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氣候和人文看印度文化中別樣的精神世界

2021-02-15 英裡英語

🇮🇳🇮🇳🇮🇳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猶太文明,埃及文明。今天分享印度文明,也就是玄奘不辭辛苦去取經的地方。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還不一樣。在地理上古印度指代的是南亞次大陸,該板塊分為三部分:印度河,德幹高原(Deccan Plateau)以及印度半島最南端。範圍比今天大很多。

分析一個地方的文明也好,經濟也罷,地理環境是最直觀也是舉足輕重的因素,今天我們將從地理,氣候和人文談將開去。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根據第一段內容結合下圖我們知道印度屬於南亞次大陸(subcontinent)的一部分,整體包括今天的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以及很大一部分的巴基斯坦。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 與亞歐板塊相撞, 板塊擠壓, 亞歐板塊上拱抬升,形成喜馬拉雅山。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

喬治亞歌手Katie Melua有首歌曲叫Halfway Up The Hindu Kush,歌曲中的Hindu Kush就是橫貫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他和喜馬拉雅形成山脈向印度北部延伸,將印度與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分開。次大陸的河流包括了恆河(Ganges)和印度河(Indus)。

按照之前我們學習埃及部分,這些河流會帶來肥沃的土壤(fertile silt)為沿岸人民的農耕勞作打下基礎。由於其西邊和東邊分別是阿拉伯海,印度洋以及孟加拉灣,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當時的人們能夠出海貿易(sail for trade)

季風形成獨特的乾濕「氣候

氣候上,由於高原阻隔了北面的冷空氣南下,因此印度氣候相對暖和,加上季風(monsoon)的影響於是形成了印度獨特的乾濕季節,時而洪水泛濫。


類似早期的蘇美爾或埃及,文明都發源於河流,印度河自然就成了文明的萌芽之地。

和早期埃及或蘇美爾人一樣,他們種出了小麥和大麥(wheat and barley),隨後馴化動植物,種出棉花,織布還學會制銅。隨著物產累積,貿易便自然發展起來。當時的人們還和蘇美爾人做過貿易。

公元前2500年,印度的村莊逐漸發展為城市,其中比較有名的城市是哈拉帕(Harappa)。於是這段文明就以此命名為哈拉帕文明,這在南亞地區算是最早的文明。哈拉帕的建築由專門的建築師規劃而成,選材考究,布局合理。

他們還專門用泥磚建起平臺用以抵禦洪水,外圍修築了7-8公裡長的城牆將哈拉帕圍起來以抵禦外敵,在城中修築了堡壘(citadel)給皇家或祭祀。足見規劃周全。

對比其他文明,哈拉帕文明在排汙上採用下水道(underground sewer)開了先河, 這也是城市的良心。廁所革命在那時已經誕生,足見當時的領袖在建築規劃上很有前瞻和洞見,治理能力很強。

▲ 當時的城區規劃圖

印度文明也有文字記載,儘管不像象形文那麼容易解讀,但考古學家能發現他們記錄的蛛絲馬跡,他們也修建神廟祈禱有好收成。哈拉帕文明持續1000年後,城市開始衰退並消失。

歷史學家認為其消亡的原因多種多樣。有說河流改道(change course),也有說印度河的洪水神秘莫測(unpredictable),所以淹沒了他們,也有說季風影響。

直到近些年,根據衛星圖展示的地殼活動認為板塊活動導致河流改道,於是文明消失。逐漸河流至於文明猶如水之於魚!文明有興起,有消亡。

當然,還有的認為哈拉帕消失是源於北部遊牧民族的侵擾,他們以徵服者的姿態而來,自稱雅利安人,這部分我們第二章見!

關鍵詞複習

您還記得下面這些詞語的意思麼?

Subcontinent

Himalayas

Harappan civilization

Hindu Kush

Monsoons

Planned cities


相關焦點

  • 初中地理說課稿:《印度》
    因此,印度是南亞8個國家中,要求學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徵的唯一國家,也是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8個國家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地理總論之後,繼第一冊日本之後,又一個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的國家。而且本節課文為了避免與前一節南亞概述內容重複,著重從人文地理特徵和人地關係方面來闡述印度的地理特徵,從而為後面學習國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 地圖世界 人文窗口——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一覽
    叢書融合協調了地圖與文字、圖片、信息圖表的關係,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挖掘城市文化,詮釋城市精神,為一座城市的骨骼注入血肉,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添磚加瓦——   為展現中國城市飛速發展的輝煌成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組織實施的「十三五」國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目前面向海內外隆重推出了17個城市分卷,並將在「十三五」期間分批出版
  • 初中人文地理知識點歸納:亞洲的人文環境
    亞洲的人文環境   1、2000年,世界總人口共60.55億,亞洲人口約36.8億,佔總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奈及利亞   其中亞洲有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 地理環境常識: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地理環境常識: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公共基礎知識是內容,但公共基礎知識點浩如煙海,中公軍考為考生們匯總了公共基礎知識之人文類常識的相關複習資料,以供大家參考學習,助力考生順利考試。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分布: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
  • 滿足孩子對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首選,各國使館盛讚的地理繪本
    今天要給爸媽們推薦這套集人文、風俗、地理、歷史、建築、美食等於一體的珍藏級別的地理啟蒙繪本——《環球國家地理繪本》。囊括世界70多個國家,500餘個城市的精彩內容,拓寬了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和視野,讓孩子足不出戶,也能遊遍世界!
  • 【地理概念】熱帶季風氣候
    世界氣候類型之一: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形成十分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且旱季時間比雨季長,自然植被以熱帶季雨林和灌叢、熱帶草原、熱帶旱生植物和灌叢等為主,分布於印度半島內陸,佔地面積廣。而熱帶雨林主要集中於西高止山和東部山地西坡 ,佔地面積較狹小,體現 了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氣候以乾燥性和半乾燥性為主 。中南半島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人文景觀的影響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大蒜等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且進口量趨於增長.大蒜喜冷涼氣候,為秋播作物,喜溼、喜肥、不耐旱、忌漬水,在發芽階段忌陽光曝曬。(1)試從地理的角度解釋韓國傳統民居的屋前選擇種植落葉闊葉樹的原因?
  • 問答 |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來描述地理事物的時間和空間關係,其中空間位置的表達是主要方面,一般來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可以分為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至於某一地理事物,比如國家的地理位置的好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得出的結論就會不同,所以,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無法下定論,我們就來客觀的分析一下中國的地理位置狀況。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亞洲地理人文知識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亞洲地理人文知識,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亞洲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溼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溼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   人文亞洲   1. 文明起源   (1)兩河流域文明(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代表,蘇美爾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
  • 2019年中考地理世界的氣候覆習重點總結
    中考地理世界的氣候覆習重點總結 世界氣候的主要類型 (1)熱帶氣候 類型 11 月 — 次年 5 月)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草原氣候
  • 世界地理複習精講-世界地理概況
    因此,從命題角度看,區域地理是命題的基礎和背景,如果區域地理知識掌握不紮實,無論理論知識掌握得多紮實,答題也是南轅北轍,得到「一棋走錯,滿盤皆輸」的結果。綜觀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可以發現基本的命題趨勢是:根據各區域經緯網及典型地理事物進行空間準確定位;以熱點地區地理材料或地圖為載體,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或地圖,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呈現局部地區輪廓圖(含剖面圖)對比考查學生對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位置、地形、氣候的判斷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農產品的全球貿易。
  • 世界氣候「雨極」:印度乞拉朋齊,一年的降水是北京42年的總和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那麼大,不同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不同、洋流不同,從而塑造出了不同的氣候特徵。有的地方高溫、有的地方極寒、有的地方多雨、有的地方少雨,也會造就出一些區域極端的氣候特徵。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今天我們來看看氣候要素降水的另一個極端,世界的「雨極」,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那就是位於印度的乞拉朋齊,早在1861年,當地人經過測算,當年的降水量為
  • 世界地理第三講:日本
    說明:世界地理總共包括3個部分,第一講世界地理概況、第二講世界主要地區,第三講世界主要國家。前2講已經完成,請大家自己查閱。第三講主要國家將介紹:日本、印度、美國和巴西。由於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已經在第二講中介紹了,第三講就不贅述。
  • 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原因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我們知道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是由於「三圈環流」的結果。而季風環流卻不是,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而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這種冬夏季節風向完全相反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而產生的。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原因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我們知道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是由於「三圈環流」的結果。而季風環流卻不是,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而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這種冬夏季節風向完全相反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而產生的。
  • 「資源匯集」地理老師特製:如何學好世界地理?世界地理識圖填空大...
    二、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地理思維對一個區域,我們要在了解其區域位置、地形的基礎上,根據氣候形成和分布的規律,認識本地區的氣候,並由此掌握其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狀況,進一步地可以了解該地區農業生產、人口、城市、經濟等人類活動因受自然條件影響而呈現出的特點。
  • 人文地理學前幾章的重難點
    1、地理學geographe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2、人文地理學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研究對象是人文環境、人文現象和文化景觀。
  • 中國氣候最多樣的省,跨越四大地理區域,歷經四個乾濕帶和溫度帶
    甘肅省的自然環境的特殊性體現在其地理位置,甘肅省的地理位置幾乎是我國的中心;加之經緯度跨度比較大,而且甘肅省的形態十分像一根「骨頭」,呈西北-東南走向,所以才能跨越如此多的區域。種類豐富的氣候,造就了省內複雜多變的地貌。很多人對於甘肅的印象都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西北地區,其實甘肅有的地方,山清水秀勝似江南。
  • 【專題歸納】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人文地理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對容易,但內容具有「廣」、 「散」、「雜」的特點,系統性、條理性較差,學習時很難抓住重點和主幹。人文地理以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為主線,其考查的主幹知識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類活動空間布局的區位分析、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 2.理解基本原理,緊密聯繫實際 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論證實際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是近幾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
  • 2019初中自然地理知識點:世界的氣候
    · 初中地理世界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分布: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它分布於熱帶乾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乾旱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