度,知識傳遞與知識建構也是認識南宋在中國歷史傳承中重要性的角度。
講座最後,黃教授根據自己學習南宋史的經驗,從「深讀史料」和「從單一專題著手,進行跨議題結合」兩個方面為同學們的學習提供了重要方法。
歷史與檔案學院院長黃純豔教授主持,校內外師生近百人聆聽學習。
(中國經濟史研究所博士生 李少偉 整理)
第二場(劉靜貞教授:伊人何處:宋代女性研究的思索與展望)
劉靜貞教授在講座開始,首先拋出一個眾多女性史研究者都會面臨的難題,即有關女性的歷史記載太少,我們應如何進行女性史的研究?圍繞這一問題,她首先以西周的分封制為例,指出周王朝既是通過聯姻來完成與各異姓諸侯的聯結,女性自是封建制度得以穩固的重要基礎。傳統中國政治社會結構與歷史記錄之所以少有女性的身影,原因之一,當是「內外——主從」的性別分工原理決定了女性居內從人的道德位份及從屬地位。劉教授提出,若要以性別作為一種分析歷史的工具,一是從現象上理解「性別」曾經如何被當做一種分類,一是從立場上省思曾經「男女有別」的過去,應該如何看待。
劉教授具體談論了女性在宋代歷史格局構建中每一個部分的可置入狀況。她認為只要有心,從宋人筆下記錄仍然有機會窺見女性豐富的生活與文化構成。
最後她從女性歷史研究的目的與取向提出一些反思。她指出社會固然具有多樣性,仍需要注意多重樣態背後的同一性,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繫,其次要注意真實的生活與理念體系之間彼此影響、相互形塑的關係,以及書寫者在不同文化框架下與歷史本身間的距離問題。她還提醒,歷史的探索乃是通過個案在時代變化與個人理念間會出現或推或拉的各種角力關係,要小心局部真實而整體虛構等問題。最後,她強調,在面對性別或性別史中的差異性時,與其去證明不平等、指責古人愚昧,不如去探索差異形成的原因,做到省視現在、思索未來。不要像瞎子摸象,堅持己見,而要能做到和而不同,要學會表達、聆聽、溝通和合作,達到多元價值觀的學習與尊重和會通。
雲南大學吳曉亮教授主持,來自校內外近百名師生聆聽學習。
(中國經濟史研究所博士生趙珍理供稿)
第三場(黃寬重、劉靜貞教授:從認識宋代到認識宋人——歷史研究的目的與取徑)
16日下午,臺灣長庚大學黃寬重教授和成功大學劉靜貞教授在雲南大學科學館作《從認識宋代到認識宋人——歷史研究的目的與取徑》學術講座,並與歷史系師生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學術座談。歷史與檔案學院院長黃純豔教授主持,《思想戰線》主編楊毅教授,歷史系吳曉亮教授、成一農教授、張錦鵬教授、田曉忠副教授等參與座談討論。
劉靜貞教授簡要介紹了自己學習宋史、從事教學與研究的歷程,從宋代的歷史格局出發,講述她對研究宋史與研究宋人的理解。她認為,宋代的歷史主要是關注政權興亡的政治史,而宋人的歷史則更多是一種生活文化史。回頭看宋史研究,其實就是站在從什麼角度展開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她對此特別強調從人的角度看歷史,不同的「人」因「事」而交合,人與制度、人與政治,以及政治人物的社會生活應對等問題都能夠揭示出豐富的歷史構成。她認為歷史是疊加和累積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歷史為什麼是這樣的事實,在對從政治演進到對歷史生命的研究中,對此加以理解與認識。
黃寬重教授認為,歷史包含有很多的層面,有很多東西是不會隨著朝代更替而斷裂改變,歷史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不容忽視。研究宋代歷史,要有明確的時間與空間概念。要了解宋代,就必須要了解宋代社會上下層的變動。在宋人的文集裡有很多的通信,反映了時代對他們的衝擊,卻常常被人們所忽略。他指出,南宋政局變化頻繁,人事更迭透露很多歷史細節。人際關係的複雜、多元,不能對人物與政治關係進行單一理解。關注一些「中階層」人物,就會發現「大人物不大,小人物不小」。從政治角度談人物,要結合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讓政治史內涵更豐富。
黃純豔教授對講座內容進行總結。隨後成一農教授、張錦鵬教授、吳曉亮教授、田曉忠副教授等與會老師一起就講座內容進行交流。他們充分肯定了「人」在歷史地理、經濟活動中發揮著作用;他們對史料的書寫、構建,歷史文獻的版本真實和完整等問題進行交流,認為觀念和思想以及政治話語都與真實歷史存在差異;強調歷史學的認識和理解的意義。黃寬重、劉靜貞兩位教授也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與探討。
(中國經濟史研究所博士生 周克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