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猶太文明,埃及文明。今天分享印度文明,也就是玄奘不辭辛苦去取經的地方。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還不一樣。在地理上古印度指代的是南亞次大陸,該板塊分為三部分:印度河,德幹高原(Deccan Plateau)以及印度半島最南端。範圍比今天大很多。
分析一個地方的文明也好,經濟也罷,地理環境是最直觀也是舉足輕重的因素,今天我們將從地理,氣候和人文談將開去。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根據第一段內容結合下圖我們知道印度屬於南亞次大陸(subcontinent)的一部分,整體包括今天的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以及很大一部分的巴基斯坦。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 與亞歐板塊相撞, 板塊擠壓, 亞歐板塊上拱抬升,形成喜馬拉雅山。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
喬治亞歌手Katie Melua有首歌曲叫Halfway Up The Hindu Kush,歌曲中的Hindu Kush就是橫貫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他和喜馬拉雅形成山脈向印度北部延伸,將印度與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分開。次大陸的河流包括了恆河(Ganges)和印度河(Indus)。
按照之前我們學習埃及部分,這些河流會帶來肥沃的土壤(fertile silt)為沿岸人民的農耕勞作打下基礎。由於其西邊和東邊分別是阿拉伯海,印度洋以及孟加拉灣,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當時的人們能夠出海貿易(sail for trade)。
季風形成獨特的乾濕「氣候」
氣候上,由於高原阻隔了北面的冷空氣南下,因此印度氣候相對暖和,加上季風(monsoon)的影響於是形成了印度獨特的乾濕季節,時而洪水泛濫。
類似早期的蘇美爾或埃及,文明都發源於河流,印度河自然就成了文明的萌芽之地。
和早期埃及或蘇美爾人一樣,他們種出了小麥和大麥(wheat and barley),隨後馴化動植物,種出棉花,織布還學會制銅。隨著物產累積,貿易便自然發展起來。當時的人們還和蘇美爾人做過貿易。
公元前2500年,印度的村莊逐漸發展為城市,其中比較有名的城市是哈拉帕(Harappa)。於是這段文明就以此命名為哈拉帕文明,這在南亞地區算是最早的文明。哈拉帕的建築由專門的建築師規劃而成,選材考究,布局合理。
他們還專門用泥磚建起平臺用以抵禦洪水,外圍修築了7-8公裡長的城牆將哈拉帕圍起來以抵禦外敵,在城中修築了堡壘(citadel)給皇家或祭祀。足見規劃周全。
對比其他文明,哈拉帕文明在排汙上採用下水道(underground sewer)開了先河, 這也是城市的良心。廁所革命在那時已經誕生,足見當時的領袖在建築規劃上很有前瞻和洞見,治理能力很強。
▲ 當時的城區規劃圖
印度文明也有文字記載,儘管不像象形文那麼容易解讀,但考古學家能發現他們記錄的蛛絲馬跡,他們也修建神廟祈禱有好收成。哈拉帕文明持續1000年後,城市開始衰退並消失。
歷史學家認為其消亡的原因多種多樣。有說河流改道(change course),也有說印度河的洪水神秘莫測(unpredictable),所以淹沒了他們,也有說季風影響。
直到近些年,根據衛星圖展示的地殼活動認為板塊活動導致河流改道,於是文明消失。逐漸河流至於文明猶如水之於魚!文明有興起,有消亡。
當然,還有的認為哈拉帕消失是源於北部遊牧民族的侵擾,他們以徵服者的姿態而來,自稱雅利安人,這部分我們第二章見!
關鍵詞複習
您還記得下面這些詞語的意思麼?
Subcontinent
Himalayas
Harappan civilization
Hindu Kush
Monsoons
Planned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