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歸納】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人文地理

2020-12-14 騰訊網

備考十餘年,篇篇是經典

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考情分析

1.把握主幹知識,完善知識結構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對容易,但內容具有「廣」、 「散」、「雜」的特點,系統性、條理性較差,學習時很難抓住重點和主幹。複習時可採用知識結構法,運用知識的內在聯繫,完善知識結構體系。人文地理以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為主線,其考查的主幹知識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類活動空間布局的區位分析、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

2.理解基本原理,緊密聯繫實際

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論證實際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是近幾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因此,人文地理的複習要緊密聯繫實際,注重運用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來分析、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核心知識聚焦

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出生、死亡導致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的自然增長。就整個人類歷史時期來

看,由於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增長的。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的國家(地區)人口增長也有差異。

人口變化的過程曲線

總結:人口數量的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然在不同的時期或者不同的地區還會受到自然災害、戰爭、風俗習慣、宗教、政策、環境問題等的影響。

【典型例題】

下面四幅人口變化曲線圖中,橫軸表示時間。讀圖回答1~3題。

1.若縱坐標表示人口總量,目前人口增長控制較為合理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縱坐標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四圖中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變化趨勢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形成我國目前人口自然增長率現狀的原因是 (  )

A.出生率上升 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

解析:第1題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總量應在一定時間段內保持穩定,這樣才利於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的穩定。甲、丁兩圖人口總數下降過快、過多,而丙圖反映的是人口總數大幅增加,都對社會發展不利。第2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從50年代至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處於上升勢頭;70年代後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穩步下降。故甲圖反映情況符合實際。第3題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人口自然增長率現在保持較低的水平,主要是出生率下降的結果。

答案:1.B 2. A 3. B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在大多數情況下,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的生存環境有很大的差別。

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對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聯繫,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對遷入地:使其綜合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但也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對自然環境適應、控制能力的加強,自然環境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作用正逐步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成為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典型例題】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美國東北部地區為歐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方。那裡有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五大湖西部的鐵礦,大西洋沿岸的優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運系統,內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條件。這個地區的面積約佔全國的1/4,但人口佔全國的近一半,全國大部分的汽車製造、鋼鐵、化學以及一些重要的軍事工業都分布在這裡。

材料2: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我國務工經商流動人口示意圖。

(1)材料1中美國人口向東北部地區集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美國退休的老年人,沿著箭頭方向遷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國目前跨省流動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樣的?

(3)說明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影響。

(4)從材料2圖中看出,人口遷入數量較多的省級行政區是_____、_____、____,這三個地區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人口遷移的知識。第(1)題,由材料及圖示信息可知美國人口向東北部地區集聚主要受社會經濟因素影響,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西部遷移主要受環境的影響。第(2)題,我國目前跨省流動人口主要是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較發達地區。第(3)題,注意從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第(4)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吸引大量人口遷入。

答案:(1) 工業發達,大城市集中,有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好的工作條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此聚集 東北部由於緯度較高,又易受冷空氣的影響,冬季氣候比較寒冷,並且環境汙染嚴重

(2)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較發達地區。

(3)有利:彌補了人口流入地區勞動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緩解了人口流出地區的就業壓力;促進了人口流入地區與人口流出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

不利:對流入區:造成交通壓力及帶來一些城市化問題。對流出區:部分人才流失。

(4)廣東 上海 北京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工資較高

影響城市地域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的成因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二是經濟因素,三是歷史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等。

自然因素

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自然因素有地形(起伏不平或有緩丘地)、水文(有河流或湖泊、地下水)、植被(天然植被類型及人工造林的條件)、氣候(降水量、氣溫、風及其變化)、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巖石類型及性狀)等。例如在城市裡要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以減少對生活居住區的汙染(無汙染的工業可布局在市區內,有汙染的工業應遠離城市,有大氣汙染的企業應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帶,有水體汙染的企業應在河流的下遊區)。在工業區與生活居住區間設置防護帶。

歷史因素

歷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區形成的基礎。首先,城市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城市原有的基礎是城市功能分區的最基本的依據。例如,在北京的市中心地區不僅不會成為工業、住宅用地,而且連摩天大廈都不允許建造。其次,我們也要從辯證的角度看待歷史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因為城市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例如,歷史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就要進行改造,城內汙染工廠就要外遷。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城市多功能區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每塊土地用於哪種活動,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直接影響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1、距離市中心遠近

城市地價隨離市中心的距離增大而遞減,每一塊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2、通達度。通達度越好,地租越高。這是因為商業、工業等的發展對交通條件要求很高。它是商業企業家極力爭奪的地方,市中心交通最為便捷,通達度最高,商業活動的銷售額也最高,因而地價也最高。從下圖可以看出,城市的地租在市中心形成最高峰,在市中心外圈的幹道相交處形成次高峰,由此往城外、交通幹道的兩側下降,但下降的趨勢也會隨各地段的通達度的不同而不同。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住宅的分化上。一是由於收入的差異造成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的背向發展。二是區域知名度。如我國北京新成立的高新技術公司大多願意在中關村佔據一席之地。三是種族的影響。一般的,同一種族往往聚居於同一地區,如在西方許多大城市裡形成的華人街就是一例。

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是複雜的。一方面,在科學規劃基礎上對城市布局的調控,其作用是積極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北京市不允許在天安門廣場附近建造高樓大廈,法國巴黎不允許在戴高樂廣場建造摩天大樓。另一方面,由於一些個人因素的幹擾,對城市功能分區產生的負面影響往往也是巨大的。

【典型例題】

下圖為某城區地價等值線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

1.城市中最繁華的商業街是 ()

A.L1-及L3-

B.L2-及L4-

C.L1-及L2-

D.L3-及L4-

2.下面反映該城市地價剖面的曲線,正確的是 ()

解析:城市地價主要受交通的通達性與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影響。圖中為城市中心,最繁華的商業街應是地價最高的街區。根據圖上信息,離市中心()等距離的四條街中,L1-和L3-等地價線彎曲大,說明沿線的商業活動多。L1-及L3-的地價高,地價隨離市中心距離變長下降的速度慢,等地價線沿街道向外凸出更加明顯。

答案:1.A 2.A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農業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它們分別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因素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發生變化或者人為的進行改造的。例如人們可以通過搭建溫室來增加熱量,通過灌溉來彌補降水的不足。人們可以修建梯田來改變耕地的坡度。人們可以通過施肥改變土壤肥力,人們還可以通過水利工程來影響地表水源的分布狀況,從而擴大種植範圍。社會經濟因素往往都是發展變化的。例如城郊蔬菜產品的市場可能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而擴大。

農業地域的形成

農業地域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

農業地域的標誌

同一農業地域,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徵。

農業地域的形成

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區位因素分析

通常一種農業地域類型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分析一種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區位因素時便需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

1.首先需要了解一種農業地域類型的主要作物;

2.了解該種作物的生長習性及農業生產特點;

3.再次根據生產特點判斷該種農業生產適合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4.了解當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判斷當地所具備的和這種農業生產相關的優勢條件;

5.最後選出該地發展此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優勢條件

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例

1、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主要農作物、基本特徵和主要分布地區如下表:

2、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

【典型例題】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區所示的農業地域類型是_________,試分析其發展的區位條件。

(2)、兩區的主要農作物分別是 ____、______,其收穫時期是否相同?理由是什麼?

(3)區農作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 ()

A.華北地區 B.東北地區

C.華南地區 D.華中地區

(4)與區域農業發展的背景關係最小的因素是 ()

A.工業化的發展

B.城市化的進程

C.世界經濟全球化

D.國際局勢多極化

(5)區除種植穀物外,還輪種牧草和麥類,近年來又輪種大豆,並用這些農產品加工成精飼料來發展畜牧業。試分析這樣做的好處。

解析:本題以美國本土農業專業化地區分布圖切入,考查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主要農作物等知識,同時考查學生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探究問題能力。第(1)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從自然條件(地形、土壤、水源、氣候等)和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地廣人稀、農業科學技術、機械化水平等)兩方面分析。第(2)題,和是小麥區。區因緯度較高,冬季氣溫較低。種植的是春小麥,區則是冬小麥。第(3)題,我國的春小麥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第(4)題,世界經濟全球化、城市化進程使商品穀物農業市場廣闊,工業化的發展為商品穀物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使商品穀物農業大規模化發展成為可能。第(5)題,考查混合農業的好處。

答案:(1)商品穀物農業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開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夏季溼潤。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交通運輸便利;地廣人稀;農業科學技術先進;機械化水平高。

(2)春小麥 冬小麥 不同。區種植春小麥,秋季收穫;區種植冬小麥,夏初收穫。

(3)B(4)D

(5)玉米與大豆、牧草和麥類輪作,可調節土壤養分結構,有利於農作物的高產。農作物又為畜牧業提供了充足的飼料,而畜牧業的發展又為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料,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環境因素:

產生大氣汙染企業的布局:要使居民區不受到汙染,還要用衛生防護帶(如綠化帶)隔離。布局在最小風頻上風處;布局在單一盛行風的下風處;季風區,布局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

產生水源汙染企業的布局:遠離水源;河流的下遊。

產生固體廢棄物汙染企業的布局:遠離居民區;遠離農田。

交叉汙染的企業布局:兼顧上述要點。

工業的分類

影響工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很多,一般情況下,主導因素決定了工業的區位選擇,根據主導因素我們把工業進行分類:

工業的集聚和分散

工業集聚:

作用:擴大總體生產能力,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提高規模效益。

傳統工業:一些運輸量大的協作工廠集聚在主要的專業化工廠附近,形成專業化生產集聚區域。

新興工業:協作工廠地理上靠近,並接近用戶、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域內。

工業分散:

原料(或零部件)及產品的運輸量較小,甚至可以空運(電子元器件供應廠與裝配廠)。

複雜產品原料和零部件由許多工廠供應,每一種原料和零部件都可能銷售到許多地區。為減少市場上的交易費用,形成了跨國或跨地區的企業。跨國公司根據市場、原料或勞動力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汽車生產的全球化最為典型。

工業地域形成:

自發形成:有投入一產出聯繫,以滿足降低生產成本的需要。

規劃建設形成:沒有投入產出聯繫,只為共用基礎設施。

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的比較

【典型例題】鋼鐵工業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導工業部門。甲圖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區簡圖」,乙圖是設想的「以攀枝花鋼鐵工業為基礎的生產流程模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攀枝花市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區位條件。

(2)圖乙所示的生產流程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___。

(3)試分析此生產流程模式的優點。

(4)圖示地區還可發展煉銅工業,其主要優勢條件有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據圖知攀枝花附近資源豐富,距燃料和原料地較近。該市處於長江與雅礱江交匯處,水源充足,水運便利。成昆鐵路穿越,鐵路運輸便利,國家政策的支持。但本區地勢起伏大,平地面積小,是工業發展的不利條件。

第(2)題,搞清該流程圖中各要素的相關性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煉焦離不開煤炭,故B為煤炭。冶煉的原料為鐵礦石,產品為鋼鐵,故A為鐵礦石,C為鋼鐵。

第(3)題,從流程圖看出,該區域生產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實現了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4)題,從圖中可知本區銅礦資源豐富,附近有二灘水電站等,水電充足。

答案:(1)接近鐵礦、煤礦區,原料豐富;接近煤礦區、水電站,能源豐富;水源充沛;水陸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2)鐵礦石 煤炭 鋼鐵

(3)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環境汙染;加強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繫。

(4)銅礦資源豐富;水電充足

【推薦閱讀】

【熱門考區】關於尼泊爾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考點,附中尼關係簡介!

【熱門考點】今年不考人文地理?明年一定是熱點?城市區位,城市功能分區與城市規劃主幹知識來了

【歸納總結】高三學霸整理的高中地理必背簡答題答題模板: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考前過一遍)

一鍵搜你感興趣的熱門文章

所有發過的高閱讀文章合集

一心只專注做地理的公眾號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點讚和在看!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點在看留言有驚喜

相關焦點

  • 【專題歸納】高考地理一定會考的十四大原理,一輪複習必備!
    地理學家試圖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現象。「人們面臨區位選擇」是對地理學「3個W」中關於人的活動那部分進行分析的起點。因為對某一區位的選定是以放棄在其他區位的利益為代價的,所以,地理學家在對這個問題分析時,必須設置分析的背景,即人們面臨在哪些區位之間進行選擇。
  • 優化複習策略把握地理模塊備考方向
    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2)重視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歸納   如通過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根據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   ①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③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
  • 李慎中 相煒|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路徑與實踐策略
    因此,區域認知教學要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和空間推理方法,以提高「觀圖知地、論從圖出」的思維品質和認知能力作為突破口,其基本思路是:1、區域地理特徵分析: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歸納概括區域自然、人文地理特徵,闡釋區域地理特徵的成因。
  • 【地理素養】微專題——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及其原理應用
    微專題——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及其原理應用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1)地理要素:包括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考向二: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方法和意義1.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方法?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人文景觀的影響
    請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加以解釋。(2)冬季,白天人們緊閉屋後窗戶,開啟前門。從氣候角度分析此舉的目的。(3)從採光條件分析,該民居建為「坐北朝南」的原因。(1)分析圖中M地區冬季多雪的原因。(2)說明冬季積雪對北海道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3)結合北海道的地理環境特點,分析尖頂木屋建築的優點。(4)分析北海道成為著名滑雪聖地的自然條件。
  • 地圖世界 人文窗口——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一覽
    該叢書以我國地級城市為地理單元,以傳承歷史文化、展示地理國情、宣傳發展成就、描繪城市藍圖為圖書定位,立足地圖,通過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和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展示了中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資源、地理信息、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 世界地理複習精講-世界地理概況
    綜觀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可以發現基本的命題趨勢是:根據各區域經緯網及典型地理事物進行空間準確定位;以熱點地區地理材料或地圖為載體,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或地圖,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呈現局部地區輪廓圖(含剖面圖)對比考查學生對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位置、地形、氣候的判斷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農產品的全球貿易。
  • 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方法
    (二)地理教學中基本技能訓練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中學地理技能是學生從事地理學習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一般認為地理基本技能可歸納為:地圖技能;地理綜合分析、歸納推理技能;地理圖表技能;地理觀察與社會調查技能,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2)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多年平均徑流量),指出楊家溝小流域徑流量大小,並解釋其原因。(3)比較楊家溝和董莊溝小流域水資源的數量差異,並說明理由。(6分)(2)說出潘塔納爾溼地面積的季節變化規律,並分析其成為世界最大溼地的原因。(9分)(3)據表歸納巴西利亞城市徑流變化的特點並分析其原因。(10分)(4)分析圖中鋁冶煉工業園區布局的有利區位條件及其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 高中生如何有效的學習地理
    1、學會分類  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有「圖」,「心」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1)描述利比亞的地理位置特點。(4分)(2)描述利比亞的地理環境特徵。(8分)(3)根據利比亞的自然環境分析其突出的產業結構特徵。(2)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典型例題六:(2017·福建師大二附中高二期中)中亞是我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深入理解中亞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有助於認識我國與該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性。讀圖回答問題。(1)分析中亞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文化與地理環境
    分析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孕育媽祖文化的。(1)①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港,簡要分析其形成條件。(10分)(2)推測卡達國內交通線的主要類型,並說明推斷理由。(8分)(3)分析當地傳統服裝對氣候的適應作用。
  • 高三「區域地理」重在總論知識構建基本框架
    根據近幾年高考試題變化趨勢,區域地理部分從以下四方面複習可能更有效。通過區域定位考查學生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掌握和應用能力,如今年第21、22及23題,是近幾年地理高考新方向。根據近幾年高考試題變化趨勢,區域地理部分從以下四方面複習可能更有效。
  • 高三地理學習之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
    高三地理的複習正進入基礎知識的紮實、準確、熟練階段,其中區域地理的複習佔有重要地位。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具體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它們的分布、特徵、成因、變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註解」或「說明」;而系統地理的原理、規律、結構、聯繫等又需要在區域地理中去落實、驗證。因此,區域地理的內容是複習地理知識的基礎,許多圖像判讀技能的訓練、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間的聯繫、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間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觀點的建立等,都應在區域地理學習中完成。
  • 地理過程分析技巧與常見地理過程歸納(珍藏)
    再如分析次生鹽鹼化的形成過程, 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水漫灌, 地表水下滲, 地下水位抬高, 導致地下鹽類物質隨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階段是該地由於蒸發旺盛,地表水分蒸發殆盡,留下鹽分,導致鹽鹼化的形成。階段環節法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逆向推理。
  • 英語、生物、地理高考後期怎麼複習?重慶市教科院專家這麼建議
    2.科學建構地理專題 系統深入複習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建構地理專題,通過專題複習,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深入化,從而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繫的分析能力。建議把教材內容概括為四大系統進行專題複習。專題一:地球運動系統。
  • 初中地理:會考專題分析及答題模板整理!掃清難點,千萬不要錯過
    初中地理:會考專題分析及答題模板整理!掃清難點,千萬不要錯過初中地理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是既困難又無助的,因為這門學科跟歷史政治一樣,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點特別多,基本上兩年全冊課本都是要考的內容,可是地理又會涉及到計算運用題,比如時區的計算、經緯度的換算等,所以想要輕易學好這門科目難度還是不小的。
  • 高考地理複習七種方法
    回憶式自我檢測法  在複習中,常常發現這麼一個現象,老師安排學生自己看書,往往學生就是把教材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結果,考試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識點,比如"宇宙空間的特點為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大部分學生卻總是選擇錯誤的選項。這說明學生看書後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
  • 初中地理學習專題:十三、亞洲的自然環境
    2.運用地圖及其他資料,歸納亞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3.理解亞洲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4.理解亞洲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異。地理位置亞洲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4)結合材料三,分析亞洲三大古代文明發祥地形成的共然原因。
  • 高考地理難嗎?其實不難,關鍵是高一打好基礎
    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生產和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通過探索這些地理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所服務。通俗地說,地理應側重於通過地理事物眾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地理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形成原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