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面世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本報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由國際著名學術出版公司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本書系陳平原教授近年一項重要學術成果,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它以一場運動(「五四」運動)、一份雜誌(《新青年》)、一位校長(蔡元培)、一冊文章(《章太炎的白話文》)以及一本詩集(《嘗試集》)為入口,重新進入「五四」,入口處小,開掘卻深,於文本中見歷史,於細節處見精神。Brill是1683年成立於荷蘭的國際權威學術出版機構,本書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東亞系主任賀麥曉(Michel Hockx)教授領銜翻譯。

相關焦點

  • 嘉賓觀點|陳平原:不斷與「五四」對話,直面五四新文化人的洞見與偏見
    五四運動源於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同人民一起開拓、同祖國一起奮進。北大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文匯講堂第120期嘉賓)今授權講堂刊發其為北大120周年校慶新編書作《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中的一文,講述北大人如何與「五四」對話。  你問我為何一直關注和研究「五四」,道理很簡單,對我來說,這既是專業,也是人生。
  • 陳佐洱《交接香港》英文版將出版面世
    陳佐洱《交接香港》英文版將出版面世 Translated edition of 'Handover of HK' makes debut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 邢利宇)中國23家出版商當地時間15日攜近期中國精品圖書亮相倫敦國際書展。
  • 「五四」有感:對其精神意義的透視
    法國鑑學派布羅代爾這樣說過:「歷史是舊光永遠照射不到其底部的沉默之海。在巨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著在歷史上造成喧譁的人們。但恰恰像大海深處一樣,沉默而無邊無際的歷史內部的背後,才是進步的本質,真正傳統的本質。」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5月25日晚,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五四名人信札展覽及文化沙龍活動。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採訪中講道。陳平原的新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上海書展期間,界面文化對其進行了專訪,既聊到了書中觀點,諸如專深的術語如何通過演說進入民間並改造了白話,以及現代演說的語感如何進入學術表達之中,也講到了這本書之外的文學的療救功能與文學教育的問題。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怎麼做到有所創新、有所轉化;既保留本土的歷史文化記憶,又避免成為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日前出版新書《想像都市》《記憶北京》《學者的人間情懷》《當年遊俠人》,《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與他進行了深入探討。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我經常將晚清與「五四」兩代人放在一起。借用福澤諭吉的話,這兩代人的共同特點是「一身而歷兩世」。這些徘徊於古今中西間的身影,顯得格外敏感、幽深、複雜多變。晚清以及「五四」那一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上下求索」的姿態,著實讓人感動。他們在懷疑中自我抉擇,承擔絕望中抗爭的痛苦。在這些人的命運、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許會看到諸多熟悉的蛛絲馬跡,你的憂慮或許也曾被他們所憂慮。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他援引蔡元培校長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的觀點,指出「五四」不僅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同時也是一次「文藝復興」;邀請中文系內外學術名家導讀經典,既可以向司馬遷學習「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達成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更可以如朱子所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意義上的,更與人格的砥礪和培養、與精神意義的上返本開新有密切關係。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陳平原:很多人把金庸當作武俠小說家來看待,這當然沒錯。但他同時還是一個有政治抱負、有歷史眼光的報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香港主持辦《明報》,親自寫社論,社會影響極大。他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很有政治智慧的,目光也很敏銳。其實,這在他的武俠小說中也能看得出來。
  • 山東文藝出版社:《發往前線的家書》英文版有望明年三月出版面世
    11月13日,在大眾日報主辦的《發往前線的家書》出版座談會暨贈書儀式上,山東文藝出版社第二編輯室主任馮暉分享了家書出版情況,並首次透露,合作方美國勞倫斯出版社出資將《發往前線的家書》翻譯成英文,預計在明年3月份英文版將在美國出版面世。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陳平原的新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上海書展期間,界面文化對其進行了專訪,既聊到了書中觀點,諸如專深的術語如何通過演說進入民間並改造了白話,以及現代演說的語感如何進入學術表達之中,也講到了這本書之外的文學的療救功能與文學教育的問題。陳平原在此前出版的《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與《六說文學教育》中都曾論及文學如何教育的問題。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推薦理由:把五四放在由清末變革,到民初社會革命,直至20世紀40年代的歷史長程中,進行重新定位。《五四的另一面》引入了五四的社會改造面相,指出當時湧現出的各種「社會改造」構想是五四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著作另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歷史與文化的穿梭》。作者認為,評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和意義,不應太側重于衡量當時知識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而應正視他們能無所迴避,勇於揭露讓中國擺脫厄運、走向現代化所必須面對的全盤問題。
  • 大寫的五四,大寫的「我」 | 五四100年
    在「五四100年」來臨之際,我們特別策劃了「我在,我見,我記得(1919-2019)」專題。當後世回望這場運動時,就會發現,「五四」運動帶給這個國家最重要也是最深遠的遺產,並不僅僅是那一時代的變革,而是一種歷史的自覺:「五四」運動中的中國人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識到歷史正把握在自己手中,中國人有能力也有必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
  • 張文宏新著英文版下月面世 13人翻譯團隊剛聚齊
    4月9日晚上,13人英文版翻譯志願團隊正式成立。經反覆溝通和比較,最終確定世界科技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為英文版合作出版社。這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英文科技出版公司和全球頂尖的學術出版機構之一, 已出版關於中國研究的英文專著、編著和期刊500多種。
  •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2020-05-05 0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江大河2陳平原是什麼身份 雷東寶陳平原結局是什麼
    大江大河2陳平原是什麼身份?有很多人好奇,陳平原和雷東寶結局是什麼?下面給大家做簡單分析介紹,一起去了解了解。  1大江大河2陳平原身份揭曉  陳平原本來是縣長,後來升官了調到市裡去了,他是一個只顧自己權力的領導,並不是一個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陳平原:晚清提倡「新教育」者,一開始並沒把「中國語言文學」作為相關訴求。時人普遍貶考據、辭章、帖括為「舊學」,尊格致、製造、政法為「新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在「廢虛文」而「興實學」。  新京報:可「文學教育」最終還是進入了改革者的視野,為什麼?
  • 上海歷史博物館|觸摸上海的前世今生
    伴隨著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3月26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這些答案已經揭曉。觀眾多媒體互動裝置進入東樓展廳,觀眾首先看到的是時長為6分鐘的短片《上海簡史》,短片系統講述了上海60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