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樹上》,讓我想起當年陳平原那篇曾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

2020-08-10 田厝寨


今年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附一)火了,但也爭議不斷。
我倒認為,滿分50分的作文,這篇作文給予滿分,倒是不太合理,我認為最好最多給47分,扣掉4分,理由是這樣的:
晦澀的詞語太多,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影響閱讀速度,如果它不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放在網上,誰會主動去看,誰會把它看完呢?扣1分;
名言名句堆砌,影響了理解的難度,現代人,講究的是有趣有味,哪有閒功夫一句一句翻閱辭典,或百度頭條搜索,雖然這種閱讀方式不太好,但是目前可能成為主要閱讀方式之一,文章寫出來,需要傳播,被更多人閱讀,被更多人關注,它的價值才能得以彰顯,扣1分;
這是高考現場作文,完全正確。但是,我們不排除,這篇作文裡面的有些詞語、名言是考生在考前就背誦下來的,然後在作文中「套」進去。一個高中生如果真能在短短幾十分鐘內完成這樣一篇作文,而且全部是純粹自己的閱讀積累而來的,只要主題積極向上,給予滿分50分都不為過。但是,筆者以為,這些詞語、名句有考前臨時急抱佛腳嫌疑,不過抱得好,扣2分。


有爭議的東西,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妥的一面。好的方面,我認為文章主題鮮明、積極,「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表達一種態度、一種姿態,不人云亦云、鸚鵡學舌,還是很有創新的;其二,這些詞語雖然平時少見,增加閱讀阻礙,但同時,也讓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詞彙,也是有很大的功勞的;其三,偏僻的名句,也給予我們更為寬廣的知識面,何樂而不為。凡事都有兩面性的,所以扣了4分,我認為也是客觀、科學的。
我們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多運用詞彙,同時也引用一些名句,但不鼓勵運用了這麼多。寫作服務於生活,服務於工作,服務於溝通。當然,學術上的寫作,就不同而異了。
由此,我想起了1977年高考時,我的潮州老鄉陳平原寫的一篇高考作文(附二),他當年寫了一篇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後來,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陳平原教授自己也說,「自此以後,再也沒能寫出那樣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了!」


陳平原是什麼樣的人?
我與陳教授有幾次交集,可能他已不認識我這個無名小卒了。一個是參加他主編的潮汕文化讀本,他來潮州好多次,因這一機緣,見了三四次,聆聽到他非常接地氣的學術味道;一個是在陳教授母親禮堅姨的引薦下,當面向陳教授學習。很佩服教授的為人,這幾年,他為潮州做出了不少貢獻。


陳平原,男,漢族,生於廣東潮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講座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
我們再次重讀陳平原當年的高考作文,可能以現在的閱讀審美觀去評價,這可能是一篇普通的高考作文,而且還存在著不少「硬傷」,比如主題表達太直白,選材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沒有什麼創新的敘述,語言還行,但也沒什麼出採,總之,這是一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考作文。可能按現在的評分標準,這篇作文至多40分。
但是,這篇作文為什麼人民日報還要發表刊登呢?
在當時那個特定的環境裡,粉碎「四人班」後,全國人民興高採烈,那麼,如果把全國人心這種心情表達出來呢?這篇作文就很睿智地抓住了這一點,而且是出自一名高考學生之手,就更有刊登的價值了。可能很多寫頭條的作者都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這篇文章比他們好,閱讀量卻比他們少呢?這就是原因了,因為他寫對了時間,趕上了時間。


陳平原在特定歷史時期,寫了這樣一篇特殊的高考作文,所以人民日報看上了,刊登後,轟動全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兩篇文章如果要對比的話,我個人覺得浙江這篇高考作文屬於小眾化,而陳平原這篇作文則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附一:生活在樹上(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般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採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並效維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注釋:
嚆矢(hāo shǐ):響箭。因發射時聲先於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開端。
濫觴(làn shāng):濫觴原指江河發源之處水極淺小,僅能浮起酒杯,後比喻事物的起源和發端。
振翮(zhèn hé):常用來形容人志向遠大、努力奮發向上或經濟正高速發展、在騰飛等。翮指鳥的翅膀。
肯綮(kěn qìng):典出《莊子·內篇·養生主》「肯,著骨肉。綮,猶結處也。」 後遂以「肯綮」指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關鍵之處。
孜孜矻矻(kū):勤勉不懈的樣子,出自唐·韓愈《爭臣論》。
玉墀(chí):指宮殿前的石階,亦借指朝廷,出自漢武帝《落葉哀蟬曲》。
婞(xìng)直:指倔強;剛直。
(摘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陳平原當年那篇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誰更好?
    今年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火了,但也爭議不斷。我們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多運用詞彙,同時也引用一些名句,但不鼓勵運用了這麼多。寫作服務於生活,服務於工作,服務於溝通。當然,學術上的寫作,就不同而異了。由此,我想起了1977年高考時,我的潮州老鄉陳平原寫的一篇高考作文(附一),他當年寫了一篇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後來,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陳平原教授自己也說,「自此以後,再也沒能寫出那樣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了!」
  • 那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文秘訣》
    動手來改,成為「始皇始焚書」,就有些「古」起來,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簡直有了班馬氣,雖然跟著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這樣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稱為「學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雜誌上投稿。2020年高考,浙江考生那篇《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就讓我產生了這種荒謬的感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讀懂了嗎?
    8月2日,浙江省一篇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們熱議。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當你讀完這段文字,是不是有種智商不在線的感覺,整個人都是懵的,一句也沒與讀懂。沒錯,這段文字正是來自最近飽受爭議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據了解,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一個以往高考作文滿分者談今年浙江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我先亮下自己的觀點,按我看,非但要給滿分,如果允許的話還要再附加二十分。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福建省高考作文滿分獲得者,當年的作文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成績還未公布時,我便從貼在學校公告欄上的《高考通訊》報上看到了我的高考作文,後來登在《福建青年》雜誌上,後面還配有了評卷老師的點評文章。之後又收進了《全國高考優秀作文選評》。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作文不能以「看不懂」為榮
    近幾年來,從來沒有哪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浙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面世,毀譽參半,專家說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可不買帳。麥田老師一直以來專注於作文研究,這篇作文也反覆閱讀了,覺得打滿分過分了,但是也不至於打39分,如果我是閱卷老師,給48分。
  • 不懂《生活在樹上》,但它卻讓我想起了當年「閱讀理解」的痛
    《生活在樹上》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最近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當時閱卷老師打分的時候,好像意見也不一致。我跟大多數網友不太一樣,我不評論這篇文章,因為,我,壓根本看不懂!,兼哲學渣渣,但這絲毫不影響這篇滿分作文勾起我當年上語文課的痛苦回憶。
  • 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一道「雞絲醸芽菜」
    :「你看了那篇浙江的高考滿分作文沒有? 近日,浙江公布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飽受爭議。有職業作家認為其「詞不配位」,但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表示,儘管存在晦澀難懂的情況,也不希望學生模仿,不過仍然認為,這篇文章所獲得的分數「恰如其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生活在樹上》,是青春「在樹上」?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可謂將這句話的真實意義詮釋了一下。文章在網絡引發熱議,有人覺得一個學生能在短促的時間完成一篇如此用典諸多、語句高端的文章,可見文章功底和知識積累;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故意穿衣戴帽、架橋構房,「為了顯高端而故裝高深」,缺乏嚴密的邏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會有想去評價的衝動,畢竟這篇文章本身的確存在很多爭議之處。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與《赤兔之死》,網友:一般人讀不懂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文章題目是《生活在樹上》,作文的作者的師傅是陳建新,多年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組織培訓了多次高考作文寫作講授活動,這一次的學生就是陳老師的徒弟,作文評判時有一位老師給了39分,閱卷組最終審核為滿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點是文中的生僻字太多,從此,也是火了起來。
  • 看完今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內心是崩潰的
    看完今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內心是崩潰的。;「作文題是什麼?」;「我為什麼要自取其辱?」 閱讀理解力比較自信的家長,我把原文放在這裡,你們自行挑戰下。 生活在樹上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 透過《生活在樹上》看高考作文!
    今年高考浙江省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甚至出現了實名舉報利益輸送。作為一個多年關心高考語文作文的看客,說實話,這篇作文讓我開始擔心。 近年來,高考語文漸漸擔起了「拉開分值檔次」的重要角色,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樣的。改革開放幾十年,英語及其它小語種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英語教學,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產業,好像沒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似的。
  • 除了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還有哪些新奇的作文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除了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還有哪些新奇的作文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介紹,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 都是高考滿分作文,和《生活在樹上》相比,我更喜歡《赤兔之死》
    看到浙江一名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想起我一個學生的習作撰寫的歷程。我教過的一名同學,我只教了她一個學期,後來她隨她的家長轉學到其他學校去了。這位同學對課外閱讀有非常大的興趣,當我跟學生談及國外的哪些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這孩子的眼睛馬上就亮起來了,哪怕是她轉學到其他學校的時候,她也會抱起國外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啃」起來。
  • 給《生活在樹上》打滿分,是對高考作文的侮辱
    拜浙江高考一篇奇文所賜,高考的熱度多持續了幾天。 很多人在討論的,是一篇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比如這篇《生活在樹上》,非常的晦澀難懂,問題在於,有必要嗎?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等普羅大眾才疏學淺,閱卷老師確實哲學功底深厚,足以看懂這篇大作。但問題是,這並不代表應該給這篇作文滿分。
  • 我為什麼給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打55分?
    對於《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我打55分。為什麼打55分?為什麼扣5分?理由分別如下。一篇議論文以設喻開始,或者用一個比喻貫穿全文,這種構思,在高考滿分作文中,我只見過幾篇。像江蘇卷的《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就是由樹上的蟬蛻說到「寂寞的智慧」,夏天,蟬蛻,老樹,這些詞組合在一起,特別有畫面感,打破了一般議論文給人的印象,文章開頭兩段:夏雨初霽,在校內一棵不知名的老樹上,拾得一隻蟬蛻,聽說是很好的中藥。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實名舉報,如何來看待?
    近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再次登上了熱搜; 這一次不再是文字的老到和內容的晦澀,而是涉嫌利益輸送,被舉報之人居然是浙江高考閱卷組組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舉報者的舉報焦點在於:陳建新每年會主編高考滿分作文輔導書、且有可能與寫這篇滿分作文的學生是「師生關係」。
  • 《生活在樹上》2020高考滿分作文的熱議
    今天,這篇高考作文把大家都推上了議論的圓桌,2020年浙江高考的作文題為一則材料作文,讓學生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者是錯位。一篇命名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起初在第一位老師打了39分後,後續有兩名老師都打了55的高分作文,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篇神奇文章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自己心裡可以先打個分。
  • 相比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更愛《懷想生活》
    「嚆矢,振翮,肯綮,孜孜吃砣,祓魅,玉墀,婞直,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這些高級的詞句都出自浙江今年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實不相瞞這些字眼都是我複製過來的,我以為就我自己孤陋寡聞了,結果問了問朋友,大家都不認識。對於難懂且高深的漢語文化,我保持緘默,不發表意見。07年江蘇的《懷想天空》我讀了好幾遍。據說當年前面三個老師都給了這篇作文低分,40分不到,高考作文滿分是60分。而最後,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給了最終的分數:54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的一些思考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對浙江的一份高考滿分作文議論紛紛,表揚的有,批評的也有。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我也懷著好奇心看了這篇文章,頭天晚上看了3遍,第二天早起坐車的時候看了2遍。