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觀點|陳平原:不斷與「五四」對話,直面五四新文化人的洞見與偏見

2021-02-11 文匯講堂

百廿載悠長學府,雙甲子薪火相傳。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大學,「國家一流,學術才能一流」、「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要知行合一、做實幹家,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嚴謹務實、苦幹實幹,在新時代幹出一番事業。」美麗的燕園不斷迴響著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從昨晚的報導中,講堂互動群中的聽友們欣喜地發現了習近平同講堂嘉賓杜維明、安樂哲、顧海良等人親切交流的畫面,紛紛在微信群中分享照片及電視截圖。而在講堂歷次嘉賓中,至少有7位來自北大:饒毅(54期)、杜維明(58期、113-1期)、潘維(61期)、張旭東(63期)、謝宇(97期)、安樂哲(113-4期)、顧海良(121期)。

文匯講堂第121期嘉賓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大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左一)

文匯講堂第113-4期嘉賓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博古睿學者安樂哲(右一)(聽友柳定毅央視截圖)

文匯講堂第58期、113-1期嘉賓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杜維明(左二)

北大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發源地,近年來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馬克思主義學院。5月4日,北大120歲生日之際,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五四運動源於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同人民一起開拓、同祖國一起奮進。北大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文匯講堂第120期嘉賓)今授權講堂刊發其為北大120周年校慶新編書作《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中的一文,講述北大人如何與「五四」對話。

 

 

你問我為何一直關注和研究「五四」,道理很簡單,對我來說,這既是專業,也是人生。我1978年春上大學,趕上思想解放運動,那時候,我們模仿五四時代的「新青年」,談啟蒙,辦雜誌、思考中國的命運。後來念研究生,學的是中國現代文學,那就更得跟「五四」對話了。其次,我在北大讀博士,畢業後長期在這所大學教書,而對於北大人來說,「五四」是個值得永遠追懷的關鍵時刻。無論學術、思想還是文章趣味,我自覺跟五四新文化血脈相通。第三,這也與我近年關注現代中國大學命運有關。最近十幾年,在文學史、學術史之外,大學史成了我另一個論述的焦點。

在我看來,大學不僅僅是生產知識,培養學生,出科研結果,出各種「大師」,大學還有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那就是通過知識和思想的力量,介入到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裡。在我心目中,這是「好大學」的一個重要標誌。五四時期的北大,就是這樣的典型——它抓住了從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轉折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將其「才華」發揮到淋漓盡致。別看世界上那麼多一流大學,真有北大那樣的機遇、那樣的貢獻的,還真不多。在一個關鍵性的歷史時刻,深度介入、有效引領,乃至促成某種社會變革,五四時期的北大,讓後人歆羨不已。

我所學的專業,促使我無論如何繞不過「五四」這個巨大的存在;作為一個北大教授,我當然樂意談論「光輝的五四」;而作為對現代大學充滿關懷、對中國大學往哪裡走心存疑慮的人文學者,我必須直面五四新文化人的洞見與偏見。在這個意義上,不斷跟「五四」對話,那是我的宿命。

3月25日,陳平原做客第120期文匯講堂《致敬與分享:青春·奮鬥·責任》

1993年,在北大中文系「紀念五四學術研討會」上,我發表了《走出「五四」》。在當時的我看來,就像所有光輝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樣,五四當然也有其局限性。就拿學術研究為例,「五四」所建立起來的那一套學術範式,可簡要概括為:西化的思想背景;專才的教育體制;泛政治化的學術追求;「進化」、「疑古」、「平民」為代表的研究思路。這一範式,對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思想、文化建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產生了若干流弊。政治學家討論激進主義的利弊,歷史學家重評儒家文化的功過,文學史家反省平民文學崇拜,所有這些,都是力圖在學術層面上「走出五四」。

當然,這種提問題的方式,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術轉型,應該說是有關係的。受歷史情境制約,有些問題你一時難以公開討論,無法像魯迅那樣「直面慘澹的人生」。但是,這一學術轉折有其內在理路。八十年代流行宏大敘事,有理想,有激情,想像力豐富,但論述上稍嫌空泛。我們滿腔熱情做的,就是用西學來剪裁中國文化;那些對於傳統中國痛心疾首的批評,有真知,也有偏見。最大的貢獻是,我們用濃縮的辦法,重新接納洶湧澎湃的西學大潮。之所以提「走出五四」,是想清理自己的思路。八十年代的口號是「撥亂反正」,哪裡是「正」,如何返回?一開始想恢復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文化,後來發現,那是建立在「五四」論述的基礎上。於是,我開始清理從晚清到「五四」所建立起來的那一套思想及學術範式。

 

晚清」和「五四」兩代人合力完成中國文化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

 

你問我為什麼把「晚清」和「五四」捆綁在一起討論?1990年代以前,學者普遍關注「五四」;1990年代以後,很多人轉而關注晚清。這是近二十年中國學術發展的大趨勢。我的立場有點特別,談論「五四」時,格外關注「『五四』中的『晚清』」;反過來,研究「晚清」時,則努力開掘「『晚清』中的『五四』」。因為,在我看來,正是這兩代人的合謀與合力,完成了中國文化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這種兼及「五四」與「晚清」的學術思路,使得我必須左右開弓——此前主要為思想史及文學史上的「晚清」爭地位;最近十年,隨著「晚清」的迅速崛起,學者頗有將「五四」漫畫化的,我的工作重點於是轉為著力闡述「五四」的精神魅力及其複雜性。

我可能是最早有意識地把晚清和「五四」捆綁在一起,加以認真辨析的學人。因為,我始終認為,就年齡而言,「晚清」和「五四」是兩代人;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學術的轉折關頭,這兩代人面對同樣的問題,其知識結構與思想方式大同小異,可以放在一起討論。這還不算他們之間有很多人是「誼兼師友」。大家不要以為,「五四」的時候,梁啓超他們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不再發揮作用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和夏曉虹主編的《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既談論「為人師表」的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也涉及「橫空出世」的傅斯年、羅家倫、鄧中夏、楊振聲;還有就是梁啓超、康有為、章太炎、嚴復等人,同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作用。兩代人之間,有區隔,但更有聯繫;尤其是放長視野,這一點看得更清晰。他們的工作目標大體一致,比如思想革命、教育改革、提倡白話文、接納域外文學等,很多想法是一脈相承的。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共同完成了這個社會轉型。因此,我更願意把這兩代人放在一起論述——既不獨尊「五四」,也不偏愛「晚清」。

陳平原和夏曉虹主編的《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

當然,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總是會有縫隙,有矛盾,甚至互相爭奪生存空間和歷史舞臺。問題在於,今天我們所理解的中國思想、學術、文化、文學的轉型,是在他們手中完成的。正因此,大家不太談晚清的時候,我會強調晚清的意義;大家都來關注晚清,我就轉而強調「五四」的意義。在我看來,「晚清」與「五四」,本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不但「晚清」,連「五四」也是越來越遙遠了。人們對「五四」的真實面貌以及歷史場景,知道的越來越少,我們只記得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民主、科學、自由、平等。正因為越來越符號化了,曾經生機勃勃的「五四」,就變得不怎麼可愛了。

在我看來,「五四」複雜得很,不僅僅是革命與復闢、激進與保守、進步與倒退、國故與西學這樣的二元對立。若「回到現場」,你會發現,「五四」其實是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只不過經由幾十年的闡釋,某些場景凸顯,某些記憶湮沒,今人所知的「五四」,變成某種力量的「一枝獨秀」,那很大程度緣於長期以來的意識形態宣傳以及歷史學家的誤導。

學生抗議運動還在餘波蕩漾,命名就已經開始了。具體說來,就是1919年5月26日《每周評論》第23期上,羅家倫用「毅」的筆名,發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也就是說,「五四運動」這個詞,最早是由北大學生領袖羅家倫提出來的。事情還沒完全過去,運動中人就已經給自己進行「歷史定位」了,而且,這一定位還被後人接納,這是很罕見的。此後,五四運動的當事人,不斷地借周年紀念,追憶、講述、闡釋這一「偉大的愛國運動」。經由一次次的言說,關於五四的印象,逐漸被修正、被簡化、被凝固起來了。

「五四」之所以能吸引一代代讀書人,不斷跟它對話,並非「浪得虛名」,主要還是事件本身的質量決定的。必須承認,一代代讀者都跟它對話,這會造成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可只有當事件本身具備某種特殊的精神魅力以及無限豐富性,才可能召喚一代代的讀者。九十年間,「五四」從未被真正冷落過,更不要說遺忘了。我們不斷地賦予它各種意義,那些汗牛充棟的言說,有些是深刻挖掘,有些是老調重彈,也有些是過度闡釋。

 

 

記得十年前(註:指1999年),我曾帶著自己的學生,依據檔案、日記、報導和回憶錄,重構當年北大學生遊行的全過程。拿著自己畫的遊行路線圖,從沙灘北大紅樓出發,以尋訪者的身份,一路上指指點點、尋尋覓覓,順帶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到了天安門廣場,因正值「兩會」期間,警察很敬業,深怕我們圖謀不軌。解釋了大半天,才放行;不過,催著快走,別停留。穿過東交民巷,轉往東單,再折向趙家樓。還敲了門,走進去跟老住戶聊天。那次「重走五四路」,北京電視臺還派攝影追隨,做成了專題片,可惜播出時沒錄下來。

北大與「五四」的淵源

我之所以試圖重建歷史現場,目的是恢復某種真切、生動、具體的歷史感覺,避免因抽象化而失去原本充沛的生命力。歷史事件早就遠去,但有些東西我們必須記憶。沒有大的歷史視野,只記得若干瑣碎的細節;或者反過來,沉迷在一些宏大敘事中,完全沒有生活實感,二者都不理想。我們需要有大視野,同時也需要具體的歷史細節。

看待歷史事件,每代人都會帶上自己的有色眼鏡,或者說「前理解」。這是所有歷史學家都必須面對的困境與宿命。「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名言有其合理性;但沉湎於此,很容易變得自負、專橫。歷史學家所面對的,只是一堆五彩斑斕的「文明的碎片」;我們憑藉專業知識,力圖用這些有限的「碎片」來拼接、還原、重構歷史,這本來就有很大的危險性。你要是心高氣傲,根本不把古人放在眼裡,肆意揮灑自己的才情與想像力,不扭曲那才怪呢。我們確實無法完全呈現早就失落的歷史場景,但那就應該徹底捨棄嗎?作為訓練有素的觀察者,我們有義務努力穿越各種迷霧,走近/走進那個事件的內核,跟歷史對話。某種意義上,我們之「重返現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藉助這一尋尋覓覓的過程,跟五四新文化人進行直接的心靈對話。這樣的「五四紀念」,既五彩繽紛,也充滿動感,還跟每個尋覓者的心路歷程聯繫在一起。這樣的「五四」,方才「可信」,而且「可愛」。基於這一信念,進入新世紀以後,我改變論述策略,努力「走進五四」。

記得魯迅對國人不了解《儒林外史》的價值,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偉大也要有人懂。」再偉大的事件、著作、人物,若沒有人真正跟它對話,沒有讓它回到人世間,就無法發揮真正的功力。人類歷史上,有很多關鍵時刻,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都必須跟它對話。事件已經過去了,但是它會轉化成一種思想資料,不斷地介入到當下改革中。「五四」就是這樣的關鍵時刻。你可以從各種立場來談,從各個角度去看,但是你不能漠視它的存在。

為什麼需要不斷地跟「五四」對話?「五四」對我們來說,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既是學術,也是精神。不管你持什麼立場,是保守還是激進,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存在,你不能視而不見。其實,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也都是在這種不斷的對話中產生意義的。就像法國人不斷跟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話、跟1968年的「五月風暴」對話,中國人也需要不斷地跟「五四」等「關鍵時刻」對話。這個過程,可以訓練思想,積聚力量,培養歷史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來面對日益紛紜複雜的世界。

 

 

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我們不斷舉行此類活動。應該認真考量的是,哪些話說對了,哪些路走偏了,哪個地方應該固守傳統,什麼時候不妨「與時俱進」。北大因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名揚天下,對此更是不容迴避。正因此,2009年4月下旬,北大中文系主辦題為「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名參加的國內外學者有一百多位。平時我們開國際會議,都是三十人左右,那樣討論比較深入;這回破例,開這麼大規模的學術會,也是別有幽懷——希望回應學界對於「五四」的各種質疑與批評。

2009年,北大中文系主辦題為「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有多種聲音是很正常的。第一,容忍並認真傾聽別人的批評;第二,有自己的堅持,不因外界壓力而改變。所謂「多元」,不是說沒有自己的主張;我是百家中的一家,必須把我的立場、觀點明確無誤地表達出來。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不屑於跟別人討論,都不對。「五四」當然不僅僅屬於北大,但北大無疑最為「沾光」。作為長期得益於「五四光環」的北大學者,我們必須認真面對「五四」這個巨大的精神遺產。當它被世人嚴重誤解的時候,你有責任站出來澄清、修正、拓展。

我們的任務是,讓「五四」這一話題浮出水面,引起世人的關注;在這個同樣關鍵的歷史時刻,重新審視「五四」。至於怎麼關注,從哪個角度進去,得出什麼結論,取決於個人的立場、視野、趣味,強求不得。有些東西,在特定時代會被有意無意遮蔽,你的眼光穿不過去。這一代人力所不及,看不清楚的問題,也許下一代人就能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不僅跟「五四」先賢對話,也跟同時代學者對話,甚至跟我的學生輩對話。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如此複雜的政治/思想/文學運動,在不斷的對話中,獲得前進的方向感和原動力。

 

不求認同「五四」新文化人的立場,但必須直面他們提出的諸多困境與難題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資源。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資源,無外乎兩大部分:第一,直接從西學引進的,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到尼採到哈貝馬斯,等等,等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資源。第二,那就是本土的思想學說。對所謂的「中國文化」,必須做一個分析。今天一說「傳統」,很容易就從孔夫子說起,甚至還有不少人相信「半部《論語》治天下」。對此,我很不以為然。什麼叫「傳統」,就是那些直接間接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思維習慣、表達方式、審美趣味的東西。所謂「傳統中國」,就是儒釋道,就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而且,這東西辛亥革命後就沒了,到此為止。想像「國學」跟「西學」截然對立,主張純粹的「中國性」,我以為都是不可取的。中國文化本來就不純粹,域外的思想學說,兩漢進來,隋唐進來,明清更是進來,早就滲透到我們的血液裡。除非你徹底封閉,否則的話,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保持「純粹」狀態。就像人類的基因不斷稀釋、變異,那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保持新鮮活力的需要。

2017年9-12月,文匯講堂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系列五講

即使不說這個問題,你也必須理解,晚清以降,我們不斷跟西學對話,所創造、所積澱起來的「新傳統」,同樣值得我們關注。我承認,「五四」新文化人對於傳統中國的批判,有些過於偏激,但我們必須理解「五四」那代人的基本立場,以及為什麼採取這樣的論述策略。

假如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算起,一百多年來,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都在跟西方接觸;而從政治家的毛澤東,到文學家的魯迅,各種各樣的人,也都以自己的方式,跟西學對話。如此激烈的思想碰撞,不是說轉就轉,說停就能停的;可以讚賞,也可以批判,但不能背過身去,假裝看不見。在我看來,這一中西文化碰撞的精神遺產,相當龐雜,也極為豐富,值得我們認真清理。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很可能正是這一塊。我並不要求你認同「五四」新文化人的立場,但你必須面對他們提出的諸多困境與難題。請記住,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國人很長時間裡處於相當屈辱的境地。剛過上幾天比較舒坦的日子,就翹起二郎腿,嘲笑「五四」新文化人沒有風度,不夠從容,過於偏激,我以為是不明智的。不必專治近代史,但直面這一百多年的風雲激蕩,理解歷史的沉重與詭異,可以磨礪自己的思想。切斷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動輒從先秦講起,詩云子曰,然後直接跳到當下的「和諧社會」,這樣談論當代中國問題,其實很蒼白。

歷史久遠,很多粗糙乃至讓人噁心的東西,很可能早就被過濾掉了。因此,你所看到的「場景」,很優雅,具有合理性。文學也一樣,唐詩歷經千年淘洗,就剩這麼多,當然每首都精彩,值得今人格外珍惜。而新詩就不一樣了,每天都在生產,量那麼大,魚龍混雜是很自然的事。我沒說哪位新詩人比李白杜甫更偉大,我只是強調時間對於人物、文章、思想、學說的淘洗作用。「五四」離我們那麼近,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你看得很清楚,包括某些論述的暴力傾向,還有思想的陰暗或偏激等。古典中國的精神遺產,當然值得我們珍惜;但我本人更為迷戀複雜、喧囂但生氣淋漓的「五四新文化」。

陳平原《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

 

你問我怎麼看待這場運動對今天中國的影響,對我們來說,「五四」已經是長期研究的積澱了,不能用三五句話來打發。因為,那樣做很暴力,且容易概念化。「五四」本來就是眾聲喧譁,很難一言以蔽之。茅盾曾經用「尼羅河泛濫」來比喻「五四新文學」,我覺得很有道理。尼羅河泛濫,自然是泥沙俱下,當時很不好看,但給下遊送去了廣袤的沃土,是日后豐收的根本保證。

如果不涉及具體內容,我想用三個詞來描述「五四」的風採。第一是「泥沙俱下」,第二是「眾聲喧譁」,第三是「生氣淋漓」。每一種力量都很活躍,都有生存空間,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這樣的機遇,真是千載難逢。談論「五四」,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某種具體的思想學說,還不如說是這種「百家爭鳴」的狀態讓我怦然心動,歆羨不已。經過一系列的對話與競爭,有些東西被淘汰了,有些東西逐漸佔據主流地位,成為主導社會前進的力量。承認這一現實,同時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過程,而不要急於撰寫「成王敗寇」的教科書。

說到底,歷史研究有其邊界,也有其局限性。我極為心儀「五四」,但從不指望它解決現實問題。關於「五四」的談論,即便十分精彩,對於今人來說,也只是多了一個參照系,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中國的豐富與複雜。如此而已,豈有他哉。不經由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思想轉化與制度創新,想用紀念/闡述某一歷史人物/事件來解決現實中國的諸多困境,那都是異想天開。

(初刊2009年4月15日《中華讀書報》,原文標題為【走不出的「五四」?略有刪節,刊發所用大小標題經講堂編輯改編 )

圖片來源|文匯講堂及網絡

微信編輯|袁琭璐

相關焦點

  •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面世
    本報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由國際著名學術出版公司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本書系陳平原教授近年一項重要學術成果,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它以一場運動(「五四」運動)、一份雜誌(《新青年》)、一位校長(蔡元培)、一冊文章(《章太炎的白話文》)以及一本詩集(《嘗試集》)為入口,重新進入「五四」,入口處小,開掘卻深,於文本中見歷史,於細節處見精神。
  • 汪暉:「五四」文化運動的政治
    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解體以前說過很多,歷來認為到了「五四」學生運動之後,尤其是1920年、1921年,伴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新的政治局勢的形成,新文化運動就基本結束了。過去有兩個主要的講法:一個是毛澤東的講法,或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講法,他們將自己定位為「五四」運動的合法繼承人,認為這個時候政治發生了變化,即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中國革命的一個新的階段開始了。
  • 「五四」有感:對其精神意義的透視
    五四精神,是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做紀念,繞不開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五四」的意義,這是這個節日合法性的根柢。但是有趣的是,似乎這個意義始終未能被明確界定。周策縱先生在《五四運動史》中講:「『五四』有點像可以再充電的電池,即使時代變了,它還可能有它無比的感召力。」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並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人民大學教授楊念群、楊慶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共同探討新的時代語境下對於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的解讀,理解五四那代人所處的歷史語境、政治立場、文化趣味及學術思路。「細節見真情,人物見趨勢,物質見精神」「觸摸歷史,進入五四」這個題名來自於陳平原出版的學術書籍《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上下求索」的姿態,著實讓人感動。他們在懷疑中自我抉擇,承擔絕望中抗爭的痛苦。在這些人的命運、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許會看到諸多熟悉的蛛絲馬跡,你的憂慮或許也曾被他們所憂慮。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下編所綜括之各派政治力量對五四的回應與評價。自由主義者們對五四運動的定位是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由那些了解自己的文化遺產,並試圖用新的現代歷史批判與研究的方法論加以研究的人所領導的」人文主義運動。而以國民黨和青年黨為代表的保守民族主義者和傳統主義者,則從整體上貶低這場運動,批判其對民族遺產造成破壞。
  • 家住五四北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文化活動日趨豐富
    (晉安區新店鎮供圖)  福州新聞網6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劉君琳)家門口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向大家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電影院上映的精彩大片讓一家老小共享視聽盛宴、節假日持續不斷的慶祝活動讓人沉浸於傳統文化之中……漫步在五四北,不僅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商業氣息,還能體會到日趨濃厚的文化氛圍。
  • 五四特輯 | 弘揚「五四」精神,司法行政青年話青春
    五四特輯 | 弘揚「五四」精神,司法行政青年話青春 2020-05-04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四青年節 | 傳承五四精神,綻放青春力量
    ——王恬靜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作為一個青少年應該志氣高遠,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鍛鍊自己的意志,讓青春在時代的步伐中綻放光彩,不斷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 五四青年節演講稿:紀念「五四」運動講話稿
    同道們、青年友人們:  在「五四」青年節行將降臨之際,我們在這裡盛大召開留念「五四」運動xx周年大會,命名表揚為我村改造開放和共青團工作做出凸起貢獻的進步群體和先進個人,這對進一步團結教導全村廣大團員、青年繼承「五四」光榮傳統,弘揚「五四」精神,加快我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存在非常主要的意思。
  • 傳承五四薪火 助力鄉村振興——崇明區司法局舉辦五四青年節活動
    五四精神,傳承有我。建設崇明,司法助力。青春崇司,奮鬥不止。(△點擊觀看視頻)為隆重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8周年,激勵和動員局系統廣大青年幹部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進一步加強局系統青年幹部凝聚力與創新性,提高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決心和能力,2020年5月15日上午,崇明區司法局舉辦五四青年節主題活動。
  • 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推出《五四的另一面》
    《五四的另一面》是楊念群繼名作《何處是「江南」?》之後的最新專著。從中可以看出,楊念群的歷史書寫一掃傳統學院派作風,既具有貫通古今的解釋能力和進入具體歷史情境考量真問題的思想含量,又具備性格鮮明、引人入勝的獨特行文風格,為嚴肅史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感,體現了他一貫鮮明的學術性格和不斷另闢新徑的學術追求。
  • 大寫的五四,大寫的「我」 | 五四100年
    這條不合時宜的辮子的存在,至少表明了一點,一個在外表上因循守舊的人,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參與到這場標誌著新時代開端的運動之中。在這場運動中,他不是「一類人」,而是一個具體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判斷。在這場運動中,他選擇站在人群中,拖著辮子聆聽那名學生宣講這場運動的意義和目標,哪怕他的辮子也是這場運動攻擊的目標之一。
  •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以前,在中國革命中起領導作用的是國民黨及其前身中國同盟會。在五四運動中,孫中山對學生鬥爭表示過同情和支持,一些國民黨人也參加了鬥爭,但他們並不是這場運動的直接組織者和領導者。五四運動時期雖然還沒有中國共產黨,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北京的鄧中夏、瞿秋白,長沙的毛澤東、蔡和森,天津的周恩來等。他們是這場鬥爭的主要領導骨幹。
  • 五四青年節演講稿:傳承「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現在已經是下午了,仍舊沒有得到一點過節的氣氛和消息。或許是自己孤陋寡聞吧,學雷鋒紀念日到「五四」青年節,竟然沒有聽到一點消息。或許大家都在忙吧,忙著抓錢,忙著應酬,忙著升遷。  那些大學生們,有的人從踏入大學校門的一剎那,思考的不是「心憂天下」、「以天下為己任」,而是就業和當下的飯碗問題。
  • 五四百年的深刻啟示
    我們今天繼承弘揚五四精神,就是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不達目標誓不休的壯志和氣概,把民族復興大業進行到底,讓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偉大夢想——振興中華變為現實。   回望五四百年,我們要築牢精神之魂,信仰實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人有意識、有思想。茫茫人世間,人們要擺脫渾渾噩噩,避免盲目行動,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指導。
  • 張旭東:五四新文化的深層結構性轉換——淺論白話革命的偉大意義
    應用這新的觀點去觀察一切,遂對一切問題都有了新的意見要說要寫。」(二)「舊的皮囊盛不下新的東西,新的思想必須用新的文體傳達出來。」(三)「要想進步,要想太平,總得連根的拔去了『二重思想。』」[14]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中國讀書人階層閱讀古文典籍的能力並不會因為使用白話、用白話文寫作而喪失或衰退,但對於日後接受白話教育的新一代國民來說,同傳統的關係將永遠不復為「天然」或給定的,而只能經過現代人自我意識的中介、選擇和批判、基於現時代的需要被重新發現。
  • 陳衛平 |「五四」:在多元闡釋中重建知識敘事
    一、「五四」與全盤反傳統通行的歷史教科書以及有關新文化運動的論著,都認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號。20世紀80年代中期,把「五四」稱之為全盤反傳統激進主義的觀點,從海外傳入中國大陸,如今已成描述「五四」的慣用說法,而「打倒孔家店」則是全盤反傳統的激進主義標識。
  • 【學習寄語精神 綻放戰「疫」青春】巡警張晞:傳承五四精神 勇擔...
    今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並寄語新時代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總書記的寄語在全國廣大青年志願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 美高官演講談五四精神,華春瑩:他自以為了解中國,實際抱有強烈偏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日以此回應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波廷傑5月4日發表的演講,「這位美方官員自認為很了解中國,但從這篇演講來看,他並不真正了解中國,也不懂什麼是五四精神,因為他對中國抱有強烈偏見」。波廷傑當天參加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的線上活動,用中文發表了長達20多分鐘的「五四演講」,稱「五四」的核心思想會被中國官方審查而抹掉,並稱今天「五四精神」的繼承人是有公民意識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