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印度考古系列學術講座」第二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印度德幹學院的瓦薩•辛德(Vasant Shinde)教授做了題為「哈拉帕文明和拉吉加希」的學術講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主持並點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學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Shinde教授首先指出在公元前三千紀,印度河流域與西亞的兩河流域以及伊朗高原等地有著物質文化交流,這為印度河文明的產生發展提供了部分條件。在上世紀20年代初,印度考古局局長約翰•馬歇爾(Sir John Marshall,1876-1958)撰文描述了哈拉帕(Harappa)遺址,這才使世人逐漸關注這個消失的神秘文明。
哈拉帕文明,亦即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Shinde教授把哈拉帕文明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 早期哈拉帕拉維 階段;2. 早期哈拉帕考特—迪吉 階段;3. 成熟哈拉帕階段,該階段又可以細分為:①成熟哈拉帕A階段、②成熟哈拉帕B階段、③成熟哈拉帕C階段;4. 晚期哈拉帕階段,亦稱晚期哈拉帕過渡階段;5.後哈拉帕階段。
隨後,Shinde教授又分析了哈拉帕文明產生的自然和社會原因。該區域產生文明的先決條件是公元前9000年左右適宜農牧業生產和人類生產生活的、穩定的氣候條件的出現,這也是後來該文明消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從自然條件上看,該地區有巨大的衝積平原、土質肥沃、海岸線漫長曲折、礦物和牧草豐富;從社會條件上看,該區域內有廣大的貿易網和有效的分配體系以及良好的政治經濟制度。眾所周知,南亞地區季風氣候顯著,印度河流域主要受冬季氣旋影響,當時的冬季風溫暖溼潤適宜放牧、農耕,與今時不同。從考古發掘上看,早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集中在印度河(Indus River)中下遊和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i)上遊。
在更早的前哈拉帕時期,約公元前7000或6500年,巴基斯坦附近的波蘭山口(Bolan pass)的摩爾噶爾(Mehrgarh)已經出現了季節性定居的人群,這得益於食物生產水平的提高,為日後城市的出現提供了條件。Shinde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前哈拉帕時期代表性城市摩爾噶爾的考古發掘情況:1. 這裡出現了房屋,這些房屋有受西亞的影響,但不確定是西亞人直接殖民還是本地人與西亞接觸而產生房屋建造技術。2. 大麥、小麥和鋸齒狀刀具的出土說明這裡農業有了一定的發展。3. 最後,教授展示了摩爾噶爾的野生動物和馴化家畜的圖片。以上三種因素——房屋、農業、家畜的考古發現,證明在公元前七千紀印度河地區正在為向定居農業和牲畜業的社會形態轉變做準備。
早期哈拉帕向成熟哈拉帕階段過渡的過程中,城市出現並且從早期集中在印度河中下遊和薩拉斯瓦蒂河中上遊擴展,逐漸囊括了今古吉拉特(Gujarat)的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區域,即印度西部半島地區。如圖一所示成熟期城市較早期增多,但最大的變化出現在西部半島,其城市數量猛增。
圖一 早期哈拉帕
圖二 成熟哈拉帕遺址分布圖
Shihde教授著重介紹成熟期的哈拉帕時期的典型城市。成熟期哈拉帕典型城市有:哈拉帕(Harappa)、拉吉加希(Rakhigarhi)、卡裡班幹(Kalibangan)、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朵拉維拉(Dholavira),如圖二所示。
圖三 印度河文明的主要城市
教授對成熟期的主要遺址進行了深入的講解。
一.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
Shinde教授指出,摩亨佐—達羅的遺址有兩個重要的區域,它們都位於城堡區,一個是公共浴池(Public Bath),另一個是浴池東邊的大型建築,如圖五所示。整個城市街道錯落有致,可以肯定城市的建設是有周密的規劃的。同時,在這個遺址中也體現出了哈拉帕文明中城市建設共有的一個突出特點——精密的排水系統,摩亨佐—達羅發現了排水溝渠和井。甚至在城堡中還建有一個大型浴池(12mⅩ7mⅩ2.5m),如圖六所示。大浴池南北方向有樓梯,四壁和池底塗有隔水物質。周圍還有一些斷石柱,可能是更衣間。建造者從城外引入河水,充滿浴池。同時浴池側邊還有排水口。
浴池東邊有一系列的大型建築,推測可能是培養高級祭司的宗教學校的校舍。
圖四 摩亨佐—達羅
圖五
圖六 井和排水溝(左)、公共浴池(右)
二.洛塔爾(Lothal)
Shinde教授講到哈拉帕文明對於水的利用技術很高,與摩亨佐—達羅地處內陸不同,洛塔爾靠近大海,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船塢,也是迄今發現的哈拉帕文明遺址中唯一一個有船塢的城市。船塢位於城東,南北長、東西窄,長216米、寬37米。在當時看來,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船塢。
洛塔爾城南邊還發現了一個糧倉。其它地區的糧食通過河流運送到洛塔爾,洛塔爾的船塢就是一個大碼頭。可見哈拉帕文明發展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
圖七 洛塔爾船塢遺址(左)、洛塔爾糧倉遺址
三.朵拉維拉(Dholavira)
與上述兩城比,朵拉維拉城遺址在城市布局和水系設施上又有新的變化和發展。Shinde教授指出,朵拉維拉的城市布局與其它哈拉帕城市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它的中心城區的布局。以往哈拉帕城市在結構上分為兩個部分——處於高處的城堡和相對較低的下城區,朵拉維拉出現了第三個城市區域,這似乎意喻城市居民的身份可能複雜化了。
圖八 朵拉維拉的中間城區(左)、朵拉維拉城堡北方的大門位置(右)
教授還指出,除了城市格局與眾不同,在朵拉維拉的城堡區還找到了一扇門的遺蹟,稱為北門,門在其它遺址暫時沒有發現。城區格局發生了變化、不同區域間又有隔絕的大門,或許這意味著在朵拉維拉存在的這個階段,在哈拉帕文化區域內,社會內部結構發生了某種變化。
在水系建設上,朵拉維拉有三個特點:1. 在城市周圍的重要河流上建設了堤壩(dam)以此來調節河水,防禦旱澇。2. 在朵拉維拉發掘出了哈拉帕文明中最大的水井。3. 除了地上的排水系統外,朵拉維拉還建設有地下排水通道。
在介紹了以上三個成熟哈拉帕時期的典型城市後,Shinde教授總結了哈拉帕文明出土的重要文物的特徵,主要有六大類——陶器、墓葬及屍骸、雕塑、青銅、寶石、印章。
1.陶器:哈拉帕文明出土的陶器一般為紅色,在陶器上用黑色染料描繪花、鳥、動物、人以及幾何圖案。
2.墓葬及屍骸:墓葬的形式、風格可以反映出當時人的風俗、習慣。同時,出土的屍骨有利於人們了解哈拉帕文明的人口構成,甚至是種族、民族。
3.雕塑:哈拉帕文明中最著名的雕刻就是蓄鬚祭司像,這是一塊出土於摩亨佐—達羅的皂石像。除此之外,還有一尊青銅舞女像(Dancing Girl)亦是非常著名。
4.印章:哈拉帕出土的印章眾多,在這裡Shinde教授特別講解了兩枚印章:①如圖十四所示,這塊印章上方有一些特殊的符號,有些人認為是文字,但是Shinde教授指出,現在還尚不能確認是否為文字。由於這些特殊符號至今不能釋讀,因此給印度河文明研究造成了巨大的阻礙。在這些符號下邊有一個類似獨角獸的動物,由於特殊符號無法解釋,這枚印章的含義無從推測,因此尚不能解釋出這隻獨角獸所代表的含義是什麼。②如圖十五所示,這枚印章非常有名,印章的右下角缺失,上邊刻有犀牛、牛、大象、老虎、鹿等動物。在這些動物中間有一個人盤腿而坐,這個人物被認為是「原始溼婆」(proto śiva)的形象。他身上有一根巨大的陰莖,亦或是代表對生育的崇拜。Shinde教授指出,盤腿的動作與現在的瑜伽看起來一樣,他周圍的動物也許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些動物大概也是當時哈拉帕人經常能見到的生物。
圖九 陶器
圖十 墓葬
圖十一 遺骸
圖十二 蓄鬚祭祀像
圖十三 舞女像
圖十四 獨角獸
圖十五 原始溼婆
以上Shinde教授講解了哈拉帕文明的概況,緊接著他進入此次學術報告的第二個主題:拉吉加希(Rakhigarhi)。
首先,教授說明了拉吉加希發掘的重要意義:1. 它是成熟哈拉帕階段的重要城市;2. 它是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哈拉帕遺址;3. 它的發掘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哈拉帕文明;4. 拉吉加希遺址被現代居住區覆蓋,亟待發掘,刻不容緩。Shinde教授概述了遺址的發掘計劃、發掘過程中的困難、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及要求。
最後,關於哈拉帕文明的滅亡原因。Shinde教授首先駁斥了「雅利安人滅亡說」,這種觀點認為哈拉帕文明的滅亡是由於雅利安人東侵印度導致的。最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莫蒂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他在考察哈拉帕文明遺址時發現一具遺骸,面朝地、背朝天,同時又有大量其他遺骸出現,於是他認為這裡的人非正常死亡,而且死亡數量多,應當是發生了外族侵入,遭遇屠殺所致。Shinde教授表示,經過人類學的研究,惠勒發現的那具遺骸身上沒有任何外傷,他是由於倒地後窒息而死。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惠勒認為同時大量死亡的遺骸,身上也沒有任何外傷。考古證據表明,周遭發生過水災,他們都是窒息而亡的。另外,根據哈拉帕文明的階段劃分,後哈拉帕階段大約是公元前1800年,這時哈拉帕文明已經滅亡,這早於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的時間。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最終的滅亡。Shinde教授闡述,一個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前面說到影響印度河流域的季風主要是冬季氣旋,那時的冬季氣旋溫暖溼潤,後來逐漸變得乾燥寒冷,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喪失,人口可能遷徙到其他地區,哈拉帕文明衰落。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諸如由於印度河洪水導致摩亨佐—達羅的衰落,過度開採森林,生產力下降導致社會崩塌等。
講座結束後,王巍所長就在成熟哈拉帕時期有沒有明顯的戰爭跡象;有沒有發現與王權相聯繫的大型宮殿建築;有沒有發現統治者的墓葬;那些精美的裝飾品是否出土於高等級墓葬以及有沒有明確使用文字的使用證據等問題與Shinde教授進行了交流。
Shinde教授表示,目前從成熟哈拉帕時期所發現的墓葬人骨情況來看並沒有發現戰爭的痕跡,武器也只發現了小型的武器。當地的也只有一些面積較大的建築可能供城市的統治者居住,這些統治者尚沒有達到王的級別,所居住的建築不具有宮殿的性質。目前印度對墓葬等級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隨葬品數量的多少,即隨葬陶罐多的墓主可能地位稍微高一些。墓葬中隨葬的裝飾品也不固定於某一類人,普通居民也會隨葬一些類似的器物。目前印度發現的刻畫符號並沒有破解出來,沒有明確使用文字的證據。而有刻劃符號的印章只是在一些手工業者聚居的建築中發現,這些印章也並非特點階層所使用的。Shinde教授精彩的講解給在場學者以啟發和思考,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